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第151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4...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54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
  • 1. (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 耶莫遗址位于伊拉克北部摩苏尔以东,遗址有21座房屋,每座房子有好几个房间,房间里有炉灶、地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骨制工具,还有装饰品及女神的塑像。遗址人口为500人左右,是西亚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代表。耶莫原始聚落产生的原因是( )
    A . 西亚最早培植大麦、小麦 B . 原始农耕的产生,开始定居生活 C . 赫梯人最早学会冶铁技术 D . 西亚地区最早产生了阶级与国家
  • 2. (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 四合院是中国古代民居的典型代表。“正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是四合院典型的安排方式:北面为正房,东西为厢房,南面为倒座,东西南北四面均为房子,中间为天井,整体由廊子贯通。这种以中轴线为中心,向南北方向延伸,并向东西方向对齐并列的庭院建筑布局和居住方式是其典型特征。这折射出中国古代民居(      )
    A . 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礼乐制度 B . 按方位、主次规划不同的功能区 C . 因地理环境不同而各具民族特色 D . 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 3. (2022高二下·鹤岗月考) 明清时期的震泽镇,元时尚为一村落,居民仅数十家;明中叶后增至三四百家;明弘治、嘉靖年间已有千余家;清初由于丝织之盛,货物并聚,居民达二三千家。这反映了(      )
    A . 城市化进程开始 B . 区域性经济分工明显 C . 集镇经济的繁荣 D . 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 4. (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 兴隆洼遗址形成3万多平方米的环壕聚落,内有成排的房屋百余间,中心位置的大型房屋内有人猪合葬墓,玉器成为标志身份的饰品,并出现石器集中生产的迹象。无论是平底简形罐和晚期出现的之字纹,还是以猪崇拜为重要内容的早期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都奠定了这地区“宗教取向”的社会发展传统。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 . 兴隆洼文化独特的文化传统 B . 农业是推动文化形成的关键因素 C . 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原始村落 D . 兴隆洼遗址是穴居时代的典型
  • 5. (2024高二下·乐平月考) 古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在公共建筑、城市规划、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独特而惊人的创造至今仍影响着西方乃至世界。下列属于其“独特而惊人的创造”的是(      )

    ①城市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
    ②集体住宅和复合式公寓的建筑形态

    ③主次分明、院落有序的住宅布局结构
    ④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的建筑特征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6. (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 下表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城开发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些新城的开发(      )

    时期.

     1946~ 1980年

    1965 ~ 1994年

    1950~ 1976年

    1955 ~ 1976年

    国家

    英国

    法国

    瑞典

    荷兰

    新城数量(个)

    32

    9

    11

    15

    城市

    伦敦

    巴黎

    斯德哥尔摩

    兰斯塔德地区

    新城数量(个)

