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高州市2021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A)

更新时间:2022-03-31 浏览次数:3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生命就是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伟大抱负。生命就是文天祥“”(《过零丁洋》)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花木兰“,”(《木兰诗》)的跃马驰骋。生命就是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至之》)的雄心壮志。生命就是龚自珍“”(《己亥杂诗》)的无私奉献。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把一粥一饭的普通日子,从低微的尘屑,锻造成璀璨的金子;把一枝一叶的平常光阴,从乏味的苦涩,yùn niàng成醉人的蜂蜜。一段段闪亮的日子,一缕缕沁人心脾的芳香……

    抚摸那些平常的日子,让心灵掠过xuān xiāo的生活,徜徉在luò yīng bīn fēn的小院;抚摸那些旖旎的画卷,让心灵走近 cǎo zhǎng yīng fēi ,停靠在白露未晞、桃花轻颤的枝头;抚摸那些欢喜的世界,让心灵抵达云上的日子,探索一方净洁的精神家园。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水泡馒头发现里面添加“卫生纸”?前不久,这段据称是甘肃天水一家市场所销售馒头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经过监管部门彻查,网络视频是有意编造的谣言。这起网络谣言事件,让人联想起当年闹得        的“纸馅包子”事件。

    事后涉事媒体作出公开检讨,捏造假新闻的记者受到刑事处罚。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每个网民都是报道者,都有可能成为谣言和假消息的传播者。利用食品安全对于公众的焦虑,传播和编造不实消息,几乎成了传播领域的顽疾。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的食品安全信息占45%。不光有“卫生纸馒头”这样       的恶意传谣,也有以善意面目传播的伪科学信息。加强对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打消公众“舌尖上的疑虑”,固然是消减类似谣言的根本之策。然而,完全消除真实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依然        。况且,随着现代人对健康的日益重视,任何关于食品安全的         都会触发公众敏感的神经,滋生谣言的土壤也会因此扩张。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声鼎沸   耸人听闻   负重致远   风吹草动 B . 沸沸扬扬   骇人听闻   负重致远   蛛丝马迹 C . 人声鼎沸   骇人听闻   任重道远   蛛丝马迹 D . 沸沸扬扬   耸人听闻   任重道远   风吹草动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利用食品安全对于公众的焦虑,编造和传播不实消息,几乎成了传播领域的顽疾。 B . 利用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焦虑,编造和传播不实消息,几乎成了传播领域的顽疾。 C . 利用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焦虑,传播和编造不实消息,几乎成了传播领域的顽疾。 D . 利用公众关于食品安全的焦虑,编造和传播不实消息,几乎成了传播领域的顽疾。
  • 4. 请介绍下面“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二、阅读理解(46分)
  • 5.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1)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若夫日出而林霏/连月不 B . 有亭翼然于泉上者/执策而 C . 而岩穴暝/微斯人,吾谁与 D . 林壑美/水清冽
    2. (2)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 (3) 作者为什么既写自己与宾客们的欢游、宴饮,又写滁人的出游?文章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有何作用?
  • 6.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管仲曰:“吾始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 , 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贾(gǔ):做买卖。②召(shào)忽:齐人。与管仲一起事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也自杀。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吾始时( 贫困 ) B . 吾尝三仕三逐于君( 拜见 ) C . 吾尝三战三( 逃跑 ) D . 我者鲍子也( 了解,知道 )
    2. (2)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3. (3)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
  • 7.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全国粮食产量从2012年的61223万吨,提高到2019年的66384万吨。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2856亿斤,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24.2亿斤;早稻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470万亩,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态势。粮食连年丰收,为我国应对风险挑战、稳定经济社会大局发挥了“压舱石”“稳定器”的作用。

    (摘编自《始终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人民日报》2020年08月07日)

    材料二:在粮食供给方面,我国粮食生产面临自然条件的极大约束。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是俄罗斯的1/9,美国的1/5;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28%,是世界上13个人均水资源最匱乏的国家之一。土地和水资源严重制约着我国粮食生产的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惊人。人口增加、饮食结构改善和工业用粮的快速增加,都使得我国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如果按照人均每年粮食消费量400公斤计算,未来一年至少要保证6.4亿吨的粮食需求总量。虽然我国目前三大口粮—大米、小麦、玉米的国内自给率平均在97%以上,进口粮食以品种调剂为主,但巨大的消费量仍然让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粮食进口国。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粮食进口量高达1.3亿吨,其中大豆进口量8551万吨。因此,从中长期来看,我国仍将处于粮食供需的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危机意识不容放松。

    全球疫情暴发后,一些粮食出口国立即宣布限制粮食出口,以确保本国粮食消费。3月,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国印度宣布开始“封国”,世界小麦第一出口国俄罗斯在7月初宣布,计划将俄罗斯“粮食出口配额制”常态化。截至目前,包括俄罗斯、越南、泰国、柬埔寨等至少13个国家,相继出台了粮食出口限制措施。疫情、蝗灾、洪水等因素,必将极大影响粮食生产、储运、加工、交易等各个环节,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这对粮食进口国来说,当然不是好消息。

