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龙岩市重点中学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2-04-18 浏览次数:32 类型:开学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2022高二下·龙岩开学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屏幕中的剧情跌宕起伏,屏幕上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地驰过,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 令人眼花缭乱,它们就是“弹幕”。

    弹幕尽管被纳入“评论”范畴,却与传统的文艺批评有巨大的鸿沟。传统的文艺批评来自阅读之后的深思熟虑,作品的整体观照与解读、分析、阐释构成了基本的工作方式。尽管金圣叹、毛宗岗等擅长的评点式文学批评与弹幕存在某种相似的形式,但是,文本的细读以及品鉴、沉吟、揣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操作程序。

    相对地说,弹幕的首要特征是“即时”,评论对象往往是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譬如一个角色的相貌,出场那一刻的步态等等。弹幕评论带有明显的即兴意味,令人瞩目的是现场、此刻与交互性的狂欢气氛,而不是严肃的反思与真知灼见。

    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只有神奇的互联网才能支持如此之多的声音即时互动,让各种貌似无法交集的社会关系迅速地在虚拟空间联结起来。这是印刷文化不可比拟的。印刷文化的节奏相对缓慢,思想的交换不得不接受印刷速度与配送体系的限制。印刷文化的中心是文字符号。

    文字符号的阅读、理解、阐释形成一种深度文化。至少在目前,速度与深度的恰当比例仍然以印刷文化作为范本。

    尽管弹幕的即时评论也诉诸文字符号,但这些字符被加工为另一种奇特的屏幕形象,开启了另一种性质的空间,譬如视觉经验。它与即时性、交互性构成弹幕文化的巨大吸引力。传统的文学批评无法企及这种吸引力,“深度”也无法替代生气勃勃的喧哗产生的号召。一旦“深度”置换为“速度”,零碎化、平面化、喜剧精神与反讽、拒斥精英趣味也就成了弹幕的另一些表征。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互联网以及电子传媒的传播方式正在隐蔽地重塑他们的感官、躯体和意识。

    (摘编自南帆《弹幕:一个奇特的屏幕现象》)

    材料二:

    2020年6月,B站隆重上线四大名著,无数年轻观众都是奔着弹幕,或是弹幕与四大名著的“化学反应”去的。但对于年纪更长,文化取向也更为传统的网友来说,弹幕污染了剧作,庸俗了原著,宛若妖雾遮天蔽日,毫无理性可言。

    表面看,这是代际差异。但实际上,弹幕的两极评价,昭示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机制与主体状态,彰显了当下信息读写的双轨制。厌恶者所代表的,乃是印刷文明培育的读写习惯,推崇经典,讲究逻辑与秩序;喜爱者所代表的是互联网文化中跨媒介、多感官、娱乐化的接受方式,注重趣味性与参与感。

    弹幕空间中,正确、完整、规范、和谐都变得无足轻重,代之而起的,是无政府主义式的 “搅和”。原属不同范畴的信息被一锅乱炖,不同类型的语言形式被杂糅拼贴,如同重回蒙昧时代。经过理性文明的长期洗礼后,短暂地“蒙昧”一下,自编自导“人间喜剧”,反倒成为暂时摆脱文明重负的一种人生选择。

    另外,与当代社会中无所不在的“计算”相比,这一场场文字游戏是如此地毫无功利。以共同兴趣为纽带,网友们互称“兄弟”,在蓦然而至的弹幕中寻获同好知音。“居然与我想得 一样”,这样会心一击的感受,令孤独的当代人倍感满足。

    不同于社会场域中被反复思量过的表达,凭借直觉敲下的弹幕,出于真心、近乎自白,乃是电子时空里的“我手写我口”。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弹幕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便是直抒胸臆,依赖口语词,形成众声喧哗的交谈氛围。唯有无限趋近言文一致,那个最本真的自我,才能跃然而出,袒露人前。或者更准确地说,弹幕的终点并非呈现完整的自我形象,而是要探入“有趣的灵魂”的某个侧面。

    弹幕的游戏性与趣味性,真的可以带来更美好的人生状态吗?