    11

    5

    6

    13

    A . 说明了逆城市化成为新趋势 B . 缓解了中心城市的压力 C . 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D . 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
  • 7. (2024高二上·合江期末) 1902年,清朝海关规定,国内各通商口岸或铁路沿线城市“无论东西南北,凡兵船、商船、海关、铁路”,皆以上海所在时区的时间为准。其它地区仍使用各自的地方时。这表明当时(      )
    A . 市民时间观念普遍加强 B . 近代化进程存在时空差异 C .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 . 清政府日益重视海关主权
  • 8. (2024高二下·重庆市期中)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陆续设置了济贫委员会、工厂视察员办公室、卫生总局,负责解决城市住房短缺、贫民窟密布、公共卫生设施匮乏、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此外还兴建了商店、公园、仓库、车站等公共设施。这表明(      )
    A . 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B . 城市化过程中政府注重“以人为本” C . 工业化进程中城市问题日益突出 D . 城市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
  • 9. (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 1881年的《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准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1922年的《上海指南》这样形容上海:“上海,世界第六大都市;上海,东方的巴黎;上海,太平洋西岸的纽约。”由此可见,近代上海(      )
    A . 是列强竞相投资的场所 B . 引领世界时尚潮流 C . 城市化的水平明显提升 D . 工业发展领先世界
  • 10. (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 1976年联合国在温哥华达成了一项关于改进人居质量的综合性规划。这项行动规划经参与会议的132个国家的代表一致通过,具体化为64条建议,涵盖六个领域:人居政策与策略;人居规划;机构与管理;住房、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服务;土地;公众参与。这项规划(      )
    A . 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B . 有利于世界各国居住环境的改善 C . 说明城市环境问题受到世界关注 D . 表明人类的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
  • 11. (2022高三下·山东开学考) 山东西南部的济宁是明清时运河沿岸的中心城市,四方“莫不以此为百货转运起点;工商业之盛甲于全省”;“及粮运改道,河道废弛,津浦(铁路)通车”,济宁“顿见停滞,不复如昔”,由直隶州降为济宁县,在山东乃至全国经济层次体系中迅速向边缘位置滑落。导致济宁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新兴产业结构的变迁 B . 海外贸易新格局形成 C . 政治中心职能的丧失 D . 新式交通方式的出现
  • 12. (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 1905年京汉铁路正式通车后,武汉闹市区不再局限于长江边的租界一隅,以前被称为“草庐茅店,三五零星”的硚口至谌家矶一帯,也变得“三十里几比室直连矣”。由此可见,近代中国铁路建设(      )
    A . 促进了城区面貌的变迁 B . 推动了生活方式的改变 C . 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 . 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 13. (2024高二下·阆中月考) 共和国时期,罗马已经修筑了通向南方卡普亚的阿庇安大道。帝国建立后,罗马人筑路的步伐并未停止,如德鲁苏斯战役后,克劳迪亚大道“使得阿尔卑斯山脉可以通行”;1世纪末2世纪初,罗马道路修筑至中东地区等。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
    A . 对外扩张促进交通发展 B . 交通进步保障边境安定 C . 道路修建维持帝国繁荣 D . 边疆开发加快道路建设
  • 14. (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 秦汉时期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当时用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当时还创立了漕运,秦始皇征服百越时开凿灵渠,方便军粮漕运。以上材料体现了古代物流(      )
    A . 由政府主导进行专业化管理 B . 以政治经济功能为主 C . 以运输公粮和军需物资为主 D . 方式多样且水陆并用
  • 15. (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 历史上一些城市的发展往往因交通的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下列不属于这一种情况的是(      )
    A . 江苏淮安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  B . 河南郑州因京沪铁路的开通而超越洛阳 C . 伊利运河开通推动纽约成为国际商贸中心 D . 通海运河的建成使曼彻斯特成为重要港口
  • 16. (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 一度风靡中国的自行车,在摩托车、汽车大行其道的年代几乎失去立足之地。但进入21世纪的今天它又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地位,并有一个新的名字——共享单车。这说明(      )
    A . 中国人对自行车情有独钟 B . 绿色健康文明生活理念的增强 C . 中国社会节奏变慢 D . 自行车生产技术大幅度提高
  • 17. (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 有学者在记述近代天津时提到:盖天津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      )
    A . 城市区域分工更加明确 B .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C . 交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D . 人口增长推动城市扩张
  • 18. (2024高二下·江阳期末) 1969年,北京地铁建成,出行大大方便,于是手表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计时器;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铁的发展,人们乘坐高铁出行更方便,高铁进站只有15分钟,而对购票和乘车的时间观念要求高,于是,手机不仅代替了手表的计时功能,还作为购票的工具,因为手机购票更迅速更节省时间。这表明(      )
    A . 现代工业发展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节奏 B . 快捷交通开始把世界联系成为整体 C . 城市交通线路的轴线向四周辐射扩展 D . 现代时间观念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 19. (2024高二下·四会月考) 在古代,旅游多是限于少数人的奢侈活动。到了近代,旅游主体队伍日益驳杂和扩大,他们不再满足于在本国、本民族的疆土上游历观光,竟相憧憬并实践着跨海到异域畅游。促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 殖民扩张的进行 B . 思想解放的推动 C . 国家政策的转变 D . 交通成本的降低
  • 20. (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 19世纪90年代,美国知名记者拉尔夫这样描述电车“以极快的速度呼啸而过,因此人们可以放心地将房子建在离他们的商店或办公室五六英里远的地方,那里配有独立的花园,可以享有宽敞的空间。”据此可知电车( )
    A . 促进城市经济繁荣 B .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 . 减少市政服务费用 D . 消除交通拥堵现象
  • 21. 《民国首都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略论》一书中指出,南京政府完善交通法规,健全交通设施,对车辆进行登记检验,形成严密化、程序化的规范体系;南京政府制定价格标准,确定行车速度,针对交通违法行为实施处罚,形成法制、规范、管控和惩治等管理路径。该举措旨在(      )
    A . 保障交通秩序的规范 B . 推动大中城市的发展 C . 加强交通安全的立法 D . 保障首都的交通安全
  • 22. (2023高二下·红河期末) 中国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瞩目。下列对中国高速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有(      )

    ①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吸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成果

