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
培养基中添加物质 | 荚膜多糖 | 蛋白质 | DNA |
接种 | 活的R型细菌,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
实验过程 | 实验结果 | ||
病斑类型 | 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 | ||
A | a型TMV→感染植物 | a型 | a型 |
B | b型TMV→感染植物 | b型 | b型 |
C | 组合病毒(a型TMV的蛋白质+b型TMV的RNA)→感染植物 | b型 | a型 |
D | 组合病毒(b型TMV的蛋白质+a型TMV的RNA)→感染植物 | a型 | a型 |
组别 |
实验处理 |
实验结果 |
甲组 |
RNA感染烟草 |
叶片出现病斑 |
乙组 |
蛋白质感染烟草 |
叶片不出现病斑 |
丙组 |
RNA经RNA酶处理后,感染烟草 |
? |
①甲组实验结果说明感染后的烟草叶片中有TMV子代产生,由此推测,TMV的RNA侵入烟草细胞后,将以该RNA作为,合成子代RNA分子,并在烟草细胞的核糖体上指导合成TMV的。
②表中丙组的实验结果是,设置丙组对照的目的是。
①15NH4Cl和13C-葡萄糖作为培养基中的氮源和碳源来培养细菌,细菌利用它们合成等生物大分子。经过若干代培养后,获得具有“重”核糖体的“重”细菌。
②将这些“重”细菌转移到含14NH4Cl和12C-葡萄糖的培养基中培养,用噬菌体侵染这些细菌,该培养基中加入32P标记的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以标记所有新合成的噬菌体RNA。
③将上述被侵染后裂解的细菌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结果如图表示,由图可知,大肠杆菌被侵染后(填“合成了”或“没有合成”)新的核糖体,这一结果否定假说一。32P标记的新噬菌体RNA仅出现在离心管的,说明与“重”核糖体相结合,为假说二提供了证据。
组别 |
实验处理 |
预期结果 |
1 |
||
2 |
①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细菌DNA混合
②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噬菌体DNA混合
③出现DNA—RNA杂交现象
④不出现DNA—RNA杂交现象。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
噬菌体成分 |
用35S标记 |
未标记 |
用14C标记 |
大肠杆菌成分 |
用32P标记 |
用18O标记 |
未标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