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

更新时间:2022-03-31 浏览次数:8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 1. (2021九上·偃师月考)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 伤/国        系/埋头苦        身求法/已为人 B . 逗/望        刀/前后继        不及防/鞠躬尽 C . 见/捺        意/摸门不        才放旷/立左右 D . 养/生        结/对下药         间不容/千钧一
  • 2. (2021九上·偃师月考)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斟酌        秘诀        拌脚石        交头接耳        通宵达旦 B . 吹嘘        鞠躬        露马脚        心无旁鹜        郑重其事 C . 劳禄        绯闻        液化气        坦荡如砥        断章取义 D . 簇拥        啜泣        乱蓬蓬        李代桃僵        一泻千里
  • 3. (2021九上·偃师月考) 古诗文默写。
    1. (1) 诗人通常会借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内心的情感。李白《行路难》中“ ,”两句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统治者的信任和任用,以施展才华和抱 负;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两句表达了 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2.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李商隐《无题》诗中“”两句写 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爱情的艰难;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两句写洞庭湖鱼鸟欢悦,表达迁客骚人的“喜洋洋”之情。
  • 4. (2021九上·偃师月考) 名著阅读。
    1. (1) “偈语”是僧人阅读佛经或在修行时顿悟写出的高度凝练的语句,偈语的背后往往都有故事。《水浒传》中智真长老曾先后两次赠予鲁智深偈语诗。  请从下面两首偈语 诗中任选一首,简述相关的故事情节。

      ①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②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2. (2)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路/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 它去/当它来时 ,我听见/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城市从远方/用 电力与钢铁召唤它,选诗出自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艾青的《太阳》。这首诗创作于 1937 年春天,请联系 时代背景,选取诗中的几处意象,说一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5. (2021九上·偃师月考)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初秋时节,我们一行人步入新乡境内的南太行景区。来到万仙山景区,可见巨大的红色砂岩绝壁伫立眼前,它们犹如扇面般的屏障展开在山间。1250米长的挂壁公路与峡谷、天际形成奇险的石壁景观,令人叹为观止的赞叹不已。如果你以为这便是南太行精粹的全部,那就错了。这里不仅有雄奇惊险的石壁景观,也有                              , 令人惊奇不断。穿越挂壁公路,来到齐王寨景区,可见植被葱郁、泉水潺潺,颇有几分桃花源的感觉。无论是石壁景观,还是泉水绿林,南太行的丰富景色可谓荟革了北方山水之精华,融、雄、奇、险、秀、幽, 于一谷,被称为太行之魂。

    1. (1) 在上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言完整、连贯。
    2. (2) 材料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 6. (2021九上·偃师月考)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2020年4月5日,闭馆两个多月的故宫博物院午门缓缓打开,紫禁城春色通过“云游”直播的方式传到了千家万户。为进一步了解“云游”直播这一新生事物,班级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1. (1) 请根据以下三则材料,概括线上云游的特点。

      材料一   云游,故宫的3场直播设置了3条各具特色的路线,涵盖了西、中、东各路不同景致和早、午、晚3个不同时段.网友可随时随地反复观赏.

      材料二   云游,故宫,让观众对600年的紫禁城又有了新的认识,体验感尤其强.网友们观察了故宫的细微之处,了解特角杳晃的冷知识,一些实地游览中不曾留意的细节,也出现在这次直播画面和解说中。

      材料三 直播时,讲解员与网友的实时互动也颇为有趣.紫禁城是鸟鸣明啾,讲解员问是否有听到鸟叫声时,有观众回答听到了乌鸦的声音,讲解员顺势进行科普.

    2. (2) 本次“云游”故宫,许多媒体争相报道,《解放日报》为报道命名为“云游故宫—屏幕内外春意浓”,试分析此命名的用意。
    3. (3) 在“云游”故宫直播中,有人发现部分网友用无关游览甚至无关紧要的问题刷屏,致使主播无法回应。请对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60字左右)
二、现代文阅读(27 分)
  • 7. (2021九上·偃师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各 题。

    十四双红棉鞋

    ①这几年,我在本地区的一个边远海岛小学支教,已近三年.学校坐北朝南,只有一座四层教学楼,东面靠山,背面临海,南面有一个小型操场。

    ②去年冬至后的一天,寒风凛冽,云被刮得翻滚着往东跑.青灰色的山石更显冷硬,枯衰的草在风中乱舞,几点松树的墨绿还露着一点生机大家厌憎这寒冷天气,一迭声地抱怨着.忽然,一对七自老人敲门进来,裹挟着一股寒风.老爷爷手里提着两个袋子,老奶奶紧跟在后面.老奶奶笑眯眯地说,数九寒冬的,学校靠海边,冷,人民教师不容易,她给每位教师做了一双棉鞋.两位老人把棉鞋一一摆到了地上,地上就像开了鞋子花,一共十四双,正是全体教师的人数。

