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常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67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1高三上·常州期中)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尼采惊世骇俗地宣告了上帝之死,他相信这揭示了人类精神处境的真相。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人们失去了绝对可靠的信念,陷入了虚无主义的困境。这是很悲剧很可怕的处境吗?尼采的回答是,未必!如果能直面虚无主义的真相,那就不会陷入绝望,反而会激发出一种积极的创造力量。这就是他的"超人学说"。

    孙周兴概括了尼采的三大命题;一是人生虚无;二是理论虚假;三是生命强健。超人学说就蕴藏在这三个命题当中。

    首先是人生虚无。尼采的意思是说,人生并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真理或者意义,等你去探索,然后发现出来。这本来就是一种幻觉。如果你带着这种幻觉去探索,那么你注定会幻灭,然后你会感到悲观。但是,如果你从来就不相信这种幻觉,也就无所谓悲观了。

    打个比方,比如你参加一次马拉松长跑,有人告诉你跑道的尽头有一个奖杯,你要是把这个奖杯当成目标,满怀希望跑到终点,却发现什么都没有,那你肯定会感到非常失望。但如果从一开始你就根本没想过奖杯的事儿,那到达终点的时候,也就不会因为没有奖杯而感到失落了。

    麻烦的是,自古以来,许多理论家都在对人说"跑道的尽头有一个奖杯"。他们发明出各种各样的概念、真理和绝对信仰,掩盖了"人生本来虚无"这个真相。这就是理论虚假。尼采要用批判的铁锤把以前理论文化创造的意义、目的、统一性和绝对性全部砸碎,让人成为真正无依无靠、无牵无挂、一无所有的人,直面虚无主义的绝境。

    好了,现在人赤裸裸地站到了虚无面前,人生没有意义,理论都是虚假,安慰都是幻觉——到这个地步,人已经一无所有了,那么他还拥有什么呢?尼采的回答是,还有一样东西,就是人的生命力。

    尼采认为,生命本身是强健有力的。这就是超人学说的起点。在这个起点,首先要转变对虚无的态度,从消极的虚无主义转向积极的虚无主义。

           虚无这个真相并不直接导致消极。从虚无到消极,有一个必经的中间环节,那就是一种虚幻的信念:认为在世界的表象背后还存在绝对的本质,并且认为人生必须依靠这个绝对的本质才能找到价值和意义。就像前面说的那个不存在的奖杯。如果你相信了这种虚幻的信念,那么虚无的世界对你来说就是毁灭性的,你就会感到悲观绝望。这就是消极的虚无主义。

    但如果你从幻觉中醒来,看到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的本质或者真理,人生的意义也并不依赖于它,那就没有什么好绝望的。而且,认识到世界本无意义,这恰恰带来了创造的自由。在尼采看来,价值不是现成在哪里等你“发现”,所有的价值都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生命活动的标志就是能够自己确立价值,这是生命本身的力量。

    所以,尼采认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和无意义的生命,人应该立足于现实,直面无意义的荒谬,以强大的生命本能舞蹈,在生命活动中创造出价值。用尼采的话说,就是“成为你自己”。这样一来,虚无不再会让你沮丧和绝望,反倒会给你最广阔的创造自我意义的空间,虚无让人变成了积极的创造者,这就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面对虚无的人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不得不承认,对一般人来说,后者太困难了。但尼采说,"难道我们不能使自己成为上帝吗?就算哪怕试一试也不行吗?”尼采呼唤一种新的人类,他把这种人叫做"超人"。

    (摘编自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材料二∶

    所以现在,社会上毫无改革,学术上没有发明,美术上也没有创作;至于多人继续的研究,前仆后继的探险,那更不必提了。国人的事业,大抵是专谋时式的成功的经营,以及对于一切的冷笑。

    中国的人,大抵在如此空气里成功,在如此空气里萎缩腐败,以至老死。我想,人猿同源的学说,大约可以毫无疑义了。但我不懂,何以从前的古猴子,不都努力变人,却到现在还留着子孙,变把戏给人看。还是那时竟没有一匹想站起来学说人话呢?还是虽然有了几匹,却终被猴子社会攻击他标新立异,都咬死了;所以终于不能进化呢?

