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明水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4...

更新时间:2022-06-27 浏览次数:2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②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③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④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围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⑤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⑥“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一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⑦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1)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膜,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 . 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C . 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礼俗社会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D .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 . 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C . 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D . 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过程中,原有生活方式暴露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3. (3) 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 .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村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形成了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C . 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 . 由于受地方性的限制,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于是终老乡土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人设,是人物设定的简称,源于日本动漫产业,原本用来指人物角色的各种设定,包括人物造型、身材比例、面貌特征、个性特点等。今天,人设有了更多的含义,具有社会性。公众人物用人设进行商业包装,营销自己,给自己贴上某类或者某几类高辨识度标签,满足了市场个性化需求;普通人则用人设向外展示自身的想让别人看到的那一面。不过这种“塑造”的形象可能是对人物的一种真实反映,也可能出于经济利益、娱乐效果等考量,与现实形象偏差极大。

    人设是公众人物低成本获得流量红利的捷径。公众人物一旦设定了人设,就会小心经营。他们不仅会围于以上身份标签,还要时刻挤压真实本我,防止真实本我溢出。在网络通讯和大众媒介发达的今天,粉丝能用网络对公众人物的方方面面进行无孔不入的窥探,公众人物构建的人设与个人真实性格的矛盾和反差就显而易见。如果反差较小,且尚未触碰道德底线,粉丝也会选择相信这是公众人物包装下的基于真实的虚拟人设。近年来公众人物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失范现象,涉及作风混乱、学术不端、偷税漏税、违反法规、触犯公序良俗底线等不良事件,这些负面影响将其过往长期塑造的正向人设毁之殆尽。而一旦“人设崩塌”,他们的职业生涯将一落千丈,资本投入将血本无归。

    (摘编自《印象管理视角下公众人物人设探析》)

    材料二

    如今,越来越多的媒体平台,以过于逐利的方式聚焦眼球,打造充满戏剧化的人设刺激大众神经,吸引追求即时情绪满足的受众,最终博取火爆人气和轰动效应。在公众人物被爆出负面消息后,无良媒体和营销号会趁机进一步制造耸人的丑闻。

    社会整体氛围和文化消费市场反映出大众对符号价值的过分追求,人们不再有耐心花大量时间了解一个人一件事的全部,只愿被动地消费着空洞的人设符号,同时符号更成为将人异化的力量。归根到底,公众人物人设代表着消费它的那部分人群的立场。若将自我压制于符号之下甘心做它的奴隶,公众人物难免会因消费群体立场容易变化而反过来被“人设崩塌”戏弄与操纵。

    摘编自《当代“人设崩塌”事件的传播学解读和反思》)

    材料三

    公众人物往往通过人设来塑造自身形象,吸引公众和媒体关注,这本是一件平常的事。在大众文化发展环境中,人设环节是有必要的,也是有限度的。公众人物在塑造个人形象时应实事求是,避免卖弄人设。人设的复杂性和偶然性就在于受众的评判可能逆转。大众对于过度演染的人设也不是照单全收。尤其作为公众人物粉丝群体的主力军——00后,他们的精神世界虽然几乎完全生活在虚拟环境中,但他们追求“真实”的价值取向却更加鲜明。这反映出“真实的道德价值正重新被大众审视”。

    公众人物对大众具有重要示范作用,是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践行者和传播者,理应主动肩负起道德责任。大量公众人物“人设崩塌”,势必造成整个社会的伦理危机与文化沦丧。事实上,人设面向大众文化需求,是一种很好的大众文化包装手段,在促进文化传播方面,可起到积极作用。以往借助文学、影视作品传递出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现在借助于某些公众人物的人设,能在互联网时代更好抵达受众。

    (摘编自《“人设”须面向公众需求》)

