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

更新时间:2022-01-10 浏览次数:6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1高二上·镇雄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肇始于夏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

    《尚书》记载,大禹的孙子太康无道,被有穷氏后羿抓起来废了。太康的弟弟作《五子之歌》述大禹之训诫:“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大禹不仅提出了民本思想,并且也在治国中践行这种思想。周公总结商亡的教训,主张以德配天、敬德保民,以民本思想为指导实施德治。《尚书·康诰》的许多记载表明,周公深知殷商之鉴,努力安民保民、实施德政。儒家认为统治者只有赢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因此必须爱民、顺民、安民、利民。先秦时代的民本思想与古希腊时代的人本主义思想有相通之处,都有重视人的意思。不过,古希腊从苏格拉底开始兴盛起来的人本主义思想中的“人”并不包括自由人之外的奴隶,所以其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比起西方奴隶制度下形成的人本主义思想更加具体、更加具有人情味,尽管不免有其蒙蔽性。

    西汉政治思想家贾谊总结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民本思想。贾谊深入阐述了人民的重要性,总结出人民是国家兴衰成败根本的结论,完善了民本思想体系。唐代柳宗元在“民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高峰。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历代开明封建统治者的政治实践中具体化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畏民重民,尊重和敬畏人民。《大学》中说:“大畏民志,此谓知本。”二是知民得心,体察民情民意。孟子总结了夏桀、商纣亡国的历史教训:失其民心。三是爱民恤民,体恤爱护人民群众。孔子主张“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四是忧民利民,关心人民疾苦,为民谋利益。《孟子·梁惠王下》中最早提出“忧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五是富民强国,使人民富裕、国家强大。《论语·颜渊》中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管子·治国》中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民富才能国强,这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总结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使得广大人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繁荣时期。但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主要是一种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的权术,是以君权至上、官本位为前提的王道、仁政和德治,实质上只是一种开明的统治策略。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并不尊重人民群众的个体价值与权利,不可能赋予人民政治权利。尽管如此,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民贵君轻、平政爱民等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摘编自张弓《民本思想促进中华文明发展》,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五子之歌》用大禹的训诫批判了太康的无道并肯定了有穷氏后羿做法的正确性。 B . 西方奴隶制度下形成的人本主义思想中的“人”不包括奴隶,所以它没有人情味。 C . 在前代较为完善的民本思想体系下柳宗元先后提出“民为本”“吏为民役”等观点。 D . 虽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没有赋予人民政治权利,但其思想在当代仍有现实意义。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在论述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时采用了先总写后分述的总分手法。 B . 在论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古希腊时代的人本主义思想时文章使用了对比手法。 C . 为证明富民强国的道理文章先论述了畏民重民、知民得心等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D . 文章论述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意义,也指出了其存在的缺点。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安定人民、巩固统治的作用,所以能被封建君主所接受。 B .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虽然有其缺点,但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仍是有借鉴价值的。 C . 如果没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实施就不可能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繁荣时期。 D .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不尊重百姓们的个体价值与权利说明其只是一种开明的统治策略。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 (2021高二上·镇雄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西汉到清末,造成万人以上死亡的重大自然灾害大约有190起,其中最多的一次死亡人数为2290万,有21个年头发生旱灾,63个年头发生水灾。旱灾多发生在河南、山东、山西、四川4省,水灾主要发生在江苏、河南、浙江、河北、湖北5省。而1912年到1949年年年有灾,除1920年、1941年仅发生旱灾外,其余各年均有水灾或水旱灾害发生。还有10年既有水灾,也有虫灾。中国历史上大的自然灾害有很多,由自然灾害特别是水旱灾害导致粮食减产,不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从而引发饥荒和死亡的情况也很多。但是饥荒灾难的发生次数要远少于自然灾害。也就是说,自然灾害不会必然导致粮食不安全,甚至形成饥荒灾难。

    (摘编自张成志《反思历史上的饥荒事件》)

    材料二:

    中国的灾荒史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民族在饥饿中艰难挣扎的生活史,一个矛盾的局面交织于几千年的中国农业生产史中:长期领先世界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粮食供需经常性失衡的两极现象,使我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始终挣扎在安全与危机之间。

