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尖山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35 类型:期末考试
一、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2分)
  • 1. (2021高一上·尖山期末) 论述类文本阅读

    ①近年来,在青年人中掀起一股新节俭主义的热潮,这折射出了青年人的新消费价值观念。新节俭主义是一种崇尚理性、独立人格、简约生活的消费理念,与传统节俭理念不同,具有不奢侈、不浪费、理性消费、享受生活等特征,坚持“省钱而不降品位”“省钱而不失时尚”“省钱而不减体面”等原则。“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不花,该花的钱一分钱不省”,既是新节俭主义者的鲜明写照,也是青年人消费观念和价值的真实折射,反映的是一种更为理性的消费意识和较强的理财能力,表现的是在满足一定物质需要之后的发展和享受需要。

    ②新节俭主义经历了从物质短缺时的主动节俭到物资丰足后的奢侈、再到现在的物质丰富下的主动节俭,不再体现为物资短缺与人们生存需求的矛盾,而是体现为物质相对丰富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辩证融合,是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的有机统一,是一种务实、适度、合理的消费,是对简约而不简陋、朴素而充实生活的追求。这种新潮流建立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上,可谓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消费理念。 

    ③ 新节俭主义为何在中国流行?

    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由于在一些工作中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放松了精神文明建设,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当资源面临枯竭、人口红利不再、环境污染严重、道德开始沦丧,出现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双重失落时,新节俭主义就成了人们消费生活的一种时代选择。其一,社会能源和个人收入都较为固定,可供支配的资源有限;其二,人的欲望太多甚至贪婪,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而这难以一一满足,必须有所取舍;其三,经济学的成本核算原理在消费领域的具体表现,就是以较少付出获得较大收益,以现有收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合理需求。新节俭主义是青年人而对社会生活重压的务实选择。

       ⑤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节俭的论述,勤俭节约具有修身、齐家、治国的功能,关乎个人、家庭、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儒家的“过犹不及”、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向性中作"等,特别是儒家所倡导的克己、尚俭、节用、中道等观念,今天对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中国哲学中,曾有著名的天理人欲之辩,提出过无欲、寡欲、纵欲、养欲、节欲等学说。节制是一种美德,这可谓是新节俭主义的中国哲学基础。中国是礼仪之邦,爱惜财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思想和行为,对新节俭主义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⑥ 此外,新节俭主义还受国外极简主义、环保主义等社会思潮的积极影响。简约生活是新节俭主义的内涵之一,在这点上极简主义与新节俭主义非常相似。极简主义的核心理念是让事情变得简单易懂,它所追求的避免复杂、追求简单,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最为推崇的生活理念,与新节俭主义同向同行。环保主义作为一种保存、恢复和改善自然环境的意识形态,与新节俭主义反对浪费的理性消费本质相匹配,客观上对新节俭主义也起到了助推作用。

    (摘编自贺才乐《新节俭主义为何在青年中流行》)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节俭主义是近年来出现于青年中的新消费价值理念,本质上与传统节约理念相同。 B . 新节俭主义是物质相对丰富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辩证融合,是务实、适度的消费。 C . 新节俭主义者理性消费、不奢侈、不浪费,以省钱为最高原则,但又注重享受生活。 D . 避免复杂、追求简单成为现代人最为推崇的生活理念,这是新节俭主义的源头。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运用递进式结构从三个方面分析新节俭主义在中国流行的原因,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B . 文章论述了新节俭主义的消费理念,以及其行为表现,指出新节俭主义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C . 文章列举儒、佛、道家等关于节俭的论述,论证了新节俭主义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观点。 D . 从新节俭主义受到国外极简主义、环保主义影响的角度,文章进一步论述新节俭主义的内涵。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节俭主义者崇尚理性、追求独立人格,“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不花,该花的钱一分钱不省”。 B . 新节俭主义是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的有机统一,建立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上。 C . 新节俭主义以天理人欲之辩为哲学基础,与惜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中华传统一脉相承。 D . 新节俭主义在中国流行是经济转型中的时代选择,是青年人面对社会生活重压的务实选择。
  • 2. (2021高一上·尖山期末) 文学类文本阅读

    秦  腔

    ①我曾经在西府①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上、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一阵冗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感觉到那村口的尘土里,一头叫驴的打滚是那么有力,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②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就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演员们都集合起来,到那古寺庙里去。寺庙里有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中架起,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庙里一个跟头未翻起,窗外就哇地一声叫倒好,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演员们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

    ③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节,三月一会,那戏必是上演的。戏台是全村人的共同的事业,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集款,买上好的木石,请高强的工匠来修筑。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

