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

更新时间:2021-11-19 浏览次数:14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21九上·浙江期中) 绘制历史示意图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历史。下面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学习(   )

    A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 . 凡尔赛体系下蕴含的矛盾 C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D . 两极格局下的对抗和冲突
  • 2. (2021九上·余杭月考) “一个极端残暴腐败透顶的帝国(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就凭借武力奴役另一个弱小但倔强的民族,并驱使其成员参加一场由于分赃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杀。”这表明了这场“大屠杀”是(    )
    A . 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B . 地区性经济利益冲突 C . 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D . 种族间矛盾激化的结果
  • 3. (2021九上·余杭月考) 历史事件发生之后,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下列事实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国际新秩序得到了重建      ②战胜国的诉求得到了满足

    ③德国等战败国的实力下降     ④造成了大量人财物的损失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4. (2021九上·余杭月考) 对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对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镇南关起义 B . 武昌起义 C . 皖浙起义 D . 黄花岗起义
  • 5. (2021九上·余杭月考) 1912年9月,孙中山发表演说指出“辛亥之前国民意识模糊,老百姓对外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
    A . 实现了民族独立 B . 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C . 结束了封建制度 D . 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
  • 6. (2021九上·余杭月考) 历史漫画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历史,让人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引发对历史的思考。下列说法与下图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不相符的是(   )

    A . 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 . 领导者是孙中山 C .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7. (2021九上·余杭月考) 下图是某史书第二十章的目录。下列选项中最合适做该章标题的是(    )

    A . 走向共和 B . 军阀割据 C . 君主立宪 D . 国家统一
  • 8. (2021九上·余杭月考) 《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应该出现在(   )
    A .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B . 辛亥革命时期    C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 . 红军长征时期
  • 9. (2021九上·余杭月考) 英国《泰晤士报》某日报道:“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该报道评论了(   )
    A . 洋务运动的背景 B . 辛亥革命的影响   C . 戊戌变法的内容 D . 五四运动的成果
  • 10. (2021九上·余杭月考) 鲁迅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里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 . 反封建不够彻底 B . 没有唤醒民众 C . 没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D . 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 11. (2021九上·余杭月考)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这是1915年底一篇宣言中的内容。此处“民贼”指的是(   )
    A . 溥仪 B . 段祺瑞 C . 张作霖 D . 袁世凯
  • 12. (2021九上·余杭月考) 据某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②旧式婚姻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③大部分国人的思想观念仍有待改变    ④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 13. (2021九上·余杭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在许多国家的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世界取得了暂时的和平。战后的世界是否能找到自己的持久和平之路?人们在不断地思考……那些主导着世界发展方向的国家做出了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重大决策。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本《历史》选修3

    1.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列强争夺的焦点在哪里?它成为焦点的原因是什么?
    2. (2) 材料中“那些主导着世界发展方向的国家”主要通过哪些会议作出了重大决策?由这些重大决策所构建的新的世界格局是什么?
  • 14. (2021九上·余杭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摘自《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标语字把民国的“国”改写为“囻”。

    ——宋军《申报的兴衰》

    1. (1) 据材料一,说明当时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2. (2) 材料二中“1912年元旦的《申报》”庆祝什么?这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
  • 15. (2021九上·余杭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回忆说: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如天渊”。 

    ——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革命后)……报纸以监督政府为己任,议论时政得失,评说政府官员,乃至公开斥责大总统。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1921年大中小学生总数超过1911年的一倍,其中女学生增加得更多。

    ——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至于欧美的风土人情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

    1. (1) 据材料一概括国内舆论对待革命的态度变化。
    2. (2) 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3) 据材料三,归纳孙中山认为中国民主共和政体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