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2月月考...

更新时间:2022-04-02 浏览次数:61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根据西安半坡遗址和河南安阳殷墟中发掘的竹鼠、獐和水牛等热带和亚热带动物化石,以及甲骨文记载的播种时节等证据,研究者进行了大胆推测。下列最合理的推测是当时(   )
    A . 气候温暖湿润 B . 物产丰富 C . 开始饲养家畜 D . 农业发达
  • 2. 商周时期,学习诗、书礼、乐知识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等代表人物中,既有士人阶层、小土地私有者,也有小手工业代表和农民代表。这种变化反映出(    )
    A . 平民阶级逐渐觉醒 B . 儒学成为了主流思想 C . 私学取代官方教育 D . 政治新秩序构建完成
  • 3.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
    A . 以中朝御外朝,加强皇权 B . 参与机要,取代相权 C . 侍中掌控决策,位高权重 D . 废除丞相,皇权独揽
  • 4.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唐朝政事堂为政府最高机构,凡皇帝命令需经政事堂群相会议正式通过方可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政事堂印章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则被认为违法。这表明(    )
    A . 古代政治制度日益成熟 B . 专制皇权遭到严重削弱 C . 分权与制衡体制的形成 D . 宰相擅权现象越发严重
  • 5.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北魏实行均田制,把土地划分为生产谷物的露田,栽植桑、榆、果木的桑榆田,植麻的麻田,造屋和种菜的园宅田,备休耕的倍田,明确规定各类上地的用途。这一做法(    )
    A . 推动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B . 推动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C . 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 D . 限制了土地的高度集中
  • 6.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据《辽史·百官制一》记载:“契丹…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契丹官仪》记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日北枢密、北宰相。”据此推知辽国治国特点(    )
    A . 全面改革 B . 以民为本 C . 因俗而治 D . 依法治国
  • 7.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朱熹深入研究古代礼制,并结合当时的习俗,为宋代社会礼仪特别是重建家族制度设计了新的规范。在倡导敬宗收族的同时,朱熹在家礼中对民间社会的诸如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习俗规范都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以期社会有所遵行。朱熹的这一做法(    )
    A . 冲击了中央集权 B . 确立了理学正统地位 C . 打破了宗法观念 D . 推动了礼制的世俗化
  • 8.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在黄巢起义的打击下,唐朝各地文臣出身的节度使或是纷纷被杀,或是狼狈逃亡,取而代之的或是地方武人,或是朝廷任命的武将,从而造成“天下诸侯,半出群盗,强弱相噬……国法莫能制”的局面。这反映出黄巢起义(    )
    A . 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B . 促使节度使职权的进一步扩大 C . 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D . 削弱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
  • 9.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自己封拜官职,因心怯,他将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以正常的样式封发,而改用斜封,上面的文字亦不敢用朱笔,改用墨笔。当时称“斜封墨敕”,这表明(    )
    A .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B .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 .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D .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
  • 10. (2023高一下·天山开学考)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材料揭示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 . 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B . 变法推行操之过急 C . 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D . 变法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
  • 11.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宋书·州郡志》载,自(西晋)永嘉初至(南朝)刘宋末,南渡(迁)人口约90万,约占北方总人数的1/8还要多。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 西晋灭亡 B . 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C . 政权分立 D . 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
  • 12.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等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进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
    A .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B .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 .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D . 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 13.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宋朝以来的江南地区,城市中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该地区一些城镇拜财神的习俗逐渐流行。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城市人口的增加 C . 城乡差距的扩大 D . 封建迷信的盛行
  • 14.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这表明朱熹主张(    )
    A . 万事万物客观存在 B . 天理是世界的本原 C . 各种事物均包含理 D . 天理人欲相互依赖
  • 15.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中国人习惯将中国以外的国家称为“夷”(不知礼仪的野蛮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虽然称西方为“夷”者仍然存在,但是“泰西”(即遥远的西方之意)和“西洋各国”的使用逐渐增多。甲午战争后,称外国为“夷”的已经微乎其微了。这说明(    )
    A . 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B .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逐步加深 C . 人们崇洋媚外心态基本形成 D . 人们的文化自信已经消失
  • 16.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等湘系洋务领袖一方面以“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为由,大力兴办洋务。另一方面,则时常强调“纯用洋枪,终于失长短互补之妙”,“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这些言论(    )
    A . 理性指出了洋务运动的不足 B . 反映清朝统治日益孤立 C . 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D . 加速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 17.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都是不惊于前驱的勇士,但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   )
    A . 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 B . 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 C . 批判封建思想不彻底 D . 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 18.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    )