    尼采式的超人,虽然太觉渺茫,但就世界现有人种的事实看来,却可以确信将来总有尤为高尚尤近圆满的人类出现。到那时候,类人猿上面,怕要添出"类猿人"这一个名词。

    所以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摘自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们失去了绝对可靠的信念,陷入虚无的困境,于是尼采向世人宣告上帝已死,揭示人类精神处境的真相。 B . 人们无法通过探索发现人生的客观真理或意义,从而产生幻灭感,并陷入悲观绝望,这种状态就是人生虚无。 C . 有人相信世界的表象背后存在绝对本质,并可据此找到价值和意义,怀有这种信念的人可被归入积极的虚无主义。 D . 彻底否认以前理论文化创造的意义、目的、统一性和绝对性,凭借强健的生命本身创造价值,这是尼采推崇的态度。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虚无是人生的真相,人只要能够直面虚无,就可以创造出全新的价值。 B . 生命本身强健有力是超人学说的起点,强健的体魄是成为超人的必备条件。 C . 认识到世界不存在绝对的本质或者真理,人有可能收获创造价值的自由。 D . 鲁迅认为炬火对青年并无意义,所以希望青年在黑暗里发出自己的光热。
    3. (3) 列选项中不符合鲁迅所说"萤火一般在黑暗里发一点光"的是(   )
      A . 在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的历史背景下,为了战胜疟疾,屠呦呦和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 B . 电影《无问西东》中,在民族危难时刻,西南联大学生沈光耀毅然投笔从戎,成为一名飞行员,奔赴保家卫国的战场。 C . 中国共产党的杰出代表率领受压迫的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地。 D . 为了制伏肆虐的涝、沙、碱三害,焦裕禄带领调查队,用几个月的辛苦奔波换来一整套关于兰考"三害"的具体详细的资料。
    4. (4) 鲁迅虽然认为尼采式的超人太过渺茫,但也未完全失去信心。请简要概括鲁迅在思想上与尼采超人学说的契合之处。
    5. (5) 请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 2. (2021高三上·常州期中) 现代文阅读Ⅱ

    马鞍闪亮

    江洋才让

    我的马鞍太漂亮,置放于我高高的柜子上。它,银光闪亮,是因为镶着亮晶晶的银。前桥和后桥都有,银亮得可以用它照镜子。只要我眨眨眼,那银就亮闪闪,即使天上星也没它亮。只因我勤拂拭,还因我最终找到用来擦它的物件——哈达。

    我常常一个人背着马鞍出门。我一背它,舅舅便担心。舅努在我身后喊∶“你,不要走得太远。”我说∶“我只想到县城走走。”舅舅说∶“我陪你去。”我说∶“已经有马鞍在陪我了。”舅舅听了,只能原地跺脚。我和马鞍来到一片大大的树林,月光从树叶的缝隙洒下来。那时候,静极了,于是,我便想着要和马鞍说说话。

    阿爸去世的那一幕在我脑海演了很多遍。在一个清晨,他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他穿着领子镶着金边的白绸缎衬衫,骑着白马“一身雪”,门牙上的一颗金牙是他的标志。他的眼里常常闪烁着怎么也扑不灭的火。我阿妈说,只要他穿上白绸缎衬衫,那他一定是要比赛马术了。人们抬着我阿爸回来时,我看到阿爸的头烂个洞,像是撞上了尖石头。阿妈哭喊,可人们却围住了我。

    那时,阿爸的马鞍就在我面前。我看到马镫,便伸出手,马镫冰凉。我把两只马镫一碰,当,马镫的鸣响持续了好一会儿。这副马鞍是我的啦。它在我面前,静静的,像是我同伙。我看到自己的脸出现在马鞍前桥的包银上,我笑了。

    十年后,阿妈去世的前一天她还在问∶“你怎么走到哪儿都要带上马鞍?”我发现连我自己都不知是何原由!也许就像一件随身携带的信物,我不敢肯定。但后来觉得马鞍还得回到马身上,所以我得为它寻找一匹绝配的好马。但这得看机缘。

    所谓机缘在我看来是一月前我遇到的那个富商旦巴。舅舅当然认得他,舅舅客气地和他打招呼。我拍拍旦巴的肩,拉拉他下巴上的山羊胡。旦巴微笑,我看到他嘴里的一颗金牙。金牙把光打在我眼里,我赶紧闭眼,又迅速睁开。我发现他口里的金牙和我阿爸的那颗位置相同。我突然想到阿爸的那颗。阿爸烂了头,躺在地上,嘴里的金牙黯淡无光。可旦巴的这颗却不一样,它闪着光。我身上背着的马鞍也闪着光。

    我马鞍上的光来到旦巴头顶。

    他牙上的金光却来到我门牙。

    我嘿嘿发笑。舅舅再一次把我叫过去,悄声让我不要和旦巴来往,他会骗你的。要记住人心从来是陌生的地方,即使再睿智都会迷路,何况是你!

