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2021年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更新时间:2022-04-14 浏览次数:17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2021·涟源模拟) 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运载火箭在升空时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火箭点火 B . 将氢气液化后装入火箭中 C . 导流槽内的水受热汽化 D . 隔热材料脱落
  • 2. (2021·涟源模拟) 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天然气、瓦斯气等气体和面粉、煤粉等固体粉尘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 B . “白色污染”是随意丢弃塑料制品导致的 C . 农业上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增加农作物产量 D . 大力推广公共交通使用新能源汽车
  • 3. (2021·涟源模拟)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滴加液体 B . 稀释浓硫酸 C . 硫在氧气中烧烧 D . 称量NaOH固体
  • 4. (2021·涟源模拟) 地球上有丰富的水资源,科学家一直在研究成本低、效率高的催化剂,使水发生反应获得氢能。下面说不正确的是(   )
    A . 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B . 电解水时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C . 生活中可利用煮沸的方式降低水的硬度 D .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发生改变
  • 5. (2022·睢县模拟) 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比较,完全正确的是(   )
    A . 危害:CO2会导致酸雨;CO会引起中毒 B . 性质:CO2、CO都有可燃性 C . 用途:CO2可用于灭火;CO可用于人工降雨 D . 组成:CO2、CO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 6. (2021·涟源模拟) 我们已经学习和掌握了很多物质,并进行了分类.下列各组内物质表示同种物质的是(   )
    A . 氢氧化钠、烧碱、火碱 B . 氢氧化钙、消石灰、生石灰 C . 盐酸、氯化氢、食盐 D . 冰、干冰、可燃冰
  • 7. (2021·涟源模拟) 口罩中熔喷布是以聚丙烯(一种塑料)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过滤材质,铝塑条是在塑料表面涂上一层铝。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铝塑条属于合金材料 B . 聚丙烯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C . 口罩可以阻隔空气中所有的气体和细颗粒物 D . 废弃口罩应密封好,放入“有害垃圾”桶内
  • 8. (2021·涟源模拟) 下图是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近似pH,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 . pH=1.2 B . pH=5.7 C . pH=6.5 D . pH=12.5
  • 9. (2021·涟源模拟) 红薯片是涟源地方土特产。红薯片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
    A . 糖类 B . 油脂 C . 维生素 D . 蛋白质
  • 10. (2021·涟源模拟) 乙烯(C2H4)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用途广泛,它的产量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乙烯完全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图示中 X 的数值为 3 B . 反应前后氧元素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C . 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D . 反应中甲和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 7:11
  • 11. (2021·涟源模拟)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t1℃时,甲、乙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仍为饱和溶液 B . t1℃时,甲和乙各3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均形成饱和溶液 C . t2℃时,在100g水中加入60g甲,形成不饱和溶液 D . 当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以用蒸发结晶提纯甲
  • 12. (2021·涟源模拟) 同学们对金属N的活动性进行探究发现:将金属N放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生成NCl2),将金属N放入ZnSO4溶液中无明显变化。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13. (2021·涟源模拟) 农业上需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经检测,配制好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可能的原因是(   )
    A . 氯化钠固体不纯 B . 用生锈砝码称 C . 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D . 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珠
  • 14. (2021·涟源模拟) 下列各组物质用稀硫酸不能区分开的是(   )
    A . 镁粉、氧化铜粉 B . NaOH溶液、KOH溶液 C . 铁片、铜片 D . Na2CO3溶液、NaCl溶液
  • 15. (2021·涟源模拟)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 . 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B . 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 . 碳酸盐与酸反应放出气体,能与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D . 阳离子是带正电的粒子,带正电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二、填空题
  • 16. (2021·涟源模拟) 原子的结构决定其化学性质和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

    1. (1) 图1是A、B两个微粒的结构模型示意图,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这两个微粒不属于同种元素,其依据是
    2. (2) 氮和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以及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2所示。镓元素位于第周期,相对原子质量是,镓离子符号为,氮化镓的化学式为
  • 17. (2021·涟源模拟) 食品包装袋内常有下列物品:

    1. (1) 生石灰做干燥剂,其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是,该反应属于(填反应的基本类型)。
    2. (2) 粉脱氧剂的保鲜原理与铁生锈相同。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3. (3) 酒精保鲜卡以淀粉、二氧化硅为载体,吸附酒精制成。酒精的学名为乙醇,目前全国许多地方在汽油中也加入乙醇,使用乙醇汽油的意义是(答出一点即可)。
  • 18. (2021·涟源模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面是初中化学中几组重要的对比实验。

    1. (1) 实验1中,观察到A烧杯中的现象是,由此可验证分子的性质。
    2. (2) 实验2中,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一个条件为。根据此条件,举一例相关的灭火事例
    3. (3) 实验3中,实验过程中布条能变红色的试剂瓶是,C烧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9. (2021·涟源模拟) 实验室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
    1. (1) 选用药品。按如表进行实验,取等质量的大理石加入足量酸中(杂质不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体积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

      实验编号

      药品

      块状大理石、10%H2SO4溶液

      块状大理石、7%HCl溶液

      大理石粉末、7%HCl溶液

      资料表明:CaSO4微溶于水。图中丙对应实验(填“Ⅰ”、“Ⅱ”或“Ⅲ”)确定用乙对应的药品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不用甲对应的药品,理由是:

    2. (2) 搭建装置。组装可以控制反应速率的发生装置,如图2所示,应选用和fh(填字母)。

    3. (3) 收集气体。用如图3所示装置收集时,空气从(填“x”或“y”)端排出。
    4. (4) 如果用(2)题搭建的装置制取氧气,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
  • 20. (2021·涟源模拟) 高纯氧化铁(Fe2O3)又称“引火铁”,可作催化剂,在现代工业上有广泛应用前景。以下是用赤铁矿(含少量 SiO2 等杂质)为原料,制备高纯氧化铁的生产流程示意图。

    已知:氨水呈碱性(主要成分NH3·H2O是一种碱);(NH4)2CO3溶液呈碱性,40℃以上易分解。

    1. (1) 写出高温时赤铁矿中的Fe2O3 与 CO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2) ①和②处的操作是,这个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3. (3) 加入(NH4)2CO3 后,该反应必须控制的条件是;(NH4)2CO3与FeSO4 发生复分解反应而生成FeCO3 , 则②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4) 用蒸馏水洗涤FeCO3 的目的是除去表面附着的杂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向其中加入适量的 BaCl2 溶液,无(填现象)产生,即为洗涤干净。
  • 21. (2021·涟源模拟) 在研究“酸碱中和反应”时,某兴趣小组同学想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1. (1) 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如图一)。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前后的温度变化情况(如图二)。

      图一实验中滴加稀盐酸后发生的现象为;由实验现象和曲线变化情况分析可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并(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 (2) 从微观角度分析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如图描述了该反应的微观实质,图中A、B、C处应填入的化学符号依次是

    3. (3) 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如果用检验盐酸和氢氧化钠减少(或消失)、或者有新物质生成,都能证明反应已经发生。继续探究实验后烧杯中溶质的成分,来证明反应的发生。

      步骤

      现象

      结论

      实验1: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证明没有

      实验2: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证明含有

      实验3:再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干

      产生

      证明有生成(注:实验1已证明没有氢氧化钠)

      【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4. (4) 【评价反思】有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2得出“溶液中含有”证据不足,理由是
三、计算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