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漳州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

更新时间:2022-06-26 浏览次数:46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漳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战国秦汉的繁盛城市和商品经济相对萎缩,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大量个体小农和工商奴隶经由不同渠道,变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极强的农奴。与这种标准的自然经济相适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据舞台中心。社会奕廷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烦琐迂腐,既无学术效用又无理论价值的诚纬和经术,在时代动乱和农民革命的冲击下垮台。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思潮就是人的觉醒。它成为了从两汉时代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诚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曲折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如《古诗十九首》,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名利、享乐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服尘”.....·这些“古诗”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等结合糅杂在一起,使这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愈显沉郁和悲凉。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在表面看来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正是对外在权成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诚纬宿命、烦琐经术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并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珍重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正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文学的自觉”绝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是以“人的觉醒”为先导的。没有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肯定,没有尊重人的个性人格观念的形成,不可能有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首次提出魏晋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并把它与“文学的自觉”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我们知道,在文学走向自觉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文学创作的自觉。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很难说《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不是自觉创作的结果,它们最初的产生可能都是自觉行为。但由于它们不同程度地对经史、音乐,对社会、政治乃至强权表现出较大的依附性,而且关键是创作者不是有意进行文学创作,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尚无文学的概念,所以他们的创作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自然也就谈不上“文学的自觉”。不过应承认,由于《诗经、楚辞、汉乐府从它们所属的音乐体系中脱胎出来后,就只以文字形式流传,这为人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典范,自然成为人们表现生活、抒发情感、描绘自然、记述事件的模仿对象。《古诗十九首》就是人们仿照两汉民间乐府进行创作的尝试。虽然我们至今仍无法确认它们的作者,但它们与《诗经》、楚辞、汉乐府有着较大差别。它们不依附于经史,不依附于政治和强权,也不再是只作为音乐的附属品而存在。

    应该承认,早在先秦人们就看到了“情”与“文”的某种特殊关系。但先秦两汉在肯定“发乎情”之后又特别强调“止乎礼义”的重要,他们用儒家的政治、道德原则去规范、限制诗歌感情的表达。魏晋以后则不然,陆机所说的“诗缘情”的“情”则未加任何限制,凡属于人类的七情云欲无不囊括其中。钟嵘更是遍举了人世间形形色色之情,甚至把女子“扬蛾入宠,再盼倾国”的得意之情亦涵盖在内。由此可见,先秦两汉与魏晋虽然都讲情,但本质上不可同日而语。

    总之,由对个体生命的重新审视而激发的人的觉醒,使得魏晋文学创作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性色彩。人们从不太重视情到以情为重,从带有知情的情到不拘一格的人类的真情;从表现社会的集体的情,到抒发个人的独特的情。这标志着文学观念的转变,这是中国文学火上一个质的飞跃。魏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之所以独放异彩,是与文士们对“情”的观分态度分不开的,更直白地说是“情”解放的结果。

    (摘编自胡红梅、胡晓林《魏晋“人的觉醒”“文学的自觉”》)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随着战国秦汉社会变迁,门阀士族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推动了两汉谶纬和经术土崩瓦解。 B . 魏晋文学对人的觉醒这一意识形态的内在追求,是与对旧传统旧观念的怀疑否定相关联的。 C . 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肯定,尊重人的个性人格观念的形成,是“文学的自觉”的先导。 D . 汉乐府不再作为音乐的附属品,而以文字形式流传,成为《古诗十九首》模仿的创作范本。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于“情”与“文”的关系,文艺领域对新思潮的反映比其他领域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 B . 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秉烛夜游的行为,可以视为对魏晋文人追求的意趣的承袭。 C . 《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因为当时还没有进入文学创作的时代。 D . 由于受到政治、道德原则的规范、限制,同样是言“情”,先秦两汉文学不如魏晋文学那样真切。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中魏晋文学创作追求的相关论述的一项是(   )
      A .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借叙欢聚之乐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感慨。 B . 陶渊明以《归园田居》和《归去来兮辞》等文学作品,体现其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C . 出自《古诗十九首》的《涉江采芙蓉》写男子远游怀乡,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 D . 《杨氏之子》一文教导人们要随机应变,用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富有哲思妙趣。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人的觉醒”对“文学的自觉”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 2. (2022·漳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乡贤赵五爷