    ④一演出,半下午人就找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大幕只是不拉,演员偶尔从幕边往下望望,下边就喊:开演呀,场子都满了!幕布放下,只说就要出场了,却又叮叮咣咣不停。

    ⑤终于台上锣鼓停了,大幕拉开,角色出场。但不管男的女的,出来偏不面对观众,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双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绝了,绝了!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他们不喜欢看生戏,最欢迎看熟戏,那一腔一调都晓得,哪个演员唱得好,就摇头晃脑跟着唱,哪个演员走了调,台下就有人要纠正。说穿了,看秦腔不为求新鲜,他们只图过过瘾。

    ⑥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面对着这样的观众,秦腔是最逞能的,它的艺术的享受,是和拥挤而存在,是有力气而获得的。如果是冬天,那风在刮着,像刀子一样,如果是夏天,人窝里热得如蒸笼一般,但只要不是大雪、冰雹、暴雨,台下的人是不肯撤场的。最可贵的是那些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没有力气挤在台下,也没有好眼力看清演员,却一溜一排地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吸着草烟,慢慢将唱腔品赏。一声叫板,便可以使他们坠入艺术之宫,“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他们是体会得最深。那些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子,却占领了戏场周围所有的高空,杨树上、柳树上、槐树上,一个枝杈一个人。他们常常乐而忘了险境,双手鼓掌时竟从树杈上掉下来,掉下来自不会损伤,因为树下是无数的人头,只是招致一顿臭骂罢了。

    ⑦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取材于贾平凹散文《秦腔》)

    【注释】①西府:陕西省西安以西的部分地区,是秦腔的发源地。

    1. (1)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窗外看排演的观众“哇地一声叫倒好”,只是开玩笑而已,并不是对演员的表演不满意。 B . 秦腔的排练条件艰苦,但演出的戏台讲究,说明村民不重视排练过程,只注重演出结果。 C . 演出的幕布已经放下,但锣鼓一直“叮叮咣咣不停”,渲染着演出的气氛,迟迟不开演。    D . 村民们不爱看生戏爱看熟戏,因为他们不追求表面的新鲜刺激,追求陶醉于其中的乐趣。 
    2. (2) 第六段中作者写了两类观众,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作者选这两类观众来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好处?
    3. (3) 第六段提到 “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面对着这样的观众……”,请联系全文,说说这里的环境是怎样的。
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11小题,35分)
  • 3. (2021高一上·尖山期末) 课外文言文

    甲文

    韩愈 , 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既望 , 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注)①从:堂房亲属。②辟:征召。③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官宦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
     

    乙文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洒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节选自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书•李白传》)

    1. (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B . 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C . 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D . 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2. (2) 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化常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司马光。 B . 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唐朝的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等官职属于谏官性质。 C . 月相纪日法是过去古人用来计算时间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月亮的阴晴圆缺来计算日历。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分别表示每月的初一、初三、十五、十六、三十日。 D . 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白天赋异禀,连出生都颇富神秘色彩。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他十岁时就通晓五经,曾梦见笔头生花,此后即才华横溢。 B . 贺知章对李白曾有知遇之恩。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 C . 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有难,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D . 李白天性崇尚自由。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4. (4) 把文中划横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②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

  • 4. (2021高一上·尖山期末) 课内文言文(原创)
    1. (1) 下列句子加点的词中,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绛皓驳色,而皆若                 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B . 槁暴,不复挺者                须臾成五 C . 浩浩乎如虚御风                  以为轮,其曲中规    D . 或师焉,或焉                    多平方,少
    2. (2) 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而行无过矣(知晓)          越长城之(界限) B . 于物也(借助)                士大夫之 , 曰师曰弟子云者(族人) C . 砺则利(接近)                六艺经传皆习之(全面、普遍) D . 纵一苇之所 (依照)             正襟坐(危险)
    3. (3)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    )
      A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 闻道有先后 , 术业有专攻 C . 白露横江 D . 从而师之
    4. (4) 下列选项中,词语的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A . 鱼虾而麋鹿                   孔子郯子    B . 圣人也亦远矣                 是故益圣,益愚 C . 顺流而也                       泰山之阳,汶水西 D . 假舟楫者,非能也                崖当道者
    5. (5) 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 渺渺兮予怀 D . 客有吹洞箫者
  • 5. (2021高一上·尖山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如梦令

