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2-13 浏览次数:45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1高三上·揭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未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以及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话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未理解“家”的作用3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恩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他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家”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节选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未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节选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 . “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导致了政治上的专制。 C .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 D . 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 B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 . 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 . 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必须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
    3. (3) 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
      A . 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 B . 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C . 《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D . 《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4. (4) 简要分析材料一引用霍耐特话的作用。
    5. (5) 对于“家”,选文两则材料以及下文三者的认识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应该如何重构现代“家”的意义?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 2. (2021高三上·揭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远的怀念

    孙犁

    一九三八年春天,我在本县参加抗日工作,认识了人民自卫军政治部的宣传科长林扬。他是“七七”事变后,刚刚从北平监狱里出来,就参加了抗日武装部队的。他很弱,面色很不好,对人很和蔼)他介绍我去找路一,说路正在组织一个编辑室,需要我这样的人。路住在侯町村,初见面,给我的印象太严肃了:他坐在一张太师椅上,冬天的军装外面,套了一件那时乡下人很少见到的凤币衣,腰系皮带,斜佩一把大盒子枪,加上他那黑而峻厉的面孔,颇使我望而生畏。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和诗人远千里见面,是在他那里,由他介绍的。

    远高个子,白净文雅,书生模样,这种人我是很容易接近的,当然印象很好。

    笫二年,我转移到山地工作。一九四一年秋季,我又跟随路从山地回到冀中。在我县都村,又见到了远,他那时在梁斌领导的剧社工作,是文学组长,负责几种油印小刊物的编辑工作。我到冀中后,帮助编辑《冀中一日》,当地做文艺工作的同志,很多人住在郝村,在一个食堂吃饭。

    这样,和远见面的机会就很多。他每天总是笑容满面的。每次我给剧团团员讲课的时候,他也总是坐在地下,使我深受感动并且很不安。

    就在这个秋天,冀中军区有一次反“扫荡"。我跟随剧团到南边几个县打游击,后又回到本县。滹沱河发了水,决定暂时疏散,我留本村。远要到赵庄,我给他介绍了一个亲戚做堡垒户,他把当时穿不着的一条绿色毛线裤留给了我。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我从延安回到冀中,在河间又见到了远}他那时柱着双拐,下肢已经麻痹了。精神还是那样好,谈笑凤生。我们常到大堤上去散步,知道他这些年的生活变化,如不坚强,是会把他完全压倒的。“五一”大“扫荡”以后,他在地洞里坚持报纸工作,每天清晨,从地洞里出未,透透凤。洞的出口在野外,他站在园田的井台上,贪馋地呼吸着寒冷新鲜的空气。看着阳光照耀的、尖顶上挂着露珠的麦苗,多么留恋大地之上啊!

    我只有在地洞住过一夜的亲身体验,已经觉得窒息不堪,如同活埋在坟墓里。而他是要每天钻进去工作,在萤火一般的灯光下,刻写抗日宣传品,写街头诗,一年,两年。后来,他转移到白洋淀水乡,长期在船上生活战斗,受潮湿,得了全身性的骨质增生病。最初是整个身子坏了,起不来,他很顽强,和疾病斗争,和敌人斗争,现在居然可以同我散步,虽然借助双拐,他也很高兴了。

    他还告诉我:他原来的爱人,在“五一”大“扫荡”后,秋夜趟水转移,掉在旷野一眼水井里牺牲了。

    我想起远留给我的那条毛线裤,是件女衣,可能是牺牲了的女同志穿的,我过路以前扔在家里。第二年春荒,家里人拿到集上去卖,被一群汉奸女人包围,几乎是讹诈了去。

    她的牺牲,使我受了启发,后来写进长篇小说的后部,作为一个人物的归结。

    进城以后,远又有了新的爱人。腿也完全好了,又工作又写诗。有一个时期,他是我的上级,我私心庆幸有他这样一个领导。一九五二年,我到安国县下乡,路经保定,他住在旧培德中学的一座小楼上,热情地组织了一个报告会,叫我去讲讲。

    我爱人病重,住在省医院的时候,他曾专去看望了她,惠及我的家属,使她临终之前,记下我们之间的友谊。

    听到远的死耗,我正在干校的菜窖里整理白菜3这个消息,在我已经麻木的脑子里,沉重地轰击了一声。夜晚回到住处,不能入睡。

    后未,我的书籍发还了,所有现代的作品,全部散失,在当作文物保管的古典书籍里,却发见了远的诗集《三唱集》。

    这部诗集出版前,远曾委托我帮助编选,我当时并没有认真去做。远明知道我写的字很难看,却一定要我写书面,我却兴冲冲写了。现在面对书本,既惭愧有负他的嘱托,又感激他对旧谊的重视。我把书郑重包装好,写上了几句话。

