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47 类型:月考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2021高二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BBC新近制作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讲述了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生,又一次把中国文学和文化带到西方的聚光灯下,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该片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宣传中国文化,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视角,从外国人的视角观察中国文学与文化,它对杜甫的理解值得我们玩味。

    “谁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也许是一个我们没有意想到的问题,很难简单地做出判断。我们常常将李白和杜甫并列起来,称为“李杜”。他们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到底谁更伟大,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语言艺术上,李白可能更胜一筹,在思想内容上,杜甫可能更胜一筹。如果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那么可能有人会问,还有李白呢?王维呢?白居易呢?

    纪录片将杜甫放在世界文学的视域中去评价他的价值和意义,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更加宏大的思考空间。纪录片把杜甫与但丁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是同样伟大的世界级诗人,也就是说,杜甫在世界上也是最伟大诗人之一,“他们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判断树立了标杆”这个判断可能会让国人心里一震,不是因为杜甫不配,而是因为人们从来没有这样去想过。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是有很多地方可以比较的,我们的文学一点也不逊色。

    纪录片把中国与西方的历史平行起来。它说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其最早的诗歌早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杜甫的时代与英国史诗《贝奥武甫》差不多同时,也就是说,在英国国家形成的源头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国家繁荣的发展时代,引领着世界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唐朝的中国与印度、中亚、西亚和欧洲开始了大规模的交流和贸易,在杜甫居住和寻梦的长安城,可以看到各种地区的民族和宗教的大融合,能够欣赏到西域和西方的物产,而西方的海外扩张和世界贸易差不多比这晚了八百年。在世界范围来理解中国,中华文明的悠久和传统的深厚,被进一步突出出来。

    在中国积贫积弱的年代,西方媒体可能不会有人注意到中国文学。纪录片讲述杜甫的故事,它的着眼点不是古代,不是历史,而是现在和当下。中国经济的腾飞引起世界的关注,这样的经济奇迹必然有它背后的历史文化缘由。纪录片是在为中国的现代性寻找它的历史根源,为当代中国的繁荣现象寻根。在这个过程中,杜甫被凸显出来,被视为中国人精神的代表。纪录片说,当代中国在飞速变化,但是有一点没有改变,那就是中国的文化精神,而这个精神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杜甫,他是中国人“真正情感和道德情操”的化身。不管观众能否认同这一点,至少纪录片给了我们一个新颖的视角。

    (摘编自张剑《西方人眼中的杜甫》)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BBC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讲述了西方人眼中的杜甫,视角新颖。 B . 中国诗歌历史悠久,诗人众多,使得国人很少去思考“谁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个问题。 C . 纪录片对杜甫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作为世界级诗人为当今的文学判断树立了标杆。 D . 纪录片提供了对杜甫的独特理解,为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和繁荣现象寻找历史根源。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基于中国人的立场,对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展开论述。 B . 文章将李白与杜甫进行比较,论证了纪录片与中国学者的关注重点不同。 C . 杜甫的时代与《贝奥武甫》几乎同时的事实,证明中国文明进入繁荣时期较早。 D . 文章结尾引用纪录片的说法,指出当代中国经济繁荣背后的历史文化缘由。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纪录片将杜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一结论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杜甫有着借鉴价值。 B . 评价杜甫等文化名人时,如果扩大视野,立足当下,就能挖掘其现实意义,获得认同。 C . 中国近年经济腾飞,国际影响力扩大,是这部关于杜甫的纪录片引发热议的主要原因。 D . 有篇观后感题为“杜甫:中国的莎士比亚”,由此推知,该文的观点态度和本文一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2021高二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短的白日

    迟子建

    是冬至的正午,我在古兰甸附近的一家乡镇卫生院做完三台肛肠手术,搭乘一辆破旧的运输水果的货车,赶往大连。

    从哈尔滨西站到大连北站,再从大连北站到哈尔滨西站,这两三年来,我数次往返于这段旅程。我像我这个年龄的绝大多数中年男人一样,上有老,下有小。父亲十五年前去世了,如今八十多岁的母亲跟弟弟一家生活,同在一座城市,自从我儿子进了强制戒毒所,母亲见我就生气,她声称要活到长孙出戒毒所的那天,代我教育儿子。

