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②F1形成的两种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③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④F2不同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存活率相等 ⑤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
组别 | 亲本组合 | 子代 | |
表现型 | 比例 | ||
实验甲 | 长刺×长刺 | 长刺:短刺 | 3:1 |
实验乙 | 长刺×短刺 | 长刺:短刺 | 1:1 |
(1)黑色和棕色哪种毛色是显性性状? .
(2)若用B与b表示牛的毛色的显性遗传因子与隐性遗传因子,写出上述两头黑牛及子代棕牛的遗传因子组成 .
(3)上述两头黑牛产生一黑色子牛的可能性是 .若上述两头黑牛产生了一头黑色子牛,该子牛为纯合子的可能性是 ,要判断这头黑色子牛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最好选用与其交配的牛是 .
A.纯种黑牛 B.杂种黑牛 C.棕色牛 D.以上都不对
(4)若用X雄牛与多头杂种雌牛相交配,共产生20头子牛,若子牛全为黑色,则X雄牛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可能是 ;如果子牛中10头黑色,10头棕色,则X雄牛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可能是 ;若子牛中14头为黑色,6头为棕色,则X雄牛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可能是 .
发生隐性突变的甲、乙两种雄性不育单基因突变体。该课题组为研究这两种突变体是同一基因突变还是不同基因突变所致,设计了以下两种杂交方案:
方案1:突变体甲×突变体乙→F1 ,观察并统计F1雄性可育与雄性不育的比例。
方案2:突变体甲×野生型→F1甲 , 突变体乙×野生型→F1乙 ,F1甲 ×F1乙 →F2 ,观察并统计F2雄性可育与雄性不育的比例。
回答下列问题:
刚毛和截毛中显性性状是。
杂交实验:,
统计相应子代的表现型(包括性别)及比例;
预期结果:。
实验思路:让表现型为的雌雄植株相互交配,得到 F1 , F1随机传粉得到 F2 ,统计 F2的表现型及比例,并记录。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不考虑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间的交叉互换):
①当 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则基因 A、a与 B、b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②当 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则基因 A 和 b 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 和 B 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
实验方案 |
预期结果 |
I.转基因玉米×野生型玉米 II.转基因玉米×甲品系 III.转基因玉米自交 IV.野生型玉米×甲品系 |
①正常籽粒:干瘪籽粒≈1:1 ②正常籽粒:干瘪籽粒≈3:1 ③正常籽粒:干瘪籽粒≈7:1 ④正常籽粒:干瘪籽粒≈15:1 |
统计干瘪籽粒(F2)的数量,发现类型1最多、类型2较少、类型3极少。请解释类型3数量极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