    远是很聪明的,办事也很干练。他很乐观,绝不是忧郁病患者。对人对事,有相当的忍耐力。他的记忆力之强,曾使我吃惊,他能够背诵“五四”时代和三十年代的诗,包括李全发那样的诗。远也很爱惜自己的羽毛,但他终于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他在童年求学时,在党的教育下,便为自己树立人生的理想,处世的准则,待人的道义,艺术的风格等等。循规蹈矩,孜孜不倦,取得了自己的成就。我没有见过远当面骂人,训斥人;在政治上、工作上,也看不出他有什么非分的想法、不良的作凤。我不只看见他的当前,也见过他的过去。

    他在青年时是一名电工,我想如果他一直爬在高高的电线杆上,也许还在愉快勤奋地操作吧。

    现在,不知他魂飞何处,或在丛莽,或在云天,或徘徊冥途,或审视谛听,不会很快就随风流散,无处招唤吧。历史和事实都会证明:这是一个美好的,真诚的,善良的灵魂。

    他无负于国家民族,也无负于人民大众。

    (选自《孙犁散文集》)

    文本二:

    我们应该从历史上,找出散文创作成败得失的一些规律,那对我们衡量当前的散文,可能是比较有用的。从我们熟读的一些古代或近代的散文看,凡是长时期被人称诵的名篇,都是感情真实,文字朴实之作。比如说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我们常说,文章要感人肺腑,出自肺腑之言,才能感动别人的肺腑。言不由衷,读者自然会认为你是欺骗。读者和作者一样,都具备人的良知良能。你有几分真诚,读者就感受到几分真诚,丝毫作不得假。

    这两篇文章,所以能流传百代,就是因为感情的真挚和文字的朴素无华。

    (选自孙犁《关于散文创作的答问》)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相对于远“高个子,白净文雅,书生模样”的外表而言,文章更加注重表现他“美好的真诚的,善良的灵魂”。 B . “我”只在地洞里过了一夜就觉得窒息不堪,而远却在里面工作了两年。这一对比突出了远的坚忍顽强,甘于奉献。 C . “我”把远原来的爱人的牺牲写进长篇小说里作为一个人物的归结,这也是当作家的“我”纪念烈士的一种独特方式。 D . 结尾一段是“我”代表国家民族和人民大众对远作出的高度评价,堪称盖棺定论,蕴含了对远的深切哀悼和深情怀念。
    2. (2) 下列关于文本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于细微处见匠心,如以一条绿色毛线裤串联多个人和事,折射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社会时代背景。 B . 听到远的死讯,“我”只是觉得脑子里“沉重地轰击了一声”,并未感到多么悲痛。这是因为当时的环境不允许。 C . 远去世后,“我”把他的诗集《三唱集》当作文物珍藏。现在,面对书本,睹物思人,“我“心中既惭愧又感激。 D . 文本一结尾从童年写到青年直到现在,完整地概括出远一生的经历,足见“我不只看见他的当前,也见过他的过去”。
    3. (3) 文本一开头一段,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如欲以“感情真挚,文字朴实”为题写一则《远的怀念》的赏析文字,请列出赏析要点并略作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1高三上·揭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耿恭字伯宗,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①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破降之。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为戊已校尉,屯后王部全蒲城。

    明年三月,北单于遣左鹿蠡王二万骑击车师。遂破杀后王②安得,而攻全蒲城。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厉士众击走之。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钝弩,食其筋革。衣履穿决,形容枯搞。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暴风币,随币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

    明年,迁长水校尉。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于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抱罕数与羌接战。明年秋,烧当羌降,防还京师,恭留击诸未服者,首虏于余人,获牛、羊四万余头,勒姐、烧何羌等十三种数万人,皆诣恭降。初,恭出陇西,上言:“故安丰侯窦融昔在西州,甚得羌胡腹心。今大鸿胪固,即其子孙。前击白山,功冠三军。宜奉大使,镇抚凉部。令车骑将军防屯军汉阳,以为威重。”由是大忤于防。及防还,监营谒者李谭承旨奏恭不忧军事,被诏怨望。坐征下狱免官归本郡,卒于家。

    (《后汉书·耿弇传附耿恭》,有删节)

