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

更新时间:2022-04-16 浏览次数:3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18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 . “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 . 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 . “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B . 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 . “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 . 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 (3) 对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2. 现代文阅读II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①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鲁侍萍: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1. (1) 表现周朴园说“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这句话的感情是(   )
      A . 惊喜 B . 惶恐 C . 惊呆 D . 惊疑
    2. (2) 鲁侍萍认出周朴园后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3. (3) 请分析画线句子的潜台词
二、文言文(26分)
  • 3. (2021高一下·天津期中)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    如其礼乐,以君子(等待) B . 批大郤,大窾(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    沛公则车骑(放弃,丢下) C . 吏民,封府库(登记)    朝而夕设版焉(成功) D . 留侯张良(友善、交好)    又欲其西封(延伸、扩张)
  • 4.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A . 如会同,端章甫                                       B . 刀而藏之 C . 常以身蔽之 D . 项伯杀人,臣
  • 5.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A .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 B .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C . 他人有心,予忖度 D .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6. 下列各句中,对“为”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客何者                    ②一羽之不举,不用力焉

    ③以若所 , 求若所欲          ④视为止,行

    ⑤若舍郑以东道主            ⑥谁大王为此计者

    ⑦若属皆且所虏

    A . ①③/②/④/⑤/⑥/⑦ B . ①③/②④⑤/⑥/⑦ C . ①③/②④/⑤⑥/⑦ D . ①③/②/④/⑤⑥/⑦
  • 7. 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B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D . 夫晋,何厌之有
  • 8.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庠序,即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B . 乘,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C .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 D . 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
  • 9. 文言文阅读

    晋侯、秦围郑,以其无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左氏博议·卷二十一》)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 .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 .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 .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 . 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 . 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 . 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指代对方,表示恭敬。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 . 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郑是让秦国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 . 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 . 烛之武不辱使命。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辞令从容,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 10. 古诗文默写。
    1. (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 , ”。
    2. (2)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晳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景象: , 咏而归。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7小题,8分)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A)曹禺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B)《雷雨》的         , 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也昭示着中国有了与西方经典戏剧比肩的作品。曹禺随后又创作出《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经典剧作,对我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创作的剧本匠心独运,富于激情,具有可读性和可演性。不仅人物形象鲜明,矛盾冲突激烈,(    )。如《雷雨》第二幕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见的对话,在两人叙述往事中,周朴园四次问鲁侍萍是什么人(C)从“你——你贵姓?”到“你姓什么?”再到“你是谁?”(D)直到最后的“哦,你,你,你是——”,每次问话都体现了周朴园作为资本家的个性特征,而且这些动作化的语言又让人         , 感受到他渐趋紧张的心理状态,联想到他惊愕慌乱的姿态表情。这段对话层次分明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由隐微至显露,最终达到         的高潮。

    为表彰曹禺而以曹禺名字命名的“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在戏剧界         , 对推动我国戏剧剧本的创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1. (1) 文中A、B、C、D四处的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 C . D .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问世      浮想联翩      波涛汹涌      久负盛名 B . 面市      浮想联翩      波澜壮阔      声名鹊起 C . 问世      异想天开      波澜壮阔      久负盛名 D . 面市      异想天开      波涛汹涌      声名鹊起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而且有高超的语言艺术 B . 而且对话层次清晰,富有情感 C . 而且人物语言个性化、动作化 D . 而且通过动作化语言展示出人物性格
    4. (4)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亮相第二届老舍艺术节的戏剧作品《酗酒者莫非》,根据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由陆帕执导。与这位波兰导演来华演出的多部作品一样,《酗酒者莫非》的理念、手法均属于欧洲当代文学剧场,影像与心理两个时空的结合方式带出欧洲戏剧大师与中国当代文学碰撞出的火花。另一部在艺术节上登台的戏剧《铸剑》,文本取材自鲁迅同名小说及中国民间传说《干将莫邪》,由波兰知名导演格热戈日·亚日那与中国演员联合创作完成。

      A . 在表演京剧《四郎探母》时,中外演员用特别突出拔高的音一起唱出“番”字。 B . 观看歌剧《图兰朵》时需注意着装,正襟危坐,不能像在戏园子一样随意走动。 C . 国外创作人员用多台投影等技术手段,与中国艺术家一起创作出话剧《青蛇》。 D . 音乐剧《在远方》融合时尚元素,歌颂中国快递小哥辛勤创造的精神和形象。
四、写作题(本大题40分)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经国际奥委会共同商定,从2020东京奥运会开始,把奥林匹克格言从“更快、更高、更强”更新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在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上,新的奥林匹克格言,以体育的精神和名义,激励和鼓舞着与会者、乃至全世界更好地应对新挑战。

    对于奥林匹克格言的更新这一变化,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论述文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得套作、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