    我也的确比较娇宠放任孩子。他自幼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我就尽量满足他。我以为一棵不经修剪的树,才能顶天立地。可我忘了,他生活的现实丛林,远比真实的丛林要物质和险恶。

    一个多小时后,货车驶入大连。司机一进城就把我甩下了,说是卡车限行,让我自己打车到北站。抵达北站时离开车只剩一刻钟了,我加塞儿取票,走急客安检通道,才没误车。

    上车后未等坐稳,车就开了。飞速掠过的风景中,是光秃秃的庄稼地,三三两两的牛羊,低矮的房舍,看得我眼花缭乱,很快就睡过去了。

    我醒来时天色已昏。一个穿制服的小伙子,与我平行坐在过道另一侧,低头摆弄着手机。他见我伸着懒腰站起来,笑眯眯地盯着我说:“叔,你可真能睡。”

    “是啊,我一觉就把天睡黑了。”我对他说。

    “叔,这不怪你,这得怪冬至。今天是白天最短的日子,太阳不待见咱,回得太早了。你说太阳相当于天庭的CEO,它又不用打卡,谁管得了它啥时来啥时回呢。”他幽默地说。

    “怎么特等座这么少人坐?到了沈阳这样的大站,也没人上吗?”我说。

    “叔,这车从起点到终点,才四个来钟头。搁过去,站都能站下来。”小伙子摆了一下手,说。

    列车到达铁岭西站了。小伙子起身忙他的活儿去了。

    我心底喜欢上了小伙子,期待着再和他聊聊。

    车窗外是滚滚夜色,如墨流淌。列车到达终点站前,小伙子又来了。他见了我亲切地笑着,说:“叔,再过一站,就到哈尔滨了,您快到家了。”

    “听你口音也是东北人,你家在哪儿呢?”我问。

    “已经路过了——”小伙子有点儿惆怅地说。

    小伙子告诉我,他并不喜欢目前的工作,累,枯燥。他曾想着不干了,购置点儿专业设备,和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做微电影。

    “那你怎么没按照自己的想法辞掉工作,做喜欢的事情呢?”我问。

    “叔,正当我想这么做的时候吧,半年多前,我妈有天突然上不来气,浑身出汗,嘴唇比茄子都紫,赶快送到医院急救。一做心脏造影,发现冠脉有堵塞的地方,得放俩支架。就这样,我妈一场手术,把我上班后辛辛苦苦攒的六万块钱给整没影了,哪还有钱购置设备啊。叔,我觉着没啥,妈就一个,得好好待她。”

    小伙子从他所崇拜的大银幕电影导演,聊到他的微电影梦,意犹未尽……一个中年男人进来了,他穿制服,佩戴“列车长”臂章。小伙子见着他霍地起身,打了个立正,歪头冲我扮个鬼脸,迅疾离开了。

    再过一站,就到哈尔滨了,我心灰意懒地用手机上了一会儿网,浏览了一下当日新闻,昏昏沉沉睡去。等我醒来时,列车已驶入哈尔滨西站。

    终点站到了,酣睡了一路的手机,此时却苏醒了。我接起电话,是我做手术的那家卫生院的院长打来的,他告诉我上午做的第三台手术的那位环形痔患者,半小时前他突然肛下大出血,陷入昏迷状态,现正紧急送往大连途中。

    我大声问:“怎么会这样?我的手术可以说是天衣无缝的。”

    对方只得实言相告,说患者术后感觉良好,因为冬至,亲属送来一饭盒饺子,他一高兴,全吃了不说,还喝了一瓶啤酒。

    “刚做完肛肠手术,这么大吃大喝不是找死吗?”我走下列车,站在喧闹的站台上,与对方吼着。

    “不管怎么的,手术是你做的,你最好返回看看。虽然我们有护理责任,但要是出了人命,你我都没好日子过了。”