    【注释】①车师,古西域国名,与下文“疏勒”同属西域都护府。②后王,即国王。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于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袍罕/数与羌接战/ B . 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袍罕数/与羌接战/ C . 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袍罕/数与羌接战/ D . 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于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袍罕/数与羌接战/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马是古代重要的军职,汉武帝时置大司马;隋唐以后,司马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B . 崩是指帝王或王后死去,周代称诸侯死为薨,士人死称为不禄,卿大夫死称为“卒”。 C . 大鸿胪是中国古代朝廷掌管诸侯及藩属国事务的官职,秦及汉初为九卿之一。 D . 迁,古代指官职的升迁、改任或降职。文中“迁长水校尉”中的“迁”指升职。“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中的“再迁”指第二次升迁。
    3. (3)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耿恭忠诚勇敢,不受名利诱惑。匈奴派人许以高官、美女招降他,耿恭把毒药涂到箭头上,借着暴风骤雨,耿恭率领将士杀伤很多敌人。 B . 耿恭为国建言,却遭无端弹劾。耿恭曾上书朝廷令车骑将军马防驻防汉阳,坐镇安抚凉州,这违忤了马防的心意。耿恭后被弹劾下狱审治。 C . 耿恭战功卓著,降者数以万计。他作为副将出征西羌,马防还京后,耿恭歼敌于余人,几万人都到耿恭军中投降。 D . 耿恭为人正直,坚守节操道义。耿恭与士兵真诚相待,同患难共生死;作战勇猛,不惜牺牲生命;坚持正义,不怕冒犯权贵。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衣履穿决,形容枯槁。

      ②及防还,监营谒者李谭承旨奏恭不忧军事,被诏怨望。

    5. (5) 匈奴和车师攻打耿恭,耿恭只剩数十人,最后匈奴兵为什么解兵离去?请简要说明。
  • 4. (2021高三上·揭东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

    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苏轼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未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注】

    【注释】赋招魂:写一篇《招魂》诗。意指朋友设法将苏轼从黄州调回京城。招魂:屈原所作楚辞篇名。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东风”指春风,城东门无东风吹入,意思是早春时节在城中还不曾察觉春意。 B . 春游时欢聚畅饮,江城白酒味道醉了,野老笑意温和,可知作者黄州生活之乐。 C . 尾联用典,诗人借屈原《招魂》的典故感念老朋友们为他的回京任职而奔走。 D . 诗人在黄州寄情诗书山水,寄情新交故旧,但也难免沮丧,有消极避世的想法。
    2. (2) 前人认为苏轼这首酬唱诗,在记游中隐含对友人关心的回应,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 5. (2021高三上·揭东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蜀道难》一诗,刻画行人攀登蜀道动作小心、神情惶恐的句子是“”。
    2. (2) 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 (3) 在古代诗文中,杜鹃是一种常见的意象。诗人但凡心中哀伤悲痛时,常常借它来表达清感,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1高三上·揭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期,《博物馆说》网络短视频推广活动正式上线)全国143家顶级博物馆、美术馆方队精心选择1件(组)馆藏经典文物,讲述文物蕴含的历史内涵、文化精神、当代价值,并通过主流媒体形成传播矩阵,让博物馆之声。

    近些年,让文物“活”起来,成为文博界乃至社会的热点话题,以文物为主角的荧屏视听节目                 。《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以各具特色的内容和形式,引来网友点赞,让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博物馆说》栏目的重磅上线,为“文博热”又添一把火。

    通过屏幕,观众不仅可以了解各地珍贵文物,更可以由此见人、见馆、见中华文明、见中国精神。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郑起的军号》,作为战争年代的珍贵              , 蕴含着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精神密码;中国美术馆藏方增先中国画《粒粒皆辛苦》,表现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为观众不仅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激起共呜与共情。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耳熟能详  层出不穷  蔚为大观  写照 B . 深入人心  屡见不鲜  蔚然成风  见证 C . 耳熟能详  屡见不鲜  蔚为大观  写照 D . 深入人心  层出不穷  蔚然成风  见证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不仅为观众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激起共鸣与共情。 B . 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不仅为观众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激起共鸣与共情。 C . 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不仅为观众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引发共鸣与共情。 D . 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为观众不仅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引发共鸣与共情。
    3. (3) 排比具有“增文势”“广文义”的作用,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排比句进行简要分析。
  • 7. (2021高三上·揭东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II

    科学与人文都尊重客观事实3科学当然是如此,        ①       。李白过庐山,写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诗句)后人批评李白:“烟”怎么是紫的呢?应是七彩续纷,不可能是紫颜色。但是,光在行进中,遇到阻碍物时,      ②          , 如透射、绕射、衍射、反射、折射、漫射等。( ),而物体的粒子长度方向跟光波的长度差不多相等的时候,光波就发生了漫射)而漫射强度同光波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紫光在可见光中光波又最短。李白看香炉峰时,水珠直径很可能与光波的长度差不多相等,才导致了紫光的“全漫射”,“生紫烟”自然就不足为怪了。任何伟大的艺术家,必定是从实际出发的,他们的作品首先必须是来源于生活的,然后,  ③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光在行进时遇到阻碍物体 B . 物体成为光行进时的阻碍 C . 光在行进时与阻碍物相遇 D . 当物体阻碍了光的行进时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1高三上·揭东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格言联璧》中说“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说:“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3”也有人认为:吃苦是良途,做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

        苦境会变为乐境,乐境也会成苦境,境由心造,事在人为,苦境、乐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千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