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湛江第二十一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2-01-11 浏览次数:5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1高一上·湛江期中)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竈宰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牢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觑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漏上秋居》),用的却是“树”。李白的有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

    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1. (1) 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落叶”作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 B . 一般人无法轻易地察觉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力量,是因为缺乏诗人的敏感和修养。 C . “树”与“叶”的形象一致,古诗又喜用单词,所以经常会用“树”或“叶”来代替“树叶”。 D . “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2. (2) 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通过“洞庭波兮木叶下”与“雨中黄叶树”的对比,凸显了“木叶”具有“微黄”“干燥”的特点。 B . 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 C . 材料二通过大量的诗句有力地反驳了材料一的观点,表明材料一的论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D . 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 (3) 下列诗句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
      A .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B .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 C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D .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4. (4) 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针对古人作诗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看法有何不同?
  • 2. (2021高一上·湛江期中) 现代文阅读Ⅱ

    霍乱之乱

    池莉

    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走暴迹象。

    我和秦静值夜班。下午五点,防疫站的人基本走光了,只剩下科室主任闻达。

    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资料堆中微微摇晃,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他追踪流行病二十多年了,他对所有的流行病都怀有巨大的兴趣和热情。写作工作量极大的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个小时下班。闪电穿过云层,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黑压压地扫了过来。

    电话骤然响起。

    是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在消失了几十年之后,霍乱又来了,而我们对它的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我们学习的流行病学教材是一九七七年印刷的,它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控制和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于是,在学习流行病理论的时候,这几种传染病的章节是哗哗翻过去的。

    我和秦静傻了眼,洪大夫在电话里大叫:“喂,我们该怎么办?”

    秦静咬了咬牙,接过了电话:“洪大夫,你要以最速度将粪样送到站里来。其次,隔离是最重要的,所有的烈性传染病都要首先隔离传染源。”

    洪大夫大叫:“糟了!粪样培养是才出的结果,病人前天看完病就回家了。我得赶快查看疫情卡,一找到确切的地址就告诉你们。”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科室的人马全都冒雨赶回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恐惧,其他一无所知。站长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人们非常不满,于是到处是寻找闻主任的声音:“闻主任呢?闻达呢?”

    闻达的出现使站里顿时有了秩序,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集中过来,紧紧地握住闻达的手说:“乱成一锅粥了,现在看你的了。”

    闻达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第一,组成紧急行动小组;第二,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第三,连夜出发,追踪病人并确定疫点……”

    有关部门的领导都赶来了,小车密密麻麻塞满门口。领导都主动与闻达握手,摇着他的手说:“老专家啊,全靠你了。”

    闻达的八条处理方案,开出了一系列我们防疫站本来就应该配备却一直没有的正规化设备,大大小小写满了三张纸。

    闻达走路变得格外轻盈,皮鞋不再像平时那样不知深浅地摩擦地面,破旧的白大褂在他身后飞荡起来,使他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

    紧急行动小组成立,救护车一头冲进雨里,以最快速度朝一个叫“臭塘村”的地方飞去。霍乱病人肖志平居住在臭塘村,而村址不详。

    几经辗转,当我们终于将肖志平带回防疫站时,已是旭日东升。

    理想中的紫外线室已经有了,大厅里整齐地挂着崭新的隔离服,地上是一排排油亮的齐膝长筒橡胶靴。仅半天时间,錾个防疫站旧貌换新颜。

    闻达一夜没睡,但他精神矍铄,一双眼睛精光发亮。

    他主动跟我们聊起往事:“我年轻时遇上一次鼠疫,那是一九五二年,黑龙江的甘南县突然出现大量肺炎病人。传播之迅猛、死亡率之高震惊了政务院。消息传来,我立刻报名去了疫区,提出了紧急处理的流行病防治方案,划出了半径为十公里的警戒圈,大隔离圈内再划小隔离圈,层层进行检疫和预防接种。我们获得了极大成功。”

    秦静说:“后来呢,闻主任?”

    闻达说:“后来就是今天了,我又抓住霍乱了。这次的霍乱,我们也一定能够消灭。但这一次不是永远。要记住,微生物与我们同在这个生活空间,它们的繁殖变异没完没了,一旦为它们提供了外因,就会造成发病。现在情况危急,我们今天必须封锁疫点。”

    下午六点,我们全副武装地从防疫站出来,体态臃肿,像太空里的宇航员,笨拙缓慢地爬上汽车。

    臭塘村原是一个地图上并不存在的村落,它位于工厂与农村的接壤地带,是工厂的废料废渣堆。村子里没有什么树木,四周是荒滩和臭水塘,正值晚饭时间,屋顶冒着炊烟,臭水塘边有妇女在洗菜,光屁股的小孩和鸡鸭猪狗在外面玩耍。

    我们兵分两路向臭塘村包抄过去。闻达率先接近村予,用电喇叭不停地喊话:“乡亲们,我是防疫站的流行病医生。你们这里流行一种肠道传染病,要求大家从现在起一律不要外出,等候我们的检查和治疗。”

    消杀科的人背着喷雾器,沿着包围圈散开,准备由外向内进行卷帘式消毒。

    村里的女人尖叫起来,拉着孩子到处躲藏。男人们拿起木棒、铁锤,在村口堵住了闻达,一把缴获了闻达手里的喇叭,凶狠地说:“少来这套,我们生病了会自己去医院。说实话,你们为什么要包围我们村子?后面围上来的人是不是要使用化学武器?”

