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阶段性...

更新时间:2022-02-14 浏览次数:44 类型:月考试卷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它既是中华文化流传和发展的载体,自身的结构中又保存着很多中华文化的信息。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这是《中国文化概论》中的定义。“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这是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的定义。这个定义更加简捷、形象,文化就是同一个历史时代、同一个地理环境中大家共同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

    我们知道,有了文字之后,人类的文化创造才能被记录下来。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在有了汉字之后才被记录下来的。在汉字之前,虽然也会有古老的文化,但由于它不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也就没有得到充分的保留。汉字是表意文字,它不但能记录文化,在它的构形中,也蕴积了很多的文化信息。它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息的见证者,可以和历史记载相互印证。当我们学习汉字的时候,在惊叹造字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同时,更能充分领略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辉煌。

    汉字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典籍?我们以《四库全书》为例进行说明。《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一共收入3461种书目,79039卷,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总字数近10亿,真可谓超级文化大典。《四库全书》规模浩大,但也并非传世古籍的全部。在国家图书馆,仅善本就有34万册,普通古籍有160多万册,数量更远远超过《四库全书》。用汉字记录下来的古籍有这么多,真可谓浩如烟海。

    我们由此可知,汉字在保存中国文化、保存历史上,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汉字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它应文化的需要而产生,并沐浴在文化洪流中演变发展。我们既可以通过汉字记载的文献来了解中华历史文化,也可以通过解析汉字的结构和系统,来捕捉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溯中华文化的种种原生态!

    在一些汉字中,我们能看到人和各种动物近距离的接触和精细的观察,如在古文字中,“鹿”强调它枝杈般的犄角,“虎”强调张开的巨口与獠牙,“象”突出它的长鼻,“兔”突出它的短腿和短尾巴等。古人对动物之间的区别特征的准确把握,足以让我们看到,在早期人类文化中,人和动物的关系极其密切。随着原始游牧时代向农业时代的发展,人和草木植物的关系日益紧密。进入农耕时代,农耕文化的特点也充分地体现在汉字中。在《说文解字》中,《草部》《木部》《竹部》《禾部》是表示植物的四大部首,这四个部首的辖字总数达到了1227字,约占《说文解字》总字数的12%,这是因为中原地区在秦汉时期已经进入了农耕为主的生产模式,汉字的造字取象也开始向植物发展,充分体现出植物对于古人的重要性。

    (摘编自王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石》)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对“文化”的两种定义进行比较,认为钱穆先生的理解更简捷更有价值。 B . 汉字在记录中国文化、保存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这可从历史记载得到印证。 C . 《四库全书》是中国最大的历史丛书,其规模浩大,包括经、史、子、集四部。 D . 作者认为汉字应文化之需而产生,并在文化洪流中发展,文化比汉字更重要。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认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中华文化的基石。 B . 文章以«四库全书»为例,通过数据表明中华文化典籍类型多样,数量庞大,汉字保存了辉煌的文化。 C . 文章分析了汉字具有记录文化的功能后,进一步论述了通过解析汉字可以追溯中华文化原生态的观。 D . 文章结尾以古文字为例分析不同时代文化特征,意在阐明汉字在原始游牧时代和农耕时代的重要作。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如果没有汉字,中华文化就难以获得完整记录和充分保留。 B .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不仅体现出造字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可透视人类文化生态。 C . 早期人类文化中,人和动物的关系极其密切,所以那时产生的汉字都是和动物有关。 D . 《说文解字》中表示植物的四大部首辖字总数较多,可见汉字取象受到农耕文化影响。
二、现代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艾青评传(节选)

    杨匡汉

    年近古稀的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常常不无感慨地对人说:“想想我这一辈子,也只是写了几首人们还记得的诗。人民是最公平的。一个人写了点东西,人民总会记得他的。我也是想也不敢想到有今天……”

    是的,人民会记得艾青的贡献,承认艾青的成就。他是我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之一。

    艾青的诗,较多地将个人的悲欢融入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着自己的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着现实的生活和斗争,并由此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在早年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以真挚虔诚的赤子之心,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哀恸与不平;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的遭际的同情与关切。诗人在另一首名篇《我爱这土地》中发出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倾诉,更是把个人的情感、命运都赋予时代、人民、祖国和土地的明证。

