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基本沿袭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
②设置财政监察官,总掌铸币大权
③实行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
④重用希腊人,积极推广希腊文化
①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直接经贸往来
②东汉的班超曾派遣甘英出使大秦
③蔡伦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罗马
④2世纪时,罗马商人就到过洛阳
首相 |
任职时间 |
下台的主要原因 |
俾斯麦 |
1871—1890 |
与威廉二世政见不合 |
卡普里维 |
1890—1894 |
失去议会支持 |
霍亨洛厄 |
1894—1900 |
年老退休 |
比洛 |
1900—1909 |
与威廉二世政见不合;失去议会支持 |
霍尔维格 |
1909—1917 |
失去议会支持 |
A |
殖民扩张 |
资本、原料和海外市场 |
B |
手工工场的发展 |
现代大机器工业的先驱 |
C |
圈地运动 |
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
D |
君主立宪制 |
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 |
①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②进展更迅速,始于轻工业部门
③以美德两国为发源地中心
④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①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②揭开1848年欧洲革命序幕
③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④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②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③开创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模式
④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①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
②形成了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并存的格局
③从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走向美苏对峙的局面
④以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为主要目标
材料一 到11-13世纪,封建制度已经成为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上层建筑,从国王开始,用封建君臣关系和"下级联系在一起。国王下面是大封建主,然后层层封授土地,封建君臣构成等级连锁,下级对上级的义务主要是军役,上级对下级的义务主要是封赐给他一块土地。
——摘自佛朗索瓦·冈绍洛夫《何为封建主义》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西欧,称雄一方的封建领主掌握着城市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他们想方设法地加强对城市的榨取和勒索……在英王亨利二世同封建领主的斗争中,英国市民坚定地站在了国王一边。在那些国王无力实现统一的国家里,中世纪城市则采取了城市同盟的形式与封建割据势力抗衡。米兰市民发动了武装起义,将领主米兰大主教及其所属军队逐出城外,取得了自治地位。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一 彼等(美洲人)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不杀人、捕人,不谙武器。彼等胆子甚小……鉴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土地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外,这里还生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
——摘编自(意)哥伦布著,孙家堑译《航海日记》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传播
——引自《中外历史纲要(下)历史地图册》
材料一 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16世纪后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鼓励人们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认识世界,而不要迷信权威。17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探索真理的方法,即依靠实验、观察和推理揭示自然界奥秘……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据此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制。这些内容都被用于揭露法国文化和制度的非理性。
——摘编自《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材料二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并且成立新的政府。
——引自1776年《独立宣言》
材料一 19世纪,民族主义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在各种民族主义运动相竞争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手足之情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但是,在19世纪后半世纪,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其原因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在于俾斯麦用马基雅维利式的外交手腕和他所称的“铁血”战争成功地统一了德国,并建立起了德意志帝国。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广大中下层人民饱受失业和破产之苦,对现政权强烈不满。纳粹党乘机发动了强大的宣传运动,攻击魏玛共和国历届政府腐败无能,许诺自己执政后定能振兴德国,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引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希特勒拖到反人类战争中去的德意志民族遭到了正义的报复,国家被摧毁,民族被分裂。但是接受了历史教训的德意志民族在争取民族统一的精神鼓舞下,在短短的十几年重又东山再起,进入世界先进工业国行列,而强大的民族亲和力最终冲决外力人为的藩篱,使分裂达整四十年的德意志民族再度统一起来。
——摘自丁建弘《德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