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黔西南州赛文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2-06-30 浏览次数:4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1高二上·黔西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木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摘自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能统揽全局。 B . 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 C . 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 D . 《狂人日记》虚构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体验到的“吃人”的世界。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 B . 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事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 C . 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 D . 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都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让小说中的叙者所知有限,才能充分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B . 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安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 C . 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D . 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
  • 2. (2021高二上·黔西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想当年,大教育家孔子倾其一生,弟子不过三千,现在一门“慕课”,上万人平常稀松。2011年,斯坦福大学教授吴恩达把课程搬上了互联网,一门课的注册学生就突破了10万人。即便孔老夫子在天有灵,恐怕也会自叹弗如。

    “互联网+教育”,推倒了学校的“围墙”,各种在线教育资源得以轻松共享。在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学校,英语老师周敏轻点几下鼠标,登录“一起作业网”,来自全国重点名校的30万道最新真题题库便呈现在眼前。不大会儿,一套高水平的试卷就组合好了,不久后,周敏便拿到了学生的电脑答卷成绩,不仅有得分,还有每个学生的失分点。“以前我们都用上学期的试卷,习题远远没有网上的试卷灵活和贴近时效。有了互联网,效率和质量都大幅提高!”

    现在的教育时代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时代。在未来,谁能把教育做得边界无限,谁就占据了教育的制高点。”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一语中的。

    小王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大三学生,家境贫寒,勤工俭学挤占了他大量时间。这不,4月11日一大早,他就挤上了公交车,靠着一个栏杆站稳,便打开了云课堂手机客户端,一堂课学完,他也正好到站。有了移动互联网,人们零零碎碎的时间就有了新的价值,等车、候机、排队……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知识,聚沙成塔,谁说不能做成大事呢?

    说起来,教育不仅仅是在校学生的事情,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互联网提供了种种可能。这不,某知名品牌化妆品销售员赵力勤已经受益匪浅。上岗不久,大量顾客对林林总总化妆品的功效、适用年龄、适用肤质等提出诸多疑问,她显然力不从心。移动学习及时解救了她,公司在每个销售员的手机上安装了业务培训系统,不仅能让这些天南海北、很难集中到一起的销售员随时随地学习,还能让销售员把顾客信息发回公司控制中心,从而实时接收详细的美容指导。

    (摘自张烁《“互联网+”,催生打破时空的新教育》)

    材料二:

    2015年中国从事在线教育的企业数约2400~2500家,拥有数十万门在线教育课程,用户达到了近亿人次。这些在线教育企业如同蘑菇那样速生,也如同烟云那样很快消散,其原因当然有多种,但其共同的原因是他们并不真正了解教育,采取了外科手术式的“互联网+教育”方式,互联网并没有真正深入教育深层。

    3月底,一则在线教师时薪1.8万元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在感到互联网的巨大力量的同时,每一个教育当事人都意识到,如何与互联网相处正成为教育不得不直面的现实问题,已有的学校、教育机构和管理部门如何应对互联网也成为决定其自身未来状态的转换关键:选择得当就会给自身开辟宽广道路,选择不当就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摘自《“互联网+教育”还是“教育+互联网”?》,《光明日报》)

    材料三:

    一边是“互联网+教育”的“荒漠”,老师都还摸不着头脑;一边却是互联网的“天堂”,各式新鲜的教学方式正逐渐走进课堂。

    面对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实,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表示,“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

    中关村新兴网络教育开发研究院院长李洪波也认为,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直至最终融合为一的关系。“传统教育不是一无是处,互联网教育仍然需要吸收传统教育的精华,而不是另起炉灶或砸烂传统教育彻底重建。”

    李洪波认为,“就算在互联网特别发达的美国,目前仍处于互联网教育的探索阶段,没有形成有效的、公认的模式和案例。”所以,“互联网+教育”有一个过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我们去继续探索和尝试。

    的确,顺应互联网潮流是教育领域无法回避的选择,但是必须认识到,教师才是教育的根本,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

    (摘自豆俊杰、王强《“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

    1. (1) 下列关于“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更有优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互联网+教育”推倒了传统教育的“围墙”,使大家可以共享各种在线教育资源。 B . “互联网+教育”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挣脱了时间的枷锁。 C . “互联网+教育”使各种新鲜的教学方式逐渐走进课堂,终将颠覆学校现有体制。 D . “互联网+教育”不仅可以在校学习,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将孔子弟子“三千”与斯坦福大学教授吴恩达学生“十万”相比较,说明了“互联网+教育”具有时间和空间的优势。 B . 材料二从教育企业的角度谈了“互联网+教育”存在的问题,材料三从教师的角度谈了“互联网+教育”存在的弊端。 C . 在线教师时薪1.8万引发了社会关注,每一个教育当事人都意识到,只有与互联网相处融洽,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D . 文章举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小王之例,意在鼓励大学生勤工俭学,因为“互联网+教育”可以让人随时随地学习。
    3. (3) 传统教育如何实现在“互联网+教育”形势下的自我发展?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的理解。
  • 3. (2021高二上·黔西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麦客

    李德霞

    一大早,爷爷就拎把镰刀出了门。爷爷再进门时,就领个麦客回来。

    麦客是揽工割麦的。母亲做好了早饭,一看爷爷身边的麦客,惊讶地“咦”一声,皱着眉头对爷爷说:“爹,咋是个孩子啊?”

