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射洪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

更新时间:2022-01-29 浏览次数:59 类型:月考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2021高三上·射洪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制度史是我国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于政治制度史,历代史家都十分关注,形成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但也要看到,制度史研究长期以来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见物不见人”。许多历史研究工作者习惯于罗列各种典章制度,停留在对历史上各种制度更迭过程的梳理、对各种具体制度的文本分析上,忽视了制度背后人的能动作用,对制度与人的互动关系缺乏深入探讨。作为对这种研究倾向的一种纠偏,一些研究者更为关注制度背后的人,但一些研究又滑向另一个极端——“见人不见物”,忽视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制度制定与执行的强大制约作用。因此,深化制度史研究,需要把“见人”与“见物”有机统一起来,在更宏阔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制度史,使制度史研究更加有血有肉、见人见物。

    “见人”,要求在制度史研究中关注制度背后的人、制度与人的关系。制度是用来规范社会关系的,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历史发展中,正是具体的人主导着制度的建构与发展。中国历史上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税赋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在内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其背后都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起作用,是人基于对各种社会关系的思考形成的制度选择。需要指出的是,制度史研究要见人,还必须牢牢坚持唯物史观,重视人民群众在制度构建与发展中的作用。一些制度史研究成果并非不关注人,但其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制定制度、执行制度的少数统治者身上,广大人民群众在制度发展中的作用则常常被忽视。在有的研究者看来,人民群众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和适应制度,而统治者在制度制定和执行中则是主动的、决定性的,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在唯物史观看来,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研究制度史必须深入把握人民群众在制度发展中的作用。仅仅从统治者的角度考察制度,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对历史上制度的演化、发展就难以有深刻的认识。

    “见物”,就要研究制度构建与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研究制度超越于人的主观意愿所具有的客观性。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构建与发展必定受经济基础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性有机统一的结果。历史上的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处于不断发展演化之中,制度内部是充满矛盾与张力的,这在许多时候体现的就是人的主观意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制约之间的矛盾与张力。因此,研究制度史需要看到制度构建与发展背后的各种客观制约因素,不能将制度想象为人的任意创造。人们在不断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的活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制度的构建与发展也是如此。当前,深化制度史研究,要以更宏阔的视野考察制约制度构建与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各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而不是仅仅从人的视角去解释制度的形成与运作。

    既要见物,又要见人,要求制度史研究必须拓宽视野,将制度放在更宏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制度史研究中的制度不是孤立、封闭的,需要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要素联系起来进行全面考察,与人的各个方面的历史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这样的全面考察必然要求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比如,我们要研究历史上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仅仅停留在制度条文分析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到当时的经济活动中去,以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各种生产关系、经济活动进行分析,揭示相关制度创建与变迁的内在动因。只有拓宽视野,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才能反映制度构建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历史借鉴。

    (选自2020年3月24日《人民日报》)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制度史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但也存在“见物不见人”或“见人不见物”的问题。 B . 我国历史上逐步形成一整套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起作用的结果。 C . 制度不是人的任意创造,各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制约着制度的构建与发展。 D . 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制度史研究,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历史借鉴。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肯定了我国制度史研究的成果,提出了深化制度史研究,需要把“见人”与“见物”有机统一起来的观点。 B .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述结构,通过对制度史研究“见人”“见物”理念的解释和论述,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 C . 文章在论述自己观点的同时,指出一些制度研究成果的不足,既有针对性,也有具体的实例,观点材料相互对应。 D . 文中“许多历史研究工作者”“一些制度史研究成果”“在有的研究者看来”等语句,对象范围明确,逻辑缜密。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着眼于制度史研究长期以来存在的亟待改进的问题,研究的虽然是历史,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 . 研究制度史应深入把握人民群众的作用,不能仅从统治者的角度考察制度,这体现了作者的唯物史观。 C . 人的主观意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制约之间的矛盾与张力,是导致制度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原因。 D . 制度史研究必须拓宽视野,注重历史背景,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意味着要进行纵横交错的考察研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 (2021高三上·射洪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的圣洁已经被人们称颂了近千年之久。现在,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这一发现不但令人们感叹大自然的精妙构思,还给材料科学家带来启发。一场自清洁材料的革命因此揭开了序幕,有望使人们摆脱污渍的烦恼。