    舅舅的女儿们结婚后,争着要让舅舅搬过去和她们一起住,可舅舅说了他不能撂下我,他朝我努努嘴。我知道这时阿妈会在舅舅的心里走,她会说∶“老弟呀,你的三个女儿都有着落了,可我这儿子让我放不下心。”舅舅便在心里说∶“放心吧阿佳,今后我会陪着我外甥,要不我怎会不留一个女儿在身边?”

    阿妈去世后,舅舅就把我接到他家住。有时,我会跑去我们家的老房,我总觉得阿爸阿妈会回来,我打着手电找,找,找,什么也找不着自然会回去。

    舅舅当然不知道我跑出家到了旦巴这儿。早上,我一直在等他出门。嘎嘎嘎,羊皮一响,我知道他出门了。我翻身坐起,背上马鞍,等舅舅走远,便从家里跑出来。我再次见到旦巴时,旦巴手里多了串念珠,珠子油亮滚圆,被他的拇指一颗颗扒拉,而后一颗颗地在手指间循环。那颗金牙再次闪现,他笑眯眯地看着我。

    “欢迎欢迎,你先住下来,吃饭就在我们食堂吃。你看,这儿环境不错吧?”旦巴说着,给我献了条哈达,我心里暗喜,由于外出匆忙我忘了带擦拭马鞍的哈达,这下可有了!

    “走,参观旦巴老板的企业去。这种时候,你就不要背着你的马鞍了。”一个搜子说。

    我瞪了瘦子一眼,往外走。我们参观旦巴老板的藏服厂、地毯厂、獒园,还有格萨尔高原酒店、虫草销售中心。午饭时间,旦巴问我∶“你愿意来我的企业当职员吗?”

    “我愿意。”我竟然脱口而出。

    旦巴高兴地点点头,"那你就在几个企业中选一个,选好了告诉我。你舅舅知道这事会很开心。”

    我也点头,瘦子脸上堆满了笑。瘦子才是为我高兴的那一个。舅舅不是。舅舅此时一定紧张地在山野间喊我。他的喊声总是被风吹散,而后变成碎片落回家里那煨朵的铝盆。

    夜晚难眠,我起身推开房间门,在走廊里不停地走,不停地想,突然听到瘦子和一个女人的谈话。

    瘦子说∶“这几天,我一直在陪那个背马鞍的家伙,旦巴老板看上他的马鞍了。不,具体来讲是马镫。”

    女人冷笑说∶“他有的是钱,出钱把马鞍买到手不就结了。”

    瘦子说∶“可问题是这家伙绝对不会出卖这马鞍。”

    瘦子当地把什么扔到地上,“看看这马镫,和马鞍上的一个样,只要在那家伙的饭里下适量的瞌睡药,等他睡了,一切就可以搞定。”

    听到这儿我惊呆了。怎么办?跑。我像是背着一把扎念琴一样背着马鞍,站上窗,沿着排水管,慢慢到达了地面。我快速地跑起来,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把天空弄得一片银白,大地也是如此。

    我突然觉得自己是在“一身雪”的躯壳里行走。抬头,银白的天空是它的毛皮,如此之大,罩住了四野。而我正爬上的缓坡,则是它的骨骼。哗哗作响的小溪是它的肾脏破裂,马尿流淌。心脏,是一块大岩石。……

    我如此深一脚浅一脚地绕过东嘎惹山,来到一片树林。秋风,微微地吹,吹麻我的脸颊。我的瞌睡来了。我怀疑是瘦子在我的饭里下了瞌睡药,怎么办?我竟然发现自己已步入满是树叶的凹地,被风吹来的树叶竟然多得没到我的大腿处。真是个睡觉的好地方。没啥说的,我取下马鞍,把它放进树叶,而后把自己也放进去,树叶淹没我和马鞍不留痕迹,所有的事情就像没发生一样,树林的安静就是我的安静。