    闻达说:“不是不是,是来给你们消毒的。”

    村民们怒火万丈:“我们没有毒,你们来消毒做什么?”

    关键时刻,闻达急中生智叫人把消毒液喷在自己身上。闻达在消毒液的淋浴下作出开心的样子给村民看,说:“是不是化学武器?我死了没有?没有啊!”村民们观察了一会儿,便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我们成功封锁了疫点。有五个病人被我们检查了出来,当即就被塞进救护车送去了医院。

    封锁区隔离了十四天,没有一个人有闪失,倒是我们防疫站的医生几乎都累病了。这十四天,我们的睡眠平均每天只有两个半小时。

    从封锁区撤回来的那天,村民送了我们一程又一程。他们说:“我们最感激的是,你们让领导注意到了臭塘村,我们从此有人管了。其实我们哪里有什么病?谁夏天不拉几次肚子?从来没有医生像你们这么好,实在是辛苦你们了!”

    我们无奈地笑笑,上车走了。臭塘村的人们觉得我们在小题大做,他们最终也不知道自己患的是霍乱。

    因为严格的保密,事后便没有我们所期待的辉煌。闻达回到了从前,依然每天下班之后写一个小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走路又是拖泥带水了,鞋底总是嗞嗞地摩擦地面,两只不同的皮鞋又穿在了他的脚上。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接到洪大夫的电话,“我和秦静傻了眼”,说明“我”对霍乱的突然出现既感到震惊,又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B . 霍乱发生后,闻达开列的所需设备“写满了三张纸”,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防疫条件的落后

      以及防疫医疗设备的匮乏。

      C . “这次的霍乱,我们也一定能够消灭。但这一次不是永远。”这句话体现了闻达对病毒有着清醒的认识,发人深思。 D . 送行时村民们对医护工作者心存感激,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自此有望改善。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通过“我”的视角来叙事,能够增强故事真实性,拉近与读者距离,不过也容易受到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限制。 B . 小说开头“跳动”“穿过”“爆响”“扫”等词语,清晰地描绘出天气的变化,渲染了霍乱发生时的恐怖气氛。 C . “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一句,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闻达受到领导重视和设备完善后骄傲自得的心情。 D . 小说插叙了闻达年轻时消灭鼠疫的情况,它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为后面消灭霍乱的情节发展做好了铺垫。
    3. (3) 小说三次写到闻达的鞋子,每次表达效果都不同,请简要分析。
    4. (4) 谈到创作时,作者说“将自己的担忧写进了小说”。作者的“担忧”包括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1高一上·湛江期中) 文言文阅读

    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彭城王元勰法曹参军,甚见重。尚书令王肃曾于省中咏《悲平城》诗,勰甚嗟其美,欲使肃更咏,乃失语云:“王公吟咏情性,声律殊佳,可更为诵《悲彭城》诗乎?”肃因戏勰云:“何意《悲平城》为《悲彭城》也?”勰有惭色。莹在座,即云:“所有《悲彭城》,王公自未见耳。”肃云:“可为诵之。”莹应声云:“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肃甚嗟赏之。勰亦大悦,退谓莹曰:“即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几为吴子所屈。”莹以文学见重,常语人云:“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孝昌中,于广平王第掘得古玉印,敕召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令辨何世之物。莹云:“此是于阗国王晋太康中所献。”乃以墨涂字观之,果如莹言,时人称为博物。累迁国子祭酒,及出帝登阼 , 莹以太常行礼,封文安县子。稍以功迁仪同三司,进爵为 , 赠尚书左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

    (节选自《魏书·祖莹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B . 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C . 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D . 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博士,官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教授。 B . 登阼,即位。阼是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天子即位时践阼升殿,故借指帝位。 C . 伯,古代被君主封赏的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 D . 薨,古代称诸侯之死,位高之人专用,后世也指有封爵的大官或大夫之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祖莹勤奋好学,酷爱读书。他日夜苦读,父母怕他生病,但阻止不了,他常等父母睡下,偷偷地燃火读书,并遮盖窗户,后被发觉,因此深得赞誉。 B . 祖莹才思敏捷,处变不惊。元勰想让王肃再吟咏一遍《悲平城》,由于说错名字而觉惭愧,祖莹随机应变当即诵读《悲彭城》,王肃惊叹,元勰大喜。 C . 祖莹以文见长,世人看重。他在文章创作方面有着独到之处,认为写作必须自出匠心,成一家风骨,不能随便与他人一起探讨,以防文章失去个性。 D . 祖莹博闻强识,辨物准确。皇帝下诏让祖莹与李琰之辨别所挖宝印为何世之物,祖莹说是于阗国王在晋太康时献给皇上的礼物,经验证,果如其言。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②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彭城王元勰法曹参军,甚见重。