    1. (1) 下列对材料中“人设”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设原用于动漫的角色设定,后延伸到社会其他领域,多指某人传达给公众的社会形象。 B . 人设在现今是为了提供市场个性化服务而产生的,公众人物可以利用它来获取流量红利。 C . 人设会因受众评判变得不确定,一旦人设崩塌,资本投入和公众人物职业生涯都将受损。 D . 人设有导向性,可将主流价值观更好地传递给受众,能够对大众文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众人物的人设是虚拟的,并不能真实反映现实形象,但只要反差不大,不触碰法律道德底线,粉丝群体或许还会选择相信是它忠于真实的。 B . 社会上对“温柔纯情的小鲜肉”“霸道总裁”“国民老公”等人设的追捧现象,就是文章中所说的“大众对符号价值的过分追求”的具体例证。 C . 00后群体越来越追求真实,热衷窥探公众人物的生活,因此,公众人物与其小心经营人设,不如主动突破虚假人设框架,实事求是地塑造形象。 D . 公众人物都充分考虑自身的社会角色,注重形象,负起道德责任,满足大众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传播,社会的伦理危机和文化沦丧就可以避免。
    3. (3)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公众人物“人设崩塌”的原因。
  •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小小拉面馆

    左岸

    在城乡接合部一处老街巷的拐角有一个小小拉面馆,门匾两个仿米芾的墨字:归家。生意属于小打小闹,还不错。小老板年近五十,单身,姓水,山东人,面善,眉心宽,两个酒窝,看人总是笑嘻嘻的。

    这天中午,阴雨天,顾客少,老水闲来无事,在玩扑克。突然,大门外进来一位七十出头的老人,面容枯槁,衣着邋遢,手拄拐棍,背着一个大袋子,此光景一看就知道是个拾荒者,嚷嚷要吃面。

    老水连忙起身帮老人卸下大布袋子,问老人吃哪种面,老人喉咙里像打雷,老半天才听清楚,俺只要贱的,只要能填饱肚皮就行。

    好嘞!老水走进厨房,给厨师递了递眼神说,做清汤面,随后悄声说,碗底放几块牛肉,来大号碗。不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上浮香菜葱花的清汤面端到老人面前。老人来个老牛埋头饮水,稀里哗啦,不足两分钟,连吃带喝造个碗底朝天。这才打着饱嗝,用脏兮兮的袖子擦擦嘴,说,好面好面,问老水多少钱,老水不假思索地回道,老人家,给五元吧。你要是有就给,没有就算了。嘿嘿,俺有钱。说着,老人从兜里摸索半天拿出几个一元钢镚儿,数好五个递给老水,接过钱的老水赶忙递上一支烟给老人家,说,大叔,你觉得面好,每天都来吃吧。老人连连点头,谢谢你大兄弟。

    从那以后,拾荒老人每天必来,选墙脚旮旯吃面,生怕影响别人。老水也不食言,每次都给他碗底偷加牛肉,实际就是碗牛肉面。老人照旧狼吞虎咽地吃罢,从兜里扒拉出皱皱巴巴的一元钱或者五角钱,凑齐五元钱,双手递给老水,老水笑眯眯地接过,照样递给老人一支烟,叫他莫急,抽完了烟再走也不迟。

    大约有一年光景,拾荒老人从没缺席地来老水的小面馆吃面。老水曾经问过老人的身世,老人以耳聋为借口,不予回答,老水也不好再问。

    有一天,老水突然接到老家的电话,说老爹突发脑血栓,虽然抢救过来,生活却不能自理,无人照料,速回来。老水听罢,泪水吧嗒吧嗒掉个不停,大手掌一抹眼泪,决定把小面馆兑出去。随之,在门口贴了广告,隔天,就来了个承租人,此人为大连人,浓眉大眼,大胡子。老水把他让进屋来,说,租俺小面馆什么都好说,只要答应俺一件事,立马成交。大胡子说,老兄尽管说。

    好好,快人快语。是这么回事,一年前,饭馆来了一位拾荒老人,老人爱吃清汤面,看老人可怜,想不收钱,老人不让。我就做了文章,在碗底偷放了牛肉,本来一碗牛肉面价钱是十五元,我只收了五元钱。老人挺高兴,事后,他一天也不落,已经年把有余,不成想老爹病了,唉!