    ②努力自主创新,抢占市场先机

    ③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企业竞争力、生命力

    ④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23. (2022高二下·嘉兴期中) 青蒿入药,在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记载。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这说明( )
    A . 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 B . 重视总结实践经验是中医特点 C . 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 D . 中国医学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
  • 24. (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 1914年教育总长汪大燮曾主张废止中医学:“我今后决意废止中医,不用中药,所请立案一则(指包识生等‘中医药救亡请愿团’向国务院及各部的呈文),是难以照准的。”1929年国民党国民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通过了由余云岫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但最终并未实行。据此可知(      )
    A . 中西医之间的鸿沟无法逾越 B . 中医学在近代中国完全不被认可 C . 中医学不具备科学研究价值 D . 近代中西方文化发生了剧烈碰撞
  • 25. (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除介绍六经病症的特点和相应治法外,还说明了各经病症的传变、合病、并病以及因治疗不当引起的变症、坏症与补救方法等,全书对症状和治疗原则的论述共397条,处方113个。这说明(      )
    A . 中医在临床学方面取得了重要发展 B . 中医具有重经验轻理论的特点 C . 《伤寒杂病论》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 D . 汉代的医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26. (2023高三上·黄岩月考) 1918年1月,一种流感从美国暴发,随美军进入欧洲。随着战事和全球经贸往来,流感传播到了很多欧洲国家,波及亚洲和北非国家。由于战争双方封锁信息,只有西班牙有大量报道,所以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到7月病毒发生变异,致命病毒使流感瘟疫在全球各地几乎同时暴发,死亡人数远超战争,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原因之一。这表明(   )
    A . 瘟疫的命名有明显政治目的 B . 全球化促使了瘟疫发生 C . 一战和全球化加速瘟疫传播 D . 一战的结束具有偶然性
  • 27. (2024高二上·叙永期末) 1910年东北爆发鼠疫,清政府任用伍连德运用近代公共卫生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防治,清朝各级政府设立了疗病院、防疫院及隔离所等救治染疫者,仅用四个月就扑灭百年不遇的大瘟疫。这反映了(      )
    A . 当时已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B . 防治疫病离不开科学理念的普及 C . 中国从清朝末年开始重视防疫工作 D . 政府治理能力影响疫病的防治效果
  • 28. (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 据《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记载,1900到1938年中国城市化发展加速,城乡之间移居基本上自由。城市人口增长率是总人口增长率的两倍。1938年中国5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总人口是273万,占5亿人口的5%—6%。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 工商业在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B . 中国城市化程度整体比较高 C . 是民族经济瓦解了自然经济的结果 D . 是政府关注工商业发展的产物
  • 29. (2024高二下·鹤壁) 据方志记载,宋代湖州所辖乌程县震泽乡的南林村,又称南浔村,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聚落,随着当地草市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渐完善而成长为经济镇市,“市井繁阜,商贾辐辏”,到南宋理宗淳柘年间,其获得官方认可升级为镇。从草市升级为镇的主要原因是(      )
    A . 政治时局的剧烈变迁 B . 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C .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 .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 30. (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 2019年6月国家医保局医药服管司司长熊先军答记者问表示,今后进一步扩大集中采购规模,扩大试点工作,进一步让更多的地区、更多药品参加到集中采购,规范药品收费标准,降低药品价格。这反映出(   )
    A . 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改革成效显著 B . 政府努力降低人民就医成本 C . 老少边穷地区缺医少药状况缓解 D . 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意识增强
  • 31. (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各大城市都组织了大规模的卫生防疫宣传活动,以宣传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的健康的关怀和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宗旨为重点。这些做法(      )
    A . 推动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 B . 有利于增进群众的政治认同 C . 使抗疫医疗队伍得到了扩充 D . 迅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面貌
  • 32. (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 “赤脚医生”是农村社员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研究中国农村医疗体制的发展历程,从“赤脚医生”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      )

    1968年9月

    《红旗》杂志(1958—1988年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理论刊物)发表《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

    1977年底

    “赤脚医生”数量为150多万名,全国85%的生产大队实行合作医疗。

    20世纪80年代

    全国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行政村锐减至5%;《国务院批准卫生部关于合理解决赤脚医生补助问题的问题》,明确界定为“他们同民办教师一样,是农村中的知识分子,技术人员,脑力劳动者”。

    2004年I月

    颁布《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规范乡村医生的从业行为,保护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农村居民获得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逐步建立适应新农合的医疗消费层次和水平的服务体系。

