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 | 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 |
《中国历代帝工》 | 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 |
禹死后,本应由伯益做部落联盟的首领,可是由于夏部落的强大,他们借助禹的余威,共推禹子启为王。 |
技术成就 | 水稻栽培 | 绿丝 | 针灸 | 水密舱壁 | 火箭 | 人痘接种术 |
出现时间 | 距今约1万年 | 距今5千多年 | 汉代 | 不晚于唐代 | 不晚于南宋时期 | 不晚于公元16世纪 |
材料一 汉武帝时,曾下过诏书,不举孝子廉吏的地方长官应如何处罚。这一来,就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有定期的选举。汉代一百多个郡,至少每年要有两百多孝廉举上朝廷。这些人到了朝廷,大抵还是安插在皇宫里做一个郎官。郎官之中虽然也尽有贵族子弟,但究竟是少数。政府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叫它做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政府即由他们组织,一切政权也都分配在他们手里。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南北朝及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官吏的任命基本以门第为标准,地方佐官由长官辟举,中央与地方在具体政务运作的层面上并未完全联结为一个整体。隋唐之际科举制度的建立及其后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不断调整,是宋代那种新型官僚形态形成的前提。北宋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对帝国政治运作的影响力基本消退。“朝廷(皇帝与宰执为首)一州县一百姓”架构下的国家形态基本成型。
——摘编自刘后滨《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交革》
材料 徐永昌日记
(七七事变后,徐永昌被任命为军令部部长,他的日记详细记载了8年中他参与的全部重大活动)
1937年5月22日早
阅太原日报,觉太原充满了左倾空气。
1937年10月2日
阎公(阎锡山)仍在五台之西会,颇不愿回忻州,盖亦深以朱(德)、毛(泽东)军之主张为然,拟悉(?)军山中作游击战以难敌……
1937年11月26日
阎先生电话,对于尔后作战及尔后纪律,以为非有整个政治口号及其计划不可……(阎先生羡慕共军军纪好、能游击,以为这都由政治口号而来,自己又不能也成立共军,所以极力在拟幕方式……)
1937年12月31日
阎先生谈话与彭德怀谈话无甚出入也,是说如何组织民众、民众武力、民族革命等等。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说明该材料对研究抗战历史所具有的主要价值。
材料 1912年初,清帝退位,民国诞生,“共和”终于降临这片深受专制毒害数千年之久的苦难土地。“共和”是怎么来的?有说是“革命”革出来的;也有说是“妥协”谈出来的;还有人说,革命以“共和”为理想,而“妥协”恰恰体现着“共和”的真精神。
——摘编自《1912:辛亥革命是一场极好的革命》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国家政治中的抗争与妥协”,自拟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