    在中国广大读者心目中,艾青诗作中的深沉感情,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太阳、火把、春天、黎明、生命、火焰,不但出现在他许多作品中,更是他不少篇章集中讴歌的主题,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新意竞放异彩。在《太阳》、《春》、《黎明》、《煤的对话》等早期作品中,诗人“在东方深黑的夜里”,朦胧又强烈地发出了对光明、对所在,创作了充满热情、乐观和希望的长诗《向太阳》及其姊妹篇《火把》。这两首喷射着激情火花和理想光芒的名篇曾鼓舞过不少青年走上革命之路。艾青曾写道:“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在他的诗歌中,尽管不乏某些或过于切近时事或过于凌虚的篇什,但作为代表他主要成就的诗篇,往往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那种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总是伴着新奇的联想、想象而来,组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他在抗战前夜作的《太阳》一诗中写道:“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这融进了诗人深刻的感受和想象,使形象充满血肉,更深刻地显示着光明来自黑暗,需通过流血死亡的代价去换取的生活真谛。此外,艾青还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

    艾青的诗歌,艾青的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美国的学者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在于: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加强了新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来自生活又经提炼而成的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以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的创造,和众多的新诗人们一起,巩固了自由诗在我国现代诗歌中的地位。艾青还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他的诗能面对世界发言,他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人。

    艾青说:“我的一生都在探索。”在漫长的道路上坚持探索、吹号行进的诗人与作品,尽管常常会几经斫丧,但终将显示其旺盛的活力——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

    (有删改)

    1.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因为自己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的一点成绩,能够被人民认可,感到由衷的荣幸;人民能够公平公正地对他加以评价,他深为感动。 B .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之情,为自己没能尽孝深表懊悔,并表明来世一定要报答保姆的愿望。 C . 艾青善于从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汲取创作的激情,由此创作的《向太阳》和《火把》鼓舞了不少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D . 艾青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是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人,可以说他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
    2. (2)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艾青诗歌的思想成就:一是将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与现实紧密结合,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二是突出地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 B . 因为他的诗歌中,既有过于凌虚的篇什,又有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的篇章,所以人们对艾青诗歌的评价有褒有贬。 C . 因为美国的学者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所以艾青的诗歌和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 D . “我的一生都在探索”表达了艾青在诗歌领域的执著追求,表现了艾青积极进取的精神,号召人们像他一样去追求。
    3. (3) 艾青诗歌的“美学的胜利”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风歌

    甫跃辉

    我家后院边,有好多片竹林,其中一片竹林边上,有一棵高大的苦楝树。那枝桠,几乎要探到小路对面的王家的屋顶。春天里大风吹,吹得竹林呜呜呜响,竹林俯仰,枯叶满天飞。这不像是春天来了,倒像是冬天回来了。但细细一看,纷飞的干枯竹叶里,夹杂着一些小小的紫色花朵,旋转着,细碎的星子般,铺满整个后院。

    后院起初是泥地,后来变成水泥地。几年以后,水泥地开裂,裂口处长出牛筋草和葎草。杂草疯长,我们到后院少了。又过些时候,水泥地荡然无存,又回复了泥地……不知道如此反复了多少次……院子变化着,正如大风吹动季节的变动。

    变动得厉害的,又何止我家这小小的后院?

    和我家后院隔一条村道的,是王家的院子。竹林和苦楝树都是他家的。

    这一年,王家的大儿子结婚了,分家后,搬出去另过。过两年,王家的小儿子结婚了。王家小儿子虽比我大十多岁,但经常和我在一块儿玩要。猛地听说他要结婚了,总觉得什么变了。王家哥哥结婚那晚,他家的客人陆陆续续走完了,我仍然待在他家院子里,抬头看得到苦楝树后很大的月亮。风吹得彤云飞驰,遮住月亮又露出月亮。后来,他们注意到我了,王家哥哥带着新娘,一齐走到院子里,问我怎么还不回家。

    我是怎么说的?现在全然忘记了。只记得,当时莫名地有些不合。我隐约意识到,他从此要变成大人了,不会再到后院找我玩要了。

    那个春天,我更注意那些飘飞的苦楝花了。风一阵一阵吹,苦楝花旋转着,也一定飘到了他家的院子里。生长在同一棵树上的花,此时,正飞向不同的院子。

    王家院子背阴,大清早的,王家爷爷到我家后院烤太阳。我在他身边玩要,他和我说过些什么话,自然也是早忘记了。不久后,王家爷爷过世。王家奶奶病病歪歪,却在丈夫死后活过好多个春秋。

    两年后,王家添了个男孩。

    从我家后院望去,王家的院墙快塌了,大风一吹,竹梢扫到他家屋顶,偶尔有瓦片噼里啪啦往下掉,砸在院子里,啪啪作响。听说王家已经和远方的亲戚谈妥,将房子和地基一块儿卖了,他们在村外另寻地基,盖了所新房子,全家搬出去住了。