    薛培政

    在平安镇方圆的村子里,村人多称赵五爷为先生。

    五爷少时,曾上过三年私塾,那在当时的乡下就算是有学问的主儿。

    乡里人读书少,却素来敬重读书人。每当遇上操办红白喜事这等大场面,总少不了邀请五爷当执宾先儿,这角色好比城市里的司仪,是村里主持红白喜事的头面人物。

    说来也怪,尽管五爷对场面上的事驾轻就熟,却极少主持嫁娶类的红喜事,乡邻找上门时,他都推让给村西头执宾先几张二爷。五爷道:“手里若有一碗饭,就要匀给人半碗。”张二爷笑允:“这个赵老五啊,心里清楚着呢。”

    如此一来,主持白喜事就非五爷莫属了。他拿手的有三招:写家祭、待娘舅和陪酒宴。

    这家祭犹如官场上的悼词,自然写的都是功德。对五爷来说不过举手之劳,可他从不敷衍,总是搜肠刮肚归纳逝者的优点,征询过主家的意见后,再仔细斟酌遣词造句。五爷说:“人来世上走一遭,混好混差总要留个名声不是?”孤寡老人李三爷生前乐善好施,曾供着十几个贫困人家的孩子上了大学。李三爷走时,五爷憋足了劲为他写家祭,硬是关在屋里一天没出来,时而号啕大哭,时而小声饮泣,吓得家人敲门不应,劝解也不管用,心疼得老伴在室外边落泪边数落:“你个死心眼的榆木疙瘩,写几笔尽尽心意就行了,还真拿个棒槌当针使嘞?别没哭活李老三,倒把你个老东西搭进去啊!”等他哭够了,家祭也脱稿了,写出的家祭让全村人听了哭得荡气回肠、昏天黑地。在外打工长了见识的几个后生见此情景,也擦着眼泪拽个新词道:“咦-老五爷比张艺谋那大导演还会煽情哩!”“看这话说的,”旁边上年纪的人就不乐意了,“这哪跟哪的事啊,情到这份上还用煽吗?五爷这家祭是用心蘸着血写成的,字字血、声声泪,都是戳人心窝子的话啊。”家人透露,五爷写过那份家祭后,伤感得病了好一阵子。

    说到待娘舅,五爷曾赌气,我宁愿一口气往犄角冷上的田里挑两担土肥,也不愿在白事场上见一面娘舅,旁边的人听了都点头称是。乡村里规矩多,那娘舅就是一铁帽子王,处理家事说一不二,且个顶个难伺候。那年腊月,铁蛋娘说不行就不行了。平时兄弟仨都把她当累赘,相互推脱不愿赡养。等到老娘奄奄一息时,那几个货却都怂包了。你说为啥?那一溜摆开的五个娘舅,长得就像庙里的凶神恶煞,都是野惯了的主儿,那火暴脾气上来,不把几个小子揍成柿饼才怪哩。人刚咽气,兄弟仨就齐刷刷跪倒在五爷家门前。“早知今日,何必五爷那花白的胡子气得一搬一振地,木了还得硬着头皮去料理丧事。发丧那天,果然就遇上难劈的柴了。到出殡的时辰了,几个娘舅硬是压着不让发丧,有意让铁蛋兄弟在众人而前丢丑。教九寒天里,费尽周折的五爷,对几个娘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苦蛑旋,落得口干舌燥,对方依然不依不饶。“动家法-”五爷无奈之下使出撒手锏。随着他一声厉喝,铁蛋兄弟瞬间便被几个壮汉蹁跪在老娘舅跟前,捣蒜似地磕头还不算,直到答应把爹赤敬好、頤养天年才算究事。那场面,倒也劝醒了不少人家。

    都说文人好酒,五爷自然也不例外。可到了陪酒宴的场面上,五爷却十分谨慎,私千里嘱咐帮忙的人道:“大家都放机灵点,这白事宴办好了是续情酒,自然为主宾延续情分;若办砸了就是散伙酒,咱替主家受过事小,有些主宾定会以此为借口断绝来往,万万不可小觑啊。”那年春上,办完张寡妇的丧事,几个娘家人心里觉得亏,就趁着酒宴上拿执宾先儿出气,要与五爷斗酒。只见几大海碗烧酒一字摆开,面对几位气势汹涵、跃跃欲试的娘家人,坐在酒桌边的五爷气定神闲,再三规劝不下之后,便苦笑着接招了。待到碗空酒下肚,望着被扶出门去的宾客,五爷仍不忘起身相送,之后什么话也没说,回家连睡了两天。

