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事件 |
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 | 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 |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 | 魏惠王与齐威王会见于徐州,互相承认为“王” |
周显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 | 韩、赵、魏、燕、中山等五个诸侯国国君也同时称“王” |
的实质问题是( )
材料:怎样说法家之学,是按切东周时代的情形立说的呢?这时候,最要紧的,是(一)裁抑贵族,以铲除封建势力。(二)富国强兵,以统一天下。这两个条件,秦国行之,固未能全合乎理想,然在当时,毕竟是最能实行的,所以卒并天下。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西汉初年,币制混乱,汉武帝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考虑,任用桑弘羊进行币制改革。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下令“悉禁郡国无铸钱”,废除了景帝以来的郡国铸币制度,“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汉武帝还下令提高三官五铢的铸造工艺,规定“周廓其质”。在此工艺下,三官五铢边廓工整、重量准确、钱文秀丽且质量上乘,其盗铸成本较高。“……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三官五铢的发行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且五铢轻重合宜,自汉至隋七百余年,基本上行用不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关于中国古代史有许多通史著作。史学家们往往按照朝代进行分期创作,并给该时期做以阶段性的概括,例如在《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中,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概括为《大分裂》,将清朝概括为《帝国余晖》,这些题目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秦汉、隋唐等其中一个时期,自拟一个能反映所选朝代的题目,并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
(要求:1.主题明确,符合所选阶段特征。2.史实准确,论证充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角度阐述。3.总结高度概括,语言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