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者本谓该逆(英军)不长陆战,而两年之中该逆掠地攻城,皆在陆路,且能爬越山岭” |
2 |
“有汉奸为之导引,各处蹊径较我兵反为熟悉。其阴谋诡计,复在出我所备之外,使我万难防闲” |
3 |
“议者以尖山口内水浅沙淤,恃以无恐,不知该逆之杉板船到处可达,原不论水势深浅。” |
|
史实 |
结论 |
A |
19世纪初,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抨击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提出空想社会主义 |
工人阶级已经觉醒 |
B |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前人理论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发表《共产党宣言》 |
马克思主义成为无产阶级斗争的科学理论指导 |
C |
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后,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
D |
1917年,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的土地 |
苏俄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
观点一 |
3月18日起义不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起来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一场无产阶级革命 |
观点二 |
“巴黎公社起义完全是由巴黎工人发动的".公社是自发产生的,谁也没有有意识和有计划地去准备它" |
观点三 |
第一国际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去促进公社诞生,但国际精神对巴黎的工人阶级是有影响的 |
商路 |
商品 |
重量(万镑) |
亚洲—好望角—欧洲 |
胡椒 |
100—200 |
丁香、靛蓝、药品、肉豆蔻等 |
共约35—65 |
|
亚洲—地中海—欧洲 |
胡椒 |
300—400 |
丁香等 |
70—100 |
|
生丝 |
50 |
材料一:华夏……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后者相对华夏族被概称为“夷”。春秋争霸史主要是齐、晋两国与楚国争夺霸权的历史,这本身就带有华夷之争的性质。……楚国也在北向争霸的漫长过程中逐步向华夏集团靠拢……同时,华夷关系并非只有斗争一面,双方也存在密切的和平接触与交流。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秦灭六国,诸夏为一,秦始皇接受了邹衍的“九大洲”理论,欲把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到帝国的政治结构之内。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最终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成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陆。
——《元史·地理志一》
材料三:一向足智多谋的孙中山看出要召集知识分子做组织者,必须有一套革命理论。在知识策划方面,他想出了一个“三民主义”。第一个即民族主义,意味着人民和种族结为一体;第二个即民权,即人民的权利和权力;第三即民生,按照古代含义,它意味着百姓生活得不错。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949年—1978年 |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全党保持了良好精神状态,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穿衣问题。 |
1978年—2012年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成为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继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工厂”,并于2010年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 |
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 |
——摘编自曲青山著《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材料一: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年份 |
欧洲 |
非洲 |
美洲 |
中国 |
世界总人口 |
1650年 |
18.3 |
18.3 |
2.4 |
22.9 |
5.45亿 |
1750年 |
19.2 |
13.1 |
1.6 |
30.9 |
7.28亿 |
1850年 |
22.7 |
8.1 |
5.1 |
35.1 |
11.71亿 |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和(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整理
材料二:近代欧洲一直在寻求向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机会。16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在1600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摘编自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旧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摘编自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一:棉花产业传播活动的中心是印度。棉花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从印度向东传遍亚洲,特别是传入中国,使得亚洲在19世纪以前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元朝时,棉花在中国农村广为普及,事实上取代了苎麻成为中国人制衣的纤维原料。到明朝时,棉花生产大力发展,中国的农民可以用棉花抵税,劳动力的地理分工已经出现: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的农民用这些原棉以及他们自己种植的原棉生产棉纺织品,其中一些纺织品还会被卖回北方,棉布生意甚至达到帝国商业额的四分之一。到17世纪,中国的男女老幼几乎都穿着棉布衣服。当中国人口在18世纪增加到4亿时,棉花产业仅次于印度排世界第二。
材料二:16世纪末,荷兰和英国开始挑战葡萄牙在亚洲贸易的垄断地位。他们特许设立一些合股公司,从印度购买棉纺织品,把它们带回欧洲消费,或者运往非洲购买奴隶送往新世界刚刚开始扎根的种植园中工作。在一系列英荷战争后,印度纺织品贸易主要落入英国人手中。随着印度棉纺织品在18世纪更为流行,替代这些进口产品的愿望成了推动英国棉花生产强有力的激励因素,最终引起了棉织产业革命性的变化。到1780年,整个欧洲,尤其是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棉花网络的中心。一个松散、多中心的旧棉花世界转变为一个整合、集中、等级森严的棉花帝国,全球数百万家庭棉织工人失去了纺纱和织布的能力。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