    (选自《长江文艺》,2021年09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通过抓取父亲的典型外貌特征和神态特征,寥寥数笔,刻画出父亲的饱含热情、自信潇洒,这也正是父亲的人格魅力。 B . 作者通过描写“被风吹散”“变成碎片落回家里”的“喊声”,诗意地表达了舅舅对“我”留在旦巴企业当职员的担忧与失落。 C . 舅舅是一个智慧且重情重义的人,在“我”的父母去世后,尽心尽力地抚养“我”,然而“我”对舅舅却并不十分地亲近。 D . 小说主要采用“我”的视角和口吻进行叙述,“我”是一个情感孤独、渴望独立、思想单纯又具有叛逆色彩的少年。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觉得自己在“一身雪”的躯壳里行走,是“我”在得知真相逃跑时产生的幻觉,虚实相生,画面感强,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 B . 作者运用巧妙的联想和比喻,将“我”在逃跑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与父亲的白马“一身雪”联系在一起,既新警陌生,又自然贴切。 C . “罩住了四野”“肾脏破裂,马尿流淌”“大岩石”等表述,间接地表达了“我”在逃跑时内心的恐慌、紧张和压抑之感。 D . 月夜下逃跑的“我”和骑着“一身雪”的父亲互相映衬,既表明父亲意外去世留给“我”的创伤,也表明“我”与父亲在精神上的契合。
    3. (3) "马鞍"于“我”而言有怎样的意义?
    4. (4) 小说的结尾艺术有着无穷的奥秘,某语文学习小组同学通过分析本文最后一段,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具有“开放性”。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1高三上·常州期中) 文言文阅读

    王质字子野。少谨厚淳约,力学问,师事杨亿,亿叹以为英妙。以荫补太常寺奉礼郎。通判苏州,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文人抗邪质曰事有当争职也卒不为屈 宗旦得盗铸钱者百余人,下狱治,退告质曰∶“吾以术钩致得之。”喜见于色。质曰∶“以术钩人置之死而又喜,仁者之政,固如是乎?”宗旦惭沮,为薄其罪。知蔡州。州人岁时祀吴元济庙,质曰∶“安有逆丑而庙食于民者。”毁之,为更立狄仁杰、李愬像而祠之,蔡人至今号"双庙"。以本曹郎中召为开封府推官。时兄雍为三司判官,质不欲兄弟并居省府 , 恳辞,得知寿州,徙庐州。盗杀其徒,并赀而遁,捕得之。质论盗死,大理以谓法不当死,质曰∶“盗杀其徒,自首者原之,所以疑坏其党,且许之自新,此法意也。今杀人取赀而捕获,贷之,岂法意乎?”疏上不报。降监舒州灵仙观。逾年,韩琦知审刑院,请盗杀其徒、非自首者勿原。著为令。于是郑哉、叶清臣皆言质非罪,且称其材,起知泰州。

    尝摄江陵府事,或诉民约婚后期,民言贫无背以办,故违约。质问其费几何,出私钱予之。吏捕盗人衣者,盗叩头曰∶“平生不为过,迫饥寒而至于此。”质命取衣衣之,遣去。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范仲淹贬饶州,治朋党方急,质独载酒往饯。或以诮质,质曰∶“范公贤者,得为之党,幸矣。”世以此益贤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八》)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质曰/事有当争/职也/卒不为屈/ B . 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质曰/事有当/争职也/卒不为屈/ C . 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质曰/事有当/争职也/卒不为屈/ D . 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质曰/事有当争/职也/卒不为屈/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铸钱,用金属铸造钱币,在我国古代一向由官府控制或统一铸造。 B . 并居省府,文中指王质和他的哥哥王雍在同一个州府里担任官职。 C . 庙食,有功绩、名声地位高的人死后,在祠庙中享受奉祀和祭飨。 D . 大理,即大理寺,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质出生于富贵之家,却没有骄纵奢侈的习气,谨慎厚道淳朴简约,年轻时致力于学问,老师杨亿赞他为少年英才。 B . 在苏州任职期间,王质不因位阶低而屈己媚上,既直陈上司的过错,又主动为他减轻罪责,让太守黄宗旦自惭形秽。 C . 王质认为法律以改过自新为条件,宽恕杀同伙后自首的强盗,意在瓦解其团伙,这不适用于杀死同伙并吞钱财逃跑的罪案。 D . 正当朝廷严厉惩办朋党之时,王质独自载酒为被贬官的范仲淹饯行,面对有些人的责备,他明言以成为范公的同党为荣。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术钩人置之死而又喜,仁者之政,固如是乎?