    首先必须承认,弹幕文字游戏的创造门槛与理解成本都极低。鉴于运动速度飞快,且面向最广大的受众,所以必须令人“秒懂”。秒懂的前提,是对庸常的臣服,这不仅是指对于媒体流行语的追随,更指向一种“自诩快乐的末人心态”。自嘲或嘲讽,均跳不出金箍棒画下的“安全圈”,保持在尚不触及本质的限度内。

    与口头表演一样,弹幕业已创造出了许多“套话”与流行语。比如,2019年B站的年度弹幕是“awsl”(即“啊我死了”)。这是一句再直白不过的赞美语,形容视频内容令自己无比折服。这种缩略语以极其经济的拼音缩写,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召唤出固定的、集体性的反应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语言的“失焦”。格套无可厚非,但其中令人上瘾的传染力,以及凌驾于差异性表达之上的霸权地位,恐怕与解放创造力的初衷恰好相反。

    更重要的是,弹幕带给人的趣味性、解放感与反讽意味,也日渐固化为一种模式与立场。

    在进入弹幕空间之前,观者已做好了发笑准备。我们虽不必重弹“娱乐至死”的老调,但在开放态度之外,更需警惕潜伏着的负面因子:弹幕用户被设定为一群单纯追逐快乐的人,而平台迎合(甚至监控、计算)用户需求来生产内容,从而形成了一个“快乐”的闭环。这一闭环将带来“人的再生产”:它召唤快速、固定、永不停歇的人类反应模式,从每一个神经元做起, 在每一次欢笑中起步。

    (摘编自李静《弹幕版四大名著:“趣味”的治理术》)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金圣叹、毛宗岗等擅长的评点式文学批评,对原著进行整体观照,讲究对文本的细读以及品鉴、沉吟、揣摩,解读细致,阐释深刻。 B . 针对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弹幕能够即时即兴地进行点评,制造此时此地彼此交互的狂欢气氛,迅速联结虚拟空间,这是印刷文化不可比拟的。 C . B站上线四大名著后,年轻观众和年老观众的反应截然不同,年轻观众特别热衷,而年长的观众特别排斥,认为弹幕污染了剧作,庸俗了原著。 D . 材料一拿弹幕和传统文艺批评对比,分析二者的长处和弊端,材料二对热衷弹幕者持一种理解的态度,同时也理性地审视了弹幕的负面因子。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受印刷速度与配送体系的限制,印刷文化中思想的交换相对较慢,却让思想具有一定深度,因此就印刷文化而言,应追求更为缓慢的节奏。 B . 弹幕环境中,不假思索直击键盘,才能够袒露一个本真的自我。可见,电子时代的写作要想表达真我,就要避免反复思量,字斟句酌。 C . 人们在弹幕的文字游戏中互称“兄弟”,寻获同好知音,获得心理满足,这其实折射出人们在现实中缺乏知音慰藉,饱受功利束缚的窘境。 D . 在弹幕空间中,不同范畴的信息被一锅乱炖,不同类型的语言形式被杂糅拼贴,表现出参与者在理性文明的洗礼后彻底摆脱了文明的重负。
    3. (3) 材料二说,弹幕不必呈现“完整的自我”,要“探入有趣的灵魂的某个侧面”。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慷慨陈词,张飞冒出一句“俺也一样”。弹幕:“没文化真可怕。” B . 《红楼梦》中,贾母问黛玉:“最近读什么书?”黛玉答:“只刚读了《四书》。”弹幕: “还读了《名校模拟精编》。” C . 《西游记》中,孙悟空没有受邀参加蟠桃会,于是在园子里肆无忌惮地大吃一通。弹幕:“我是桃饱会员。” D . 《水浒传》中,孙二娘、张青在十字坡开店,武松与两名公差推门而入。弹幕:“请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
    4. (4) 结合材料一,给弹幕下一个定义。
    5. (5) 面对弹幕,我们应警惕它的哪些负面影响?请依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2022高二下·龙岩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五丈原

    却说姜维见魏延踏灭了灯,心中忿怒,拔剑欲杀之,孔明止之曰:“此吾命当绝,非文长之过也。”维乃收剑。孔明吐血数口,卧倒床上,谓魏延曰:“此是司马懿料吾有病,故令人来探视虚实。汝可急出迎敌。”

