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2-04-19 浏览次数:56 类型:月考试卷
一、基础巩固(22分)
  • 1. 默写古诗文。
    1. (1) 海内存知己,,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2) 《关雎》中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
    3. (3)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壮观景象的句子是: ,
    4. (4)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桃花源记》)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1) 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jiǎo jié ()。
    2. (2)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nǎo pàn()上还响着脚步声。
    3. (3) 它zhèn hàn( )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4. (4) 那时自己对rén qíng shì gù( )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杨绛先生心怀恬淡 , 一生与世无争,醉心于读书、写作、翻译。 B . 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反腐力度,“打老虎”、“拍苍蝇”,让腐败分子无处遁形 C . 今年的中华经典诵读文化艺术节,我县多个作品以别具匠心的构思和鲜活的内容获奖。 D . 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2000亿元,这耸人听闻的浪费让人们开始反思“中国式盛宴”。
  • 4. (2016·潍坊)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 提供网络搜索服务的企业必须整改是因为竞价排名机制影响了搜索结果的公正性是重要原因。 B .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才能,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 C . 随着近年来草原自驾的兴起,严重危害了草原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草原不可承受之重。 D . 我原打算介绍王宾向张凯借阅《平凡的世界》,没想到他已经离开学校,跟父母回老家探亲去了。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

    1. (1) 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2. (2) 根据例句以及材料内容提示,完成下面的对偶句。

      高科技,发卫星,顺利升空。

      俏嫦娥,

二、阅读积累(38分)
  • 6. 阅读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潭中鱼百许头()    

      日光下 )  

      折蛇行()           

      不可久

    2.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 . 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 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 . 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 --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 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 . 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 7. 阅读

    严母教读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口授句读 , 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 , 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 , 解衣以胸温儿背,共朗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 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④!”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铨终学有所成,蜚声文坛。

    【注释】①铨:蒋士铨,字心馀。清代江西铅山人。②句读:这里泛指文章。③夏(jiǎ)楚:这里指责打的意思④乃尔:这样。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记母教铨/学而习之 B . 诸姨谓母曰/射于家圃 C . 解衣胸温儿背/自为大有所益 D . 纵横落/七百里
    2. (2) 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至 夜 分 寒 甚 母 坐 于 床 以 被 覆 双 足

    3. (3) 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你是否认同?谈谈你的看法。
  • 8. 阅读

    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

    ①有人统计过,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摸一次,而且这个习惯动作很难避免。那么,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呢?

    ②早期的人类语言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学家认为,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无法满足复杂的交流需求,因此需要借助肢体动作来丰富语言交流的形态和内容。

    ③在人类语言形成的早期,触摸面部、额头、下巴和脖子是早期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类学家甚至研究了这些动作的具体意义,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领,用手握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看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

    ④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语音变化的丰富,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说话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几乎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肢体动作逐步失去了其在交流中的主导作用,退化成语言的辅助机制。

    ⑤相对于语言学家的解释,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

    ⑥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神经学家指出,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经意间摸自己的脸,实际上是在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⑦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人类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独立于周边的环境,也独立于他人。研究发现,部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猩猩、狮子等动物在照镜子时可以区分镜子中的自己和镜子中的其他同类个体。有学者认为,人类触摸自己面部的表现正是源于这种自我意识的反应。

    ⑧人类有一套心理机制保护自我意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触摸自己的身体是最简单、直接的提升自我意识的方法。有研究发现,人在群体中比独处的时候会更多地触摸自己的脸、胳膊和头部,这固然是因为人们更在意社交场合下自己的仪容,但是在群体中人会下意识地触碰自己的身体,这种行为可以产生心理暗示作用,提升自我意识,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

    ⑨当我们下一次出门注意到自己或他人触摸面部的这个动作时,体会或许会更多吧。

    1. (1) 文章思路清晰,第①段:;第②一⑧段:从角度解释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第⑨段:照应开篇,引发人深入体味,人触摸面部或许还有更多原因。
    2. (2)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早期的人类语言与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 B . 随着语言的发展,肢体动作逐步失去了其在交流中的主导作用,退化成语言的辅助机制。 C . 人与动物唯一的差异就是人类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既独立于周边的环境,也独立于他人。 D .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触摸自己的身体是最简单、直接的提升自我意识的方法。
    3. (3) 受到高频噪声干扰时,人们触摸面部的动作比不出现噪声时显著增多。为什么呢?请作简要解释。
  • 9. 阅读