    近些年,年逾八旬的五爷就不做执宾先儿了,但每遇场面上的事,仍拄着拐杖前来,指点些礼法习俗。平时也没嗜好,闲了就爱喝两口,喝多酒话就稠,能从前朝古代讲起,一直讲到当下。五爷嘴里的故事就像村边那汪泉水,总也讲不完,都是得理让人、扶弱济困、教人向善的故事。

    去年秋后的一天夜里,做了一辈子善事的五爷如一片风中飘零的树叶,无声无息地去了。家人说,老人没有病,头天晚饭前还要着喝了一小蛊烧酒,就是老死的。乡邻们说,老五爷一辈子行善积德,走也走得安稳,不折磨自己,也不折磨儿女,终归是善人有善报啊。

    出殡那天,前来奔丧的人排了整整三里路长。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五爷为乐善好施的李三爷写祭文时,呕心沥血,竭尽全力留住逝者的美名,表现他对自己口碑的珍惜。 B . 赵五爷赌气说不愿在白事场上见娘舅,体现了他对乡村娘舅陋习的深恶痛绝,以及引导民俗风气的愿望。 C . 陪酒宴上,赵五爷“气定神闲”地接招,因为他酒量大,知道娘家人的酒量无论如何也无法胜过自己。 D . 赵五爷热衷参与乡村民俗的诸多事务,至死不渝,在某种程度上对乡村社会起到积极的教化引导作用。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标题中“乡贤”两字,既点明赵五爷的身份,表明其品德才学为乡人所推崇敬重,也寄托了作者对传承与重构乡村传统文化的希冀。 B . 结尾写五爷“闲了就爱喝两口”,与其说他嗜酒,不如说他喜欢借酒后讲故事,传递乡村传文化信息,其中隐含着作者对五爷的赞赏之意。 C . 小说以发生在乡村的故事塑造了赵五爷这样一位乡贤形象,叙写他虽受敬重但在现实面前也有无奈的时候,意在批判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 D . 小说围绕民俗活动写人叙事反映乡村生活,“李三爷”“铁蛋兄弟”“张寡妇娘家人”等乡村寻常人物的称呼,加上俚语口语,乡土气息浓厚。
    3. (3) 作者写民间习俗时多处使用场面描写,这有什么效果?
    4. (4) 赵五爷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漳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唐初,士大夫以乱离之后,不乐仕进,官员不充。省符下诸州差人赴选,州府及诏使多以赤牒补官。至是尽省之,勒赴省选,集者七千余人,林甫随才铨叙 , 各得其所,时人称之。上谓房玄龄曰:“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命玄龄并省,留文武总六百四十三员。时有密表称无忌权宠过盛者,上以表示之,曰:“朕于卿洞然无疑,若各怀所闻而不言,则君臣之意有不通。”又召百官谓之曰:“朕诸子皆幼,视无忌如子,非他人所能问也”无忌自惧满盈、固求逊位,皇后又力为之请,上乃许之。上尝语及关中 , 山东人,意有同异。殿中侍御史义丰张行成跪奏曰:“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有东西之异;恐示人以隘。”上善其言,厚赐之。自是每有大政,常使预议。贞观二年,上谓黄门侍郎王珪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但使仓廪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壬子,关内旱饥,民多卖子以接衣食;己巳,诏出御府金帛为赎之,归其父母。庚午,诏以去岁霖雨,今兹早、蝗,故天下。诏书略曰:“若使年谷丰稔,天下又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会所在有雨,民大悦。夏,四月,己卵,诏以“隋末乱离,因之饥馑,暴骸满野,伤人心目,宜令所在官司收瘘。”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微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B . 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通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置亡也/ C . 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白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D . 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面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赤牒,是临时授官的一种文书,唐初选官权力下放,由地方政府自行补选。 B . 铨叙,指审查官员的资历,并根据其才能、功绩来确定官职的等第、升贬。 C . 关中,古代指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四关”之内的广大地区。 D . 黄门侍郎,是供职于宫门内的官员,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和弹劾百官。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废止唐初州府及皇帝特使直接下令增补官吏的做法,勒令候选者到尚书省候选,并让林甫和房玄龄一起负责选任良才的工作。 B . 朝臣密奏长孙无忌权势荣宠过盛,唐太宗毫不犹豫地把奏表拿给长孙无忌看,以示君臣要开诚相见,并向文武百官表明了他的态度。 C . 面对灾荒,唐太宗关爱百姓,拿出府库钱物赎回被贩卖的百姓子女,使骨肉得以团圆,又大赦天下,降诏表示愿亲受灾难以求太平。 D . 君臣讨论《隋炀帝集》时,关于隋炀帝行事暴虐一事,魏微提出国君即使道德才智过人,也要虚心听取意见,这受到唐太宗的认可。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忌自惧满盈,固求逊位,皇后又力为之请,上乃许之。