    大胡子一听,说,老兄,不就这点小事吗?行,这个接力棒我接了!

    嗨,俺话还没说完,我要从租金里一年给你减去五千元,作为老人吃面的本钱。

    大胡子上来犟劲非要他来出钱。老水说别争了,再争,俺就不租了。大胡子只得让步。

    次日,老水匆匆拾掇拾掇踏上归家路。

    天擦黑时,老人照例来了,大胡子走上去与老人打招呼。大爷,你坐你坐。大爷似乎没听见,问,老水大兄弟哪去了?

    噢噢,老水哥啊,他家有点事,临走把大爷您的事情交给我了,放心,我保证像水哥一样照顾您。说着,朝厨房一声喊,来碗清汤面。顷刻,热气腾腾的面上来了,老人吃罢,问价钱,大胡子说,老价钱,五元。您老要是不方便,赊账也行。老人摇摇头,哪能哪能,说毕,掏出五个一元钢镚儿递给大胡子,再看老人满脸笑成一朵花。

    一日,拾荒老人吃完面,擦擦汗,心满意足地掀开门帘走出去,门外碰见多日不见的打工青年六斤,六斤把老人拉到墙旮旯说,老爷子,面好吃不?老人说,好哇。那我问你,面里是不是有牛肉?有嘞,老人面露愠色,你啥意思,直说!六斤凑近老人耳根说,你那碗面,其实是牛肉面,价格是每碗十五元,他们同情可怜你老人家,少收十元钱。真难得啊!老人若有所思,说,当真?六斤拍了拍胸脯说,当真。

    半晌,老人没吱声,一行老泪在眼圈里直打转。

    (选自2017年12月5日《辽宁日报》,有删节)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小拉面馆,门匾写着“归家”二字,既说明店主老水希望顾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为下文他的行善做铺垫。 B . 老人第一次吃面付款时,作者用了细节描写,既表现了人物的自尊,也表现了他生活的窘迫。 C . 小说情节并不曲折,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构思精巧,主体部分以对话为主,形象的塑造方面用了多种手法。 D . 父亲生病老水很难受,立即将面馆租出去回家照顾老人,说明他对老父亲有所亏欠,也说明了他是一个孝顺的人。
    2. (2) 小说中六斤是一个次要人物,着墨很少,请分析作者安排这个人物的目的。
    3. (3) 小说最后写拾荒老人“一行老泪在眼圈里直打转”,这一句包含了老人复杂的思想感情,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 , 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 , 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汝何为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招错。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壖:宫庙内墙以外、外墙以内的空地。庙壖:庙门外的隙地。

    1. (1)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B . 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C . 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D . 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掌故:汉代掌管政治军事制度等官员的官名。后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遗闻轶事。 B . 九卿:指古代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秦汉的中央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实际上秦朝并无“三公”。 C . 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供奉祖先的地方。也指朝廷和国家政权。 D . 太史公:即太史令,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对其父司马谈的称呼及自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晁错才学出众,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提出的治国建议也被皇帝们采纳,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 . 晁错坚持己见,不被父亲理解。晁父为保全家族反对儿子削地收郡,而邓公从国家利益出发赞同削地收郡。两人虽立场不同,但他们能认识到晁错之策有利于巩固中央皇权。 C . 晁错关心国事,多次进谏,他得到景帝信任实行了削藩的政治措施,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 . 晁错被诛杀后,景帝懊悔不已。汉景帝听信袁盎的话错杀了晁错,但听了邓公的话后,明白了诛晁错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4.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为政用事,即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汝何为也?