    在专家看来,我国高水平的农业生产技术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农业时代,中国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隋唐以前,国家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完全能够应对可能发生的饥荒。在中国近2000年的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大的技术进展是宋代以后在北方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基础上确立的江南稻作农业技术体系。这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不但农作物的产量得到大大提高,而且还进一步影响到中国传统社会的转型和变革,因此其被称为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在此阶段,中国传统农业单产水平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亩产量90多市斤,上升到仅江南地区稻谷亩产量就达337市斤的高水平。我国粮食生产水平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依然具有明显的优势,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1950-1951年的粮食生产水平计算,同为世界文明古国的印度谷物单产只有当时中国的52%。

    因此,传统农业生产为古代社会提供的粮食数量在过去的2000年里不断增加。农业生产不但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性因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对我国历史上饥荒的发生,产生了积极的制约作用。

    然而,高水平的农业技术并没有把中华民族从长久的饥饿中拯救出来,相反,中华民族的持久性饥饿与高水平的农业技术并存于中国历史中。纵观中国粮食安全的历史进程,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并没有缓解饥荒,甚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加大了饥荒的范围、加深了其程度。

    从气候条件上看,我国农耕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我国粮食生产的节气与自然条件往往不相符,春夏时期是北方作物需要雨水浇灌、南方作物需要光照的关口,而夏季风集中于南部沿海地区,致使北旱南涝;夏秋时节北方作物需要充足的光照,南方作物需要充裕的水分,雨带却又推移到北方地区,往往出现北涝南早的不利局面。因而在传统农业时期,自然灾害的高风险性构成了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

    尽管我国幅员辽阔,但可耕地面积相对较小,在粮食生产水平提高的同时,人口往往会随之增长。“人地矛盾”这个很现实的字眼较早就出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是传统社会解决粮食安全的主要着眼点。

    为了适应人口日益增长的社会形势并缓解由此带来的人口压力,从宋代起,中国境内适宜农垦的土地基本得到开发垦植,明清时期的农业开发范围和程度大大超过此前任何时期。但耕地面积的急剧增长并没有缓解饥荒的压力,相反,入清以后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剧增,粮食供应空前紧张。

    在耕地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历代农民主要通过垦荒毁林扩大耕地面积。汉代中后期,因为大量森林被垦辟为农田,政府再也无力像汉朝中前期那样给无地流民发放公有林地和皇家园林,此后的农业资源开发逐渐向边荒地带扩展。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进入自然条件异常严酷的高寒地区和山谷地区继续扩展生存空间,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环境灾害因此日渐加剧。据统计,公元1世纪至9世纪,每百年旱灾的发生频次都在100次以内徘徊,到了17-19世纪增加为300-500次。

    (摘编自洪蔚《古代中国的粮食安全与危机》)

    材料三:

    2020年,面对疫情和汛情,公众关心粮食安全并无不妥,但大可不必恐慌。非常之年农业依然有望丰收,凸显了我国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的增强。从生产方面看,农业的保障能力处于历史高水平。我国粮食总产量已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从库存方面看,粮食库存处于高位,2019年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主粮库存结余2.8亿吨。以此计算,仅库存量就可以确保全国人民一年的口粮消费。

    当然,粮食安全问题极为复杂,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大意。一方面,我们有实力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口粮绝对安全有充分保障;另一方面,要把粮食安全这根弦绷得再紧些,把保险系数提得再高些。粮食产量大落容易,起来很难。所以在农业形势好的时候,更不能麻痹松懈。在粮食问题上不能心存侥幸,一旦出了大问题,往后的许多年都会处于被动状态。

    (摘编自乔金亮《把粮食安全这根弦再绷紧些》)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西汉到清末,造成万人以上死亡的重大水旱灾害大约有190起,说明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B . 隋唐以前,国家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能够应对可能发生的饥荒,从而影响到中国传统社会的转型和变革。 C . 2020年疫情和汛情叠加,农业依然有望丰收,体现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对饥荒产生的积极的制约作用。 D . 从宋代起,中国境内适宜农垦的土地基本得到开垦可能与江南稻作农业技术体系的确立有一定关系。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今我国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意味着我国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强,公众不必因疫情而恐慌。 B . 饥荒和自然灾害频发与高水平的农业技术并存于中国历史中,凸显了我国自然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不利。 C . 传统农业社会时期我国高水平的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缓解饥荒,中华民族也没有因之摆脱长久的饥饿。 D . 要想不因粮食问题处于被动状态,我们必须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险系数,不松懈,不侥幸。
    3. (3) 为什么高水平的农业生产技术不能遏制饥荒,甚至还会加大饥荒的范围、加深饥荒的程度?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 (2021高二上·镇雄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标

