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上册...

更新时间:2022-02-23 浏览次数:168 类型:期末考试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5 分)
  • 1. 看拼音,写词语。 

    qí zhì

    dǒu peng

    cǎi hóng

    táo zuì

    细雨中,丁香线条mó hu ,宛如一幅bié chū xīn cái 的画作:山沟里,山野老农kāng kǎi 付出,与青山共存;木桥前,páo xiào 的洪水,老汉zhǎn dīng jié tiě 的话语,令人心潮péng pài

  • 2. 找出括号里正确的读音和词语。
    1. (1) 两个小战士把脸 (bēng běng) 得紧紧的。
    2. (2) 竹节人 (chā chǎ)腿张胳膊,好像一位 (qiǎ kǎ)住关口的斗士。
    3. (3) 会场上 (爆发  暴发)出一阵排山 (dǎo dào)海的掌声。
    4. (4) 边缘都 (cān cēn)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 3. 把成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
    1. (1) 把成语补充完整

      ①全神()注    ②自作自()    ③一()无际    ④天()之音

      ⑤千()一发    ⑥和()可亲    ⑦科()出身    ⑧约定()成

    2. (2) 以上成语中,与艺术有关的有:(填序号),我还能再写两个这类的成语:
    3. (3) 以上成语中,描写人物神态的有: (填序号)。读了这些成语,狼牙山壮士、老班长等英雄人物历历在目,我想起了曹植的名言:
    4. (4) 选择合适的成语填空。

      夏天,万物迅速生长,看似(),但给人以启迪;秋天,麦籽儿在()的土地里躺下了,三黑满心欢喜;寒风中,桑娜抱走西蒙的两个孩子,认定是自己(),她的心地多么善良!

  • 4. 按下面的要求,完成练习。
    1. (1) 联系生活情境,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把句子补充完整。

      课间,小刚站在李老师办公室门前,准备敲门的手又缩了回来。他想:“”。

    2. (2) 仿写:树林的深处: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饱经风霜的脸:

    3. (3) 综合改错(标点1处,错别字1个,语病1处)。

      2021年11月16日,“一起向未来一一北京冬奥推介会”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来自中法两国的文化、艺术和体育界人士、华人华侨代表等100余人出席了活动,12 月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发布会,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北京2022年冬奥会计划于2月20日闭幕,2月4日开幕。北京冬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今年2月,北京将进入“双奥之诚”的荣耀时刻。

  • 5. 欣赏漫画,完成练习。

    ——《讽刺与幽默》(2021年12月17日第06版)

    1. (1) 这幅漫画的题目是《》,作者是
    2.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快递员每天的工作量很大,任务繁杂。 B . 方便快捷的网购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C . 为了把包裹准确送达,快递员只打了四个电话。 D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快递员的工作也因此增加了难度。
    3. (3) 你怎么看待生活中的这种现象?请有条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二、阅读积累与运用。 (35分)
  • 6. 课内阅读积累。
    1. (1) 优美画卷①草原风光: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轻轻流入云际。

      ②雨中西湖:黑云翻墨未遮山,

      ③乡村月夜:,听取蛙声一片。

      ④幽雅庭院:茅檐长扫净无苔,

    2. (2) 艺术之美①微波鄰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月光曲》)

      ②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伯牙鼓琴》)

    3. (3) 爱国情怀①红军不怕远征难,。(《七律·长征》)

      ②我们从古以来,就有的人,有的人,有的人,有的人……这就是。(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7. 课内阅读运用。

    夏天里的成长(节选)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连接处的缝隙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着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 (1) 找出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2. (2) 第一自然段抓住五个事物,表现它们在夏天里的变化,描写它们的“生长”。”
    3. (3) 这两段话中,作者三处运用了俗语和农谚。读一读,品一品,这些俗语和农谚能不能去掉?与出你的理由。
  • 8. 课外阅读运用。

    张君燕

    在南方的一座小城,和朋友走进一家小店,我的目光立即被休息区的一方石桌吸引了过去。这方石桌——也许更应该称之 为石块,未经太多加工和打磨,几乎保持着原始的状态,仿佛刚从山里开采出来,就直接运到了这里。粗犷、朴实、本真,以至于我只看了一眼,便入了心,而且熟悉的感觉越来越强烈。问店主,这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店主的回答完全印证了我的猜测——它来自太行山。

    没错,这是一块太行山石。店主和我一样,是北方人,生活在太行山下。来到南方发展后,多年的生活已经让他完全融入了当地。只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忘不了家乡,尤其是他从小流连其间的太行山,以及儿时抚摸过多次的太行山石。于是,他千方百计托人从千里之外运来这么一块石头,经过简单地修饰后,变成了休息区的茶几。路过的顾客可以坐在旁边歇脚,时间充裕的话,还能沏一杯茶,一边品味茶香,一边品读太行山石。

    “当茶水泼洒在上面的时候,我能闻到家乡的味道。”店主说着,将新沏的一杯热茶倒在石桌上。茶香袅袅中,另有一股质朴的气息扑面而来,与泥土的芬芳相似,却又多了几分硬朗。那是太行山石独有的味道。

    对于有的人来说,第一次看到“太行”二字,是在书本上的课文《愚公移山》里,“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事实上,当你真正站在太行山上,方知眼前真实的情形,较之书本.上的描述有过之而无不及。太行山巍峨雄伟,叠石成山。而且山石格外坚硬。远古的神话故事,历史的刀光剑影,以及英雄志士不屈不挠的精神,都随着亘古不变的太行山石一同流传下来,延续至今。

    在太行山,石头是绝对的“主角”。石头铺的路,石头砌的桥,石头盖的房子,包括这里的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用具——石磨、石碾、石桌、石凳、石碗、石斧……都与石头有关。太行山石为人们的日子增添了一道道风景,或者说,太行山石本身就是最美的风景。

    看着眼前这块远道而来的太行山石,我不禁想,在来到这里之前,它有过怎样的经历呢?它曾经站在高高的太行山上,历经千百年的时间流转。它一定目睹了无数往事,收集了无数故事。如果用心倾听,它或许会告诉你,它所经历过的那些烈日,那些风雨,那些地动山摇。那么多的壮观和震撼,它都经历过,却依然岿然不动、坚硬如铁。

    那一刻,我好想去太行山,亲手抚摸那些太行山石,感受它的硬朗、稳固与坚韧,以及藏在其背后的那些打动人心的岁月时光。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7日第20版)

    1. (1)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亘古不变:

      岿然不动:

    2. (2) 给短文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短文前的横线上。。

      ①一方石桌

      ②太行山石

      ③朴实的茶几

    3. (3) 一入小店,石桌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太行山石独有的味道”指的是
    4. (4) 我之所以一眼就能认出这方石桌的来源,是因为;店主把它从运过来当茶几,是因为;我反复地观察它,欣赏它,是因为 。
    5. (5) “远古的神话故事,历史的刀光剑影,以及英雄志士不屈不挠的精神,都随着亘古不变的太行山石一同流传下来,延续至今。”读了这句话,联系平时的学习和阅读,你想到了什么?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6. (6) 读了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写一写。
三、习作。(30分)
  • 9. 在小溪里,鱼常常感觉自己很大,到了大海里,它才知道其实自己很小;人不是火柴,不能一擦就冒火;只要你长着耳朵,就会听到不中听或中听的话,不必为此烦恼;成功并不在于别人走你也走,而是在于别人停下来,你仍然在走……成长,永远是那么精彩!

    上面的这段话,能否勾起你的某些童年回忆?请从中选择一件事写下来,分享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语句通顺,描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