    姜维入帐,直至孔明榻前问安。孔明曰:“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吾平生所学,已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授,独汝可传我书。切勿轻忽!”维哭拜而受。孔明又曰:“吾有‘连弩’之法,不曾用得。其法矢长八寸,一弩可发十矢,皆画成图本。汝可依法造用。”维亦拜受。孔明又曰:“蜀中诸道,皆不必多忧,惟阴平之地,切须仔细,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又唤马岱入帐,附耳低言,投以密计,嘱曰:“我死之后,汝可依计行之。”岱领计而出。少顷,杨仪入。孔明唤至榻前,授与一锦囊,密嘱曰:“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孔明一一调度已毕,便昏然而倒,至晚方苏,便连夜表奏后主。

    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叹息良久。回到帐中,病转沉重。孔明令取文房四宝,于卧榻上手书遗表,以达后主,表(注)略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宫,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是夜,孔明令人扶出,仰观北斗,遥指一星曰:“此吾之将星也。”众视之,见其色昏暗,摇摇欲坠,孔明以剑指之,口中念咒。咒毕,急回帐时,不省人事。须臾,孔明复醒,开目遍视,见李福立于榻前,孔明曰:“吾已知公复来之意。”福谢曰:“福奉天子命,问丞相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适因匆遽,失于谘请,故复来耳。”孔明曰:“吾死之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文伟可继之。”福又问:“文伟之后,谁当继者?”孔明不答。众将近前视之,已薨矣。时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寿五十四岁。后杜工部有诗叹曰:

    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

    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著勋名。

    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

    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白乐天亦有诗曰: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服勤礼,振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初,蜀长水校尉廖立,自谓才名宜为孔明之副,尝以职位闲散,快快不平,怨谤无已。于是孔明废之为庶人,徙之汶山,及闻孔明亡,乃垂泣曰:“吾终为左衽矣!”李严闻之,亦大哭病死,盖严尝望孔明复收己,得自补前过;度孔明死后,人不能用之故也。后元微之有赞孔明诗曰: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

    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

    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姜维、杨仪遵孔明遗命,不敢举哀,依法成殓,安置龛中,令心腹将卒三百人守护;随传密令,使魏延断后,各处营寨一一退去。

    (选自《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有删改)

    (注)表,即《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自表后主》。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中,诸葛亮的几句话既体现了他思想上固有的宿命观念,又表现出其料事如神的超人智慧。 B . 诸葛亮临终前没有将军中大事托付给自己的后人而是托付给姜维,充分体现了他一心为公的高尚节操。 C . 诸葛亮巡查军营时“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暗示诸葛亮对自己大限之后蜀国前途命运的担忧。 D . 文中引用杜甫、白居易的诗后,插入了廖立、李严对诸葛亮去世的反应,衬托出诸葛亮的人格魅力。
    2. (2) 1994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第77集的插曲《哭诸葛》中唱道:“鞠躬尽瘁,谁能比?一生洁白谁人及?”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刻画诸葛亮“鞠躬尽瘁”和“一生洁白”的。
    3. (3)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对于诸葛亮去世是这样记载的: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而在《三国演义》中却将这一事实演义为三千余字。请从“史料”与“演义”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三、文言文阅读
  • 3. (2022高二下·龙岩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 , 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愿明公监观往事,少加三思,即荣名并于日月,伊、周不足侔也。”卓曰:“吾亦悟之,卿言有意!”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荥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先时,民有徙充都内者,后县调当作船,徙民恐其不办,乃相率私还助之,其见爱如此。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百户。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B . 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C . 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D . 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御史同归御史台领导,按职掌分为侍御史和治书侍御史。 B . 河内,在古代是指黄河以北地区,也就是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华夏文明的摇篮,自古以来人才辈出。 C . 太祖,庙号称谓。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称号,常用“祖”与“宗”区分。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后继皇帝称“宗”。 D . 邑,此处指封邑,古时帝王赏赐的领地或食邑。一般受封邑的是君主的宗室子弟,也有一小部分封邑是赏赐给那些对国家建立功勋的人。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马朗年少有才,敏捷机智。他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机智灵敏,面对监考官对自己年龄的质疑,他的回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据,令人惊异。 B . 司马朗能言善辩,善于应答。面对董卓的诘问,司马朗既颂扬了董卓的威势和德行更盛,又对战争频发、百姓流离提出了自己的忧愁担心,打动了董卓,受到重用。 C . 司马朗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司马朗回到家乡后,预见到战争不可避免,家乡不可安居,结果几个月后,温县一带果然发生了战乱,士兵抢掠,百姓死伤无数。 D . 司马朗宽仁治民,深受爱戴。他治理地方宽仁有度,不施酷刑,百姓却不犯法,当县里被征调造船时,因担心他不能完成使命,迁徙走的百姓依然私自回来帮助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

