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盐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学情调...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2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22·泸州一诊) 西周中期的史墙盘铭文突出历代周王的成绩,其后才讲到史墙自己的家族。西周晚期的述盘铭文与史墙盘的内容、主题相似,但家族的传承成了后者表述的中心,周王朝的世代发展则降到了次要的位置。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青铜冶炼技术进步 B . 历史记载注重传承 C . 宗法体制走向崩溃 D . 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 2. (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 下表所示是摘自1842年3月浙江巡抚刘韵珂《慈溪失利事势深可危虑密折》中的部分言论。可见刘韵珂认为慈溪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

    1

    “论者本谓该逆(英军)不长陆战,而两年之中该逆掠地攻城,皆在陆路,且能爬越山岭”

    2

    “有汉奸为之导引,各处蹊径较我兵反为熟悉。其阴谋诡计,复在出我所备之外,使我万难防闲”

    3

    “议者以尖山口内水浅沙淤,恃以无恐,不知该逆之杉板船到处可达,原不论水势深浅。”

    A . 英国蓄谋已久 B . 英军策略得当 C . 清军倨傲轻敌 D . 英军武器落后
  • 3. (2021高三上·盐城月考) 1948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指出:“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需要我党迅速有计划地训练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各项工作的干部。”该通知表明(   )
    A . 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的胜利 B . 党的干部是夺取政权的前提 C . 经济工作是当时的工作中心 D . 党的工作重心即将发生转移
  • 4. (2021高三上·盐城月考) 辛亥革命各省光复后任职都督的27人中,有14人来自新军官员,包括新军统制、协统、标统、管带及教官等,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另有革命党人即职业革命者5人;旧官僚包括巡抚、布政使、提督5人;立宪派包括3位谘议局议长,均占少数。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
    A . 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B . 得到地方督抚的支持 C . 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D . 受到军阀势力的干涉
  • 5. (2021高三上·盐城月考) 新中国1982年宪法所呈现的闪光点非常多。如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首次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宪法;恢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等。这表明“八二宪法”(   )
    A . 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 B . 保护和承认市场经济的合法化 C . 首次确立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D . 全面超越了“五四宪法”的水平
  • 6. (2021高三上·盐城月考) 下图为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使用频率图,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 . 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外交环境有所改善 B . 新中国坚持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 . 新中国推行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D . 冷战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在不断增强
  • 7. (2021高三上·盐城月考) 1819年,美国总统麦迪逊决定设立联邦第二银行以处理全国财政事务。马里兰州则以对银行征收税款的方式表示反对,并表示征税权是留给州的权力之一;联邦银行巴尔的摩分行负责人麦卡洛克拒绝纳税,并上诉到最高法院,最后麦卡洛克胜诉。最高法院此判决旨在(   )
    A . 完善联邦政府运行机制 B . 捍卫中央政府的权威 C . 争夺各州政府的征税权 D . 强化最高法院的地位
  • 8. (2021高三上·盐城月考) 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9世纪初,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抨击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提出空想社会主义

    工人阶级已经觉醒

    B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前人理论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发表《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成为无产阶级斗争的科学理论指导

    C

    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后,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D

    1917年,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的土地

    苏俄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A . A B . B C . C D . D
  • 9. (2021高三上·盐城月考) 表格中的观点共同说明了巴黎公社革命(   )             
     

     观点一 

     

     3月18日起义不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起来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一场无产阶级革命 

     

     观点二 

     

     “巴黎公社起义完全是由巴黎工人发动的".公社是自发产生的,谁也没有有意识和有计划地去准备它" 

     

     观点三 

     

     第一国际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去促进公社诞生,但国际精神对巴黎的工人阶级是有影响的 

    A . 是多种因素引起的 B . 具有自发性的特点 C . 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D . 是第一国际的精神产儿
  • 10. (2021高三上·盐城月考)  1973 年,为让西欧和日本分摊美国的防务负担,美国建议与西欧和日本构建一个新的大西洋宪章。对此提议,西欧国家态度消极,日本则不明确表态支持。最终,美国的计划破产。材料说明(   )
    A . 资本主义阵营已经瓦解 B . 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得到缓和 C . 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 D . 美国、西欧和日本分庭抗礼
  • 11. (2021高三上·盐城月考) 明代后期,雇工大量涌现,“广州边海诸县,皆有沙田,顺德、新会、香山尤多,其佣自二月至五月,谓之一春,每一人一春,主者以谷偿值。”江西宁都“田旷人少,耕家多佣南丰人为长工。”这 表明了当时(   )
    A . 生产关系出现本质变化 B . 租佃经济发展日益兴盛 C . 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 D . 农业经营方式有所变革
  • 12. 1931年9月,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提出:“中国求自卫应统制经济。”另一学者张素民也认为:“为纾解民困,为速行工业化计,我国必须实行统制经济。”国民政府于1935年制定了《三年国防计划》。这表明统制经济(   )
    A . 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制度经验 B . 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 C . 适应了内忧外患的现实国情 D . 抑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 13. (2021高三上·盐城月考) 1979年7月,我国颁布了第一部有关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法,该法对参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各方股东的资格、责任和权利,合营企业的机构设置、经营方式、利润分配、企业精算等做了原则性的规定。该法的制定与颁布(   )
    A . 说明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B . 减少了外资对我国经济的控制 C . 源自经济特区运作的现实需要 D . 完善了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体制
  • 14. (2021高三上·盐城月考) 下表是1600年欧亚部分商品交易统计表,这反映了(   )

