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学程检测...

更新时间:2021-12-20 浏览次数:4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1高三上·长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3月22日,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提问“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时,习近平主席表示:“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无我”一词,看似简单,却含义深刻、底蕴深厚,表现在实际政治行动中,就是要秉承大公无私之心治国理政。能够“无我”,不以自我为中心,而完全以国家、人民为念,既是古代政治思想家对理想政治人物的最高期许,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好写照。

        在中国思想史中,“无我”具有重要地位,儒家、道家思想中均有“无我”观念。大致来说,“无我”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人格修养上的,一是施政方略上的。

        作为人格修养的“无我”,是要杜绝私人的利益与偏见,以公正之心为人、为政。《论语·子罕》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可写作“无”,“毋我”即是“无我”。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能够杜绝四事:凭空臆测、武断绝对、固执拘泥、自以为是。宋代邢昺的《论语正义》里提到,“常人之情,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孔子却能做到“群众萃聚,和光同尘,而不自异”,表现出博大宽宏的精神境界,彰显了不以个人私见、不戴有色眼镜看人的“无我”态度。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无我”也有解读。他认为,在孔子杜绝的四件事中,最根本的就是“无我”,必须破除一己之私念,方能展现出“无我”的高尚境界。

        道家对“无我”的论述与儒家有近似的思想内核,但具体观点略有差异。《庄子·逍遥游》中“无己”的说法与“无我”近似,指应该排除个人私欲、世俗成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万物,顺应事物的本来规律。《庄子·齐物论》中的“非彼无我”,认为私人的观点只是一偏之见,需要否定这种“小成之见”,才能突破个人的局限性,抵达更高明的境界。

        “无我”表现在实际政治行动中,就是要摒弃个人欲望,以大公无私的精神治理国家。滕文公曾向孟子请教治国方略,孟子指出最重要的是“民事”,令人民生活富足,精神充实,鼓励滕文公实行仁政。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评论说,孟子的意见代表了“圣贤至公无我之心”,即以无我、无私之精神,服务于追求公益、公正的事业。道家经典《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中,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在老子看来,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圣人立于天下,要收敛谨慎,为百姓倾尽全部身心。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公开论述传统政治思想对当代治国理政实践的借鉴意义,通过对“无我”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习总书记高远的精神境界和深厚的为民情怀。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情怀、大同理想、奉献精神、“无我”观念等,也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治理实践的不断发展,发挥出超越时代的文化魅力和现实价值。

    (摘编自苏爱萍《“无我”之境》)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我”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是政治思想家对理想政治人物的最高期许。 B . “无我”一词在儒道两家的经典著作中均有提及,思想内核近似,具体观点略有差异。 C . “无我”的内涵在儒家看来就是“必须破除一己之私念”,从孔子到朱熹一以贯之。 D . “无我”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要摒弃个人欲望,以无私精神服务于追求公益、公正的事业。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习近平主席“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回答开头,交代了论证的背景,引出了“无我”这一话题。 B .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中间论述“无我”的内涵,最后总结“无我”的现实意义。 C . 文章大量引用儒道经典中的有关论述,清楚地揭示了“无我”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 D . 文章论证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观照,对古代经典相关内容的梳理,是为揭示现实意义服务的。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要心中完全“无我”,把国家、人民的利益始终放在心上,就能成为民众心目中的理想政治人物。 B . 庄子的“至人无己”、范仲淹的“不以己悲”、王国维的“无我之境”都体现了本文的“无我”思想。 C .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价值指向。 D . 从政治思想角度看,“无我”的两个层次中,政治家的人格修养高于施政方略,是实际政治行动的前提。
  • 2. (2021高三上·长春月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有一天,她的刚会说话的小孙女大声叫了她“奶奶”!她勉强笑着答应着,心中却是一惊:难道她真的成了奶奶?“奶奶”这个词让她觉得,如果不是她的孙女残忍,那只能是时光残忍,时间如刀。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B . 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 C . 小说文字朴素平实、简约凝练,情节曲折离奇,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D . 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2. (2) 作品最后三段为什么描写了“暮色中的鼓声”?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3) 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设置十分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3. (2021高三上·长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中国银发经济行业调研报告》显示,2016-2020年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持续上升,2020年已达5.4万亿元,年增长率为25.6%。报告预测,2021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将达5.9万亿元。银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老人精神领域的关注。如今,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对于精神上的追求很高,尤其是不需要过多介入子女生活的高知老年群体,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发展一种爱好、学习一项技能,来丰富老年生活。然而,当下关于老年人文化娱乐方面的相关服务还较为匮乏,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消费产品依然比较单调,文化消费市场也还没有得到发展。“银发经济”需要进一步挖掘老年人的培训、教育、志愿者、文化交流等领域。比如类似于老年大学的课程学习,可以提升老年人的专业技能和文化艺术修养,相信未来这会是老年消费的一大趋势。