      ②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

    5. (5) 李邵想要从野王迁至温县,司马朗是如何劝阻他的?请简要说明。
  • 4. (2022高二下·龙岩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各题。

    夏四月葵已 , 汉主殂于永安。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封丞相亮为武乡候 , 领益州牧。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尝自校簿书,主簿杨颐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警之: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业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奴、埠、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故丙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云自有主者,彼诚达于位分之体也。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亮谢之。

    六年春二月,汉诸葛亮率众讨雍阖等,参军马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言。秋七月,汉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亮由越入,斩雍及高定。孟获收雍余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阵,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

    (注)①丙吉,西汉宣帝时的丞相。②陈平,西汉惠帝、文帝时的丞相。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平南中》)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 B . 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 C . 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 D . 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癸已,癸为天干末位,巳为地支第六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时,文中是纪日。 B . 武乡侯,“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一等,武乡侯是诸葛亮的爵位封号。 C . 益州,中国古地名,汉武帝设置的十三州之一,三国时期,刘备占领此地并建立蜀汉政权。 D . 参军,即“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诸葛亮曾经亲自校对公文,杨颐为此对诸葛亮进行了一番劝诫后,诸葛亮也深表自责。 B . 马谡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了平定南中所面临的困难,向诸葛亮提出了攻心为上的用兵原则。 C . 诸葛亮对孟获七纵七擒,最后孟获甘愿留下不走,说明了诸葛亮智谋非凡,使其心服。 D . 杨颐和马谡分别就治理政事和用兵之道对诸葛亮提出好的建议,可见蜀汉有不少贤才。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

      ②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

    5. (5) 文中杨颐说“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四、古代诗歌阅读
  • 5. (2022高二下·龙岩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过陈琳

    (唐)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字孔璋,三国时著名文人,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原依袁绍,后归曹操,被任命为掌书记,重要的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下邳。②霸才:辅佐他人成霸业之才。③石麟:石麒麟,墓道前的陈列品。④铜雀: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西。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且正面点题。“今日飘蓬”四字,暗透出诗中所抒的感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 B . 颔联中“霸才”是诗人自指;“始怜君”的“怜”是“怜悯”之意:我无人赏识便想起你也是个值得怜悯之人。 C . 颈联从“墓”字生意,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遥想。“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时代的消逝。 D . 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水平不俗。
    2. (2) 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 6. (2022高二下·龙岩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

    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

    [注]1 乾隆三十七年(1772),赵翼因事被降级调用,辞官归乡,经过赤壁时写下此诗。②《楚辞·渔父》中写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从山河形胜落笔,写三国时的营垒依稀可辨,“依然”“故”体现了今昔之感。 B . 颔联“乌鹊南飞”与曹操《短歌行》、苏轼《赤壁赋》中“乌鹊南飞”意蕴相同。 C . 本诗写景有虚有实,意境壮阔,笔触大开大合,议论不落窠臼,体现诗人的历史观。 D . 本诗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由眼前景联想到与此相关的人、事,并抒发感慨。
    2. (2)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蕴含的情感。
五、材料作文(60分)
  • 7. (2022高二下·龙岩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文课上,老师告诫同学们应该热爱读书,多读名著经典,引来学生讨论。

    学生甲:“高中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实在没法安排课外时间阅读这些对高考帮助不大的闲书,国家都在提倡‘双减’,还是等高考完再读吧。”

    学生乙:“现如今信息技术这么发达,电脑、手机、媒体等提供的知识、资讯丰富而有趣,何必孤独而又单调地抱着名著死啃,况且,现在的书籍又贵得吓人。”

    学生丙:“我不赞成中学生阅读名著经典。《水浒》里满是打家劫舍,占山为王,少年人心性未定,难免不有样学样;《三国》中充斥了阴谋诡计,尔虞我诈,不能明辨是非阶段的孩子,容易受影响;《西游记》虽然看起来情节曲折,最容易勾起孩子阅读兴趣,但根本上讲述的是佛法和人生,孩子难以理解;至于《红楼梦》“色、空、幻、灭”的主题,则可能会影响孩子对未来生活的预期。”

    针对上述材料中的某一看法写一篇驳论文,体现你对当代中学生阅读问题的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在班会课上与班级同学进行交流。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