      ②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卢侍御赴河北

    刘长卿

    谪居为别倍伤情,何事从戎独远行。

    千里按图收故地,三军罢战及春耕。

    江天渺渺鸿初去,漳水悠悠草欲生。

    莫学仲连逃海上[注] , 田单空愧取聊城。

    【注释】鲁仲连,战国时期齐国人,助田单夺取聊城,齐王欲封其爵位,坚辞不受,逃隐海上。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用“谪居”“别”“从戎”等词语,交代双方当时的境况,层层铺叙,加深伤感之情。 B . 颈联选用“江天”“鸿雁”“漳水”“春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战后祥和、安宁的景象。 C . 中间两联叙事和描写相结合,由人及景,由虚到实,境界阔大;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D . 尾联写田单在鲁仲连帮助下收复聊城,因为无法回报鲁仲连而内心充满愧疚遗憾。
    2. (2) 这首诗除了写离情之外还抒发了家国情怀,作者是如何抒发“家国情怀”的?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出师表》中先主刘备“”,于是诸葛亮“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 (2) 《阿房宫赋》最后写了三件史实,其中“ ”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三件事共同表现了秦王朝土崩瓦解的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3. (3) 《赤壁赋》中“”二句运用比喻修辞,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之感。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也曾引发过其他文人的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1高一下·宝塔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该节目通过选手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嘉宾的精彩点评,用________、打动人心的诗词唤起深埋在国人心中对诗词的记忆和情怀,带领观众畅享中国诗词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古典之美。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_________。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 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_________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________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耳濡目染脍炙人口引人入胜自然而然 B . 耳濡目染朗朗上口身临其境顺其自然 C . 耳熟能详脍炙人口身临其境顺其自然 D . 耳熟能详朗朗上口引人入胜自然而然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B . 人们感知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享受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C . 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D . 人们能感知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还因为人们热爱古代悠闲自在的生活 B .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得令人窒息 C . 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 D . 古代的生活节奏比现在的要舒缓得多
  • 8. 《红楼梦》中一些主要人物进入回目,作者往往在其名字前加一个字,来概括或凸显其品性,即所谓“一字评”,如“敏探春”“勇晴雯”“慧紫鹃”等。我们在阅读名著时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对人物进行评价。请从薛宝钗、王熙凤、诸葛亮、关羽、子路、颜回中任选一人,结合原著内容,用一个字对这个人进行评价并阐释理由。(100字左右)
  • 9. 请按序号指出下面这则告知书中语言表达不准确、不得体以及标点使用不规范之处,并加以修改。“*”不在错误范围内。

    **市**区居家单独医学观察隔离告知书

    ***您好!

    ①由于您刚从中等风险地区***来吉返吉,存在可能感染的风险,现将您居家隔离期间相关要求告知如下,请您配合落实。

    ②按照我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后简称“防指办”)的要求,社区对从境外和国内现有的中风险地区、武汉、湖北来吉(返吉)人员需要实行居家单独隔离观察14天,隔离期从**年**月**日至**年**月**日。具体的解除日期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的责任医生待核酸检测结果反馈后告知您。

    ③你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要遮掩口鼻;生活环境要注意通风换气;注意保证睡眠充足,增强体质,以提高免疫力。

    ④我们会安排专业人员或社区责任医生每日电话随访三次,询问并记录您的体温及健康状况。如果在14天内,您出现发热、寒战,干咳、咽痛、肌肉酸痛、关节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请立即报告社区责任医生,派救护车转运至发热门诊就诊。

    ⑤您还需配合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员做好核酸检测*次,请您保持电话畅通。您如果不遵守隔离要求,您就是人民的公敌!

    (以下相关联络人员、落款等信息内容省略)

四、写作(60分)
  • 10. (2021高三下·安徽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和云贵山区华坪中学校长张桂梅对教育的不同理解引发广泛讨论。刘教授认为,教育应鼓励给孩子松绑,让孩子保持个性,发现自我,孩子能“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这就是成功”。张校长却说:“我们必须压抑自我,必须用不留退路的决绝和果断,向着大学的龙门,奋力一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山区,改变命运。”

    以上两种针锋相对的教育观,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