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长沙市中雅培粹学校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03-28 浏览次数:85 类型:期中考试
一、 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 1. (2021九下·长沙期中) 秦汉的历史经历了由统一、分裂到重新统一的过程,国家结构形式选择也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郡县制因秦统治者的急功近利而一度崩溃,其后分封制重蹈覆辙,如楚霸王项羽,同样为历史所否定。因而在迈向单一郡县制的过程中,有一种过渡性中间形态的结构形式。材料旨在论证(   )
    A . 郡县制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B . 汉初实施郡国并行的合理性 C . 秦汉由分裂到统一的必然性 D . 分封制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 2. (2021九下·长沙期中) 下表是中国部分朝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的重要原因(   )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0

    17.2

    24.5

    46.1

    A . 世袭制度的延续 B . 察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C . 九品中正制的盛行 D .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 3. (2021九下·长沙期中) 推动下图所示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 南北贸易的发展 C .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 土地制度的变革
  • 4. (2021九下·长沙期中) 下面图示反映了清朝权力中心的变化。这种变化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A . 皇帝逐渐倾向于任人唯亲 B . 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 C . 清王朝议政范围逐渐扩大 D . 统治阶级内部权力更迭
  • 5. (2021九下·长沙期中) 2018年,北洋海军致远舰部分原厂设计图纸在其建造地英国纽卡斯尔市的一家档案馆首次被发现,该图纸有助于解释120多年前致远舰冲击敌舰、受损及严重倾斜等一系列细节问题,更好地还原战争真相。该战役是(   )
    A . 黄海海战 B . 威海卫战役 C . 旅顺战役 D . 平壤战役
  • 6. (2021九下·长沙期中) 论及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的变化,有学者指出:“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文中的“此”当指(   )
    A .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 《马关条约》的签订 C . 《辛丑条约》的签订 D . 《北京条约》的签订
  • 7. (2021九下·长沙期中) 1912—1919年间,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有470多家,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钢铁等重工业基础依然薄弱。该现象表明这一时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
    A . 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B . 仍然以轻工业为主导 C . 摧毁了传统的自然经济 D . 奠定了近代工业布局
  • 8. (2021九下·长沙期中) 下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政治团体的分布状况。对这些政治团体分析正确的是(    )

    A . 领导了革命党人反清武装起义 B . 推动了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 . 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 D . 掀起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高潮
  • 9. (2021九下·长沙期中) 某作品在描述一次战役的意义时说道,“历时半年之久,横跨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四省的惊人壮举,部队损失过半,原先打下的根据地也几乎丧失。但在战略上,陕北地区中央面临的危机得到解除,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压力也得到了缓解”。这次战役是(   )
    A . 百团大战 B . 台儿庄战役 C . 千里挺进大别山 D . 淮海战役
  • 10. (2021九下·长沙期中)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明确限制王权,保证了议会立法和财政等方面的权力。这说明《权利法案》的通过(   )
    A . 结束了王权专制统治 B . 确立了国王统治地位 C . 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D . 完善了君主立宪制
  • 11. (2021九下·长沙期中) 列宁认为,一国之内不能有两个政权,其中必有一个要化为乌有,不是临时政府吃掉苏维埃,就是苏维埃吃掉临时政府。之后,他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这一思想(   )
    A . 动摇了沙皇政权的统治 B . 推动了俄国革命的发展 C . 加速了二月革命的爆发 D . 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 12. (2021九下·长沙期中) 据统计,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新增的就业机会中,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占90%以上;日本信息产业的就业人口,20世纪90年代末比80年代中期增加1.5倍。其直接原因是( )
    A . 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B . 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C . 福利国家制度影响 D . 发达国家生育率低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第13题10分,第14题、第15题各14分,共38分)
  • 13. (2021九下·长沙期中)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先秦时期 ,我国传统社会的共治理念就已萌芽。战国的《六韬》就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的记载;西汉的《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观念,表明我国传统社会的共治观已经形成。在治理模式上,“共治”表现为国家层面上的“君臣共治”和地方层面上“官绅共治”。

    ——徐亚文、刘洪彬《共治理念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材料二:秦帝国建立了庞大帝国的内建系统,包括道路系统和官僚体系……就秦朝的郡县制度来说,县长或县令,往往是由秦帝国的中下级军官转任,中央的命令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效率相当不错。……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去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共治理念在治理模式上有哪些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在国家治理上有何主张?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秦帝国的官僚体系有何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董仲舒变革汉代人才选拔制度有什么作用?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
  • 14. (2021九下·长沙期中) 中国近代无数仁人志士在屈辱中抗争探索,并一步步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材料一:“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看,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摘编自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材料三:新知识分子都是转型时期的产物,他们都深深植根于中国古典文化,然而同时也深谙西方文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实用主义、科学和民主给他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充当了中国文学和知识分子人格转换的发酵剂。他们有关对“国粹”进行批判性重估与引介西方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呼吁,燃起了一场思想革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的表现。并指出康有为主张的“全变”相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何进步?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说明“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这一观点。这种政治上的转变受哪一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回答,哪些因素造就了“新知识分子都是转型时期的产物”?(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知识分子对于东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态度,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2分)

    4. (4)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化探索有何特点?
  • 15. (2021九下·长沙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外国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昏庸统治,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任人欺凌、落后和贫穷的面貌,就必须进行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推翻这些阻碍中国向前发展的绊脚石。

    ——摘编自李东朗《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材料二:20世纪中国革命具有“高山滚石”效应,革命一旦启动,越滚越猛,前一次的成功,会激励后一次的继续;前一次未能实现的目标,后一次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去实现,革命的诉求指数不断提升。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就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其间代表性的国共两党的关系,也经历了20年代“党中有党”、30年代“国中有国”、40年代前期“一国两制”的阶段。

    ——摘编自王奇生《高山滚石: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

    1. (1) 材料一中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什么?材料中认为阻碍中国向前发展的绊脚石有哪些?以具体史实说明,20世纪初地主阶级是怎样反抗外来侵略的?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中有党”实现的标志是什么?30年代“国中有国”局面的出现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
    3. (3) 40年代前期“一国两制”阶段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综上所述,请就革命性质谈谈你对“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中“连续”的理解。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共14分)
  • 16. (2021九下·长沙期中) 德国、日本法西斯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战后受到审判和制裁的德国和日本,其命运也在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中沉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1919年的德国

    图2:1945年后的德国

    图3:现在的德国

    材料二:二战以来日本主流安全观的演变

    时期

    主流安全观

    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

    保守主义安全观:即以苏联为主要的军事威胁,以日本国民为国家安全主体,依靠美国保护,先经济后军备的安全观。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综合安全观:以成为西方一员为国家安全目标,以军事和非军事手段保障日本安全。在坚持对美协调立场的同时,重视发展自主外交,大力发展经济外交。

    20世纪90年代(1991年)以来

    新保守主义安全观:大力发展军事力量,争当政治大国。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中德国疆域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说明1919年对德国海外权益的处置引发了中国国内哪一事件?
    2. (2) 图2所示局面的形成与二战中召开哪一国际会议有关?比较图2和图3的历史信息,说明德国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世界格局的演变影响日本的安全观”为主题,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