    20世纪90年代,德国波恩大学的植物学家巴斯洛特首次发现并解释了荷叶的自清洁效应。他在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植物叶面时,为防止微小灰尘带来的干扰,总是将叶面清洗干净。但是,他发现有些植物几乎总是保持一尘不染,荷叶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他发现荷叶表面分布着许许多多尺寸20~40微米的凸起结构,而整个荷叶,包括这些凸起结构的表面,又被更为微小的纳米尺度的植物蜡的晶体所覆盖。这种独特的结构就像是一片连绵不绝的长满参天大树的丘陵。

    植物表面的蜡本身具有疏水的功能,而表面微小的凸起结构可以吸附空气,这一层溥薄的“气垫”可以托起落在表面上的水滴。由于水滴与荷叶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非常小,因而水滴在荷叶上可以像小球一般自由滚动。同时,微小的凸起结构也使得荷叶表面的灰尘和污物与叶面的接触面积很小,这样就减小了污物与荷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当水滴在叶面上滚动时,污物就很容易黏附在水滴上,随着水滴的滚动被带走,因此荷叶在雨后显得格外清爽洁净。

    荷叶的超疏水性依赖于表面疏水的植物蜡和表面独特的凸起结构。科学家们对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比如芋头叶、紫罗兰等进行探索,发现许多植物叶面都有疏水的功能。水稻的叶子不但有疏水的功能,而且由于其微观凸起平行于叶边缘有序排列,还可以使水滴定向滚动。除此之外,鸭、鹅、部分水鸟的羽毛表面具有微小的条形结构,这样使得水更易于定向排除,自身不容易被沾湿。

    现在,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物理或者化学方法制造出类似荷叶结构的自清洁表面。金属、塑料、有机物等疏水物质通过构造微米或纳米级别的复合表面结构,就可以拥有自清洁的功能。科学家们以简单的溶液成膜的方法,通过改变成膜物质的组成或成膜条件,十分简便地在普通塑料表面上构筑了荷叶般的凸起结构,赋予了塑料超疏水的功能。瑞士的一家公司则将纳米颗粒黏结到织物纤维上,形成类似荷叶表面的粗糙凸起,可以使织物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渍的能力。

    虽然目前投入到市场中的具有自清洁功能的商品并不多,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自清洁革命的一线曙光。除了自清洁之外,类似荷叶结构的表面还有着更加广泛的用途:把它应用在卫星天线上,可以防止因为积雪而造成信号变差;应用于管道中,可以减少液体运输中造成的损失;作为人体植入材料,可以防止因生物分子的沉积而造成血栓等问题。

    荷叶上的一滴水珠给予的启发已经可以解决这么多的难题,而这还远不及大自然智慧的万分之一。地球上的生物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每一种都有其值得让人学习的独到之处。研究生物给人类的启示,逐渐成为新兴的学科,即“仿生学”,也就是通过对生物的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和工作原理的科学。

    今后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许大自然早就给我们准备好了答案。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被发现,引发了我们身边正在进行的自清洁材料研发的革命。 B . 凸起结构能使污物与荷叶之间的作用力减弱,从而使在叶面上流动的水滴更容易带走污物。 C . 叶面微观凸起平行于叶边缘有序排列的结构,可使水滴定向滚动,水稻从而具有了疏水功能。 D . 人类已能在塑料表面和织物上构筑类似荷叶表面的凸起结构,使它们具有自清洁功能。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开头,既点出说明对象,也起到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 . 瑞士一家公司研制的织物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溃的能力是受荷叶表面植物蜡的特性启发。 C . 为了体现自清洁革命的光明前景,作者采用了把类似荷叶的结构“作为人体植入材料”的事例。 D . 从经过亿万年进化的地球生物身上学习它们的智慧,可以一一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3. (3)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荷叶的自清洁效应进行说明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 (2021高三上·射洪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