    (摘编自《银发经济成未来消费“新势力”精神消费或成风口行业》,凤凰网2021年7月23日)

    材料二:

    物质的极大丰富和消费需求的日趋多样,使得中国银发经济产业不断细分。有关研究指出,2021年中国银发消费品类主要可以分为日常消费与健康消费两大类。其中,健康消费已成为老年群体最突出的需求,占比最高,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关注。在银发族群对健康消费产品的购买考量因素方面,中老年人最关注的因素是“使用便捷度”,其次是“可使用医院”。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提高健康消费产品的使用便捷性、扩大使用覆盖范围是拉动健康消费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2021年银发经济报告发布,互联网新势力善诊获关注》,东方网2021年7月8日)

    材料三:

    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其消费需求、消费理念正在升级拓展,数千万失能半失能老人对老年用品还有刚需,因此老年用品市场增长的“硬支撑”是足够的。推动银发产业发展壮大,要更多从供给侧发力。要在制造端多下功夫,提供“好用”的产品。相关企业应深入研究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贴近他们的使用习惯,加强软硬件方面的适老化改造,比如多采用语音控制替代按键输入、用柔性生产满足个性定制等,减少老年人在使用过程中的困难和不适,让产品方便好用。要在质量上严格把关,增强“敢用”的信心。老年用品服务于老年人,使用安全性是第一位的。这既需要生产企业提起重视,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老年用品种类繁多,不少产品在选材、安装等方面缺乏安全标准,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质量标准规范体系,提升银发产业的整体质量和信誉。要在流通上搭建“桥梁”,创造“会用”的条件。大街上,老年用品超市或专卖店往往难觅踪迹,上电商平台也几乎找不到老年用品专区。尽管一些新型老年用品功能多、用处大,但不少老人不会使用,甚至根本不知道新品上市。究其原因,并非产品本身不好,而是流通环节等不畅,阻碍着他们知晓、使用老年用品。在线下,应多创造体验场景,比如促进老年用品产业和养老服务业融合,在养老机构投入新型产品等,方便更多老年人试用、购买;在线上,应引导电商平台做好推广和分类,畅通老年人了解、获取新产品的渠道。

    (摘编自《银发产业,多从供给侧发力》,人民网2021年3月3日)