    5. (5) 祖莹博学多才,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具体表现。
  • 4. (2021高一上·湛江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

    渔歌子﹒荻花秋

    李珣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注】①李珣:五代词人。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而“志在烟霞慕隐沦”,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经巫峡,入湖湘,在湖南、湖北一带生活了一段时期,这首《渔歌子》便是作于此时期。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描写湘江秋景图,但描写的景物内容上不同,本词写秋日湘江夜晚之景,毛词写秋日湘江白天之景。 B . 本词与《沁园春﹒长沙》的意境不同,选取的景物精致秀雅,江边获花,江上碧烟,天空明月,水面小艇,意境清朗明丽。 C . 通过“渔歌子”这一词牌,我们可知本词叙写了江边渔人的生活,表达了对长期以水为乡,以船为家的渔人清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D . 这首词写景平淡,不事雕琢,明白如话,真实地展示了词人以隐逸为乐的内心活动,旷达超脱,余韵悠悠。
    2. (2)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试作分析。
  • 5. (2021高一上·湛江期中)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曹操《短歌行》“”用酒来作开头,引出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杜甫《登高》中,“”写诗人因病戒酒;白居易《琵琶行》中,“”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2. (2)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时间流逝飞快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1高一上·湛江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Ⅰ

    “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每每读到白居易的这首诗,我总是心生感慨。常人越老越怕添新岁,白居易却与众不同,他面对新春欢喜雀跃。在他看来,能开始第七个10年的人并不多见,故而感到高兴。可见,(  )。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志向犹如前行路上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勇往直前。黄旭华为研制核潜艇隐姓埋名30年, ①  , 为我国的潜艇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当初没有因国家 ② 弃国而去,后来也没有因危险或诱惑而改变志向。1988年4月29日,中国核潜艇进行极限深潜实验正式开始,总设计师62岁的黄旭华,一道与一百多名左右研究人员下水。实验取得圆满成功,他写了十六个字表达心情:“花甲痴翁,志探龙宫, ③  , 乐在其中。”一个为理想搏击的人,决不会在困难面前当逃兵,更不会在工作中 ④  , 满腹牢骚,而是以乐观的心态迎难而上,以淡泊的心态对待名利。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当遇到人生坎坷时,要乐观地面对现实。 B . 对一个人而言,知识越丰富,心态越乐观。 C . 拥有良好心态的人,能乐观地面对世事。 D . 我们无法左右世事,但可以控制我们的心态。
    2. (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中国核潜艇进行极限深潜实验正式开始,作为总设计师,62岁的黄旭华与一百多名研究人员一道下水。 B . 中国核潜艇极限深潜实验正式开始,62岁的黄旭华作为总设计师,一百多名研究人员与他一道下水。 C . 中国核潜艇进行极限深潜实验,62岁的黄旭华是总设计师,他一道与一百多名研究人员下水。 D . 中国核潜艇进行极限深潜实验,作为总设计师,62岁的黄旭华与一百多名研究人员一道下水。
    3. (3) 从下列成语中,选择恰当的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

      呕心沥血、 处心积虑 、 不名一文、  一穷二白

      惊涛骇浪、  烟波浩渺 、 一毛不拔、  斤斤计较

         ②   ③    ④

  • 7. (2021高一上·湛江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Ⅱ
    1. (1) 复兴中学即将举行第五届学生趣味运动会,下面是该校学生会写给运动会赞助商的邀请函的一部分,其中在语言表达、词语运用和逻辑关系方面有六处不妥,请找出并作修改。

      ①本届运动会围绕“健康、活泼、向上”为主题,旨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②运动会得到了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同时也普遍受到了师生的关注。③我们殷切希望得到贵公司的支持,并将在运动会宣传海报中标明贵公司为赞助单位。④欢迎贵公司通过赞助活动来宣传公司产品,到时候将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⑤贵公司如能赞助本次活动,将在省钱、省事、省心的同时,快速霸占中学生市场。⑥相信只有在贵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本届运动会才能大放光彩!

         ②   ③

         ⑤   ⑥

    2. (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许,伴随着一轮明月,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搭载有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1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续,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四、写作(60分)
  • 8. (2021高一上·湛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文摘》盘点了2020年度网络热词,其中“后浪”成为十大热词之一。“后浪”源于哔哩哔哩网站联合《中国青年报》发布的一段演讲视频《后浪》。《后浪》认可、赞美、寄语年轻一代:“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但也有老一辈认为:“一代不如一代。”亦有一些年轻人抱怨生活的压力,认为自己是被房子、工资等现实压垮的一代。

        走过不平凡的2020年,即将成年的你,对“后浪”有怎样的思考、感悟和体会?请综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