    “本来我就没有好日子过。”我气咻咻地挂断电话。

    “叔,你咋还不出站?人都走光了。”小伙子拉着一个精巧的黑色拉杆箱,从我身边经过。

    “出了点儿事,我还得返回大连。”我沮丧万分地说。

    小伙子挥手与我告别。他拉着行李箱,走进哈尔滨冬至的夜晚,而我则在抵达故乡的一瞬,又开始了夜色中的旅程……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的首段的“冬至”照应题目,并且交代“我”在这一天做完手术后居然搭乘“破旧的运输水果的货车,赶往大连”,引发读者兴趣。 B . “我”已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重担让“我”深感疲惫,加上儿子不学无术并且吸毒,进了戒毒所,心理上也疲惫至极。 C . 小说运用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塑造了小伙子彬彬有礼、乐观阳光的形象,与文中“我”为了生活奔波的劳累辛苦的形象形成对比。 D . “夜色中的旅程”既指作者迫于无奈需要在哈尔滨和大连之间连夜往返,也暗指作者的“人生之旅”并不顺遂,无往不在“夜色”之中,
    2. (2) “最短的白日”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3. (3) 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文言文阅读
  • 3. (2021高二上·成都月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史思明乘胜西攻郑州。李光弼整众徐行,至洛阳,谓留守韦陟曰:“贼乘胜而来,利在按兵,不利速战。洛城不可守,于公计何如?”陟请留兵于陕,退守潼关,据险以挫其锐。光弼曰:“两敌相当,贵进忌退。今无故弃五百里地,则贼势益张矣。不若移军河阳,北连泽潞,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此猿臂之势也。夫辨朝廷之礼,光弼不如公;论军旅之事,公不如光弼。”陟无以应。

    冬,十月丁酉 , 下制亲征史思明;群臣上表谏,乃止。史思明引兵攻河阳,使骁将刘龙仙诣城下挑战。龙仙恃勇,举右足加马鬣上,谩骂光弼。光弼顾诸将曰:“谁能取彼者?"孝德请行。光弼问:“须几何兵?”对曰:“请挺身取之。”光弼壮其志,然固问所须。对曰:“愿选五十骑出垒门为后继,兼请大军助鼓噪以增气。”光弼抚其背而遣之。孝德运矛跃马搏之,斩首,携之以归。贼众大骇。

    周挚复收兵趣北城。光弼速帅众入北城,登城望贼曰:“贼兵虽多,器而不整,不足畏也。不过日中,保卫诸君破之。尔辈望吾旗而战,吾旗缓,任尔择利而战,吾急旗三至地,则万众齐入,死生以之,少退者斩!"又以短刀置靴中,曰:“战,危事,吾国之三公 , 不可死贼手。万一战不利,诸君前死于敌。我自刭于此,不令诸君独死也。”诸将出战,倾之,廷玉奔还。光弼望之,惊曰:“廷玉退,吾事危矣。”命左右取廷玉首。廷玉曰:“马中箭,非敢退也。”使者驰报。光弼令易马,遣之。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 , 光粥驱俘囚临河示之,乃遁。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 B . 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 C . 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 D . 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丁酉,此处指干支纪日中的丁酉日,其前一天是丙申日,后一天是戊戌日。 B . 垒门,垒指古代军中作防守用的墙壁,故“垒门”指军营中的正门。 C . 三公,是我国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隋唐时指太尉、司徒、司空。 D . 使者,是指受命出使的人或奉命办事的人。此处和“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同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光弼认为自己和韦陟各有所长,自己在辨别朝廷礼仪方面虽然不如韦陟,但在安排军旅事务作战方面韦陟却不如自己。 B . 皇帝下制书要亲自讨伐史思明,在大臣们的劝谏下停止了亲征,另一方面,史思明让刘龙仙去辱骂李光弼,挑战河阳驻军。 C . 孝德请求出战刘龙仙,李光弼派遣了五十名骑兵为孝德殿后,他抚摸孝德后背的动作表现出他对部下的肯定、爱护和激励。 D . 李光弼治军军纪严明,当看到廷玉从前线跑回时,就让左右去斩杀廷玉以示众,廷玉解释说自己的马中箭,才幸免于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对曰:“请挺身取之。”光弼壮其志,然固问所须。

      ②万一战不利,诸君前死于敌,我自刭于此,不令诸君独死也。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2021高二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琴歌 (唐)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写友人饯别宴,“欢”字写出了宾主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 B . 诗中写琴歌效果和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C . 第五句写铜炉熏染,华烛闪烁生辉,扣合首句,表明酒宴已经进入高潮。 D . 诗人离京还乡,别宴上屡屡琴音使他想到千里外的清淮,暗自潸然泪下。
    2. (2) 结合具体的诗句,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 5. (2021高二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调歌头•李太白画像