    祁成德

    小司号员终于苏醒过来了。

    厚厚的泥土掩埋了他的下半身,带着硝烟味,混杂着树枝叶草根草屑。肩膀上被刺刀捅的伤口在发痛,但他的神智是清醒的,从来没有过的清醒。

    林梢上空有朦胧的月色,许是后半夜了吧?

    他不清楚战斗是怎样结束,部队是什么时候撤离战场的。他只记得部队白天上午翻过七里坎向赤水方向挺进,他们化装成送稻草的老百姓,在下面黄皮洞山沟里同敌人遭遇,干上了。他们边打边撤来到这片树林高地,打了不知多久,一发迫击炮弹飞来使他失去了知觉……

    不知名的小虫在近处的草丛中唧唧叫着,山风卷过一阵林涛,发出尖利的啸声,这树林里咋会这样静?连长他们哪里去了?敌人又到哪里去了呢?我的枪呢,小号呢?

    他环顾四周,心里空荡荡地有一种失落感。

    他试着动了一下但身子无法动弹。他不甘心,又猛力抽动,右下肢有一点痛的感觉,左下肢却没有什么反应,好像麻木了。

    眼下最要紧的,是去掉泥土抽出身子来。

    他今年才16岁,咋说也还是个孩子,满打满算参加红军还不到两年。在部队,同志们都当他是小弟弟予以爱护,只有大胡子的老炊事班长,会时常摸着他毛蓬蓬的头喊他“伢子”,常常多给他几片南瓜几块薯干。而今,他们在哪儿呢?在急切地盼望他归队,还是认为他已经光荣牺牲而正化悲痛为力量?他仿佛看到连长那焦灼忧虑的目光,听到大胡子班长那时常干裂带血丝的阔嘴在喊“伢子……”

    他一定要设法回到战友们身边。

    树干撬,双手刨,身子扭动抖落……他终于抽出身子,然而他看着自己的左下肢惊呆了:踝骨以下部分,是永远埋在了泥土深处,还是失落在什么地方?

    他嘤嘤地哭了,泪水顺着脸颊滚落,融入身下这片异乡的土地,为那被炮弹夺去的左脚。

    “红军哥,你回来教我吹号哈,要得不?”

    房东小孩的话在耳边响起,不要哭哩!红军战士铁打的汉,为什么要哭?那小孩砸破手指还不哭哩!还是找找自己的左脚和枪号吧。

    爬着找了一阵,只找到炸坏的枪和小号。

    左脚不要了,找来也没用,何必浪费时间。

    哦,时间!自己还有多少时间?虽然才只有16岁,但这左脚,肩上的伤口……还行吗?

    行的,爬也要回部队!回去还要吹号,起床号集合号行军号冲锋号……部队能没有号兵吗?他吹起冲锋号,战士们在号声激励下猛虎下山般冲向敌群,押回垂头丧气的成群俘虏,他会多么自豪!必须尽快归队,大家都在等着他!

    应该找一找路,他抬头察看着周围的地势。

    朦胧月光下,一条暗褐色的带影,在林中蜿蜒起伏,曲折盘旋而依稀可辨,白天,他就看清那是路,就在上面约20公尺的地方。

    他奋力向上边爬去,带着炸坏的枪和小号。

    然而,一阵痉挛抽搐剧痛,左下肢在淌血。

    得赶快包扎起来!他撕下衣襟,咬牙忍痛竭力地弯过左下肢,身子弓过去两手努力够着包扎好。

    歇口气吧!他抹去脸上额上豆粒般的汗珠。

    爬,又继续爬,向着那路。

    五公尺、十公尺……快到了,路已依稀可见。脚为啥疼痛不止?