    北宋·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释】秦观:半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迁徙。此词是贬谪途中夜宿驿亭时所作。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遥夜”“沉沉”状出了夜漫漫而难尽的感觉。“如水”的譬喻既是夜长如水,还是夜凉如水,也是黑夜深沉如水,喻意十分丰富。 B . 次句把“风紧”与“驿亭深闭”联在一起,一方面更显得荒野“风紧”;另一方面也暗示出即使重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荒野寒寂之感就从这景语中暗示出几分。 C . 第三句只写“梦”而没说明梦的具体内容,但从“梦破”二字似可推断词人所做是一好梦,梦之美好越发反衬出周遭氛围的凄清,流露出词人内心的烦恼情绪。 D . “无寐,无寐”直接写人物的心情,好不容易熬到天明,门外“马嘶人起”正是驿站之晨的光景。暗示出旅途跋涉,白昼艰辛的生活又将开始,倦于宦游的愁怀又见于言外。
    2. (2) 以丑陋的“(老)鼠”作为诗歌意象入词,十分少见,但“鼠窥灯"三字可谓善状(描绘)特殊的情景。请结合词作内容对此加以赏析。
三、古诗文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1小题,每空1分,总计22分)
  • 6. (2021高一上·尖山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2. (2)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也说了类似的话:“  。”
    3. (3)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可是唐代“士大夫之族”却不愿从师学习,韩愈在《师说》中揭示其荒谬心理的两句是“ ”。
    4. (4) 《师说》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与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5. (5) 《赤壁赋》中“ ”两句通过蛟龙、寡妇的反应写出乐曲凄切婉转。
    6. (6) 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写出曹操斟酒祭江,执矛吟诗的骄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7. (7) 《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山顶后看到的壮观雪景的句子是“ ”。
    8. (8) 在《诗经·邶风·静女》中,有两处写了女子赠给男子两个礼物,一处是“ ”,一处是“”,男子爱不释手,是因为他喜欢女子,爱屋及乌。
    9. (9) 《鹊桥仙》中“ ,”这两句最有境界,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
    10. (10) 李煜《虞美人》中,运用想象手法,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句子是:
    11. (11) 《涉江采芙蓉》中,用设问表达主人公采莲想要送给思念的人,情感由欢快转为失望的语句是:“ ? 。”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1分)
  • 7. (2021高一上·尖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在学术百家争鸣的今天,很少学术观点可以称之为              。因此,能开创一个新的研究体系、言前人之所未言的著作,就显得              。美国史学大师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这本书出版于1976年,被翻译成各种文字,1998年被引进中国,最近,第三个中译版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时至今日,( )。这部书常被看作是作者对其另一部作品《西方的兴起》搭建起的历史框架的补充,拾起了此前研究的遗珠弃璧。不过,《瘟疫与人》在普通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更高。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以往学者对历史的书写无外乎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你来我往、沉浮荣衰。麦克尼尔却              , 从疫病缘何成为史学家的遗漏谈起,把传染病放在视野中心,去探讨人与病菌的关系。他               , 把复杂的疫病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与以往的解释大异其趣,因为他总能通过因果溯源,证明疫病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易之论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顺藤摸瓜 B . 不易之论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抽丝剥茧 C . 金科玉律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抽丝剥茧 D . 金科玉律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顺藤摸瓜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 B . 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 C . 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D . 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 B . 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C . 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关于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 D . 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 8. (2021高一上·尖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野花开在深山野地,没有同伴,没有竞争,自然也就没了嫉妒与恭维。那么,它到底为谁而开放呢?既不为人类,也不为同伴,难道为那些野花树木、藤蔓岩石、秋虫小鸟、野兔猴子,抑或秋云、风雨吗?显然都不是!它盛开着,孤孤单单、寂寂寞寞,却又旺盛饱满、热热闹闹,真可谓蓬蓬勃勃、轰轰烈烈了。作为一种生命,它曾经生存过,怒放过,辉煌过,既不为别人,也不为自己。没有强迫,没有诱惑,自自然然孕育,自自然然盛开,又将自自然然凋零。一切顺乎自然,圆融而完满。这,难道不是一种天地之大道,一种永恒的呈示么?由此观之,生命的意义,正在于生命本身,在于生命那展开的过程之中。

    问: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孤单寂寞却又旺盛饱满热闹地盛开着,真可谓蓬勃热烈了。它作为一种生命,曾经绽放过。它自然地孕育、盛开、凋零,没有被强迫诱惑。”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五、写作(60分)
  • 9. (2021高一上·尖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立"的甲骨文像一人正面立地之形。本义是笔直地站立。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许多关于“立”的词语、成语、名言、诗文等。如“自立”“成立”“顶天立地”“立身处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左传》)“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屈原《离骚》)“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综合以上材料,你对“立”有哪些认识与感悟呢?请你以“立”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