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桔槔 ②辘轳 ③水排 ④翻车 ⑤筒车
①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促进了土地关系的变化 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①井田制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④君主私有土地 ⑤均田制
①山东、山西两区是传统的农业区
②龙门碣石以北属于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③江南地区在中国古代一直属于落后的经济区域
④汉代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还相对缓慢
|
唐 |
宋 |
明 |
清 |
河南 |
15 |
16 |
2 |
1 |
江苏 |
7 |
8 |
17 |
49 |
材料二:“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经普遍。
请回答:
材料一
材料二 唐宋以来,商业发达,地区往来较多,交易数额越来越大,需要大量轻便的货币。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公斤,买一匹布值两万铁钱,约重五百斤,要用车载。北宋初,四川专用铁钱,故纸币首创于四川绝非偶然;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北宋开国(960年)后,四川初由商人出具收据形式的储券,券上无交子字样,票面全额是临时填写的,分散发行,式样不统一,呈现出自由发行的特征。
太宗初年,成都十六家富商联合,建立交子铺,发行交子,在各地设立分铺。一律使用铜版印刷,呈现出联合特征。遇有富商经营不善,资金不足,不能兑现,引起争讼,由政府出面干涉。至仁宗(1023年),设益州交子务,发行官交子。官办交子的形制、版面图案精美,三色套印,在世界印刷史上、版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刚《中国货币史纲要》
材料三 历史的转折时刻出现在1492年……明廷下令“闭关锁国”,沿海人民从此不得与来华的番邦发生任何交通、贸易行为。第二年,明廷敕谕今后百姓的商货下海,即以“私通外国”治罪。
铁桶阵(对外)和散沙术(对内)是明清国者的两大法宝……要把天下打成散沙,在经济上,最好的模式就是男耕女织……在14世纪的中国江南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孺老小都从事纺织,全家动手,机声不休,通宵达旦。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这个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状况,严格地说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专制统治……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的中国农业有很大进步。各种作物品种增加,仅稻米品种每个地区多有几十种。甘薯、玉米、烟草、花生等作物新品种由国外传入,广泛种植。植棉遍及南北。浙西蚕丝,广东蔗田,四川茶园,福建蓝草(染料),江南花生等,生产蔚为大观。农村经济商品化动向明显。
手工业种类繁多,棉纺、丝纺、浆染、造纸、制瓷、铸铁、榨油、麻、糖等技术明显提高。江南城镇大量脱离农业的手工业者进入民营手工业中,民营手工业地位反超官营。工商业发展,带来城市兴旺。新兴城市遍布南北,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围绕着城市。这些市镇专业性很强,具有各自的特色产品生产。明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通货。
明代,还出现了徽商、晋商、闽商、陕商、浙商等商帮,他们经营各类商品;资金能达百万两白银,这都为资本流通和集中创造了便利条件。
农业上表现出品种多、产量大:劳动力逐渐自由化,推动手工业和市场活跃;海外输入大量白银;国内白银的通货作用增强;城市集镇兴旺等都在为资本主义化的生产准备着条件。于是,生产行业内部的新气象——资本主义萌芽呼之欲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古代史》下卷和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明中叶后,广东地区的铁冶业,招引了福建上杭等县携资前来的企业主,他们雇佣外地及本地工人,租山掘矿,起炉煽铁取利。少则五六炉,多则一二十炉,每炉聚集二三百人,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实体。
——摘编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是各种因素的集合作用,这些因素包括专制体制,封建剥削,传统农商政策,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海禁政策等。
——摘编自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下卷和李楠、张海鹏、康力行等学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