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沈阳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寒假验收...

更新时间:2022-04-21 浏览次数:54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 春秋时期的货币铸造地点,主要集中在晋国和东周王畿所在之地;战国中期以后,货币铸造的范围向东延伸到滨海的齐国境内,向南到达江淮间的荆楚,向北到达燕赵长城以南。这表明(   ) 

     

     战国主要货币图 

    A . 区域经济发展较快 B . 全国市场初步形成 C . 民族交融进程加速 D . 各国货币单一流通
  • 2. (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 汉代人对汉朝的称谓
    作者 书名  内容摘录 
    司马相如  《封禅文》  大汉之德,逢涌原泉 
    班固  《西都赋》  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 
    班固  《汉书·陈汤传》  建强汉之节,承明圣之诏 
    范晔  《后汉书·王符传》  大汉之广土,士民之繁庶,朝廷之清明,上下之惰正 
    上表“大汉”“皇汉”和“强汉”的称谓体现出(   ) 
    A . 军民拓展疆土的雄心壮志 B .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C . 汉朝对国力和军力的自信 D . 华夷之辨观念较浓厚
  • 3. (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 唐代科举考试试卷不密封,主考官决定是否录取时,既看考生的答卷水平,也可以参考考生平时的作品和声誉,如举子平时所作诗文卷轴向礼部交纳的“纳省卷”,在社会、政治、文坛上都有地位的人向主考官推荐的“通榜”等。唐代科举的这一录取原则(   ) 
    A . 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 B . 加强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 C . 体现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 D . 利于对参考考生全面考察
  • 4. (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 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而另一思想家则认为:“学者欲为圣人,必先廓清心体,使纤翳不留,真性始见,方有操持涵养之地。”这两种观点反映出(   ) 
    A . 理学修习方式殊途同归 B . 儒家伦理世俗化得到广泛认同 C . 传统义利观念发生嬗变 D . 格物致知成为了基本治学方法
  • 5. (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
    时间  事件  事件后续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  明初沿袭 
    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  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 
    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  荷兰人占领澎湖  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政府重视对边疆的管理 B . 荷兰在亚洲扩张被遏制 C . 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D . 中国领土主权意识增强
  • 6. (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 据记载,清廷在绥服蒙古各部过程中,根据八旗制度组织原则,结合蒙古原有社会制度,逐步建立起盟旗制度。盟旗的重大军政事宜由朝廷的理藩院裁决,地方性重大事件则报有关地区将军、都统和办事大臣会办。可见,盟旗制度(    ) 
    A .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 . 扩大了地方上的行政权力 C . 使民族平等原则得到贯彻落实 D . 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7. (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 湖北军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宣布湖北各州县一律改制共和,由革命政府重新任命官吏;依法审理民事和刑事案件,并准民上诉,公开审理;明确规定官兵官俸不得特别悬殊。湖北军政府颁布这些法令(    ) 
    A . 昭示了政权的革命性与进步性 B . 终结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C .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 D . 粉碎了旧官僚的复辟阴谋
  • 8. (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 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乡、区乃至县政府的执行委员会,“都是用一种群众会选举的。一哄而集的群众会,不能讨论问题。”“一些地方有了代表会,亦仅认为是对执行委员会的临时选举机关;选举完毕,大权揽于委员会,代表会再不谈起。名副其实的工农兵代表会组织,不是没有,只是少极了。”这一观点意在(    ) 
    A . 促进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 . 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 . 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D . 强调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
  • 9. (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 1961~1963年,安徽省进行了包产到户的“责任田”试验,1964年春耕前,试验完全停止。下图能说明(  ) 

     1961~1970年安徽省与全国粮食产量年增长率对比 

     