      ②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

    5. (5) 文中唐太宗说“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有哪些与此相关的治国理念?
  • 4. (2022·漳州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饯薛大夫护边

    李娇

    荒隅时未通,副相①下临戎。

    授律②卫星芒动,分兵月晕空。

    犀皮拥青囊,象齿饰雕弓。

    决胜三河勇,长驱六邓雄。

    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

    伫见燕然③上,抽毫颂武功。

    【注释】①副相:御史大夫的别称,此处指薛大夫。②授律:此处指接受命令。③燕然:典出《后汉书》.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至燕然山,班固奉其命令刻石勒功,记汉威德。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以边塞的荒凉偏远和与世隔绝,点出薛大夫此次受命护边的艰辛。 B . 古人认为官员是天上的星宿,诗中以“星芒动”来写薛大夫受命护边。 C . 诗人亲眼目睹出征将士个个装备精良,英勇威武,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D . 诗中的“决胜”“长驱”,盛赞薛大夫率领将士所向披靡的勇猛气势。
    2. (2) 作为一首饯别诗,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特别之处?诗人又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 5. (2022·漳州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劝学》中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与《论语·为政》中的“”,强调了学与思的关系。
    2. (2) 在白居易《琵琶行》中,音乐声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暂歇”的过程,而“       ”则表现了乐声在停止之时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3. (3) 心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家国情怀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因而“山河”一词作为家国的代名词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漳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随着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数据已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加强数据治理、数据安全,为数字经济持结健康长远发展筑牢安全屏障,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享受美好数字生活,数据“安全锁”      。我国网民规模已超过10亿,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      的数字社会。但大数据时代各类数据迅猛增长、海量聚集,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比如钓鱼网站、木马病毒、黑客攻击等造成的数据泄露也      , 轻则带来    的骚扰电话、短信,重则诱发电信诈骗等网络犯罪。

    数据安全是全球性问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放眼当今世界,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大势所趋,但规则缺失是当前全球数字治理领域面临的突出挑战。应对数据安全风险,需要凝聚全球数字治理合力。共商应对数据安全风险之策,共谋全球数字治理之道,共创数字时代更加美好的未来。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加强数据治理、数据安全,为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筑牢安全屏障,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B . 加强数据治理、数据安全,筑牢数字经济持续健康长远发展的安全屏障,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C . 加强数据治理、保护数据安全,为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筑牢安全屏障,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D . 加强数据治理、保护数据安全,筑牢数字经济持续健康长远发展安全屏障,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必不可少          生生不息              相伴而生      不厌其烦 B . 不可避免          生机勃勃             应运而生      不厌其烦 C . 不可避免          生生不息            应运而生      不胜其烦 D . 必不可少           生机勃勃            相伴而生       不胜其烦
    3. (3) 请对上文第三段话的主要意思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
  • 7. (2022·漳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航天员叶光富展示了太空水球光学实脸。当航天员往水球中打入一个气泡,因为在太空中浮力已经消失了,所以①      , 而是老老实实待在水球中。水球因此被气泡变为了两部分,中间是空气,气泡周围是水。这个时候整个水球就变成了两个透镜,外圈成为了一个凸透镜,所以②      ;内圈相当于变成了两个凹透镜的组合,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正立的像。因此可以在水球中同时看到一正一倒的两个像。

    这项实验体现了三个物理现象,首先,在太空失重环境下,(                   );而在地面上,受重力影响,水滴呈现为水滴形。几乎不可能获得一个完美的水球,其次,这个水球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凸透镜,当你站在它的两倍焦距以外,看到的就是一个例立的实像。最后,太空中浮力消失了,    ③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水滴收缩成一个接近完美球体的水球是因为表面张力的作用 B . 一个接近完美球体的水球是水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收缩成的 C . 水滴会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收缩成一个接近完美球体的水球 D . 水球是水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收缩成的,这个球体接近完美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2·漳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因小失大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