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2届中考科学第一轮专题复习:声音与耳的听觉

更新时间:2021-12-02 浏览次数:115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听觉形成跟①声波、②听神经、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鼓膜、⑤听小骨、⑥大脑有关。下列各组中,能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的是(   )
    A . ①→④→⑤→③→②→⑥ B . ①→②→④→⑤→③→⑥ C . ①→④→⑤→②→③→⑥ D . ①→③→④→⑤→②→⑥
  • 2. (2021七下·台州期末) 在路上经常能看到“低头族”紧盯着手机屏幕,耳机声音还开得特别响,长期以往会影响视觉和听觉。这两种感觉对应的感受器分别在(    )

    A . 虹膜    耳蜗 B . 虹膜    鼓膜 C . 视网膜   耳蜗  D . 视网膜   鼓膜
  • 3. (2021七下·上城期末) 今年5月1日凌晨,杭城遭遇狂风暴雨,许多市民在睡梦中被雷鸣声惊醒。下列关于人耳的有关结构在此过程中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②收集声波 B . ⑦带动听小骨振动 C . ③放大振动 D . ⑤产生听觉
  • 4. (2024七下·拱墅期末) 将每年3月3日设为“国际爱耳日”,是为了引起人们对保护耳和听觉的重视。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耳和听力的是(   )
    A . 每次使用耳机时间不超过一小时 B . 禁用对耳和听觉造成损伤的药物 C . 遇到强烈的爆炸声及时捂住耳朵 D . 经常用尖锐和不洁的器具掏耳朵
  • 5. (2021七上·平阳月考) 如图所示,同学们自制一件小乐器,在8个相同的透明玻璃中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这8个玻璃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中的“不同”主要是指声音的( )

    A . 音调 B . 振幅 C . 音色 D . 响度
  • 6. (2021七上·平阳月考) 如图是智能机器人和主持人互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 机器人 “说话” 是高科技产品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 B . 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 能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他们的音色不同 D . 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105千米/秒
  • 7. (2023七下·萧山期中) 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甲:正在发声的音叉,使吊着的乒乓球反复弹起; 该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 . 图乙:击鼓时,用力不同,听其发声,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 该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 C . 图丙: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听其发声,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该实验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D . 图丁: 逐渐抽出玻璃量内的空气,听到铃声渐小; 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 8. (2021八上·余杭月考) 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

    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

    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③④ D . ①③
  • 9. (2021八上·拱墅开学考) 如图是探究“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实验中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快慢 B . 每次实验都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使其振动发声 C . 实验中需观察钢尺的振动快慢和辨别钢尺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 D .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钢尺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 10. 发生地震等地质灾害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遇险者可以通过敲击就近的铁制管道来向外界求救。这主要是利用了铁管可以(   )
    A . 通风 B . 通水 C . 传热 D . 传声
  • 11. (2022七下·上城期中) 有一种叫做“鱼洗”的铜制容器。“ 鱼洗”内盛水,当用手搓动两侧的“耳朵”,能看到水珠在水面上跳动,同时还能听到“滋滋”的声音,当手停止搓动后,仍能看见这种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 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 B . 声音仍在传播,故带动水的运动 C . “鱼洗”周围的空气仍在振动 D . “鱼洗”仍在振动
  • 12. (2021七下·仙居期末) 中国科技馆里有一个“声聚焦”装置,它是一个像锅盖形状的凹形圆盘,如图所示。当小明将耳朵靠近装置的固定架的中心时,远处传来的微小声音就变大了,这是因为“声聚焦”使远处传来的声音在其表面发生了反射而会聚,结果改变了声音的( )

    A . 响度 B . 音调 C . 音色 D . 音调和响度
  • 13. (2021七下·新昌期末) 如图为人耳的结构示意图。当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巴并用双手堵耳,目的是为了保护图中的结构(    )

    A . B . C . D .
  • 14. (2021七下·新昌期末) 如图所示是课堂上做“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实验,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上述实验说明(    )

    A . 声音只能在气体中传播 B . 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 C . 听不见铃声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 D . 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缓慢了
  • 15. (2021七下·台州期末) 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发声的音叉使乒乓球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 逐渐抽气时,听到铃声越来越弱,说明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C . 发声的喇叭使烛焰晃动,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D . 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装水量不同的瓶子,听到的响度不同
  • 16. (2021七下·西湖期末) 下表中列出的是一组音乐的频率,通过讨论总结出下面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音符

