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 联邦政府 | 州政府 | 地方政府 | 合计 |
1950 | 15.6 | 5.3 | 3.7 | 24.6 |
1960 | 19.2 | 6.2 | 4.4 | 29.8 |
1970 | 21.0 | 8.5 | 4.0 | 33.5 |
1980 | 23.5 | 9.8 | 3.1 | 36.4 |
1983 | 26.4 | 10.0 | 4.5 | 40.9 |
1989 | 24.4 | 7.7 | 7.1 | 39.1 |
由此可知( )
材料一 狄青(1008—1057),北宋名将,出生贫寒,但为人慷慨,尚节义,慎密寡言。宋仁宗宝元初年,西夏李元昊反,狄青随军出征,屡立战功,“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以《左氏春秋》授之。狄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以功累迁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惠州团练使等职。皇佑中,广源州蛮侬智高反,仁宗任狄青为宣徽南院使,平定了南方侬智高的叛乱。宋仁宗先后摧升狄青为枢密副使、枢密使。
——据《宋史?狄青传》
材料二 狄青在枢密院任职的四年间,欧阳修三次上书弹劾“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后来狄青被贬到陈州,不久即郁闷而死。狄青死后,宋仁宗为他哀悼,追赠他为中书令,赐谥“武襄”。宋神宗把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为他御制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高规格礼节来祭祀。宋代的《说狄青》、杂剧《狄青扑马》等均塑造了其忠孝节义的形象。
——据张春晓《从接受反差到形象神化——试论狄青形象的文学演进》
材料一: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宋元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民谚也变为“湖广熟,天下足”。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材料二:一位外国人在考察了湖北地区种植情况以后说:是处播植,如所见小麦、油菜、蚕豆各种子,并不选择坚好肥硕之品,甚至杂有草种。其所用农具,颇欠精良。……所见棉花较美国远逊,其故殆由排种太密,不知选子,且地气嫌太湿、太冷、太酸。耕地之法似欠讲求,所用齿钯、锄、犁等具,均甚笨拙,翻土既不能深,碾土又不能细;所用耕牛大车,蹇缓无力。外国耕地多用马,中国马少,倘不能改用,宜用壮健之牛,或一犁双牛,较可得力。至农具尤亟应改制精良,庶几事半功倍。这种说法大致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业生产的一般状况。
材料
杰出的医者
人物 |
简介 |
汤飞凡(1897﹣1958) |
著名微生物学家、病毒学家,沙眼衣原体的发现人之一。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195年他首次分离出沙眼农原体,是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个中国人,他对中国的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筹建生物制品机构——中央防疫处和中央生物制品检定所,对国家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贡献巨大。 |
钟南山(1936﹣)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和新冠病毒的领军人物,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会长、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国家健康科普专家。2020年8月11日,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 |
李兰娟(1947﹣) |
感染病(传染病)学家、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承担SARS、手足口病、地震灾后防疫、甲型H1N1等传染病诊治研究任务,尤其在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救治和新冠病毒研究中取得众多原创性成果,获国内外高度评价,为中国传染病诊治作出了重大贡献。 |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高震东认识的理解。(要求:观点准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材料一 18世纪60年代,为了保护棉纺织业者的利益,英国国会通过法令,禁止东印度公司从印度输入棉织品。这一政策的变化对东印度公司冲击很大,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公司不得不对其经营方向作出相应的调整。17世纪,茶叶最初输入英国的时候,只有公贵族才能享用。18世纪中叶以后,在伯克郡斯特雷特利一个年收入约46英镑的六口之家,每周固定消费2盎司茶叶。
18世纪中叶以前,尽管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中国的贸易尤其是茶叶贸易有所发展,但公司在东方的贸易重心并不是中国,而是印度。印度的棉纺织品是公司经营的最主要的商品。18世纪60年代以后,公司逐渐将其亚洲贸易的重心转向中国,茶叶贸易成为公司最大宗的业务
——摘编自谢瑞育《1834年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茶叶贸易研究》
材料二 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饮茶成为了英国人享受悠闲的慢节奏生活的一种方式。英国著名的茶叶研究学者艾伦·麦克法兰甚至说:“中国的茶叶缔造了大英帝国,没有茶叶,就没有英国的工业革命,也就没有英国的现代文明。”
18世纪中叶,当英国东印度公司大力发展对华茶叶贸易的时候,清朝政府却实行严格的限制贸易政策。为了打破贸易地点和对象的限制,东印度公司汉文翻译洪仁辉就决定上京告御状,状告广州贸易制度的不合理。为安抚英人,清政府宣布各种规费一概删除,合并征收,但广州一口通商制度和行商、保商制度维持不变。1793年,当马戛尔尼首次以英国大使的身份访华,马戛尔尼使团的目标不仅仅是为英商排除贸易障碍,以便利英国对华贸易尤其是茶叶贸易的发展,而是要在国家主权平等的基础上彻底改变中英关系,但被清政府当作贡使接待。到19世纪30年代,很多英国商人都主张以炮舰对付“野蛮”的中国人。
——据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