    A . 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 . 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C . 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D .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 19.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及其学说,他们希望找到既能发展资本主义,又能医治资本主义弊病的药方。这说明当时(    )
    A . 中国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相对多 B . 知识分子对西方认识逐渐深入 C . 资产阶级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 D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 20.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1941-1942年,中共根据当时政治局面实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即“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9月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这一变化(    )
    A . 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 . 说明国共由合作走向对抗的变化 C . 反映出中国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D . 源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 21.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在1938-1942年短短五年时间里,西南地区的公路里程由6000公里左右增至16000余公里,航空里程由不足1000公里增加到20000余公里,邮政、电信等信息传递更是发展迅猛。这说明(    )
    A . 战争需要推动西南建设 B . 西南建设主导抗战进程 C . 政府推行均衡发展策略 D . 西南落后面貌得以扭转
  • 22.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1950年6月,新中国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土改完成时,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1.32亿吨增长为1.63亿吨,人均粮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长为285.2公斤。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 . 新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B . 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 C . 土地改革促进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D . 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新政权的巩固
  • 23.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1964-1980年,以备战为中心、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核心的“三线建设”期间,我国共新设56个城市,城市总数由167个增加到223个,增长33.5%。其中,内地新设城市29个,占同期全国新设城市的52%。据此可知(    )
    A . 各区域经济结构已趋于平衡 B . 国家意志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C . 苏联援助促使城市数量增长 D . 中共八大方针得到贯彻实施
  • 24.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1979年,粮食部下发通知,允许国有粮食部门按市场价格经营部分粮油,并放开粮食集贸市场。除政府直接控制的粮食价格外,出现了基本上由供求双方直接形成的价格。这反映出当时(    )
    A . 农村经济改革全面展开 B . 国家开始关注民生幸福 C . 粮食短缺问题已经解决 D . 国家经济体制有所调整
  • 25.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式主要包括:转包、转让、租赁、互换、入股合作五种,租赁这种保留承包权而将使用权有偿转移给第三方的形式的流转约占总流转的70%,同时转包在现存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也比较重要。这一现象(    )
    A . 体现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 B . 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 . 说明农村放弃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D . 说明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
  • 26.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自序》中怀着痛苦的心情回顾以往的历史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造成此等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 . 当时社会性质决定的 B . 军阀割据政局混乱 C . 两次护法运动的失败 D . 政党众多竞争激烈
  • 27. (2023高二下·云南月考) 毛泽东曾在1926年发出号召:“要立刻下了决心,向党里要到命令,跑到你那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引导他们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向土豪劣绅争斗,引导他们与城市的工人、学生、中小商人合作建立起联合战线……”这表明此时的毛泽东(    )
    A . 反对城市中心论 B . 动员民众进行土地革命 C . 注重根据地建设 D . 已认识到农民的革命力量
  • 28. (2024高一上·武汉期末)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既有背靠帝国主义支持的军阀割据混战,又同时维持着民主政体,且以“以工代战”的方式参与一战,收回部分权益;既有尊孔复古的逆流,又有民主共和观念的不断传播。这说明此时期(    )
    A . 体现了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B . 军阀混战促使了社会变革 C . 现代化过程存在矛盾交织 D . 面临民族危机的艰难抉择
  • 29.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据统计,中国种植茶叶的收成在1837年共260.5万担,其中外销60.5万担;到了1861年,收成409.5万担,其中外销207万担。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中国茶叶极具市场竞争力 B .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 . 清政府逐渐鼓励对外贸易 D . 茶叶给中国带来丰厚利润
  • 30.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1931年9月,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提出:“中国求自卫应统制经济。”另一学者张素民也认为:“为纾解民困,为速行工业化计,我国必须实行统制经济。”国民政府于1935年制定了《三年国防计划》。这表明统制经济(   )
    A . 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制度经验 B . 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 C . 适应了内忧外患的现实国情 D . 抑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 31. 《太平刑律》规定:“凡吹洋烟者,斩首不留。凡吃黄烟者,初犯责打一百,枷一个礼拜;再犯责打一千,枷三个礼拜;三犯斩首不留。”据此可知,太平天国(   )
    A . 斗争矛头直指外来侵略者 B . 赞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C . 惩戒措施比晚清政府有效 D . 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 32.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等革命者认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然而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他们又赞同以责任内阁制取代总统制。这一转变的主要目的是(    )
    A .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B . 抵制袁世凯称帝 C . 宣传三民主义思想 D . 维护共和制度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 33. (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英货输入总值,1842年为426万元,1845年,达到1053万元。由于运到中国的棉毛织品销路不广……从1846年起,英国输华商品量开始减少。1846年到1855年的十年间,除了1851年、1852年两年外,始终没有达到1845年的水平。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二:伦敦和利物浦的商界……希望:自1842——1844年签订的条约应予修订……中国关税应予重订;另外,所有的外国人均可进入大多数的港口,甚至可以沿河道和运河深入中国的内地。

    ——《两个世界杂志的年鉴》第7期(1856——1857)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1842—1855年间英国输华商品量变化的趋势,说明商品在华“销路不广”的根本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