    文本二: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荷花淀》节选)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滹沱河是贯穿小说的物象,结尾处“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寄寓的是击退敌军的决心和信心。 B . 母女俩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等细节照应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暗示形势紧张。 C . 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比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就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表露出大娘担忧战士的沉重心情。 D . 小说独具匠心地运用了方言词语,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2. (2) 战士牺牲后,赵老金一家十分悲痛,但小菊和大娘的表现并不相同,请结合文本一分析作者这样刻画的合理性。
    3. (3) 有评论认为《碑》是孙犁小说中具有艺术个性的一篇,它不同于以《荷花淀》为代表的清新明快的审美特征,而展现出一种符合战争残酷性的凝重悲壮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一、文本二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 4. (2021高三上·射洪月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闰月戊申,进赵、齐、鲁三公爵,皆为王。

    郭后既废,太子强意不自安。郅恽说太子曰:“久处疑位,上违孝道,下近危殆,不如辞位以奉养母氏。”太子从之,数因左右及诸王陈其恳诚,愿备藩国上不忍,迟回者数岁。六月,戊申,诏曰:“《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

    袁宏论曰:夫建太子所以重宗统一民心也非有大恶于天下不可移也世祖中兴汉业宜遵正道以为后法今太子之德未亏于外,内宠既多,嫡子迁位,可谓失矣。然东海归藩,谦恭之心弥亮;明帝承统,友于之情愈笃。虽长幼易位,兴废不同,父子兄弟,至性无间。夫以三代之道处之,亦何以过乎!

    帝以太子舅阴识守执金吾,阴兴为卫尉,皆辅导太子。识性忠厚,入虽极言正议,及与宾客语,未尝及国事。帝敬重之,常指识以敕戒贵戚,激厉左右焉。兴虽礼贤好施,而门无游侠。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俱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

    上以沛国桓荣为议郎,使授太子经。车驾幸太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辨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之及,特加赏赐。又诏诸生雅歌击磬,尽日乃罢。帝使左中郎将汝南钟兴授皇太子及宗室诸侯《春秋》,赐兴爵关内侯。兴辞以无功。帝曰:“生教训太子及诸王侯,非大功邪?”兴曰:“臣师少府丁恭。”于是复封恭。而兴遂固辞不受。

    秋,九月,马援自交趾还,平陵孟冀迎劳之。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是矣!”

    (选自《资治通鉴·东汉光武中兴》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建太子/所以重宗统/一民心也/非有大恶/于天下不可移也/世祖中兴汉业/宜遵正道以为后法/ B . 夫建太子/所以重宗统/一民心也/非有大恶于天下/不可移也/世祖中兴汉业/宜遵正道以为后法/ C . 夫建太子/所以重宗统/一民心也/非有大恶/于天下不可移也/世祖中兴汉业/宜遵正道/以为后法/ D . 夫建太子所以重宗统/一民心也/非有大恶于天下/不可移也/世祖中兴汉业/宜遵正道以为后法/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藩国,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在地方分封的王国。“藩”即篱笆、藩篱,像篱笆一样在周围保卫中央,藩国的统治者被称为“藩王”。 B . 沛国,地名。置于人名之前,表示人物的籍贯,是古代称呼人的一种方式。后文中“汝南钟兴”中“汝南”即钟兴的籍贯。 C . 博士,古代的一种官职。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 . 《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由孔子编撰的主要记录鲁国历史事件的编年体史书。写于宋代的《资治通鉴》的体例与之不同。
    3. (3)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光武帝犹豫数年还是改换了太子。袁宏既指出其过失,又称道其父子兄弟重情重义。 B . 阴识虽为太子舅并守执金吾,但为人低调、忠厚,从不谈论国事,深得光武帝的敬重。 C . 钟兴奉旨教授皇太子及宗室诸侯《春秋》,被赐关内侯,但他以己无功坚决推辞不受封。 D . 马援征战四方,不觉辛劳,他认为男儿就应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不能病死在家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子从之,数因左右及诸王陈其恳诚,愿备藩国。

      ②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之及,特加赏赐。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2021高三上·射洪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读放翁先生剑南诗草