    ③我们一时间怔住了,不知如何是好。

    ④这个海岛学校,全校只有一百多名学生,我们在那里支教,很有点与世隔绝的味道.教室外,二三十米处就是大海.春夏两季碧海蓝天,小孤山忽隐忽现,帆船儿来回穿梭,浮映在窗口,怎么都看不够.冬季呢,风急浪高,寒气逼人,看一眼就浑身打战,大家开玩笑说.冬天不看海,看海吓破胆,教室没有供暖设备,冷气从脚下冒上来,下课要悟暖手才好改作业.气温零下好多度的时候,身体弱的教师,就会受凉感冒或冻坏肚子,好在本地的孩子都适应了寒冷气候。

    ⑤老爷爷说,棉鞋是老太婆做的,他是专门负责提鞋的,说得大家都笑起来.他接着又说,为了这百十个小孩,老师们风里来雨里去,老太婆一直记挂在心上,在家常常念叨.校长闻声来了,她看到两位老人大冷天来看望大家,非常过意不去,推辞着不收.爷爷幽幽说道,老奶奶病七八年了,至今还没治好,大家就成全她的心意吧!我们的表情凝重起来,校长也不再固执了。

    ⑥大家迟疑着,各自上前拿了一双,一迭声地夸鞋好看,赞奶奶心灵手巧.棉鞋的花色真多,紫红,橘红,棕红,朱红……每一种都离不开暖乎乎的红.张老师递给我一双朱红色的棉鞋,我拖起来仔细端详着,发现鞋面是用细毛线钩织的.正中排列着一朵朵小红花,像一颗颗爱心,四周环绕着一道道斜纹,精致又喜气.衬里是细软的红色拉绒布,填着柔软厚实的丝绵.鞋底红、白、黑三色相间,暖和又好看.难得的是,鞋面的毛线绳是配上各色金线钩织的,看上去像无数颗小星星在闪烁.奶奶真是太用心了。

    ⑦我捧起鞋,脚小心地伸进去,轻轻走上几步,让鞋子的暖灌满全身.窗外的阳光爬过山头照进来,脚下这一株火红,和天上的太阳一个颜色,火焰一般消融着酷寒的海岛气候两位老人头发花白,清瘦的脸上挂满笑意,乐呵呵地看我们试穿棉鞋,眼里堆满了患爱.码数正好啊,正好……奶奶不停地响响着,皱纹像三月的海波,轻盈地荡漾开去……

    ⑧我想,一个生病的老人,从选料钩织,到做帮上底,要花费多少工夫才能完成?假如做一双鞋需要五天的话,十四双就要两个多月.大概自秋天起,她就不顾老眼昏花,每日坐在海风吹拂的院子里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针一线……终于做好了一双,她细心地用红线穿起来.那种满足和快乐,让她忘了身上的病痛.

    ⑨校长觉得老人带病给我们做鞋,这份情太重了,想要请人采访报道一下,老奶奶连连摆手摇头,坚决不同意,她说只要我们的脚暖和就行了,她做鞋是自愿的,如果那样就伤她的心了,说着眼圈都红了。

    ⑩大家又一次怔住了,不知如何是好。

    ⑪也许,她觉得她做这些事,就像为家里织渔网,给孙女做饭一样平常.校长只好作罢,于是请两位老人和我们合个影,没想到他们也不愿意.校长解释说就是留个纪念而已,没有别的意思,说了好几次,老人才同意。

    ⑫没有人暗示,老师们自发地把鞋摆成了一个弧形,大家站在弧形后面,就像站在一道艳丽的彩虹里,更像是对着十四双棉鞋致敬……女教师围着奶奶,男教师靠着爷爷,没有人扭呢作态,大家笑得很开心,两位老人也笑了.我不小心碰到了奶奶的手—那像沙砾一样粗糙的手,想起她用这双划船桨、拉渔网的手,敲海蛎、晒虾皮的手,带着病痛捏起了细针……泪突然就涌上了眼眶,怕她看见,我又使劲.咽,了回去,夸张地傻笑着。

    ⑬两位老人怕耽误学校上课,很快向我们告别了,校长将他们送到了操场外。海风吹起了老人的白发,吹起了老人的围巾,我们默默祝福他们。

    (作者:李明。有删改)

    1. (1) 文章是如何刻画老奶奶的感人形象的?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 (2) 大家两次怔住的原因是什么?  这两个句子在文中独立成段有何妙处?  请结合文章 内容具体分析。
    3. (3) 文章多次描写海边的环境,揣摹下面的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①寒风凛冽,云被刮得翻滚着往东南跑.青灰色的山石更显冷硬,枯衰的草在风中乱舞,几点松树的墨绿还露着一点生机.