    爷爷晃了晃手里的镰刀,嘿嘿一笑说:“别看人小,本事不小。刚才我领他到麦地里溜一圈,试试他割麦的本领,一点不孬。”

    父亲和母亲都是割麦的好手。以前,我家从不雇麦客。可是今年不同,麦子黄了的时候,一向身强体壮的父亲病倒了,腰痛得站不起来。小叔先是领着父亲去了县医院,查不出结果,又去了省医院。爷爷老了,割不动麦子;小婶教书,脱不开身。两家的麦子有四十几亩,靠母亲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割不完的。母亲跟爷爷商量了半天,才决定雇个麦客……

    吃过早饭,母亲领着小麦客下了地。中午回来,母亲惊喜地连声称赞:“果然不孬,连我都撵不上,不是他的对手哩。”

    母亲做饭,小麦客也不闲着,一会儿到院里提桶水,一会儿帮母亲烧个火。闲谈中,母亲知道,小麦客满十九了,老家在甘肃陇南一带,父母已去世多年,家里还有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小麦客两年前就离开了学校,跟着村里人过黄河,一路向东来我们这边当麦客。

    麦子割倒一半时,小叔从省城匆匆赶回来。父亲要做手术,他是回来取钱的。母亲七凑八凑,卖了一头猪,才凑了三千块。送走小叔,母亲拿着剩下的四十块钱对小麦客说:“我家男人要做手术,家里拿不出雇麦客的钱了……这是你的工钱,拿着另找一家雇主吧。”

    小麦客没接钱,一脸诚恳地说:“大嫂,你家麦子熟透了,不能再扛了,就让我帮你割完吧。你家有难,工钱就先欠着……”

    母亲一愣:“欠着?”

    母亲不知道陇南在哪里,但母亲明白陇南离我们这里一定很遥远,隔山隔水的远。母亲说:“欠账没有欠这么远的呀!”

    小麦客说:“我明年还来,到时我登门来拿……”

    母亲断然地摇摇头。

    这时,一旁的爷爷说话了,爷爷说:“哪有半道打发麦客的理儿?留下吧。工钱的事我想办法。舍着这张老脸,还愁借不到几十块钱?”

    爷爷借钱去了。鸡卵大个村子,没人不给面子,东家三块,西家五块,总算凑够了小麦客的工钱。

    小麦客要走。母亲起个大早,烙了香喷喷的鸡蛋葱花饼。母亲去喊小麦客,连喊几声没人应。推开下房门一看,里面空荡荡的,小麦客早走了。更让母亲万分惊愕的是,叠好的被子上撂着一沓钱,正是母亲昨天晚上交给小麦客的八十块工钱……

    母亲捏着钱撵出门去,问遍了村里早起的人,都说麦客鸡叫头遍就结伴出了村,这会儿怕是到镇上的车站了。母亲呆呆地站在村口,一阵晨风拂过,吹落母亲满眼的泪水。

    第二年,麦客没来。

    第三年,麦客还是没有来。

    小婶说,麦客的老家这几年也好起来了,男人们不用出门当麦客了。母亲听后,有几分欢喜,也有几分失落。

    一晃,三十年过去。母亲也是快六十的老人了,母亲常常念叨起当年的那个小麦客。母亲说:“他也是奔五十的人了,该是老婆孩子一大家了吧?”母亲还说:“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咱家?也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咱欠他八十块工钱……”

    前年,甘肃陇南发生泥石流,伤亡惨重。那些日子,母亲坐在电视机前,看着一幕幕令人揪心的画面,看得老泪纵横。

    我回城的头天晚上,母亲突然问我:“城里有没有捐款的地方?”我说:“有,到处都是。”母亲翻箱倒柜找出个旧存折交给我。母亲说:“替我捐了吧。”我一看,存折上只有八十块钱,存期已经三十年。我明白了,这不就是当年我们家欠小麦客的工钱吗?这些年来,我们家也苦过、难过,可母亲硬是没动里面的一分钱。只是当年的八十块,现在已变成了六百元。