    李纲

    太白乃吾祖,逸气薄青云。开元有道,聊复乘兴一来宾。天子呼来方醉,洒面清泉微醒,余吐拭龙巾。词翰不加点,歌阕满宫春。 笔风雨,心锦绣,极清新。大儿中令,神契兼有坐忘人。不识将军高贵,醉里指污吾足,乃敢尚衣嗔。千载已仙去,图像耸风神。

    (注)①相传李白醉酒呕吐,唐玄宗亲自以巾帕为其拭面。②“大儿中令”“坐忘人”,分别指李白的 好友郭子仪、司马子微。

    1. (1) 下列评价与本词中李白诗歌特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B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C .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D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节选自余光中《寻李白》

      请结合李纲词作,具体谈谈你对余光中诗句中的“剑气”的理解。

五、情景默写
  • 6. (2021高二上·成都月考)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蜀道难》写出畏途这一段急流奔涌、瀑布飞泻、水石激荡、山谷轰鸣情景的句子:
    2. (2) 李白《蜀道难》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3. (3) 在《登高》中,作者从视听结合、由高到低角度,描写诗人登高时的所见所闻,写出夔州秋天的典型景物特征的两句:
    4. (4) 《琵琶行》里琵琶女演奏时,用“ ”的指法弹奏出美妙的《霓裳》和《六幺》;最后,“”,使四弦齐响,余味无穷。
    5. (5) 《笑傲江湖》第七回描写合奏琴箫:“突然间,铮的一声急响,琴声立止,箫声也即住了。霎时间四下里一片寂静,明月当空,树影在地。”《琵琶行》中与之运用相同手法表现演奏技巧高超的是“ ”两句。
    6. (6) 《鱼我所欲也》里对“生”和“义”不能两全时所做的选择的句子是:
    7. (7) 《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8. (8) 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去感受它,这一哲理可以用《饮酒》中的:
六、选择题
  • 7. (2021高二上·成都月考)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春天的绿柳红桃固然美不胜收,夏天的青山绿水、秋天的稻浪金风也每每让人陶醉,而冬天的风花雪月更是美得让人销魂。

    ②源于浙江丽水“月山春晚”的乡村春晚,近些年一路高歌猛进 , 迅速从丽水传播至全国,逐渐发展成乡村过年的一种新习俗。

    ③“我觉得跟外国人交往,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相互尊重。在通划问题交流时,双方都要开诚布公 , 勤于沟通。”在美国留学的陈柏说。

    ④洪水虽然冲毁了堤坝,冲毁了家园,冲毁了农田,但没有冲垮我省干部群众斩钉截铁的意志,洪水退去,重建的激情就涌上来了。

    ⑤因为纠纷发生地的医学会往往和涉事医院存在较多联系,于是鉴定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医院通过异地委托鉴定即可回避瓜田李下

    ⑥本文作者对景物的观察无微不至 , 对枫叶的描绘尤为传神,没有细致的观察和审美的激情,是写不出这么好的文章来的。

    A . ①②⑤ B . ③⑤⑥ C . ①④⑥ D . ②③④
  • 8. (2021高二上·成都月考) 下列对格言的语言艺术的鉴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运用回环的修辞格,前后相承面构成因果,因果之间又形成对比,说明了深刻的道理,给人以警醒和教益。 B . “不爱岗就下岗,不敬业就失业”,运用双重否定句式连接两个假设,“爱岗”和“下岗”,“敬业”和“失业”,意反而叠音,读来既朗朗上口,又发人深省。 C . “前进一步是财富,落后一步是包袱”,两个句子的一头一尾,“前进”与“落后”,“财富”与“包袱”,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步”和“是”形成中轴,在对比中蕴含深刻哲理。 D . “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掉”和“流”各自形成反复;“掉”与“不掉”,“流”与“不流”又形成转折,音韵和谐,内容、气势达到完美的统一。
七、名著阅读
  • 9. (2021高二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材料二: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以上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请简要概括,每则不超过10个字。

八、语言表达
九、材料作文
  • 11. (2021高二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孙权劝吕蒙学习,认为军中事务繁忙更应该学习;彭端淑劝家族子侄学习,认为学习可能遇到困难,但若学了,“难”就会变成“易”,若不学,“易”就会变成“难”;荀子劝君子学习,认为君子性非异也,贵在学习。自古以来劝学的经典故事和名言名句很多,中华文化崇尚学习,但身边厌学或怕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学习的看法。

    要求: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