      ②或诉民约婚后期,民言贫无赀以办,故违约。

    5. (5) 王质为什么要毁吴元济庙,更立狄仁杰、李愬像而祠之?
  • 4. (2021高三上·常州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

    巴岭答杜二见忆

    严武

    卧向巴山落月时,两乡千里梦相思。

    可但步兵偏爱酒,也知光禄最能诗。

    江头赤叶枫愁客,篱外黄花菊对谁。

    跂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诗题中的“答”和“见忆”可知,本诗是作者对杜甫寄赠的回应。 B . 首联写作者和杜甫相隔遥远,无法见面,只能在梦中寄托相思之情。 C . 颔联借助爱酒能诗的历史人物,表现作者对杜甫的喜好与才情的了解。 D . 尾联写作者多次想骑着快马飞奔到好友身边,苦于路途遥远只能作罢。
    2. (2) 为了满足格律的要求,诗句中字词的排列往往与日常表达不同,这种“陌生化”处理,使诗歌的语言“能量”更大,表意更为婉曲而新颖别致。请结合本诗的颈联对此作简要分析。

  • 5. (2021高三上·常州期中) 名句名篇默写
    1. (1)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年轻人学习《诗经》不但能用来“”,还可以“”。
    2. (2) 关于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苏轼曾用“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来描写周瑜,用“”来形容曹操。
    3. (3) 姚鼐记述与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历,山道虽然都“”,但“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磴几不可登”。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1高三上·常州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I

    小说必须给现实世界______日常生活里的幻梦。小说家大半抱负太大,杂念太多。(         )。幻梦不是杂念。屠格涅夫笔下的幻梦是专一、和谐、的______情景。现实生活冗长、混乱而沉闷,屠格涅夫的本事是在这个困局里创造寻常的幻梦∶如果不是惊人的幻梦,就是每一个寻常人都容易共鸣、可以理解的幻梦。平庸的唠叨和诚实的叙述往往只有一线之差,可是差之大矣!前者不离一个“闹”字,后者求一“静”字。屠格涅夫笔下的人和事都是静的。静则不沉闷,不琐碎。这里牵涉到______和美感。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打造        绚丽多彩        品位 B . 营造        引人入胜        品位 C . 营造        绚丽多彩        品味 D . 打造        引人入胜        品味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念”是要有的,但不可“杂” B . 既然“念”是要有的,那么就不可“杂” C . “杂”是不可以的,但要有“念” D . 既然“杂”是不可以的,那么就要有“念”
    3. (3)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是惊人的幻梦,是每一个寻常人都容易共鸣、可以理解的幻梦。 B . 不仅是惊人的幻梦,而且是每一个寻常人都可以理解、容易共鸣的幻梦。 C . 不是惊人的幻梦,是每一个寻常人都可以理解、容易共鸣的幻梦。 D . 不仅是惊人的幻梦,而且是每一个寻常人都容易共鸣、可以理解的幻梦。
  • 7. (2021高三上·常州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Ⅱ

    陶器几何纹饰是以线条的构成、流转为主要旋律。   ①   是造型艺术中两大因素。比起来,色彩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这是由于对色彩的感受有动物性的自然反应作为直接基础。         ②   , 对它的感受、领会、掌握要间接和困难得多,它需要更多的观念、想象和理解的成分和能力。如果说,   ③   在旧石器的山顶洞人便已开始;那么,对线条的审美感受的充分发展则要到新石器制陶时期中。

    1. (1) 请为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说明线条的审美特点?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 8. (2021高三上·常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王先生是一名背包客,有次到四川大凉山地区旅游,去体验由普雄开往攀枝花的“慢火车”。他发现居然有四五十头猪牛羊也被老乡赶上车时,颇为惊讶,不过列车上的其他乘客都十分淡定。列车长告诉他,这趟列车1970年就开行了,运行至今几乎没怎么提过票价。这些家畜是老乡们用火车转运到集市上去变钱的,孩子的学费、家里日常开销都要指望它们。为了照顾其他乘客和外地游客的感受,列车上为这些家畜设置了专门的车厢,实行人畜分离。听了列车长的介绍后,王先生觉得车上的气味“还闻得过去”。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