    他回头发现脚下有血印。

    歇歇再爬吧!蓦地,他脑子里闪出个念头,这山林中是不是还有跟自己一样,在寻找部队的战友?他们记得路吗,知道部队的方向吗?自己在昏迷中,仿佛听到连长喊过:“同志们,撤,向来时的方向!”那就是说七里坎土城方向。自己应该设置点路标,为想归队的战友们,这是一件好事!即使自己因此不能归队,但如果能让更多的战友沿着路标归队,不是更好吗?

    他看看自己伤残的左腿和身后的血印,笑了,能办好这一件事,死了也心安,没有遗憾哪!

    他终于爬到了朦胧月光下的小路上。

    取下断枪上的刺刀,借助月光辨准方向,吃力地开始刻第一个箭头,刻在路边的土壁上。脚在剧烈地痛,血在不断地流。他不顾一切地刻,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快刻好路标。累了歇会,疼痛咬紧牙,汗顾不上擦。他仿佛听到战友和房东小孩在呼唤自己而力量猛增。

    第一个路标终于刻好了。

    他满意地欣赏着自己的杰作,箭头朝着部队的方向,那么坚定有力,仿佛自己坚定的信念;箭头随着月光的游移不定而闪烁,犹如自己赤诚的心在跳动,他欢呼般地发出一声大喊,“啊嗬嗬”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

    他又带着小号刺刀向前爬去,要刻下一个他认为该刻路标的地方。他身后留下一溜血印,点点滴滴联缀成一个长长的大写的血的路标。

    天上,依稀透出点曙光来……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对草丛中的虫叫声及山风的啸声的描写反衬了山林中寂静的氛围,这属于以动衬静的手法,此处的景物描写烘托了小司号员内心的慌乱。 B . “树干橇,双手刨,身子扭动抖落……”中“橇、刨、扭、抖”,简短的几个动词就把读者带入到情境中去,让人体会到了小司号员艰难的脱身过程。 C . “左脚不要了,找来也没用,何必浪费时间”,这句近乎冷酷的描写表现了小司号员的果断和机智,也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小司号员的同情。 D . 小说尾段的景物描写,既呼应了小说前面有关月光的描写,表现了时间的变化,同时也富含深意,暗示了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就要到来的革命前景。
    2. (2) 小说对小司号员的心理作了真实细腻的描写,这些心理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小说标题“路标”在文中有哪些意蕴,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 4. (2021高二上·镇雄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庄襄王二年,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七年,卒。骜子曰武,武子曰恬。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 , 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馀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始皇欲游天下,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至沙丘 , 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前已囚蒙恬于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恬,求其罪过,举劾之。子婴进谏曰:“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胡亥不听。而遣御史之代,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恬曰:“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B .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C .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D .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 始皇是秦王嬴政的尊号,他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取消了始于春秋的“谥号”传统。 B . 拜指授予官职,类似的还有“除”“授”,“拔”“擢”“陟”则可表示升迁官职。 C . 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民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戎狄是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D . 崩是对古代帝王之死的讳称,太后与王后之死也可称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可称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蒙恬忠贞不渝,尽心为国。他为秦国立下战功,修筑长城,并威震匈奴,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在被诬陷时,子婴进谏皇上不要杀他。 B . 蒙恬出身武将世家,战功显赫。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将军,战功卓著,他虽因家族得官,却不同于普通的纨绔子弟,而是取得了超越祖辈的功勋。 C . 蒙恬无罪被害,吞药自尽。他总结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不该修筑长城,因为修筑过程中一定会截断地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认识上的局限性。 D . 蒙恬得罪赵高,屡遭谗陷。赵高在始皇逝世后就想置他于死地,又在胡亥想释放蒙恬时,坚执不允,请求胡亥一定要杀掉蒙恬,以绝后患。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

      ②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2022高一下·海安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

