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粮食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国际粮食市场存在不确定性的形势下,确保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已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粮食安全提出了具体规划和意见,充分表明了中央对当前国际形势以及我国国情、农情、粮情的深刻把握。
明确保障粮食生产,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历朝历代治理的经验表明,“若年谷丰登,衣食给足,则国富而民安”。必须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通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以确保粮食生产。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负责,不断加强对农业生产和发展的统筹战略规划;各级地方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
确保粮食安全,须从科技上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农业科技的发展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让更多的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要加强种子库建设,同时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牢牢掌握粮食种业的自主权。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手段,积极有序地开展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
确保粮食安全,在粮食增产增收的基础上,还需做好粮食储备。“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在注重农业生产的同时,更要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做好粮食储备,就必须确立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粮食储备底线思维。建立和完善粮食储备机制,进一步加大储备力度。健全和完善粮食储备立法,实现依法储备、依规储备。通过提高粮食价格或增加农业补贴方式,实现农民收益增加,从而调动农民产粮、售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储备的稳步增长。
确保粮食安全还需从基本生活习惯做起,节约粮食,避免浪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针对粮食浪费现象,要建立起以法治为主体的长效监管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对部分学校存在的食物浪费和学生节俭意识缺乏的问题,要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使“俭以养德”的观念深入人心,形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社会风气。
乡村兴,百业兴;粮食稳,天下安。乡村振兴重在产业振兴,尤其是农业的产业安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十四五”时期,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牢固树立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把影响粮食安全的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把相关风险思考得深入一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供给保障能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摘编自尹传政《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材料一:
人类活动已造成气候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1970年以来的50年是过去2000年以来最暖的50年,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高于200万年以来的任何时候。2011年至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时期上升了1.09摄氏度,其中约1.07摄氏度的增温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预计到本世纪中期,气候系统的变暖仍将持续。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温度将比工业革命前上升1.0摄氏度至5.7摄氏度。未来20年,全球温升将达到或超过1.5摄氏度。如果未来几十年内进行全球范围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大幅减排,温升将在本世纪内低于2摄氏度。
随着气候变暖,全球许多区域出现并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复合型事件的概率将增加。同时发生极端事件的情况会更加频繁,例如高温热浪及干旱并发,极端海平面和强降水叠加造成复合型洪涝事件加剧。
未来温升由历史累积和未来排放的温室气体共同决定,实现净零碳排放将有助于控制温升。要将人为引起的全球变暖限制在特定水平,需要限制累积二氧化碳排放,并至少达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在低排放情景中,实现将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目标,需在2050年之后实现净零排放;而实现将温升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目标,则需要在2050年左右实现净零排放,并在之后采取强有力的负排放措施。
(摘编自庄国泰《气候变化前所未有,灾害防御未雨绸缪》,《人民日报》2021年08月20日)
材料二:
在4月16日举行的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上,三国领导人一致认为,要共同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方在峰会上强调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充分彰显中国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为全球气候治理增添中国动力的决心和信心。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中国反对个别国家将自身利益置于人类整体利益之上,主张各国应自觉履行《巴黎协定》相关义务,有能力的国家和行为体应该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援助弱小国家,提升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如今,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已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内政外交的重点方向之一。各国应当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展开积极的气候合作,真正做到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商全球气候治理方案、共建全球气候治理规则、共享全球气候治理福祉,化挑战为机遇,造福人类和子孙后代。
