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嫩江市一中等五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2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1高二下·嫩江期中) 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次校园网络建设,我们尽管想尽了办法,但还是屡试不爽 , 不得不推迟开通时间。 B . 他儿子正值豆蔻年华 , 理应专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想到却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现在连初中都读不下去了。 C . 逃难至此,他已是身无长物 , 十分落魄。 D . 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 2. (2021高二下·嫩江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李刚大学毕业后回农村当起了村支书,他积极寻找发展本村经济的切入点,考虑问题与众不同,给村里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B . 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C . 近来,有些地方发生了利用短信诈骗银行卡持卡人的案件,且欺诈手法多样,出现了借口中奖、催款、退税等为名的新型欺诈。 D . 有专家认为,保护圆明园遗址的首要任务绝不是复建,哪怕是“部分”复建,而是研究、发掘她展现出的遗存或废墟的价值。
二、语言表达
三、现代文阅读
  • 6. (2021高二下·嫩江期中)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实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1. (1) 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 . 汉学已有600多年历史,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等几大阶段。 C . 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文明进程。 D . 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2. (2) 关于“汉学与国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 B . 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 C . 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D . 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应当负有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因而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 B . 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C . 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 . 作者认为,汉学当热,汉学定能成为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快速的复兴。 
四、情景默写
  • 7. (2021高二下·嫩江期中) 情景式默写。
    1. (1) 《劝学》中开篇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的,强调要坚持学习的句子是:
    2. (2) 《滕王阁序》中为我们描绘一幅天高水远、孤鹜南飞、晚霞绚烂秋景图的句子是:
    3. (3) 《蜀相》 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丰功伟绩的句子是:
    4. (4) 《虞美人》中,用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
五、古代诗歌阅读
  • 8. (2021高二下·嫩江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 , 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轻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洲(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 (1)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 (2)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六、文言文阅读
  • 9. (2021高二下·嫩江期中) 阅读《阿房宫赋》中的语段,完成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1.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爱纷奢,人亦其家          念:顾念 B . 使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负:承担 C . 使六国各其人,则足以拒秦    爱:吝惜 D . 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
    2.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 .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 . 燕赵之收藏 , 韩魏之经营 D . 瓦缝参差 , 多于周身之帛缕
    3. (3) 下面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 .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C .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 . 戍卒叫,函谷举。
  • 10. (2021高二下·嫩江期中)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骞使西域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馀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绎,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馀,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馀,单于死,左谷蠢王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馀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节选自《史记·大宛列传》)

    1. (1) 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方欲灭胡     事:打算 B . 道必匈奴中     更:经过 C . 殊无胡之心     报:报复 D . 还,南山      并:并且
    2. (2) 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以其头饮器      ②而匈奴所闭道 B . ①无共击之      ②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 C . 骞持汉节不失      ②大宛以为 , 遣骞 D . ①汉何得往使      ②又自远汉
    3. (3) 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骞“不畏艰辛、不辱使命”的一项是(   )

      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②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  ③骞持汉节不失  ④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⑤西走数十日至大宛  ⑥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

      A . ①③⑤ B . ②④⑥ C . ③④⑤ D . ①②⑥
    4. (4)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骞是在汉朝准备联合月氏夹攻匈奴的情况下出使的,当时月氏为匈奴所败,也准备联合汉朝一同对付匈奴。 B . 在张骞出使月氏的途中,必经匈奴的领地,被匈奴扣押,这一下去就是十年,但是张骞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时刻寻找离开匈奴的机会。 C . 大宛一向听说汉朝的富庶,只是不能和汉通使。张骞的到来使大宛王十分高兴,这是大宛王派人护送张骞前往康居寻找月氏的原因。 D . 十余年后的月氏今非昔比,此时的月氏已经没有了报复匈奴的想法,对张骞提出的建议最终也没有明确回答,这样张骞只好从大夏返回。
    5. (5) 翻译下列句子。

      ①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②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七、文学类文本阅读
  • 11. (2021高二下·嫩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你有多重要

    孙道荣

    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翻腾出来。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

    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他太需要休息了。这段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中,连续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

    汽车颠簸着前进,乘客都昏昏欲睡。他也恍恍惚惚进入梦乡。

    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撞击后,汽车猛地停了下来。

    所有的乘客,都被惊醒了,有人头撞在了前排椅子扶手上,有人被震碎的窗玻璃割伤,有人被抛出了座位,躺在后排的他,也被高高地弹起,又重重地摔了下来——出车祸了!

    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片惊叫声、哭喊声。一片混乱之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撞伤,但看来都无大碍。大家稍稍松了口气,探头窗外,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看,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而下面,是一个峡谷!大家这才发现,车头车尾不在一个水平面!车头向下,尾巴翘起。车内再次爆发出绝望的哭喊声,混乱之中,倾斜的汽车剧烈地摇晃,随时都可能坠落。

    他看看身边,最后一排只有他一个人。窗户开着,他轻轻移到窗前,看看外面。还好,还有近半个车身挂在路牙上,只要从窗户跳出去,他就获救了,安全了。

    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前面的乘客发出惊呼:你不能跳,不然我们可就都完了!

    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那将置一车人于死地。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他不怕死,他这次回乡,就已经做好了死的打算,只是没想到会是这种死法。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

    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中学时,他的物理成绩就很好,他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车头和车尾重量的稍稍改变,都可能使平衡打破,而致车毁人亡。其他乘客都在汽车的前半部分,车尾只有他一人,他是这个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他这一生,从来也没有这么重要过!

    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

    他对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千万不能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来!

    在他的指挥下,离他最近的一位乘客,一点一点,向车尾爬过来。汽车轻轻摇晃着,每一次抖动,都揪着大家的心。

    第一位乘客,成功地移到他身边,从窗户跳了出去。又一位乘客,爬了过来。十几位乘客都获救了。受伤的司机,也从驾驶室爬了出来。他最后一个从窗户跳了出来。汽车晃了晃,没有坠落。

    惊魂未定的乘客们,都安全获救了。看着摇摇欲坠的客车,大家的脸上,流露出劫后余生的欣慰。等大家定下神来,才想起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小伙子。如果没有他的沉着和勇敢,不敢想象,会是怎样不堪的后果。大家四处找他,要向他表达谢意,却没有找到。

    他已经悄悄走了。他的家就在离此地只有几公里的山拗里,上中学时,为了省路费,他就常常一个人从他的家常一个人从这条山路步行回家。十年前,也是从这条山路,他走出了大山,他是他们山寨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曾经令多少人为之自豪啊。而眼前的挫败,相比以前,是多么微不足道。而他也终于明白: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重要,即使是一粒微尘。

    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一段对山路崎岖难走的描述为下文车祸的发生埋下伏笔;车上其他乘客都挪到了前排则为后文车祸发生后车内的惊险状况做了铺垫。 B . 车祸是小说情节上的一个转折,同时也是主人公人生的转折点。经历车祸后,他认识到先前挫折的微不足道,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C . 文中“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果不及时跳窗逃生,自己会有性命之忧;如果跳出去,整车人将失去生还的机会。 D . 小说中人物的行动、心理等描写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使作品更具真实而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2. (2) 小说标题“你有多重要”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 (3) 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八、材料作文
  • 12. (2021高二下·嫩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然而,你的邻居承受痛苦,却孕育着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