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十九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01-14 浏览次数:107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一些西方历史学家称: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为了维护正当贸易权利而战的,对于这种观点的正确评价是(    )

    A . 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B . 指出了战争的实质 C . 揭示了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 D . 是一种尊重历史事实的评价
  • 2. (2021八上·郑州期中)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 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 .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 .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 .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 3. (2021八上·郑州期中)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描述鸦片战争后的社会情景: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材料旨在说明鸦片战争( )
    A .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 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 丰富了市场商品种类 D . 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 4. (2021八上·郑州期中) “太平天国这些朴素的农民起义的最高追求是什么,农民从来不反封建,只反地主, 因为地主妨碍了农民成为地主的可能,农民的最高追求是你当农民,我当地主。”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 地主阶级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 B .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 . 农民阶级具有空想性 D . 地主遭到农民的剥削
  • 5.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开始于(    )
    A . 虎门销烟 B . 鸦片战争 C . 太平天国运动 D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6. (2021八上·郑州期中) 1863年,有官员上奏朝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
    A . 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B . 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C . 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D . 敦促国家学习日本政治制度
  • 7. (2021八上·郑州期中) 奕䜣在1861年的一个奏折中说,要抵抗外国的侵略,“探源之策,在于自强。”下列各项,洋务派在“自强”的旗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是( )
    A . 轮船招商局 B . 汉阳铁厂 C . 江南制造总局 D . 湖北织布局
  • 8. (2021八上·郑州期中)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都采用机器生产,尽管当时机械化的程度不高,在生产中仍然大量采用手工劳动,但毕竟开始有了近代工业大生产方式。这对于中国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变革。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
    A . 揭开了中国近代史序幕 B . 实现了富国强兵目标 C . 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D . 开启了近代工业发展历程
  • 9. (2021八上·郑州期中) 《马关条约》中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为严重的一项是(    )

    A . 赔款白银二亿两 B .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 . 开辟内河新航线 D .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 10. 2016年1月,经我国考古专家考证鉴定,在辽宁丹东附近海域发现的一艘沉船就是北洋舰队的致远舰。这一考古成就可直接用于研究(  )

    A . 黄海大战 B . 辽东战役 C . 威海卫战役 D . 廊坊之战
  • 11. (2021八上·郑州期中) 有人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
    A . 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 .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 . 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 .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12. (2021八上·郑州期中) 《全球通史》中说:19世纪末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式也影响了居于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趋向于改良而非趋向于革命。材料中的“他们”主张( )
    A .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C .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D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13. (2021八上·郑州期中) 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幵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材料强调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 . 挽救民族危亡 B . 实现富国强兵 C . 引领思想启蒙 D . 建立民主政治
  • 14. 义和团运动中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顺口溜,如“七天不梳头,砍下洋人头:七天不洗脸,能把洋人赶:七天不裹脚,天下洋人杀尽了”。这些顺口溜反映了义和团( )
    A . 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 B . 以农民为运动主力 C . 把反帝作为主要目标 D . 具有盲目排外特点
  • 15. (2022八上·惠民期末) 《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

    A .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B .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 .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D .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16. (2021八上·郑州期中) 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  )

    A . 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 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 建立了中华民国 D . 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 17. (2021八上·郑州期中) 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政治目标是(   )
    A . 推翻封建制度,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B .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 . 推翻满族贵族的统治 D . 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 18. (2021八上·郑州期中) 下列内容不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是(  )
    A .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 .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C .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D .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司法独立
  • 19. (2023八上·新华期末) 中山陵平面呈“警钟形”意在“唤起民众”整个建筑朴实坚固,合于中国传统观念,又符合孙中山的气概和精神。孙中山的下列哪些活动和功绩“唤起了民众”(   )

    ①成立兴中会;②创建中国同盟会;③提出“三民主义”;

    ④建立了中华民国;⑤推翻了封建帝制。

    A . ①②④⑤ B . ①③④⑤ C . ①②③⑤ D . ①②③④⑤
  • 20. (2021八上·郑州期中)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惶然道:“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则材料说明了( )
    A . 政治改革的必然性 B . 思想解放的进步性 C .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D . 国民革命的彻底性
  • 21. (2021八上·郑州期中) 袁世凯就任后,于1914年修订《总统选举法》,不但自己可以终身担任总统,还可以由他的子孙继任,这与封建帝制己无多少差别,体现辛亥革命成果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遭到破坏,“中华民国”只剩下一块空招牌:上述材料中,“辛亥革命成果”遭到破坏的时间是 ( )
    A . 民国元年 B . 民国二年 C . 民国三年 D . 民国四年
  • 22. (2021八上·郑州期中) 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是(   )
    A . 护国运动迅速发展 B . 帝国主义放弃对袁的支持 C . 北洋军阀内部分化 D . 出卖国家主权,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23.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你认为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   )
    A . 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 B .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C .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D . 孙中山继续革命
  • 24. (2021八上·郑州期中) 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里的孔家店是(   )
    A . 专制 B . 旧文学 C . 愚昧 D . 封建儒家思想
  • 25. (2021八上·郑州期中) 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呈现“学技术一学制度一学思想”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精神,下列探索中的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是(   )

    ①“民主”“科学” ②三民主义  ③变法图强  ④“自强”“求富”

    A . ①②③④ B . ④③②① C . ①④②③ D . ④①②③
二、材料分析题(26题18分,27题16分,28题16分
  • 26. (2021八上·郑州期中) 1902年,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院落内,一位祖籍香港岛、1880年移居台湾、1897又移居北京东交民巷,一年前被驱逐到此的历尽苦难的75岁老人,在给儿孙讲述自己60年来的经历。老人说自己这60年来的颠沛流离,跟几个不平等条约有关。请你想一想:
    1. (1) 老人一生流离失所、受尽苦难可能与哪三个不平等条约的哪项规定有关?
    2. (2) 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分别对近代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
    3. (3) 导致近代中国人民饱受屈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 (4) 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
  • 27. (2021八上·郑州期中) 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中华民族在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的同时,也在思考着“中国往何处去”的问题,中国的先进人士将目光转向西方,向他们学习,开始了近代化的艰辛探索。

    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材料二:“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四:20世纪初,在文化领域里,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封建思想文化展开了猛烈的抨击,掀起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材料一是李鸿章对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思?李鸿章“办了一辈子的事”,根本目的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把梁启超的主张付诸实践的政治运动是什么?
    3. (3) 材料三所说的“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史学界对这一“革命”的评价既有成功论,也有失败论。你支持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4. (4) 材料四中的“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指得是哪一场运动?这场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的两面旗帜分别是什么?
  • 28. (2021八上·郑州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陈独秀的活动

    1915年

    创办(青年杂志》

    1917年

    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9年

    1919年 起草《北京市民宣言》

    1920年

    1920年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

    1921年 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书记

    材料二:1918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姊妹刊物《每周评论》。从这以后,新文化派知识分子由批判封建旧传统等一般宣传,开始转向宣传现实的政治斗争,把民主与科学思想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五四运动前后,《新青年》刊登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每周评论》也刊载了摘译版《共产党宣言》以及陈独秀《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等文章。

    1. (1) 材料一中陈独秀的活动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2. (2) 据材料二,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思想宣传的内容有了哪些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3. (3) 综上所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