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第三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1-11-30 浏览次数:91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 1. (2020高一上·盂县期中)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从根本上说是( )
    A . 禅让制腐朽的结果 B . 社会历史的倒退 C . 奴隶主维持其统治的需要 D . 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 2. (2020高一上·盂县期中) 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一直影响到(   )
    A . 春秋时期 B . 战国时期 C . 清朝 D . 秦朝
  • 3. (2020高一上·盂县期中)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依据标准是(   )
    A . 功绩 B . 品德 C . 血缘关系 D . 才能
  • 4. (2020高一上·盂县期中) 全球华人都重视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这是因为(    )
    A . 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 B . 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 C . 孝宗敬祖的中华传统 D .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 5. (2020高一上·盂县期中)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春秋之前,王公贵族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所谓“王宫悬(四边悬挂),诸侯轩悬(三面悬挂),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士特悬(单面悬挂)”,逾制则会招致杀身之祸。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   )
    A . 等级制度森严 B . 宗法色彩浓厚 C . 文化生活丰富 D . 法律制度严苛
  • 6. (2020高一上·盂县期中) “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此说作为主流社会价值观,最早出现在(   )
    A . 春秋战国 B . 西汉前期 C . 西汉后期 D . 宋朝前期
  • 7. (2020高一上·盂县期中) 秦始皇陵兵马俑象征着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也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试想一下,兵马俑应该面朝(   )
    A . 南方 B . 东方 C . 西方 D . 北方
  • 8. (2020高一上·盂县期中) 柳宗元称郡县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认为郡县制(    )
    A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C . 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D . 彻底消除了封建割据
  • 9. (2020高一上·盂县期中)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鉴于以上教训,秦朝实行了(   )
    A . 朝议制度 B . 焚书坑儒 C . 分封制 D . 郡县制
  • 10. (2022高二下·台州竞赛)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 . 《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 .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 .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 .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 11. (2020高一上·盂县期中) 秦朝时,尚书是少府(九卿之一)属官,掌政务文书,地位较低。汉武帝时期,赋予尚书决策的职能,司法审查大权也转由尚书和廷尉共同行使。这一变化说明(   )
    A . 汉武帝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 . 秦汉政治制度之间缺乏传承性 C . 西汉的中央官职实行分权制衡 D . 尚书已成为中央最高决策机构
  • 12. (2024高一上·海淀期中) 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汉代(   )
    A . 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B . 始终未能解决王国问题 C . 国家统治区域日趋扩大 D . 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
  • 13. 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 . 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 B . 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 C . 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 D . 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
  • 14. (2020高一上·盂县期中) 唐太宗为回应吐蕃使者联姻的请求,准备起草诏令,负责此事的是(   )
    A . 中书省 B . 尚书省 C . 门下省 D . 政事堂会议
  • 15. (2024高二上·绵竹月考)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 .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 .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 .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 .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 16. (2020高一上·盂县期中) 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临时任用)之分。“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如“大学士”等。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这样承担内外事务可以不受官员的品级和资历的限制,宋代的这一做法(    )
    A . 有利于防范官员的权力膨胀 B . 促进了政府的科学管理 C . 有效的解决了吏治腐败问题 D . 明确了官员的职责分配
  • 17. (2020高二上·杭锦后旗期中) 元朝划分行政区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 扩大统治区域 B . 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C . 加强专制皇权 D . 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 18. (2024高一上·德宏期末) 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    )
    A . 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B .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C . 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D . 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
  • 19. (2020高一上·盂县期中)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趋至巅峰的标志是(   )
    A . 废丞相权归六部 B . 设立内阁 C . 设置军机处 D . 大兴文字狱
  • 20. (2020高一上·盂县期中)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 .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B .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 .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二、非选择题(21题24分 , 22题16分。 )
  • 21. (2020高一上·盂县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监视他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醇酒)大典,诸侯王和列侯献“酎金”助祭。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名,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还有一些列侯因其他各种原因而陆续失爵。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1) 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和进步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侯”“王”的由来及汉武帝削夺其爵位的目的。
    3. (3) 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 22. (2020高一上·盂县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

    材料二: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断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批评滥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批评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下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

    ——摘编自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

    1.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其实质是什么?并结合唐、明、清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古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变化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