    A . 农业集体化道路在当时仍具有优势 B . 安徽包产到户试验不具备可操作性 C . “八字方针”推动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D . “四个现代化”提出激发农民积极性
  • 10. (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 下图为我国2007~2015年农村常住人口与农业户籍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趋势图。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 城乡差别日渐缩小 B .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C .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D . 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 11. (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 英国考古学家哈佛菲尔德说道:“有言道希腊教人为人,而罗马开化人类,这就是帝国的功业,而其采取的形式则是罗马化。”这里“罗马化”理解准确的是(   )
    A . 罗马文化以其先进的法律影响世界 B . 先进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传播 C . 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相比具有开创性 D . 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存在一定继承性
  • 12. (2022高一下·电白月考) 公元8~9世纪,许多哈里发(伊斯兰宗教领袖的称谓)派遣使者到希腊去搜集各种书籍,特别是数学和医学方面的书籍。10世纪时,阿拉伯统治者曾派人到埃及和两河流域购买古籍或其手抄本。这些做法(    ) 
    A . 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扩张的本性 B . 意在搭建东西文明交流的桥梁 C . 推动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的勃兴 D . 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 13. (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 18世纪中后期,对《百科全书》的需求遍布法国全境。有人描述:从未有一个项目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和以如此快的速度进行,在不到21年半的时间里和经过两次重新预定后,我们已经印刷了8000部这样的《百科全书》,只剩下一小部分有待销售。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 法国启蒙思想已普及欧洲 B . 《百科全书》获得丰厚利润 C . 人们对获取新知识的渴求 D . 法国大革命舆论准备充分
  • 14. (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 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提议,要想世界永久和平,必须有一个新秩序,不应再用老一套的外交方式来解决战争问题,战胜国不应要求割地赔款,应该废除秘密外交,应该通过建立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来创立新秩序。威尔逊的提议(    ) 
    A . 使美国攫取了世界政治霸权 B . 维持了持久的国际和平 C . 有利于集体安全机制的建立 D . 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 15. (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 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重工业增长241%,轻工业增长95%;经过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重工业增长140%,轻工业增长100%,某些重要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甚至增加了两倍。据此可知,苏联(    ) 
    A . 经济体制趋于完善 B . 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C . 经济政策侧重民生 D . 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 16. (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 20世纪70年代以前,联合国关注的是“传统安全”,包括国家安全、主权独立、民族国家平等的安全和免受外来干涉、军事侵略的安全。20世纪70年代以后,环境问题、发展问题等“非传统安全”受到联合国的重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联合国职能不断扩大 B . 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C .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 . 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缓解
二、主观题(本大题共4小题, 17题12分,18题16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 17. (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官员考核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尚书》、《周礼》均有记载。战国、秦汉时期,主要采用以赋入多少作为考核标准的“上计”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事考核的对象逐步由地方官吏扩大到中央官吏,出现了专门负责考核的机构;唐宋时对官吏的选择和考核更加重视,主要实行“善最”考课;明、清考核分“考满”“考察”两种。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且运作有效的考核机制。 

     ——据刘承《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等整理 

     材料二:中国文官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就是被归纳为“扬清激浊”的考核制度。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根据对官吏的考核情况,分不同的等级,予以升降赏罚,考核和官吏的选拔与任用紧密相连。纵观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尽管有着不少弊端,但其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 

     ——摘编自林艳玉《中国古代官吏的考核制度及其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积极作用。 
  • 18. (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 抗战时期大批东部沿海地区的工厂、人口及各种机关向西部后方进行迁移,意义十分重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年代5个大型城市和63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上海拥有全国半数以上的大型工商企业。七七事变后的短短数年中,全国城乡共有1425万人迁往西部后方。从1937年至1942年底,桂林市人口增2.16倍,重庆的人口从战前的47万人猛增至124万人。贵阳、宜宾等城市人口也成倍增加。随着政治中心移往西南,仅陪都重庆国民政府的各类机关就共约130个,重庆集中了大批政治家和党军政人士。各类内迁的民营、国营和军工企业约上千家,大量的企业家、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也随之内迁。这对于大后方的工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化工巨子范旭东率200多名技工入川,推广晒盐卤技术,降低了成本。光学专家龚祖同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学位回国,制成了中国第一台军用望远镜和机枪瞄准镜。女工程师丰云鹤于抗战爆发后毅然回国,在重庆办厂,从肥皂废液中提炼甘油以制造炸药。内迁高校多采用联合办学的形式,西南联大已发展为5个学院26个系、350多名教师、327多名学生的大学。西南联大的教授可谓集一时之选。日后师生人才辈出。

     ——摘编自忻平《试论抗战时期内迁及其对后方社会的影响》 

    1. (1) 据材料,概括抗战时期人口内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抗战时期人口内迁的历史背景。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抗战内迁的历史意义。 
  • 19. (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亚当·斯密(1723—1790)看来,市场的自由竞争实现了社会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引导着人们实现着个人利益,也增进着国家的财富,这是现行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是个人财富与国民财富增长的动力。就生产形式而言,自由竞争并不会带来生产的无序化,相反,在市场的自由调节下,社会在进行均衡的生产,实现自然的和谐与有序。亚当·斯密坚定地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激活起“经济人”天生具有的一种创造欲望和创造能力。 

     在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傅立叶(1772—1837)认为,从社会生产的运作状况来说,工业文明是一种无限制经济自由的制度,它没有计划,无限竞争,从竞争中又产生了“工业封建主义”即垄断,由此使整个社会生产呈现出无政府主义和生产危机。服从于这一运作规律,每个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只要符合自己的意愿,即使其行为有害于社会也在所不顾,社会的整体利益可以丝毫不加考虑,社会个人与集体处在经常斗争状态,一些人的幸福与发财建立在别人的不幸甚至是毁灭之上。 

     ——摘编自王斯德《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傅立叶和亚当·斯密对“经济自由主义”的不同看法。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傅立叶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结合史实说明后人为解决“经济自由主义”的弊端所作的有益尝试。 
  • 20. (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 “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提出来还不到两百年,但从其实质含义来界定社会主义可以向上追溯五百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乌托邦意为“空想的国家”)。 

     1824年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欧文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 

     1831年、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运动。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1871年巴黎公社。 

     1880年恩格斯发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原则。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6年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就“社会主义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