(摘编自郭言《为全球气候治理增添中国动力》,《经济日报》2021年4月17日)
材料三:
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司长介绍,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灾害风险管理,中国气象局将强化基础性工作,通过科技创新支撑气候治理。
在中国气候系统关键区,协调推进气候观象台和大气本底站建设,拓展温室气体立体观测网络功能与布局。加强气候变暖对我国典型脆弱地区影响的监测,推进青藏高原气候系统综合观测能力建设,加快冰川站网建设。
建立全球百年以上时间尺度地面温度序列。建立完善全球区域一体化大气和陆面再分析系统。基于气象卫星观测数据,研发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变化产品,研制全球和中国区城植被、海温、冻土、积雪长时间序列气候数据集。
推进气候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持续开展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研究。深化气候系统多圈层、多时间尺度相互作用及其对中国气候变化与异常的影响过程与机理的认识,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响应与城市效应,分析气候系统突变与反转点等前沿科学问题。
发展地球系统模式,实现不同圈层分量模式的高效耦合,继续参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提高东亚区域气候变化模拟与预估水平。研发中国10至30公里高分辨率精细化区城气候模式。
开展中国区域极端事件未来预估,关注未来10年至100年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变化,以及可能的“阀值”和突变点。建立中国区域精细化网格月一季一年际预测业务,提高月、季预测和年景预测水平。建设气候变化风险早期预警平台。开展面向农业、水资源、海洋、人体健康、基础设施等重点方向的早期灾害预警和风险预估技术,加强城市气候变化风险评估。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新形势和新需求,针对气候变化关键、热点问题开展决策服务。强化气候变化专业服务,例如研发推广适应需求的精准气候保险类产品、建立全国—地方巨灾气候保险模型试点示范区等。
(摘编自刘毅《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坚实科学支撑》,《人民日报》2021年8月24日)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亮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睁着眼睛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曹于汴,字自梁,安邑人。万历十九年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淮安推官。以治行高第,授吏科给事中。吏部郎赵邦清被诬,于汴疏雪之。谒告归,僦屋以居,不蔽风日。起历刑科左、右给事中。辽左有警,朝议增兵,于汴言:“国家三岁遣使者阅边,盛奖边臣功伐,蟒衣金币之赐,官秩之增,未尝或靳。今废防至此,宜重加按问,边道超擢,当于秩满时阅实其绩,毋徒循资俸;坐取建牙开府。”进吏科都给事中。给事中胡嘉栋发中官陈永寿兄弟奸,永寿反讦嘉栋。于汴极论永寿罪。三十八年典外察明年典京察屏汤宾尹刘国缙等而以年例出王绍徽乔庆甲于外其党群起力攻于汴持之坚卒不能夺天启三年秋,吏部缺右侍郎,廷推冯从吾,以于汴副,中旨特用于汴。于汴以从吾名位先己,义不可越,四辞不得,遂引疾归。明年,起南京右都御史,辞不拜。时绍徽、应甲附魏忠贤得志,必欲害于汴,属其党石三畏以东林领袖劾之,遂削夺。崇祯元年,召拜左都御史。振举宪规,约敕僚吏,台中肃然。明年京察,力汰匪类,忠贤余党几尽,仕路为清。温体仁讦钱谦益,下钱千秋法司,讯不得实,体仁以于汴谦益座主也,并讦之。于汴亦发体仁欺罔状。帝终信体仁,谦益竟获罪。故御史高捷、史褷素憸邪,为清议所摈,吏部尚书王永光力荐之。故事,御史起官 , 必都察院咨取,于汴恶其人,久弗咨。永光愤,再疏力争。已得请,于汴犹以故事持之,两人遂投牒自乞,于汴益恶之,卒持不子。两人竞以部疏起官 , 遂日夜谋倾于汴。而工部主事陆澄源复劾于汴朋奸六罪。帝虽谪澄源,于汴卒谢事去。
(节选自《明史·曹于汴传》)
①国家三岁遣使者阅边,盛奖边臣功伐,蟒衣金币之赐,官秩之增,未尝或靳。
②故事、御史起官,必都察院咨取,于汴恶其人,久弗咨。
同王十七庶子李六员外郑二侍御同年四人游龙门有感而作
白居易
一曲悲歌酒一尊,同年零落几人存。
世如阅水应堪叹,名是浮云岂足论。
各从仕禄休明代,共感平生知己思。
今日与君重上处,龙门不是旧龙门。
读陈玺发表的长篇小说《塬上故事》,令我惊异敬佩的是作者记忆之强大,小说中细节之 , 作品对外在生活的再现达到了纪录片式的逼真程度,而对恋爱中的少年心理描写之细腻传神,是以往情感小说中未曾有过的。《塬上故事》主要人物是中学生顺文,故事起始于土地承包责任制之后的第一个麦季,对应的时代坐标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彼时城乡差距巨大,阶级自然形成。城里来的老师如 , 城里来的学生被 , 连小镇上的同学都有些 , 虚荣的同学以会说西安话为荣。乡村学生的前途和命运都寄托于考学,考上中专、大学以脱离农村户口,或者像顺文的小伙伴军柱一样,寄望于参军考上军校。
如果说外在的生活状态属于公众记忆,即使陈玺不加以详细记录,社会学家依旧可以在文献档案中找到蛛丝马迹做考古式的的拼图复原,那么小说中写到的顺文等少男少女的恋爱,是那个时代那个地域那种环境下特有的情感样式,( )。亲身经历者即使也已旧梦依稀,如果没有《塬上故事》,往日情怀只能土崩瓦解。
材料一: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但从来就不缺少英雄。6个月的长期太空驻留,对空间站、飞船以及航天员的身心健康,都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航天员的身心健康受到长时间的负面影响,肌肉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失重效应会更加凸显,可能会出现睡眠障碍、疲劳、感染、胃肠道病症和心血管功能失调等问题,出现应急医学问题的概率也会增大。其实,危险并不仅限于太空。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舱外航天服的研制,①。舱外航天服交付前,需要由志愿者穿戴后进行低压舱试验,在近乎真空的模拟外太空状态下检查其各项性能指标。② , 志愿者的生命都将受到严重威胁。但每一次在科研人员中征集志愿者时,都有人主动报名。为开展航天员地面野外生存训练,教员队伍需要在森林、戈壁中选定设置各种恶劣环境,走没有人走过的路,探别人没有探过的险。还有剧毒、易挥发的特种燃料检验、运输和加注工作,但凡出现爆燃、泄漏,③ 。
材料二: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11月8日1时16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程志刚、王亚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书籍,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读书,是承继文化的重要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电子阅读产品与平台更是受广大青少年喜欢,读书变得越来越“轻”,可也有人说,离开了传统的纸质阅读,阅读就少了那份“厚重”之感。
读书到底需要“轻”还是“重”?对于这件事,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你以中学生小明的身份,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受给《读书论坛》杂志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看法。
要求:立意自定,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