    1

    2

    3

    4

    5

    6

    7

    音名

    do

    re

    mi

    fa

    sol

    la

    si

    频率/Hz

    256

    288

    320

    341.3

    384

    426.7

    480

    A .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响度越大 B .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C .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低 D .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色越好
  • 17. (2021七下·浦江期末) 如图所示,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并听到有声音产生。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小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由音叉振动产生 B . 此实验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即空气 C . 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 . 若将此实验放到月球上做,只会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开
  • 18. (2021七下·拱墅期末) 人的耳廓具有收集声音的作用。如图所示,人对着声源的方向把手掌卷曲起来放在耳廓旁。这样做可以使听到的声音(   )

    A . 响度增大 B . 音调升高 C . 音色改变 D . 频率变大
  • 19. (2020七下·下城期末) 学校每周一的室外晨会上,为了使每个同学都清楚听到广播里的声音,常用扩音设备来(   )
    A . 加大声音的速度 B . 提高声音的音调 C . 改变声音的音色 D . 增大声音的响度
  • 20. (2020七下·下城期末)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人类能听到所有声音 B .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C . 声音不会发生反射 D . 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均为340米/秒
二、填空题
  • 21. (2021七上·平阳月考) 小丽用两把伞做了一个“聚音伞”的实验,如图所示,在右边伞柄的A点挂一块机械手表, 当她的耳朵位于 B点时听不到表声,把另一把伞放在图中左边位置后,在B点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也像光一样可以发生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的介质是

  • 22. 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 (1) 写出下列结构的序号或名称:外耳道,E
    2. (2) 铃声进入人耳并形成听觉,听觉形成的部位是
    3. (3) 某人得了中耳炎使D受损时,造成的耳聋能否治愈?(填“能”或“不能”)。
  • 23. (2021七下·仙居期末) 声音是我们每天都在感觉的。

    1. (1) 如图1,手拨动压在桌边的尺子,发现尺子振动,同时有声音发出,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
    2. (2) 如图2,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入密闭的瓶中,不断抽气,可以感觉到声音越来越轻,甚至将要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 24. (2021七下·嵊州期末) 小明学了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①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钟放到一个盒子里,将衣服盖在钟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嘀嗒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依次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钟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钟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1. (1) 小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选填 “大”或“小”)的原理。
    2. (2) 根据实验数据,上述待测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 。
    3. (3) 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一个推测:表面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选填“平整光滑”或“粗糙多孔”)
  • 25. (2021八下·奉化期末) 探究声音的产生与特性如图,进行如下实验:轻敲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右图是耳的构造示意图,人耳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的过程:外耳道→鼓膜→听小骨→→位听神经→听觉中枢

  • 26. (2021八下·奉化期末) 如图是一种噪声监测设备,设备上指示的数字为90.6dB,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城市某些街道“禁止鸣笛”是在减弱噪声的(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

  • 27. (2023七下·柯桥期中) 将一根钢尺压紧在桌面上,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钢尺产生了声音,若想听到的声音音调低沉一点,应该向(填“左”和“右”)移动钢尺。若换用塑料尺进行实验,则因发声体材料不同,将听到不同的声音。

  • 28. (2021七下·新昌期末) 2020年10月14日上午8点,新昌县首届全民健身季启动仪式暨江滨健步走活动在江滨公园隆重举行,现场的干部职工引吭高歌《歌唱祖国》。如图是健步走时的部分画面。

    1. (1) “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选填 “音调”、“响度”或“音色”)
    2. (2) 岸边大量的树木在 (选填“声源处”、“人耳处”或“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从而使生活环境更安静。
  • 29. (2021七下·丽水期末) 为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科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请回答:

    1. (1) 如图甲,小科用锤敲击音叉时,既听到音叉发出声音,又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而产生的;
    2. (2) 如图乙,小科用锤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乒乓球也会被弹开,此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
  • 30. (2021七下·临海期末) 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

    1. (1) 外界声波经过耳廓的收集,进入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的振动;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的特定区域,形成听觉。
    2. (2) 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听力下降十分严重。为了保护耳和听觉,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A . 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治疗 B . 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
三、解答题
  • 31. (2021七下·长兴期末) 小科同学在整理七下科学实验的时候,重新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实验现象,他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按图甲所示,将轻轻接触悬挂在铁架台的轻质小球,悬挂小球的细线保持竖直状态:

    ②然后用小锤分别轻敲和重敲音叉,观察到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并听到重敲音叉时,响度更大。

