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2-03-09 浏览次数:98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24高二下·白城月考) 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判断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

    核心素养

    内涵

    唯物史观

    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察

    时空观念

    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

    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历史解释

    所有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对一种过去事情的解释

    家国情怀

    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

    A . 北宋时期平民毕昇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 . 《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火药应用于战争 C . “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D . 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 2. (2022高二下·东方月考) 下图为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这主要表明当时(   )

    A . 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 B . 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 . 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D . 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 3. (2021高二下·兖州期中) 《礼记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古今贤文》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些论述的主旨强调应该尊重(   )
    A . 文明的互补性 B . 文明的同一性 C . 文明的排他性 D . 文明的多样性
  • 4. (2024高二下·麻涌月考) 为了新月地带的城市和尼罗河谷的沃野而抛弃荒凉沙漠的困苦生活,阿拉伯人勇往直前。当时的一个阿拉伯诗人写道:“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由此可见,驱动阿拉伯帝国向外扩张的原因主要是(   )
    A . 解决粮食问题 B . 经济利益驱使 C . 传播伊斯兰教 D . 商业活动需要
  • 5. (2021高二下·兖州期中) 在学习《十二铜表法》时,甲、乙两个同学展开了争论:甲说:“《十二铜表法》仍然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利益,所以它不是平民斗争的胜利!”乙说:“《十二铜表法》是维护平民利益的,因为它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你认为他们的观点(  )
    A . 甲正确 B . 乙正确 C . 甲乙都正确 D . 甲乙都不正确
  • 6. (2021高二下·兖州期中) 文学是西方文化的载体,其源头可追溯到古代世界,其中对西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   )
    A . 《大藏经》《荷马史诗》 B . 《圣经》《古兰经》 C . 《荷马史诗》《圣经》 D . 《古兰经》《荷马史诗》
  • 7. (2022高二下·富阳月考) 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曾说:“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性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 . 约公元前1300年赫梯人改进冶铁技术 B . 3—6世纪形成高潮的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 C . 19世纪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建牧场 D . 宋元时期棉花从陆、海两渠道传入内地
  • 8. (2021高二下·兖州期中) 下图是美国的人种构成(2010年)。非洲是黑人的故乡,当年黑人的祖先来到美国主要是通过(   )

    A . 大西洋三角贸易 B . 正常的人口流动 C . 美国的对外扩张 D . 工业革命的推动
  • 9. (2021高二下·兖州期中) 1869年5月10日,经过七年奋战,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和联合太平洋铁路提前完工。其中承担西段的主力是被称作“沉默的道钉”的华工。华工来到美洲与下面哪一事件有关(   )
    A .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 甲午战争 C . 太平天国运动 D . 洋务运动
  • 10. (2021高二下·兖州期中) 元代马祖常有诗云:“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该诗歌(   )
    A . 记载了一段战争往事 B . 表达了作者对疆土的热爱 C . 反映元代中外交流通畅 D . 反映元代桑麻质量较好
  • 11. (2021高二下·兖州期中) 据普鲁塔克所记,有七十个以上的希腊文明的中心城市,都是亚历山大在他十二年的征战中建立的。希腊的神庙、剧场、艺术、文学和商业,以及希腊的殖民者早已遍布于帝国各处,希腊科学和语文的胜利,比之马其顿方阵的成功更为持久。这说明了( )
    A . 亚历山大在文化政策上是各失败者 B . 希腊城邦几乎征服了马其顿帝国全境 C . 文化上落后的蛮族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帝国 D . 马其顿帝国的扩张有利于希腊文明的扩散
  •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民族文化得以发展。下列图片符合这一趋势的是(   )
    A . 汉城奥运会宣传海报 B . 故宫博物院 C . 泰姬陵 D . 圆明园
  • 13. (2021高一下·丰台期中) 当欧洲“革命圈”闪闪发光之时,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也奏响了“民族曲”,并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震撼了帝国主义的后方。这场运动(   )
    A .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B . 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C . 瓦解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 . 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
  • 14. “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并对其成员及周围地区的居民进行教育,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培养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养的教职人员。”从材料中可知基督教在欧洲的作用是(    )
    A . 控制人们思想 B . 保存古代文化 C . 提供道德规范 D . 进行宗教迫害
  • 15. (2021高二下·兖州期中) 1984年6月17日午夜时分,布达拉宫顶层的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起火,殿内大量文物和佛经付之一炬,殿堂烧毁了一半。由于大量使用本地出产的极易遭蛀蚀的藏青杨作为木料,一些主要殿堂内甚至有超过10%的柱子处于重度腐蚀状态……在地震活动频繁的青藏高原,地震波反复的扰动已经在宫殿的石墙上到处留下了痕迹。该材料反映了布达拉宫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不包括(   )
    A . 文物管理薄弱 B . 建筑材料有缺陷 C . 工业化城市化浪潮 D . 地震的破坏
二、材料分析题
  • 16. (2021高二下·兖州期中)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 归纳图1所反映历史时期思想状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国。
    2. (2) 分析图3和图2之间学术思想有何关联,并说明这一关联折射出了怎样的社会变化。
三、论述题
  • 17. (2021高二下·兖州期中) 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民族居住地分界线与古长城重合。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会影响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阶段

    历史现象

    第一寒冷期(公元前1000—前850年)

    北方的少数民族向南迁徙到达关中地区,出现了“南夷与北狄交”的局面。西周末年,戎狄攻破镐京,周朝迁都洛邑

    第二寒冷期(公元初年到600年)

    “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出现五族内迁局面,继而有孝文帝改革

    第三寒冷期(1000—1200年)

    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挥戈南下,建立政权与两宋长期对峙

    第四寒冷期(1400—1900年)

    1636年,皇太极继皇帝位,国号“大清”。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清帝国

    ——摘编自张利《气候变迁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 18. (2021高二下·兖州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的历史和文化因素,为启蒙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如下所示

    因素

    条件

    沙龙

    沙龙里的谈话无所不及,它在无形之中成为了自由思想的集散地

    学术团体

    各种学术团体为各种不同意见的交锋、争论提供了讲坛

    图书馆

    渴求知识的人们可以阅读书藉和交流思想

    咖啡馆

    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的理想去处,也是最大胆的思想的传播场所。狄德罗等人就是在咖啡馆里纽成了“百科全书派”

    共济会组织

    尽管规模不大,但都为启蒙思想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俱乐部

    ——摘编自张克毅、邢娜《论文化传播在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作用》

    材料蕴含了诸多的历史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19. (2021高二下·兖州期中) 茶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却在近代时期的英国社会广泛传播开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风在十七八世纪的欧洲曾盛行一时,影响了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茶的西传正是基于这一历史大背景。17世纪上半叶茶传入英国,此时饮茶仅局限于社会上层,消费量较为有限;至18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量猛增,此时几乎所有的家庭账册均记载了饮茶的相关开支。英国人的饮茶偏好逐渐由绿茶转向红茶且添加牛奶与糖,此举逐渐成为英式饮茶的习惯性做法,“下午茶”也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起来。饮茶传入英国后其有益于健康的特质在争论中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可,而加入牛奶与糖更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功效的增加或强化。随着饮茶在英国逐渐传播开来,其在诗歌、小说、散文乃至绘画中也多有体现,更是寄托了英国人对茶的深厚情感,体现出其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不过传播谋介对饮茶的介绍偏重实用功效,至于相关的精神文化内容则几无关注,这与中国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的取向不同。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茶的西传”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