    (摘编自《粮食问题,是天大的问题》,《大众日报》2020年08 月20日)

    材料三: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浪费粮食虽然看上去是个人行为,但却可能产生全局性的危害。“粮食产业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只有开源节流,才能让大国粮仓的根基更加牢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凤田说。

    “制止餐饮浪费,要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表示,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好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宣传教育等手段,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重塑,加快形成全民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良好社会风气。

    (摘编自《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1. (1)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球水平的一半,这四个因素使我国处于中长期粮食供需紧平衡态势。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我国通过推动粮食安全观念的更新,确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等举措,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B . 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我国清醒地认识到必须以我为主,立足国内,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确保口粮绝对安全。 C . 虽然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达到97%以上,但伴随着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成为第一大粮食进口国,2019年我国粮食进口量高达1. 3亿吨。 D . 浪费粮食不只是个人行为,它还会危害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接近年产量的6%,制止“舌尖上的浪费”刻不容缓。
    3. (3) 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着哪些挑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8.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众神

    尉天骢

    ①灯下翻看相簿中变黄了的故乡的风景,竟然浮现了伯父的影子。

    ②伯父二十八岁就过世了,那时我还没出生。但他却一直以老人的温煦生活在我的记忆里,因为差不多从我四岁起的年岁,伯父的名字就跟我的脚步结合在一起了。

    ③每当别人看到我这稀有的姓氏,就会问起伯父的名字。随着我的回答,我便会从那些陌生人那里得到一番亲切的关心。

    ④母亲说,在伯父念中学的那段日子,村子里的生活特别艰苦。那时候,老村长隔不了几天就被吊在榆树上,只因收不齐军队要的粮草。到了青黄不接的日子,村里人没有足够的东西吃,也找不到活干,每天就三三五五地睁着无神的大眼,坐在墙角边晒太阳。伯父跟同学放假回到乡下,面对那些村人,就怂恿大家联合办一座小工厂。虽然那座工厂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了,但大家总有了一个可以出力的地方。有了工作,稀粥有得喝了,窝窝头有得吃了。也不必愁下田的种子了。我出生时伯父已经去世,工厂也毁于兵火,但他和他朋友的名字,一直在乡间流传着。

    ⑤以往,我想不透几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所做的一点小事有何纪念价值,因为那时我实在并不真的了解自己的故乡。更不要说青黄不接的日子了。

    ⑥现在想想,我的故乡实在是一个很落后的地方。那里所有的,除了照片上所看到那一排灰暗的枯树,在我的记忆里似乎就只是成年的风沙和不断的兵荒了。以往在学校写作文的时候,一提起故乡,总把它写成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随着年岁的长大,才渐渐体会到那些温暖的事物后面,实际上都埋藏着无数的凄楚。当我回想起一家人共用一盆水洗脸,到晚上再用这剩下的水洗脚的情况,故乡的一切便给我一种与前不同的感觉。在那里,一走进村庄,就可以看到一些陶土的水缸,缸上放着一个箩筐,筐底下铺着一层厚厚的稻草,而一层层的黄土便在草上堆成一个水洼。人们就把水注到洼里:于是一滴一滴的黄泥水就透过箩筐滴到缸里去。后来到城里念书,每次念到“更漏残”一类的句子,我就会想起那些黄泥水滴到缸里的声音。这幅景象,“大观园”里的人是永远不会懂的。因为他们根本用不着从带有潟(xì,盐碱地)味的黄土中去滤制苦涩的小盐。小时候,每次经过那些水缸,总会顽皮地把水洼的水注满,用舌头去舔那种咸味。但从来没有深思过那种日子到底是什么样子,就好像以“榆钱”当饭的日子所留给我的印象,只不过是爬上大榆树的兴奋而已。

    ⑦我不懂得故乡,所以就不懂得在那种没有人关怀的年代,几个少年凭着纯真和不忍之心所做的一点小事,对那些挣扎在生活边缘的人,有着那么深厚的意义了。

    ⑧从这些地方,我想起了中国乡间所信奉的一些神。据调查,仅仅在台北的万华一带,人们信奉的神就有十几种之多。这些神严格来说都不是属于宗教的,他们只是某某年代的人,因为在某些地方做了些事,那里的人由于感激便一代一代纪念下去,久而久之,变成了那个地方的守护神。如果我们想到,连京戏《法门寺》中的刘瑾,人们都不曾忘记他做的唯一善事,也许就不会奇怪民间的神那么多了。由此看来,那位香火最盛的妈祖,可能并不是一位呼风唤雨、屡现神迹的传奇人物;她应该是一位抱着纯真和不忍之心,在挨饿的和患着乌脚病的渔民盐民中奔波服务的少女吧!因为只有把人的意义扩大出来的,才是人们永远纪念不已的神。这也许就是中国人土生土长的信仰吧!

