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重要意义
②要看到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关注个别孤立事件的影响
③立足关键部分,充分关注苏伊士运河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④人类在解决运河堵塞的过程中建立了新的人为事物的联系
①“人造太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又有“人化”的特点
②人类摆脱客观条件的限制随着实践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可能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对人类自身的意义更大
④“人造太阳”是把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
①联合国是唯一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②联合国是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国际秩序的重要平台
③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得到世界人民广泛认可
④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各国核心利益的制度保障
岁月流转,掠过漫天星斗。
从董存瑞、雷锋,到钱学森、陈景润,再到“四大天王”和周杰伦……到了思想观念多元的00后一代,已再难有统一的答案。偶像的更迭,映射着时代的变迁,也不断改写着“偶像”的内核外延。
近期,“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成了“网红”,他敢医敢言,危急时刻彰显大医情怀;“硬核医生”张文宏,专业素养高,不讲虚话空话,为患病者和更多的人作出实际贡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九十大寿的小视频在网上点击量过亿,网友叹服于袁老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性贡献……网友追捧大科学家、大知识分子,指向的是他们所代表的科学精神、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翻看再多的人物传记,都不及当下的现实更能让中国年轻人再次思考或重塑自己的英雄观。星空浩瀚,引路者众。不知不觉间,当前青少年对偶像的崇拜,已从“仰望”向“共生”改变,他们不再采取匍匐膜拜的姿态,而是用偶像的精神引导日常生活。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对当代青少年偶像观的嬗变进行恰当的。
1978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这片曾诞生“四大发明”等伟大科技成就的古老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那一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迎来“科学的春天”:那一年,徐迟发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掀起一股热爱科学、投身科学的热潮;那一年,屠呦呦和青蒿素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从祖国药学宝库里发掘的“明珠”被擦亮……那一年,有很多个开始,中国科技再次起航。接下来的四十年,我们看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孜孜以求和披荆斩棘,在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科技、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众多领域取得巨大进步。我们可以“骑”着“蛟龙”探深海,“戴”着“天眼”观宇宙,还可以用北斗导航,用量子通信……在国际竞争激烈的科技领域,我们正在由“跟跑者”变为“并跑者”,甚至是“领跑者”。今天,走进新时代,我们站在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起点,迎来又一个春天。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观的知识,谈谈你对我国科技由“跟跑者”变为“并跑者”,甚至是“领跑者”的理解。
踏歌西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60多年前,数千名师生响应国家号召,从黄浦江畔义无反顾地奔向条件艰苦的古城西安,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建起了一所享誉国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用激情和奋斗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可歌可泣的西迁奋斗者始终令人难忘。2020年4月22日下午,正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西安交通大学,亲切看望西迁老教授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结合材料并运用《哲学与文化》中文化部分的知识,说明弘扬“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
2021年,正值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第二大出资国和常任理事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成为一支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中坚力量。2020年中国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对全球减贫事业的贡献率超过70%。2021年4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海南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展现更多责任担当。 中国将积极参与贸易和投资领域多边合作,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欢迎各方分享中国市场的巨大机遇,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中方倡议,亚洲和世界各国要回应时代呼唤,携手共克疫情,加强全球治理,应该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将继续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相关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某班以“中医药学应如何守正与创新”为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下面是同学们收集整理的材料:
材料一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医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强调医乃仁术,不仅是治病的医道,更是治人的医道,其中所蕴含的厚重人本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发掘和发扬光大。
材料二 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核心,就在于中医药学思维的规律。中医药学思维的特征可用一个“和”字概括。这既包括形神中和、气血中和、脏腑中和,也包括天人中和、人我中和、人物中和。历经数千年传承发展从而独具特色优势的中医药学讲究调和致中,人的身体如果失调就会生病,治病就是把人的身体失调的状态调到中和、平衡的状态。“中和观”等中医理念,既可用于临床,以“中国式办法”救死扶伤,亦可用于治国理政,以“中国式办法”富民强国。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中医药学思维重要特征“和”的理解。
要求:结合材料,可选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原理;学科术语使用规范;论述合乎逻辑,条理清晰;字数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