      ②窗外的阳光爬过山头照进来,脚下这一株火红,和天上的太阳一个颜色,火焰一般消融着酷寒的海岛气候.

    4. (4) 文章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 8. (2021九上·偃师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各 题。

    [ 文本一 ]

    善用语言的力量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依然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再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 文本二]

    ①前不久,《丘吉尔:语言的力量》一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中文版。该书的编著者马丁·吉尔伯特为丘吉尔200篇文章和演讲加上背景,用丘吉尔生动犀利的语言串联他从懵懂少年至耄耋老年精彩的人生,让我们不时惊叹。

    ②从19世纪70年代末期的《保姆之爱》到1959年丘吉尔84岁时最后一次演讲《未来》,该书几乎是那个时代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的记录,也称得上是一部别致的人物传记,让读者领悟到一位历史人物如何凭借语言的力量给世界留下足够的智慧和深刻。

    ③反观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由于民族性格和文化传承不同,长期以来,我们自觉恪守。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的古训.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为政不在多言,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讲演能力,成为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提高演讲和写作能力,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十分重要。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文本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使全文逻辑严密。 B . 文本一第③段运用举例论证,突出强调了“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这一分论点,进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C . 文本一第⑤段中加点词语“往往”和“甚至”的运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D . 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是因为他们的讲话言之无理。 E . 由于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人长期以来推崇“行动大于语言”。
    2. (2) 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论证思路。
    3. (3) 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谈为什么要善用语言的力量。
三、古诗文阅读( 共 15 分)
  • 9. (2021九上·偃师月考)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看野荻,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张伯行,字孝先,河南仪封人.四十二年,授山东济宁道.值岁饥,即家运钱米,并制棉衣,拯民饥寒。上命分道治赈,伯行赈汶上、阳谷二县。发仓毂二万二千六百石有奇。布政使责其专擅,即论劾,伯行曰:.有旨治赈,不得为专擅.上视民如伤,仓毂重乎?人命重乎?乃得寝 , 后米贵,请发帑五万市湖广、江西、广东米平果。建鳌峰书院,置学社,出所藏书,搜先儒文集刊布为正谊堂丛书.以教诸生。俗多尼,鬻贫家女,髡之至千百,伯行命其家赎还择偶,贫不能赎,官为出之。

    (节选自《清史稿·张伯行传》,有删改)

    注:①仓毂(首) :仓库中贮藏的谷物。②有奇:有余。③得寝:指布政使停止弹劾事。④帑: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⑤平粜: 官府在荒年缺粮时 , 将仓库所存粮食平价出售。⑥鬻:卖。⑦髡(knn) :这里指削发为尼。

    1. (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往来而不者            湖中人鸟声俱               艰苦卓 B . 乎其间者          则北通巫峡                  焕一新 C . 射者                    湖焉得更有此人           百发百 D . 太守而宾客从也           吾谁与                   无家可
    2. (2) 把甲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
    3. (3) 图画美是《醉翁亭记》的艺术特色之一。  请以甲文第一 自然段为例,简要分析其 描述的几幅图画美在何处。
    4. (4) 真正拥有家国情怀的人,无论仕途顺利与否,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阅读甲、乙两个语段,说说家国情怀在欧阳修和张伯行身上分别是怎样体现的。
  • 10. (2021九上·偃师月考)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各 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宋] 苏载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1. (1) 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 (2) 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四、作文。  (50分)
  • 11. (2021九上·偃师月考)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电影《夺冠》上映后,网络上有这样一段影评:何为女排精神—那是一种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闯劲。一分一分死磕,一场一场硬拼,拖不垮、打不倒、永不言败、永不放弃、永远拼搏,是女排精神的真实写照。

    死磕,一词本是北京话,就是没完,和某人或某事作对到底,的意思,用于表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跟你耗上了的态度.由于网络文化的发展,这个词不仅在北京地区使用,全国的网友,特别是青少年网友都开始使用这个词语,也使得它成为这个时代的新鲜词语,2019年被收入《中华词库》。

    现实生活中,你可能也有“死磕”的经历,你对“死磕”又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呢?请从下面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⑴请以“回望来时路”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讲讲你“死磕”的经历及结果。

    ⑵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死磕”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①按文体要求写作,600 字左右 。     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