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图可知2017-2021年我国( )
①在优化经济结构中推动共同富裕
②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保持稳中向好
③经济发展促进了居民收入增长
④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增速逐年稳步提高
①巩固政府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②推动东西部经济协调联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③夯实数字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
④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激发数据要素创新活力
①旨在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发展
②有利于健全社会保险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③有利于稳定农户种粮收益,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④是市场发挥作用更好满足农民风险保障需求的体现
①拥有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
②坚持更深层次对外开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③全面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持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④居民消费已迈入中高端阶段,超大规模市场吸引力不断增强
①将建议反映给人大代表,由其转交
②履行公民义务,将建议提交给居民会议
③列席党代会或政协会议,向大会提交建议
④将建议通过电子邮件提交给相关职能部门
①优化人大代表结构,提高立法、监督等工作质量
②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
③地方人大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更好行使职权
④规范地方人大专委会建设,提升地方治理效能
①人权无国界,中俄应为推进全球人权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②人权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不能成为向别国施压的工具
③没有各国适合自身国情的人权保护,就没有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
④中俄作为具有同盟关系的大国,要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加强合作
①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
②文化由经济决定,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③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征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①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
②社会的认可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标准
③文艺创作要在书写人民奋斗中展现时代气象
④人生价值是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①人工智能能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推动事物发展
②应对未知事物的挑战离不开发挥人的主动创造性
③根据人的意愿进行科学研究,能够不断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④人工智能的应用可提升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水平
①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要关注量的积累过程
②事物发展有其自身规律,要顺应规律促成事物质变
③联系是具体的,要善于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会相互转化,要善于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①劳动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②劳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类社会历史本质上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④历史发展规律形成和存在于人类劳动实践中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22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
“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推进“双碳”工作,必须坚持
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资
源条件、技术潜力、市场活力,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
方式、空间格局。
2022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坚定不移,又要科学有序推进。要先立后破,不能未立先破。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并为实现“双碳”目标提出三条措施。
法治兴则国家兴。国家立法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人民的期待,不断从“有法可依”走向“良法善治”。
2021年以来,《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反食品浪费法》等一批回应社会关切、顺应人民期待的法律相继出现在人们的身边,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显著增强,立法形式也更为丰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强化法治督察,各地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法治政府建设得到有力推进。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议案10件,制定修订行政法规15部,先后发布了《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一2025 年)》、《法治社 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 年)》、《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 (2021-2025年)》,为未来的法治建设明确了路线图。最高人民检察院启动了对三年来纠正的冤错案件的全面排查,逐案提出追责意见,以严肃追责压实司法责任制。最高人民法院推出在线诉讼规则,推动诉讼服务实现“网上办”,着力破解人民群众诉讼难痛点。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在各地集中展开,直面顽瘴痼疾、清除害群之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基不断夯实.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不断从“有法可依”走向“良法善治”。
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
为世界奉献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离不开强大科技实力支撑。实时捕捉、计算机动画(CG)、增强现实(AR)等技术造就了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空灵壮观、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先进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铺就“最快的冰”,国产化的高钒密闭索织出了“坚固的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造就了“智慧的馆”……本届冬奥会一共有212项技术落地应用,其中有33项技术为首次使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科技的潜力令人惊叹,北京冬奥会在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挖掘了这种潜力。”
冬奥会不仅是竞技体育的展示舞台,也是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从场馆设计到冬奥标识,北京冬奥会呈现出鲜明的中国元素、独特的中国气派;闭幕式上,璀璨焰火腾空而起,形成的“天下一家”中英文字样在空中闪耀。当中华文化与奥运文化和合共生,就有了世间美美与共的相遇。
北京冬残奥会是体育盛会,也是弘扬扶残助残美德、推动社会文明友好的盛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爱传播给更多群众,鼓励更多人加入到扶残助残行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