    ⑨就凭着这种意识,在那些贫瘠的乡村里,很多人虽然没有念过多少书,却在那块土地上植下了他们的信仰,一代一代地在挣扎中生活下去,用血汗和眼泪培育出他们的果实。但也有很多人不是这样,由于他们将生活游离于自己所生长的土地上,所以便渐渐地失去了这种信仰。因此,他们便常常抱怨自己生不逢时,责怪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以让自己去做的事,于是不自觉地便流露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类的感伤。在这种感伤之中,他们虽然梦想着自己的生命有开花的一天,却不知如何播下自己的种子:即使从很小的时候,便有计划地留下自己的照片,保存用过的物品,以便长大成名之后,好送到博物馆去,结果也不一定能达到目标。想到这些,我好像渐渐懂得我的伯父和他那些朋友的故事了。

    (节选自《岁月》,有改动)

    1. (1) 对于伯父和他朋友的故事,“我”经历了从“想不透”到“懂得”的心理变化过程。阅读文章,补全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起先:,“我”对此“想不透”。然后:回忆故乡的点滴,使“我”明白了伯父等人行为的意义。接着:思考中国乡间神灵众多的原因,使“我”理解了。最终:将植下信仰与失去信仰的人们进行对比 ,“我”真正懂得了伯父和他朋友们的故事。

    2. (2) 结合语境,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伯父跟同学放假回到乡下,面对那些村人,就怂恿大家联合办一座小工厂。(句中“怂恿”一词如何理解?)

      ②小时候,每次经过那些水缸,总会顽皮地把水洼的水注满,用舌头去舔那种咸味。(自选角度加以赏析。)

    3. (3) 文章第⑥段,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替换,简析其作用。
    4. (4) 通读全文,从文章思想主旨角度,探究标题“众神”的意蕴。
三、 作文(50分)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古代,如果有网络,岳阳楼绝对是"网红”打卡地。李白、杜甫、韩愈、李商隐、袁中道等都在这里“打卡”。可以说,山水造就了文人的风采,文人增添了山水的灵性。

    当下,网红景点备受人们追捧,网红打卡景区沦为拍照圣地。很多人旅游只是为了自拍凹造型,写一段文字配图发朋友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任务一我们该如何欣赏山水?写一篇议论文,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与同学交流。

    ◎任务二当古代某位文人穿越到某个网红景点,会发生什么故事?发挥想象,写一篇小说。

    写作要求:①任选一个任务,明确写作目的,依据文体进行构思,表达自己的思考。②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不得套写,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四、附加题(10分)
  • 10.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材料一:1943年兰登书屋版《简·爱》插图

    材料二:某读书网站上网友的短评

    来自林雨的短评:

    重读了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距离上一次读它已经有20年的时间。对于一个充斥着故事的年代来说,这部诞生于19世纪而情节并不出众的小说和小说的女主人公的外貌一样平平,甚至有些乏味……

    材料三:

    “后来呢?”

    “它拉开窗帘,朝外面看了看,也许是它看到天快要亮了,就拿着蜡烛朝门口退去。正走到我床边,那身影停了下来,一双火红的眼睛恶狠狠直朝我瞪着。她猛地把蜡烛举到我面前,在我的眼皮底下把它吹灭了。我感到她那张可怕的脸在我的脸上方闪出微光,我失去了知觉,这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二次——只是第二次——给吓得昏了过去。”

    “你醒过来时谁在你身边?”

    “没有人,先生,只看到已是大白天。我起了床,连头带脸在水里浸了浸,喝了一大口水。虽然觉得全身软弱无力,但是并没有生病,于是决定除了你之外,不把我看到的这一景象告诉任何别的人。现在,先生,告诉我,这女人是谁,是个什么人?”

    “毫无疑问,这是脑子过度兴奋的产物,这是肯定的。我对你得细心爱护,我的宝贝,像你那样的神经,是经不起粗心大意对待的。”

    “放心吧,先生,我的神经肯定没有问题。那东西是真的,这件事确实发生过。”

    (节选自《简·爱》,人民教育出版社 宋兆霖译)

    1. (1) 在《简·爱》的阅读专题探究中,第一小组的同学选择研究该著作不同版本的插图艺术。假如你是该小组的成员,请观察材料一的插图,将以下赏析内容填写完整。

      “我认为这幅插图画得很好。它艺术地再现了小时候的简·爱在(填地名)遭到惩罚与屈辱时紧张、恐惧的情态,并用漫画式的夸张表现出了(填人名)虚伪与刻薄的嘴脸。”

    2. (2) 小香在某个读书网站上搜索《简·爱》的相关资料时,发现某网友发表的一则短评(见材料二)。熟读原著的小香不认同该名网友的看法,请你帮助小香结合选文及原著中的其他情节,回复该网友。
    3. (3) 小舟在阅读《简·爱》后发现,本书和初中阶段读过的一些名著中都写到了“女性出走”的情节,可以作为一个专题进行探究。作为他的组员,请结合原著说说简·爱出走的缘由及其体现的性格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