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主要货币图
作者 | 书名 | 内容摘录 |
司马相如 | 《封禅文》 | 大汉之德,逢涌原泉 |
班固 | 《西都赋》 | 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 |
班固 | 《汉书·陈汤传》 | 建强汉之节,承明圣之诏 |
范晔 | 《后汉书·王符传》 | 大汉之广土,士民之繁庶,朝廷之清明,上下之惰正 |
时间 | 事件 | 事件后续 |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 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 | 明初沿袭 |
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 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 | 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 |
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 | 荷兰人占领澎湖 | 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 |
材料一:官员考核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尚书》、《周礼》均有记载。战国、秦汉时期,主要采用以赋入多少作为考核标准的“上计”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事考核的对象逐步由地方官吏扩大到中央官吏,出现了专门负责考核的机构;唐宋时对官吏的选择和考核更加重视,主要实行“善最”考课;明、清考核分“考满”“考察”两种。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且运作有效的考核机制。
——据刘承《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等整理
材料二:中国文官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就是被归纳为“扬清激浊”的考核制度。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根据对官吏的考核情况,分不同的等级,予以升降赏罚,考核和官吏的选拔与任用紧密相连。纵观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尽管有着不少弊端,但其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
——摘编自林艳玉《中国古代官吏的考核制度及其启示》
材料: 20世纪30年代5个大型城市和63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上海拥有全国半数以上的大型工商企业。七七事变后的短短数年中,全国城乡共有1425万人迁往西部后方。从1937年至1942年底,桂林市人口增2.16倍,重庆的人口从战前的47万人猛增至124万人。贵阳、宜宾等城市人口也成倍增加。随着政治中心移往西南,仅陪都重庆国民政府的各类机关就共约130个,重庆集中了大批政治家和党军政人士。各类内迁的民营、国营和军工企业约上千家,大量的企业家、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也随之内迁。这对于大后方的工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化工巨子范旭东率200多名技工入川,推广晒盐卤技术,降低了成本。光学专家龚祖同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学位回国,制成了中国第一台军用望远镜和机枪瞄准镜。女工程师丰云鹤于抗战爆发后毅然回国,在重庆办厂,从肥皂废液中提炼甘油以制造炸药。内迁高校多采用联合办学的形式,西南联大已发展为5个学院26个系、350多名教师、327多名学生的大学。西南联大的教授可谓集一时之选。日后师生人才辈出。
——摘编自忻平《试论抗战时期内迁及其对后方社会的影响》
材料:在亚当·斯密(1723—1790)看来,市场的自由竞争实现了社会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引导着人们实现着个人利益,也增进着国家的财富,这是现行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是个人财富与国民财富增长的动力。就生产形式而言,自由竞争并不会带来生产的无序化,相反,在市场的自由调节下,社会在进行均衡的生产,实现自然的和谐与有序。亚当·斯密坚定地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激活起“经济人”天生具有的一种创造欲望和创造能力。
在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傅立叶(1772—1837)认为,从社会生产的运作状况来说,工业文明是一种无限制经济自由的制度,它没有计划,无限竞争,从竞争中又产生了“工业封建主义”即垄断,由此使整个社会生产呈现出无政府主义和生产危机。服从于这一运作规律,每个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只要符合自己的意愿,即使其行为有害于社会也在所不顾,社会的整体利益可以丝毫不加考虑,社会个人与集体处在经常斗争状态,一些人的幸福与发财建立在别人的不幸甚至是毁灭之上。
——摘编自王斯德《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
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乌托邦意为“空想的国家”)。
1824年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欧文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
1831年、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运动。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1871年巴黎公社。
1880年恩格斯发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原则。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6年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就“社会主义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