    没住多久新房,王家奶奶过世了。

    一直听说,王家亲戚在旧城工作多年,退休后要回来盖房的。说了好多年,总不见人回来。忽然的,王家亲戚就回来了,拆房不说,还要砍树。

    这一年,我已经工作了。恰逢我回家过年,年后没几天,他们动手了。按照节气,春天已然来临,但苦楝树还没开花呢。忙碌的人们,不会等一棵树开花。

    我看到,苦楝树被砍倒了。枝桠一根一根断在路边,那些还来不及开的花,不知道能开到什么地方。竹林也整片被砍掉了,枯枝败叶填满旁边的小水沟。

    王家亲威要盖的新房,是钢筋混凝土的。新房就快盖好时,盖房的男主人病倒了。

    一年后,我再次回到老家时,见到的是一幢新的小楼,一道新的院墙。我随爸妈去串门,看到堂屋供桌上放着相框,相框里的男人很陌生。男人的妻子,看我朝屋里看,忍不住又要哭出来的样子。

    老太太有两个孙子,在院子里打闹。院子的地面是光滑的水泥地。许多年前,王家小儿子结婚那晚,我脚下所踩的应该是泥地吧?我竟想不起来了。

    我抬起头看。又是一年春天了,大风吹动,漫天彤云飞驰。

    这小小院子里这么多年的变化,是我曾经设想得到的么?这院子的主人,想到过这些么?生死尚且未卜,又怎能言及共他?时间犹如一场大风吹得人间万物凌乱不堪,又让它们循着各自的轨道前行。“我”初看置身于骤风之外,其实置身在另一场骤风之中。一场又一场骤风,将我们从此刻吹向未来。我们是如此的身不由己,如此地“不能念长久”。“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首段写春日里大风吹过,吹动物候的变化,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片凄美的景象,为下文的叙事抒情做了铺垫。 B . 文章按时间顺序写“我”旁观了王家院子的变迁,见证了里面上演的生死离分,而“我”也在“大风”的吹拂下长大成人。 C . 末段引用徐志摩的诗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说明每个人都会遭遇“大风”,只是“大风”从哪里吹来还充满未知。 D . 文章语言质朴,却极富表现力,把无形的风刻画得具体可感,并从中发现和揭示出了生命存在的普遍真相,引人深思。
    2. (2) 请结合全文,理解末段中“‘我’初看置身于骤风之外,其实置身在另一场骤风之中”的含意。
    3. (3) 文中三次写到苦楝花,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雎佯死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更姓名曰张禄。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载范雎入秦。秦相穰侯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秦昭王召范雎。范雎曰:“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奋击百万,战车千乘 , 此王者之地也。民怯与私斗而勇于公战,此王者之民也。霸王之业可致也,而群臣莫当其位,大王之计有所失也。”后拜范雎为客卿 , 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后拜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槀请罪。后二岁,王稽坐法诛。而应侯日益以不怿。昭王临朝叹息,应侯进曰:“臣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忧,臣敢请其罪。”

    (节选自《史记·范雎传》)

    (注)①莝(cuò),铡碎的草。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须贾大怒/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雎佯死/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 B . 须贾大怒/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雎佯死/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 C . 须贾大怒/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雎佯死/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 D . 须贾大怒/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雎佯死/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 千乘,“乘”是四匹马拉的战车,千乘即为兵车千辆,按照古礼,天子出兵千乘。 B . 客卿,秦时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故称。 C . 黥徒,受黥刑的囚徒。“黥”是古代在人脸上刺记号或字并涂上墨的一种刑罚。 D . 将军,职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战国时开始开始作为武官名,而卿仍可称将军。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范雎富有才干,声名远扬。他跟随须贾出使齐国时,齐襄王因为听说他能言善辩,特意送他黄金、美酒等礼物;秦国的谒者王稽也知道他是贤才。 B . 范雎洞悉人事,躲过祸患。他跟随王稽乘车进入秦国遇上秦相穰侯,避开后,他又认为穰侯定会猜疑车中有人,于是下车离开,从而躲过一劫。 C . 范雎直言进谏,颇受重用。他认为秦国有建立霸王之业的条件,直指大臣不称职,秦昭王计策也不好,秦昭王听从其建议,并封其为宰相,还将应地封给他。 D . 范雎知恩图报,忠心为君。他举荐有恩于自己的王稽、郑安平,使二人封官,后来这两人犯法,他自责并求处罚;秦王忧叹时,他也请求治自己的罪。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

