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城市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
②集体住宅和复合式公寓的建筑形态
③主次分明、院落有序的住宅布局结构
④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的建筑特征
时期. | 1946~ 1980年 | 1965 ~ 1994年 | 1950~ 1976年 | 1955 ~ 1976年 |
国家 | 英国 | 法国 | 瑞典 | 荷兰 |
新城数量(个) | 32 | 9 | 11 | 15 |
城市 | 伦敦 | 巴黎 | 斯德哥尔摩 | 兰斯塔德地区 |
新城数量(个) | 11 | 5 | 6 | 13 |
①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吸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成果
②努力自主创新,抢占市场先机
③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企业竞争力、生命力
④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1968年9月 | 《红旗》杂志(1958—1988年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理论刊物)发表《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 |
1977年底 | “赤脚医生”数量为150多万名,全国85%的生产大队实行合作医疗。 |
20世纪80年代 | 全国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行政村锐减至5%;《国务院批准卫生部关于合理解决赤脚医生补助问题的问题》,明确界定为“他们同民办教师一样,是农村中的知识分子,技术人员,脑力劳动者”。 |
2004年I月 | 颁布《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规范乡村医生的从业行为,保护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农村居民获得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逐步建立适应新农合的医疗消费层次和水平的服务体系。 |
①以朴素实用的治疗模式,满足初级医护需要
②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合作医疗制度宣告结束
③建立了完善的切合农民利益的合作医疗制度
④在中国卫生史乃至世界卫生史上具有创造性
①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②充分体现了全国协作抗疫上的制度优势
③没有重视灾后的防疫和疫情方面的控制
④基础医疗建设为抗灾防疫提供物质支持
①医疗卫生体系的逐步完善
②国家治理效能的显著提高
③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
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材料一 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地区差异
全世界 |
发达国家和地区 |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
|||||
总人口 (百万) |
城镇人口 (百万) |
城市化水平 (%) |
城镇人口 (百万) |
城市化水平 (%) |
城镇人口 (百万) |
城市化水平 (%) |
|
1800 1825 1850 1875 1900 1925 1950 1970 1975 1997 2015 |
978 1100 1262 1420 1650 1950 2501 4076 5829 7207 |
50 60 80 125 220 400 724 1564 2681 3870 |
5.1 5.4 6.3 8.8 13.3 20.5 29.0 38.4 46.0 53.7 |
20 25 40 75 150 285 449 698 753 880 765 |
7.3 8.2 11.4 17.2 26.1 39.9 52.5 66.6 68.6 74 82.3 |
30 35 40 50 70 115 275 673 811 1801 3024 |
4.3 4.3 4.4 5.0 6.5 9.3 16.7 25.4 27.2 38.4 49.3 |
——资料来源: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78、81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2015年为预测值
材料二 1949年至1952年三年间,全国市镇人口从5765万增加到7163万,市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从10.6%上升到12.5%,城市职工总数从1952年的1603万增加到1957年底的3101万。这当中包括几百万由城镇个体劳动者转变而来的职工,但仍有至少几百万农业劳动力进入工厂和矿山就业。这些进城农民大多数是国家计划招来的,也有不少农民自发进入市镇谋业被城镇企业接纳。
——摘编自肖冬连著《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人口,资源等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逐步放大,城市群在整个国家发展中的权重日益增强,与此相应,治理问题就显得越发紧迫。国际经验也表明,与高速城市化进程相伴生的城乡分割、公共卫生、老龄化、风险积聚、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将会凸显,由此滋生的“城市病”已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自觉站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摘自求是网)
材料一 1408~1643年间,中国爆发全国性大疫19次之多,局部性疫情不计其数,致使“万户萧疏鬼唱歌”“饥民抢掠四起”。文献记载每当瘟疫发生时,皇帝往往派人去祈祷,采取施咒的办法安慰百姓。明宪宗曾下诏在京城崇文、宣武等六门城外,各置漏泽园一所,收殓遗尸。1587年明神宗谕旨礼部:“尔部便行太医院精选医官人等,多发药材,分头诊视施给”;还强调“此后各省直有与重大灾疫,须令各府州县即许便宜动支社仓积谷,及本部事例义输等银、病者或给衣食”。对此时人评论:“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至于对防疫较为有效的隔离、禁止人员流动等措施,朝廷并没有推行,文献也没有记载。
——摘编自甘海根《明代北京的瘟疫与政府应对》
材料二 英国首都伦敦由于人口集中、卫生环境差而成为鼠疫频繁光顾的城市之一,15—17世纪频繁发生严重鼠疫。针对疫情,1518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为确保隔离措施的落实,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被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在1604年索尔兹伯里瘟疫期间,整个镇1/5的人口被纳入到国家救助中,因此群众愿意配合隔离。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郡治安法官作为总负责人,教区牧师和执事作为配合机构每周要报告相关情况。
——摘编自陈凯鹏《十六、十七世纪中英两国防疫对策比较》
材料三 1910年12月,鼠疫在东北大流行,哈尔滨一带尤为严重。清政府派医学博士伍连德到东北领导防疫工作。为弄清楚病因,伍连德通过病理解剖染病死尸,发现了罪魁祸首——肺鼠疫,这是一种新型鼠疫,在人和人之间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感染了鼠疫的病人或者尸体;伍连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士兵挨家挨户搜查,发现病人,就立刻送到防疫医院,还要用生硫黄和石炭酸给病人待过的房屋消毒,他克服重重阻力对尸体进行焚烧、掩埋;抽调士兵进行交通管制,还设计了一种成本极低、易推广使用的简易双层纱布囊口罩——在两层纱布中间放置一块吸水药棉(后人称作“伍氏口罩”)。……他仅用了67天,就控制住了东北鼠疫,这是中国第一次以科学手段有效遏制疫情的成功案例,也是人类历史上依靠科学手段成功控制传染病的典范。
——摘自《东北鼠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