    回城后,我添了四百,凑足一千,郑重地捐给了甘肃陇南灾区,是以母亲的名义……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题为“麦客”,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母亲,这是因为母亲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与麦客一样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 B . 作者不吝笔墨,介绍麦客的境遇是为与母亲的境遇互相补充,让情节发展更趋合理,展现了特定年代下中国传统的人性美、人情美。 C . 全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该视角能自由地展现事件的过程、人物的心理,还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使故事更具客观性。 D . 麦客家乡发生泥石流,母亲捐出了保存三十年的欠麦客的工钱给灾区人民,既出自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又源自欠麦客的钱无法归还等复杂情感。
    2. (2) 请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3. (3) 本文的语言富有特色,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1高二上·黔西南月考)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释】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③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 .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 .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 .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2. (2) 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密的上疏《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 B . 三国时期的蜀汉,终于汉怀帝刘禅。蜀国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刘禅却乐而忘本,乐不思蜀。 C . 文中所提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D . 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的文书。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 . “周门人方之游夏” “数使吴,有才辩”“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等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C . 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 . 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②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 5. (2021高二上·黔西南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寄陈伯玑金陵

    (清)王士祯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

    【注释】①陈伯玑:王士祯的朋友,客居金陵。②芜城:指扬州,时诗人任扬州推官。

    1. (1)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金陵”即南京,处在长江南岸。 B .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C . 从题材看,这是一首送别之诗。 D . 这首诗中“桥”与“潇”两字押韵。
    2. (2) 请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 6. (2021高二上·黔西南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2. (2) 《夜归鹿门歌》中,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的句子是:
    3. (3) 《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1高二上·黔西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家婆退休在家,____________,度日如年。其同学赵君,知其意绪,广邀同学,在坊间相聚,为她解愁。也邀我,以增其兴致。无非是家常小菜,而且都是熟人,忆起同窗岁月,便话语稠密,一切如昨,兴高采烈

    因为都是男同学,她居其间,就如____________,都夸其容颜永驻,年轻貌美,不似退休模样。她居然找到了青春感觉,倾杯痛饮,让我____________。怕其醉,阻其少喝,她佯怒,笑着对我说,我的青春我做主,你不要嫉妒。

    虽是老女人,只要被人夸年轻,立刻就心情荡漾,恭维也当真,疑如无知。就极尽酒兴,酒量竟不输于我,逸兴遄飞,满脸幸福。

    她醉酒而归,大叫痛快,和衣而睡,鼾声如雷,如猛男进家,____________。

    因横卧床上,脂粉脱落,披头散发,尽呈真实模样。皮色红黑,满脸皱褶,老而丑。我不禁心惊,(    )。 以为她浑然不知,却看到两滴浊泪从她的眼角落下。俗话说,人不争岁月。不是不争,是无奈。这种无奈是天赐禅机,令人少生嫌隙,彼此珍惜。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百无聊赖    众星捧月    瞠目结舌    恣肆无拘 B . 如坐针毡    众星捧月    目不暇接    恣肆无拘 C . 百无聊赖    鹤立鸡群    目不暇接    放荡不羁 D . 如坐针毡    鹤立鸡群    瞠目结舌    放荡不羁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何况都是熟人,便话语稠密,一如昨日,兴高采烈,忆起同窗岁月。 B . 竟然都是熟人,忆起同窗,岁月一如昨日,兴高采烈,便话语稠密。 C . 但都是熟人,忆起同窗岁月,一切如昨,便话语稠密,兴高采烈。 D . 而且都是熟人,忆起一切如昨的同窗岁月,便话语稠密,兴高采烈。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便心生悲悯,顿感时光无情,忧伤地抚摸,揽其头入怀 B . 顿感时间无情,便心生悲悯,揽其头入怀,忧伤地抚摸 C . 揽其头入怀,忧伤地抚摸,便心生悲悯,顿感时光无情 D . 顿感时光无情,便心生悲悯,忧伤地抚摸,揽其头入怀
  • 8. (2022高一上·温州月考) 某校园文学社编辑的诗集《小荷》初稿完成,想请张教授审阅,下面是一位同学代表文学社发给张教授的信件,信件在用词和得体方面存在问题,请找出其中五处修改。

    尊敬的张教授:

    您好!我社的大作《小荷》初稿已经完成,现请您对稿件进行审阅,对整个诗集提出拙见,也请您将诗集中存在的错误务必改正,因为时间较紧,请您一定在五月一日前反馈意见。另外,我社将在五月五日举行诗歌研讨会,届时请您抽时间来看看。

  • 9. (2021高二上·黔西南月考) 作家刘诚龙曾经做过一个很有趣的试验,他把两份名单给十个人看,问他们对这些人是否熟悉,结果很出人意料。请概括调查结果给人带来的启示。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

    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

    十个人中对第一份名单中的人物一个都不知道的有七人,而十个人对第二份名单中的大多数人都知道。应当说,熟悉第二份名单的人比熟悉第一份名单的肯定多得多。为什么?因为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曾经比第二份名单中的人物显赫得多;而第二份里的则全是落第秀才。

四、写作(60分)
  • 10. (2021高二上·黔西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这是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描绘的理想的生活状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王勃在经历了人生坎坷遭际,面对滕王阁盛宴及美景发出的执着信念;“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这是庄子告诉我们,即使无法达到如此境界,也不要随波逐流,受外界无谓评价的影响。

    结合所学,对以上三个观点进行思考和选择?怎么做人?怎么生活?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人生的思考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