    戴复古

    茶山衣钵放翁诗,南渡百年无此奇。

    入妙文章本平澹,等闲言语变瑰琦。

    三春花柳天裁剪,历代兴衰世转移。

    李杜陈黄题不尽,先生模写一无遗。

    (注)①茶山:指南宋大诗人曾几,曾几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是陆游的老师。②李杜陈黄、李白、杜甫、陈师道、黄庭坚:前二位是唐朝大诗人,后两位是北宋大诗人。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题目交代了写诗的缘由,暗含着对陆游的崇敬之情以及思以为师之意。 B . “衣钵”一词交代了曾几和陆游的师生关系,也暗示了陆游诗文水平很高。 C . 第五句既指出了陆诗描绘的自然风光,又赞扬了陆诗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D . 诗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第二句暗含对比,尾联明确对比,两处角度不同。
    2. (2) 本诗对陆放翁的诗文作了哪些方面的高度评价?试作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 6. (2021高三上·射洪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蜀道难》中,李白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两句来表达担忧之意的句子是“”。
    2. (2)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和“”,从仪态和装束的角度写出了周瑜的风流潇洒和儒雅风度。
    3. (3) “春社”是古人春天祭祀土地神以祈求丰收的日子。“春社”作为一个传统民俗节日,经常在古诗词中出现,如陆游《游山西村》“”。
七、选择题组
  • 7. (2021高三上·射洪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间剪纸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各种吉祥物,又善于把          的物象组合起来表达美好的愿望,“以象寓意”及“以意构象”,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如以莲花和鲤鱼组合,代表          ;以柿子和如意组合,代表事事如意;以蝙蝠、梅花鹿、丹顶鹤组合,代表福禄寿三齐等。追求吉祥的寓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如花开富贵、鸳鸯戏水、麒麟送子、喜鹊登梅、龙凤呈祥、鹿鹤同春、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等。地域的封闭、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因此,民间剪纸常以 ___________、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为主题。民间社会生产力在相对低下的情况下,人们摆脱疾病和死亡的痛苦是一直的理想。因此,民间剪纸又常以生的欢乐、对生命的崇拜为主题。(   )。如大大的鱼、大大的辣椒、大大的蚕等,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的民间剪纸慰藉了人们的心灵,张扬了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鼓舞着人们创造和延续美好的生活。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约定俗成     如鱼得水     锦衣玉食     琳琅满目 B . 约定俗成     连年有余     丰衣足食     丰富多彩 C . 蔚然成风     连年有余     锦衣玉食     丰富多彩 D . 蔚然成风     如鱼得水     丰衣足食     琳琅满目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民间社会生产力在相对低下的情况下,摆脱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们一直的理想。 B . 民间社会生产力在相对低下的情况下,摆脱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们永恒的理想。 C . 在民间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摆脱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们永恒的理想。 D . 在民间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一直摆脱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们的理想。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民间剪纸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夸大所表现的主体 B . 民间剪纸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对所表现的主体进行夸大 C . 民间剪纸有一个特点非常鲜明,就是对所表现的主体进行夸大 D . 民间剪纸还有一个特点非常鲜明,就是夸大所表现的主体
八、选择 简答
  • 8. (2021高三上·射洪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河南特大暴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副热带高压气团相较往年向北偏移了一些,形成了一股东南风,一个原本在沿海的低涡,被吹到了河南。低涡有个特点,   ①   , 从而可能造成降雨。而低涡在河南,就是吸收了太多的水汽,才降下了暴雨。那这么多的水汽是打哪来的呢?台风“烟花”在海上发育,吸收了很多水汽,势力很大,   ②   , 所以控制不住那么多水汽。而甩出去的水汽,没了副高的阻挡,被低涡吸引,被东南风推动,蜂拥一般源源不断来到河南。水汽被吹到河南后,遇到了两个大麻烦:一是大陆高压在夏季气温高的时候,会堵在高空;二是太行山和伏牛山   ③   。就这样,一个堵上面,一个堵下面,形成了降雨。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颇有可借鉴之处,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九、材料作文
  • 9. (2021高一上·重庆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在央视播出后大受欢迎,该剧展现了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段风云激荡的伟大历史进程。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他们生活在艰难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背景,但风华正茂的他们都有为国家干事业、为人民谋幸福的志向,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历经坎坷而一往无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道路。年轻的观众从这些人物身上看到的不仅是过去的历史,还有人生路上的坐标和向导。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学革命先贤,做时代青年”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