    1. (1) 下列对银发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已经连续数年上升,2020年时达5.4万亿元,2021年将近6万亿元,银发经济正成为未来消费“新势力”。 B . 中国银发经济产业正在不断细分,其消费品类主要是日常消费和健康消费两类,其中健康消费占比较高,已经获得资本市场的关注。 C . 近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越来越大,而数千万失能半失能老人对老年用品还有刚需,老年用品需求持续增长,银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D . 银发经济的一个极重要的内容是老年用品的供给。老年用品要安全,有好的质量;更要好用,减少老年人在使用中的困难和不适。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老年人对提升专业技能和文化艺术修养普遍有较高需求,老年人的培训、教育、文化交流等领域都应得到银发经济的挖掘。 B . 艾媒报告中心的调查显示,银发族的日用品消费和体检消费中的子女支付的比例迅速提高,到2021年6月时都已有30%左右。 C . 老年人购买健康消费产品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使用起来是否方便快捷,提高产品这方面的功能是拉动健康消费的重要途径。 D . 大街上、电商平台上找不到老年用品超市或专卖店,表明银发经济在供给侧有严重不足,相关企业未能充分关注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3. (3) 请依据上述材料,为推动银发经济健康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三、文言文阅读
  • 4. (2021高三上·长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明帝永平三年春二月甲子,立贵人马氏为皇后。后,援之女也。后既正位宫闱,愈自谨肃,好读书,常衣大练,裙不加缘。朔望诸姬主朝请,望见后袍衣疏粗,以为绮縠,就视乃笑。群臣奏事有难平者,帝数以试后,后辄分解趣理,各得其情。然未尝以家私干政事。帝由是宠敬,始终无衰焉。十八年八月,帝崩,太子即位,尊皇后曰皇太后。帝以廖为卫尉,廖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第五伦上疏曰:“近世光烈皇后虽友爱天至,而抑损阴氏,不假以权势。窃闻卫尉廖以布三千匹私赡三辅衣冠知与不知莫不毕给臣愚以为不应经义不敢不以闻陛下情欲厚之亦宜所以安之臣今言此,诚欲上忠陛下 , 下全后家也。”章帝建初二年夏四月,上欲封爵诸舅。太后不听,有司请依旧典,太后诏曰:“凡言事者皆欲媚朕以要福耳,夫外戚贵盛,鲜不倾覆。故先帝防慎舅氏,不令在枢机之位。”又言:“前过濯龙门,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不加谴怒,但绝岁用而已,冀以默愧其心,犹懈怠,无忧国忘家之虑。知臣莫若君,况亲属乎?吾岂可上负先帝之德,重袭西京败亡之祸哉?固不许。”帝省诏悲叹,复请。太后答曰:“今数遭变异,谷价数倍,忧惶昼夜,不安坐卧,而欲先营外家之封,违慈母之拳拳乎!”上乃止。太后尝诏三辅 , 诸马婚亲有属托郡县干乱吏治者,以法闻。太夫人葬起坟微高,太后以为言,兄卫尉廖等即时减削。其外亲有谦素义行者,辄假借温言,赏以财位;如有纤介,则先见严恪之色,然后加谴。其美车服不遵法度者,便绝属籍,遣归田里。于是内外从化,被服如一,诸家惶恐倍于永平时。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马后抑外家》,有删改)

    【注释】①光烈皇后: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配夫人阴丽华。②濯龙:汉代宫苑名,在洛阳西南角。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窃闻卫尉廖/以布三千匹私赡三辅衣冠/知与不知/莫不毕给/臣愚/以为不应经义/不敢不以闻/陛下情欲厚之/亦宜所以安之/ B . 窃闻卫尉廖以布三千匹私赡三辅/衣冠知与不知/莫不毕给/臣愚/以为不应经义/不敢不以闻陛下/情欲厚之/亦宜所以安之/ C . 窃闻卫尉廖以布三千匹私赡三辅衣冠/知与不知/莫不毕给/臣愚/以为不应经义/不敢不以闻/陛下情欲厚之/亦宜所以安之/ D . 窃闻卫尉廖/以布三千匹私赡三辅/衣冠知与不知/莫不毕给/臣愚/以为不应经义/不敢不以闻/陛下情欲厚之/亦宜所以安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朔望,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和十五日。与此相关的“晦”,则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B . 冠盖,指官员的冠服和车盖,借指官员或官宦之家。有时有“居于首位”之意。 C . 陛下,本义是台阶之下,是对帝王的尊称。陛意为台阶,也专指宫殿台阶前的侍卫。 D . 三辅,两汉分治京畿地区三种职官的合称,也指其所辖地区。泛指京城附近地区。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皇后喜爱读书,明白事理,非常节俭,在接受朝见时,她穿的袍衣不加边饰,被认为是绮制的,等人们走近了看才知道是粗帛制的。 B . 汉明帝把大臣上奏的难办的事情交给马皇后处理,马皇后总能办得很漂亮,可见有杰出的治理国家的才能,但她从不拿私事来干扰国政。 C . 在皇帝想为诸舅封爵的时候,天下已多次发生灾异,粮价飞涨,百姓生活艰难,马太后对此忧心忡忡,她认为此时进行封赏不合时宜。 D . 马太后对自己的娘家人管理很严格,犯了错误的会受到责备,凡是向郡县请托干扰吏治的都将受到制裁,不守法度的会被取消宗室资格。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言事者皆欲媚朕以要福耳,夫外戚贵盛,鲜不倾覆。

      ②如有纤介,则先见严恪之色,然后加谴。

四、古代诗歌阅读
  • 5. (2021高三上·长春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行