    1. (1) 小敏认为小科的实验步骤有误,应该先敲击音叉,然后再让发声的音叉贴近轻质小球,从科学合理的角度我们应该赞同(选填“小科”或“小敏”)的方案。
    2. (2) 选择合理的方案后,观察到重敲音叉时,音叉发出的声音更响,小球被弹开的角度也越大,这个现象可以说明
    3. (3) 从力的作用效果角度来说,轻质小球被弹开说明
    4. (4) 当小球被弹开至最高点时,虽然小球的速度为0,但是小球却是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理由是
  • 32. (2021七下·临海期末) 如图所示,A、B为两个相同的音叉,C是粘在音叉叉股上的小平面镜,D为挂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E为固定的激光笔,F为天花板。实验时,用橡皮锤敲击音叉A,听到声音的同时,会观察到天花板.上的光斑位置发生变化。

    请写出这个现象中包含的三条科学知识或科学方法。

  • 33. (2021七下·温州期末) 近年来“飞拉达”成为一项山地户外项目,受到攀岩爱好者的青睐。“飞拉达”沿山面建设,由钢扶手、脚踏、生命钢缆等构成攀登径道,让不具备攀岩能力的人也能攀上陡峭的岩壁。温州雁荡山“飞拉达”拥有华东地区最长、最具挑战路线。

    1. (1) 攀登过程中,攀岩者会往出汗的手心涂抹碳酸镁粉末,这样做的目的是
    2. (2) 往高处攀登时,攀岩者所到风的呼啸声越来越响。听到的风声是由空气产生的。
    3. (3) 某攀岩者从图甲起点处开始垂直向上攀登。攀登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如图乙所示。计算该攀岩者匀速运动阶段通过的路程。(写出计算过程)
  • 34. (2021七下·秀洲月考)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介质

    声速v(米/秒)

    介质

    声速v(米/秒)

    空气(0℃)

    331

    蒸馏水(25℃)

    1497

    空气(15℃)

    340

    铝(25℃)

    5000

    空气(25℃)

    346

    铁(25℃)

    5200

    煤油(25℃)

    1324

    铜(25℃)

    3750

    1. (1) 指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有的规律:(写出一条即可)。
    2. (2) 某测量员在空气温度是15℃的环境中利用回声测距离: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00秒钟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0秒钟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  ▲  , 已知声速为340米/秒,则两峭壁间的距离多少米?(写出计算步骤)
四、实验探究题
  • 35. (2021八上·台州开学考) 小闻同学按如图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振动。
    2. (2) 小闻同学分辨出A、B、C、D四个瓶子中发出的声音分别对应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 (3) 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的排序和贴着瓶口吹气时的音调排序刚好相反,请说明理由。
    4. (4) 小闻同学利用同一个声音传感器将实验过程中三次敲打瓶子产生的波形图拍了下来,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三次实验小闻是用不同大小的力度敲击了同一个瓶子 B . 三次实验小闻是用相同的力度敲击了不同的瓶子 C . 甲、乙两图对应的实验中,小闻敲击瓶子的快慢相同 D . 丙图对应实验中,小闻的敲击的瓶子发出的声音尖锐
  • 36. 俗语“燕子低飞蛇过道”传递的信息是的来临;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晃动,这表明声波能传递
  • 37. (2022八下·北仑期中) 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 (1) 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兵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乒乓球在试验中起到什么作用?
    2. (2) 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3. (3) 若在月球上做上述两个实验,(选填“甲”或“乙”)实验乒乓球会弹起。
    4. (4) 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选填字母)法。
      A . 推理 B . 类比 C . 控制变量 D . 转换
  • 38. 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 cm

    横截面积/mm2

    A

    60

    0.6

    B

    60

    0.8

    C

    80

    0.6

    D

    80

    1. (1) 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的两根琴弦进行实验。
    2. (2) 为了验证猜想三,D材料的横截面积应为mm2
    3. (3) 在本次研究中,小华用到的主要科学研究方法是
    4. (4) 在此基础上,若小华再利用D材料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则

      他的做法应该是

  • 39. (2019七下·天台期中)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 (1) 如甲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它说明了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2. (2) 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完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作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作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如乙图所示,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选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①是正确的。

五、综合说理题
  • 40. 俗话说“响水不开,开水不响”,开水真的不响吗?小明想对此进行实验,观察得到的数据如表:


    水温t/℃

    声音强度/dB

      现象

        21

        37.5

      无气泡

        40

        38.0

      无气泡

        60

        40.5

        有小气泡产生

        70

        43.4

        少量气泡上升

        80

        46.8

        上升气泡增多

        85

        52.9

        大量气泡上升

        90

        54.4

        水面有气泡形成

        95

        55.2

     更多小气泡形成,水变浑浊

        100

        52.8

       沸腾

    通过表中的数据,说明“响水不开,开水不响”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