    商路

    商品

    重量(万镑)

    亚洲—好望角—欧洲

    胡椒

    100—200

    丁香、靛蓝、药品、肉豆蔻等

    共约35—65

    亚洲—地中海—欧洲

    胡椒

    300—400

    丁香等

    70—100

    生丝

    50

    A . 海上贸易后来居上 B . 贸易商品种类单一 C . 传统商路依旧活跃 D . 香料贸易利润巨大
  • 15. (2021高三上·盐城月考) 1934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了一个由联邦政府主导的石油管制代系,内政部和矿务局负责预测下个月市场对石油的需求量,并根据石油公司的要求,规定下个月石油产量,再由各州及石油公司共同执行。这一挙措的根本目的是(   )
    A . 摆脱经济危机 B . 维持石油价格稳定 C . 促进工业复兴 D . 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 16. (2021高三上·盐城月考) 1932年,苏联畅销小说《新垦地》所塑造的贫农舒卡尔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但听说牲畜要归公,便偷偷宰了小牛。随着农庄日益巩固,他也有了新的想法,认为“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我不但能走着去,简直还能跑着去”。该小说(   )
    A . 再现了历史真实的场景 B . 引导农民认同集体经济 C . 体现了苏联体制的优越 D . 反映苏联生产力的发展
  • 17. (2021高三上·盐城月考) 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有“一票否决权”。在联合国成立的前十年中,苏联曾因频繁动用否决权而被西方国家谑称为“Mr.No”。截至2019年底,美国、苏联及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中国在公开会议中分别动用过81、133 (其中苏联110 次)、34、20、14次否决权。据此可知( )
    A . 苏联频繁使用否决权带有“冷战”思维 B . 否决权的使用次数与国家实力相背离 C . “一票否决权”体现了公平正义的原则 D . “一票否决权”主导联合国的决议
二、非选择题
  • 18. (2021高三上·盐城月考)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华夏……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后者相对华夏族被概称为“夷”。春秋争霸史主要是齐、晋两国与楚国争夺霸权的历史,这本身就带有华夷之争的性质。……楚国也在北向争霸的漫长过程中逐步向华夏集团靠拢……同时,华夷关系并非只有斗争一面,双方也存在密切的和平接触与交流。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秦灭六国,诸夏为一,秦始皇接受了邹衍的“九大洲”理论,欲把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到帝国的政治结构之内。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最终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成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陆。

    ——《元史·地理志一》

    材料三:一向足智多谋的孙中山看出要召集知识分子做组织者,必须有一套革命理论。在知识策划方面,他想出了一个“三民主义”。第一个即民族主义,意味着人民和种族结为一体;第二个即民权,即人民的权利和权力;第三即民生,按照古代含义,它意味着百姓生活得不错。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夷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帝把“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到帝国的政治结构之内”的具体举措。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元朝管理边疆的举措。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举措和法令,概述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将“人民和种族结为一体”的具体表现。
  • 19. (2021高三上·盐城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49年—1978年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全党保持了良好精神状态,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穿衣问题。

    1978年—201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成为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继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工厂”,并于2010年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

    ——摘编自曲青山著《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 20. (2021高三上·盐城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中国

    世界总人口

    1650年

    18.3

    18.3

    2.4

    22.9

    5.45亿

    1750年

    19.2

    13.1

    1.6

    30.9

    7.28亿

    1850年

    22.7

    8.1

    5.1

    35.1

    11.71亿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和(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整理

    材料二:近代欧洲一直在寻求向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机会。16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在1600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摘编自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旧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摘编自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1. (1) 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大洲之间的关联是怎样影响这三大洲人口比率变化趋势的?
    2. (2) 据材料二,指出16—17世纪国际贸易的变化。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后是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的? 
  • 21. (2021高三上·盐城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棉花产业传播活动的中心是印度。棉花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从印度向东传遍亚洲,特别是传入中国,使得亚洲在19世纪以前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元朝时,棉花在中国农村广为普及,事实上取代了苎麻成为中国人制衣的纤维原料。到明朝时,棉花生产大力发展,中国的农民可以用棉花抵税,劳动力的地理分工已经出现: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的农民用这些原棉以及他们自己种植的原棉生产棉纺织品,其中一些纺织品还会被卖回北方,棉布生意甚至达到帝国商业额的四分之一。到17世纪,中国的男女老幼几乎都穿着棉布衣服。当中国人口在18世纪增加到4亿时,棉花产业仅次于印度排世界第二。

    材料二:16世纪末,荷兰和英国开始挑战葡萄牙在亚洲贸易的垄断地位。他们特许设立一些合股公司,从印度购买棉纺织品,把它们带回欧洲消费,或者运往非洲购买奴隶送往新世界刚刚开始扎根的种植园中工作。在一系列英荷战争后,印度纺织品贸易主要落入英国人手中。随着印度棉纺织品在18世纪更为流行,替代这些进口产品的愿望成了推动英国棉花生产强有力的激励因素,最终引起了棉织产业革命性的变化。到1780年,整个欧洲,尤其是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棉花网络的中心。一个松散、多中心的旧棉花世界转变为一个整合、集中、等级森严的棉花帝国,全球数百万家庭棉织工人失去了纺纱和织布的能力。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棉花传入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欧洲人缔造棉花帝国的手段。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棉花传播与交流的世界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