    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半”交代了村行时间是春色烂漫的季节,“南阳西”交代了村行的地点。 B . 遍村柔桑,欣欣向荣。“过”写出柔桑生长的姿态和鲜嫩的状态,活灵活现。 C . 诗人戴着蓑笠唱着牧歌,看见篱边穿着红裙子的农家少女,充满了乡野情味。 D . 行路征人,解松半湿的衣衫,主人摆出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表现了农村的人情美。
    2. (2) 诗歌的颔联极其精妙,请简要赏析,并说明其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
五、情景默写
  • 6. (2021高三上·长春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白居易《琵琶行》中以“”一句表现了乐声轻细的特点,以“”一句表现了乐声流畅的特点。
    2. (2) 《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之雄心,也只怕会是“”的结局。
    3. (3)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说明作者真心实意、勤奋求学的结果的句子是“”。
六、选择题组
  • 7. (2021高三上·长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进北京世园会园区,首先映入眼帝的便是一座半环形的标志性建筑——中国馆。青山绿水间,梯田花海旁,这座建筑宛如一柄温润的“如意”,金色的屋顶勾勒出___________的曲线。中国馆____________了中华园艺精华,向人们讲述中国园艺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

        中国馆的设计,绿色节能理念贯穿始终,因此被人们称为“会呼吸、有生命”。中国馆大部分展馆置于梯田之下,利用梯田大型覆土建筑结构的保湿隔热性能,降低建筑物采暖降温能耗;屋顶设置雨水收集系统,(      ),经回收处理后用于梯田灌溉和展览植物的滴灌、微灌,这样就形成了生态微循环。

        走进中国生态文化展区,“天地人和”“惠风和畅”“山水和鸣”“祥和逸居”“和而共生”等主题展馆依次布局,____________传统园艺场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多方位诠释了中国传统生态观和生活哲学。

        一座中国馆,将中国古典生态哲学智慧与现代生态文明理念____________起来,成为一扇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之美、讲述中国园艺历史文化的绿色窗口。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跌宕起伏    汇聚    经过    整合 B . 温婉柔和    会聚    通过    整合 C . 温婉柔和    汇聚    通过    融合 D . 跌宕起伏    会聚    经过    融合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国馆的设计,绿色节能理念贯穿始终,因此人们称之为“会呼吸、有生命”。 B . 在中国馆的设计中,始终贯穿绿色节能理念,因此被人们称为“会呼吸、有生命”的绿色建筑。 C . 中国馆的设计,始终贯穿绿色节能理念,因此被人们称为“会呼吸、有生命”。 D . 在中国馆的设计中,绿色节能理念贯穿始终,因此人们称之为“会呼吸、有生命”的绿色建筑。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采用透水砖铺装场地,雨水降落在屋顶或地面上,可被地下雨水收集调蓄池收集 B . 场地采用透水砖铺装,降落在屋顶或地面上的雨水,可进入地下雨水收集调蓄池 C . 采用透水砖铺装场地,降落在屋顶或地面上的雨水,可进入地下雨水收集调蓄池 D . 场地采用透水砖铺装,地下有雨水收集调蓄池,收集降落在屋顶或地面上的雨水
七、语言表达
  • 8. (2021高三上·长春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判断羽绒服是否保暖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充绒量。一般来说,充绒量达到95%左右的属于优质羽绒服。,羽绒服是否保暖还要看羽绒的蓬松度。蓬松度是衡量羽绒制品保暖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说羽绒服的充绒量代表了羽绒的“量”,那么,。羽绒服的蓬松度越高,其中存储的空气就越多,这样就越能有效阻止羽绒服内外的空气流通。在充绒量相当的情况下,蓬松度越高,

  • 9. (2021高三上·长春月考) 亲爱的同学们,高三征程已经开启,你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下面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它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请根据图表总结出两种遗忘规律并提出合理的两条复习建议。

    遗忘规律:

    复习建议:

八、材料作文
  • 10. (2021高三上·长春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

    ②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朱熹

    ③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④人不能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样一个人就不能进步。——毛泽东

    ⑤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挪威]

    ⑥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那就是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美]

    对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发言稿,作为学生代表在今年学校召开的“十八岁成人礼”上发言。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出现学校名称;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