    核桃母亲

    上班的路上有一段林荫道,道旁栽着核桃树。

    路的右边紧邻着一所中学,红色的围墙。两个月的沉寂后,秋天,学校又热闹起来,每当走到这里,我习惯慢下来,听听孩子们的读书声和喧闹声。

    热闹的还有核桃树,青色的叶间垂挂着圆圆的绿皮核桃,沉甸甸的。凉凉的风穿于其中,有了温度,有了分量。

    不久,又多了一道风景。每天早上,一个衣衫破旧、矮瘦的中年女人会举着长竹竿打核桃,挥舞半天才落下一个,似乎很费力,奇怪的是她总蒙着面纱,看不到脸。

    开始,我向她热情地打招呼,试着和她聊天。她却不说话,一会儿摇头,一会儿点头,一会儿又用手比比画画,虽不说话,可眼睛里的真诚还是让人生出好感。之后,再看到她,我就会递上一个微笑。

    有时她更热情,硬塞给我几个核桃。

    有一次,我看见戴着红色袖章的社区管理员走向她,心想坏了,管理员肯定要阻止她了。不料,管理员竟接过她手里的竹竿挥舞起来,她在下面跑着接。我向管理员打听,终于知道了这个戴着面纱的女人的故事。

    十几年前,一场大火烧毁了她幸福宁静的家,丈夫在大火中丧生了。她本来是幸免者,起火时她不在,出去了,可是回来时面对熊熊火海,她想都没想直接跳进去了,任谁也拉不住,因为孩子还在里面。

    孩子被完好无损地救了出来,她却受了重伤,奄奄一息。脸部被大面积烧伤,嗓子因吸进大量浓烟,再也说不出话来。她觉得值了,心中充满感恩,感谢苍天还给她留下一个完整的孩子。在所有人对她失去希望的时候,她坚强地活了下来。

    她原本是一个漂亮娇小的女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教书育人。因不能发声,学校是回不去了。为了生存,她尝试着摆起了地摊,怕吓着路人,就戴上了面纱。可是因为不能说话交流,做小生意也不行。她又去学刺绣,这倒是适合她的。没日没夜地绣,勉强可以度日。

    孩子迅速地长大,她却迅速地苍老下去,被时间和生活风干成一枚干核桃,有着坚硬的外壳。

    眼看孩子上高三了,正是费脑子的时候,她也没钱买营养品,于是就来打一些核桃给孩子吃。

    后来,我见到了她的孩子,是一个帅气的男孩子,比她要高出一头。他从学校出来,搂着她的肩,又说又笑。忽然一阵大风,吹掉了她的面纱。那是一张怎样的脸呀,满脸烧伤的痕迹,像核桃的外壳。

    面纱被风吹着跑,男孩子追着面纱跑。她站在那里竟笑了,核桃壳的脸笑成了蝴蝶形的核桃仁,翩翩飞舞。

    (选自《云南林业》有删改)

    1. (1) 文中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3. (3) 请结合文章说内容,简要分析“母亲”的形象。
    4. (4) 文中最后一段“她站在那里竟笑了”中的“笑”包含哪些意思?
三、作文(40分)
  • 10. 作文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在青年,青春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奋斗中更显意义和价值。

    请以“把   ▲   写在青春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文体自选;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 11. 阅读《傅雷家书》选段,回答问题。

    1956年2月29日夜

    亲爱的孩子:

    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原作者的悲欢喜怒化为你自己的悲欢喜怒,使原作者每一根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否则即使道理说了一大堆,仍然是隔了一层。一般艺术家的偏于intellectual[理智],偏于cold[冷静],就因为他们停留在理性认识的阶段上。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感之不深,自然爱之不切了;爱之不切,弹出来当然也不够味儿;而越是不够味儿,越是引不起你兴趣。如此循环下去,你对一个作家当然无从深入。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节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你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会这样欣赏他,理解他。

    由此得到一个结论: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法文里有句话叫做“伟大的心”,意思就是“爱”,这“伟大的心”几个字,真有意义。而且这个爱决不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感情,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

    1. (1) 结合语境,解释加粗词语的含义。真正的共鸣:
    2. (2) 作者在分析了孩子过去和现在弹奏的差别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是:
    3. (3) 傅雷对儿子的教导对你有什么启发?
    4. (4) 选文是洋溢着父子深情的家书,耐人寻味,深切感人,和一般的讲道理的文章比较,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