    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用“日日”生长的江草“冷冷”的流水,衬托了诗人内心的“愁”。 B . “独树花发自分明”中“自”字传达了诗人对“花发”的特殊感受。 C . 诗的前四句写景,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始终围绕着“愁”着笔。 D . “渭水秦山得见否?”表面上不置可否,实际传达出诗人坚定的信心。
    2. (2) 简要分析诗人“愁”从何而来。
六、情景默写
  • 6. (2021高二上·镇雄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阿房宫赋》中写秦统治者挥霍无度,视剥削来的钱财如泥沙,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句子是:“?”
    2. (2)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3. (3)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七、选择题组
  • 7. (2021高二上·镇雄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横琴,珠海的金融中心区,楼群摩天。向北一步之遥,包围横琴岛的水道沿岸,有一条十多公里长的花海长廊。在花海长廊外侧,沿海峡岸边长着根根都有成人手指般粗细的一蓬蓬江苇,仅露出海面的部分就超过一丈之高。像一段段高墙护卫着花海长廊。海上          , 江苇摆腰却不低头,灰白的飒飒芦花是它们的旗帜,迎风昂扬,筋骨峻嶒。

    江苇——生长在江河湖泊中的芦苇。而花海边的野生江苇却生长在海道的边上,平时以咸水为主,雨季咸淡水混杂。横琴岛的“琴音”就是水声,“晴天十步一瀑布,雨时处处有瀑布”, ________ , 其淡水像海水一样          。隆冬季节,北方生长在淡水中的江苇早已干枯,横琴海边的江苇除去芦花渐白,苇秆、苇叶还是一片翠绿,可见其生命力之强盛。当然,与咸淡水的营养丰富也不无关系。

    江苇的野趣,衬着花海的烂漫和海面上如练的波光,珠海人,特别是在寸土寸金、气象雄豪的横琴打拼的人,何其幸运!出大厦走几步路,便进入花天花地的花海,该是怎样的清爽、怎样的愉悦 , 心会变得柔软、妥帖,甚或身心迷醉、          飞扬。

    1. (1) 下列对文中方框中的标点符号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处的句号使用错误,应该改为分号,因为两句话都是写横琴岛的内容的。 B . ②处用破折号、冒号都可以,因为②后的这句话是对“江苇”的解说。 C . ③处“琴音”的引号代表特殊含义,与“‘五四’运动”中“五四”的引号作用相同。 D . ④处的逗号应该改为问号,因为前面两句话都用疑问副词“怎样”来表达疑问语气。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沿海峡岸边长着根根都有成人手指般粗细的一蓬蓬江苇,仅露出海面的部分就超过一丈多高,像一段段高墙护卫着花海长廊。 B . 沿海峡岸边长着根根都有成人手指般粗细的一蓬蓬江苇,仅露出海面的部分就有一丈多高,像一段段高墙护卫着花海长廊。 C . 沿海峡岸边长着一蓬蓬根根都有成人手指般粗细的江苇,仅露出海面的部分就超过一丈之高,像一段段高墙护卫着花海长廊。 D . 沿海峡岸边长着一蓬蓬根根都有成人手指般粗细的江苇,仅露出海面的部分就有一丈多高,像一段段高墙护卫着花海长廊。
    3.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风起云涌  总而言之  丰盛  神采 B . 风起浪涌  可想而知  丰沛  神采 C . 风起浪涌  可想而知  丰盛  风采 D . 风起云涌  总而言之  丰沛  风采
八、选择 简答
  • 8. (2021高二上·镇雄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的人更倾向于在早上活动,往往早饭、午饭和晚饭都吃得很早。他们的生物钟属于“早晨型”,此类人也被称为“百灵鸟”。相反,①                      。他们的生物钟属于“夜晚型”,也被通俗地称为“猫头鹰”。

    在当今社会中,由于大多数工作活动和学校课程都是从早上开始的,所以现在很多人都过着“百灵鸟”一般的生活。因此,拥有“夜晚型”生物钟的人,②                    

    研究发现,“猫头鹰”们饮食习惯往往不如“百灵鸟”们健康。③                    , 生物钟属于“夜晚型”的人,一般吃饭较晚,更容易发胖,因为这种生活习惯不利于减肥,还可能增加发生炎症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根据上文,从不同角度给当今的年轻人提两条建设性的建议。
九、材料作文
  • 9. (2021高二上·镇雄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100年前,有一群青年,他们乘着小小的“红船”,劈波斩浪,抒发人生壮怀……

    100年后,有一群青年,他们驾驶时代的“巨轮”,凯歌前行,挥洒青春豪情……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如果时空可以穿梭,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在两种身份中任选一种,给对方写一封邀请函,请他们到自己身边来做客,彼此了解,彼此激励,共谱青年与祖国、青春与时代之华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