      ②霸王之业可致也,而群臣莫当其位,大王之计有所失也。

四、现代诗歌阅读
  • 5.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下面小题。

    风景

    辛笛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

    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

    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一九四八年夏在沪杭道中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句把“铁轨”比作“中国的肋骨”,可以让人联想到当时中国的极度贫瘠。 B .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将“茅屋”“坟”两个意象组合起来,突出生与死的距离近得出奇。 C . “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抓住色彩的差异,以自然的丰饶反衬社会的凄苦。 D . “说不出生疏”表明社会问题普遍存在,而“却是一般的黯淡”说明劳苦大众对造成苦难的原因漠不关心。
    2. (2) 对本诗的理解赏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连年战乱带来的灾难,作者有感而发,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穷兵黩武的反动政府的痛恨。 B . 作者以“风景”为标题,透过车窗看到了茅屋、坟、耕牛和人,其实看到的是接连不断的“社会问题”。 C . 全诗以“社会问题”为线索,反映了在反动统治下阶级压迫日益深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社会现实。 D . 全诗语言精炼,情景交融,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使全诗形象生动、含意深刻,令人警醒和深思。
    3. (3) 本诗最后一句有哪些作用?请简要赏析。
五、情景默写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沁园春·长沙》中写诗人旧地重游,引出对往昔许多不平凡日子的回忆的诗句是:
    2. (2) 《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伫立橘子洲头,回忆过往,以“”表现了青年人意气风发、劲头正足的状态。
    3. (3) 《雨巷》中,描写与我有相似性情的“她”姗姗出现了的场景的诗句是:
    4. (4) 《再别康桥》中通过比喻来写柳树的句子是:
    5. (5) 《再别康桥》第一节中,诗人用人们习惯性的告别的动作,对康桥说“再见”的两句诗是:
六、选择题组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购物时“刷脸”支付,使用智能终端时“刷脸”解锁……如今,人脸识别的应用_________。伴随技术进步。人脸识别正深度融入民生服务、安全保障等领域,其便捷性__________。人脸等生物持征信息具有特殊性,人脸识别广泛应用,就会__________过度使用、数据存储缺乏安全保障等问题。然而。大数据时代,人脸是关键的数据信息,因其唯一性和较好防伪性,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前景广阔。因此,需要理性看待相关技术。(       )调查显示。对于人脸识别安全风险的担忧,更多在于一些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场景下信息收集、使用过程中的不透明与不确定性。这提醒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完善法律法规,明确___________人脸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交易权等。及时建立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标准规范和监管规则,让全社会更加严谨地采集、使用、存储人脸数据,才能切实保障个人权益,也才能推动相关行业良性发展。只有为人脸识别技术筑起可靠防线,让新技术、新应用更安全落地,就能让群众更安心地享受技术红利。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方兴未艾   一目了然   派生   界定 B . 如火如荼   一目了然   派生   限定 C . 方兴未艾   不言而喻   衍生   界定 D . 如火如荼   不言而喻   衍生   限定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既要明确规范、健全制度、加强监管,及时封堵个人信息泄露等漏洞,也不能囚噎废食、谈“刷脸”色变。 B . 既不能因噎废食、谈“刷脸”色变,也要明确规范、健全制度、加强监管,及时封堵个人信息泄露等漏洞。 C . 既要加强监管、明确规范、健全制度,及时封堵个人信息泄露等漏洞,也不能因噎废食、谈“刷脸”色变。 D . 既不能因噎废食,谈“刷脸”色变,也要加强监管、明确规范、健全制度,及时封堵个人信息泄露等漏洞。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只有为人脸识别技术构架可靠防线,让新技术、新应用更安全落地,才能让群众更安心地享受技术红利。 B . 只有为人脸识别技术构筑可靠防线,让新技术,新应用更安全落地,才能让群众更安心地享受技术。 C . 只有为人脸识别技术构筑可靠防线,让新技术、新应用更安全落地,才能让群众更安心地享受技术红利。 D . 只有为人脸识别技术构架可靠防线,让新技术、新应用更安全落地,才能让群众更安心地享受技术。
七、语言表达
  • 8.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话题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如果用功读书,时间就留在你优异的成绩里;

    如果积极锻炼,时间就留在你健康的体魄里;

八、命题作文
  • 9.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太平凡,幸福很遥远。其实,幸福就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只要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幸福,用感恩的心态采撷生活,你就能拼出幸福的图画。

    请以“我的幸福拼图”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③字数不少于7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