    ①以朴素实用的治疗模式,满足初级医护需要

    ②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合作医疗制度宣告结束

    ③建立了完善的切合农民利益的合作医疗制度

    ④在中国卫生史乃至世界卫生史上具有创造性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33. (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 19世纪,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护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这一切使西北欧的死亡率,从1800年至少每千人的30%降低到1914年每千人的15%左右。欧洲的人口从1750年的14000万急剧地上升到1800年的18800万、1850年的26600万。这表明,西北欧死亡率降低和欧洲人口的增长(   )
    A . 受益于医学知识普及和发展 B . 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C . 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周 D . 工业革命向全球扩展
  • 34. (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 2008年12月,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全国参加地震灾区医疗防疫人员达10万人次,救治伤病员164万人次。2019年末新冠疫情在湖北武汉发现,为救治感染患者,武汉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从方案设计到交付使用仅用了10天;全国各地的医疗机构在政府的统一调配下,各地医护人员迅速分批赶往湖北、支援武汉,为夺取抗疫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材料说明中国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在防疫抗灾上(      )

    ①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②充分体现了全国协作抗疫上的制度优势

    ③没有重视灾后的防疫和疫情方面的控制  
    ④基础医疗建设为抗灾防疫提供物质支持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
  • 35. (2022高二下·宾县月考) 1951年,我国建立城镇职工医保医疗体系。截至2017年,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5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2020年,新冠疫情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提出巨大挑战,在中共的领导下,我国经受住了考验。这说明我国( )

    ①医疗卫生体系的逐步完善            

    ②国家治理效能的显著提高

    ③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                

    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2小题,第36题 12 分,第37题18 分,共30分)
  • 36. (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 城市化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以及城市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地区差异

    全世界

    发达国家和地区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总人口

    (百万)

    城镇人口

    (百万)

    城市化水平

    (%)

    城镇人口

    (百万)

    城市化水平

    (%)

    城镇人口

    (百万)

    城市化水平

    (%)

    1800

    1825

    1850

    1875

    1900

    1925

    1950

    1970

    1975

    1997

    2015

    978

    1100

    1262

    1420

    1650

    1950

    2501

    4076

    5829

    7207

    50

    60

    80

    125

    220

    400

    724

    1564

    2681

    3870

    5.1

    5.4

    6.3

    8.8

    13.3

    20.5

    29.0

    38.4

    46.0

    53.7

    20

    25

    40

    75

    150

    285

    449

    698

    753

    880

    765

    7.3

    8.2

    11.4

    17.2

    26.1

    39.9

    52.5

    66.6

    68.6

    74

    82.3

    30

    35

    40

    50

    70

    115

    275

    673

    811

    1801

    3024

    4.3

    4.3

    4.4

    5.0

    6.5

    9.3

    16.7

    25.4

    27.2

    38.4

    49.3

    ——资料来源: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78、81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2015年为预测值

    材料二   1949年至1952年三年间,全国市镇人口从5765万增加到7163万,市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从10.6%上升到12.5%,城市职工总数从1952年的1603万增加到1957年底的3101万。这当中包括几百万由城镇个体劳动者转变而来的职工,但仍有至少几百万农业劳动力进入工厂和矿山就业。这些进城农民大多数是国家计划招来的,也有不少农民自发进入市镇谋业被城镇企业接纳。

    ——摘编自肖冬连著《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人口,资源等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逐步放大,城市群在整个国家发展中的权重日益增强,与此相应,治理问题就显得越发紧迫。国际经验也表明,与高速城市化进程相伴生的城乡分割、公共卫生、老龄化、风险积聚、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将会凸显,由此滋生的“城市病”已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自觉站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摘自求是网)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发展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市镇人口增加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我国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 37. (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 疫病防治关系民生福祉,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   1408~1643年间,中国爆发全国性大疫19次之多,局部性疫情不计其数,致使“万户萧疏鬼唱歌”“饥民抢掠四起”。文献记载每当瘟疫发生时,皇帝往往派人去祈祷,采取施咒的办法安慰百姓。明宪宗曾下诏在京城崇文、宣武等六门城外,各置漏泽园一所,收殓遗尸。1587年明神宗谕旨礼部:“尔部便行太医院精选医官人等,多发药材,分头诊视施给”;还强调“此后各省直有与重大灾疫,须令各府州县即许便宜动支社仓积谷,及本部事例义输等银、病者或给衣食”。对此时人评论:“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至于对防疫较为有效的隔离、禁止人员流动等措施,朝廷并没有推行,文献也没有记载。

    ——摘编自甘海根《明代北京的瘟疫与政府应对》

    材料二   英国首都伦敦由于人口集中、卫生环境差而成为鼠疫频繁光顾的城市之一,15—17世纪频繁发生严重鼠疫。针对疫情,1518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为确保隔离措施的落实,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被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在1604年索尔兹伯里瘟疫期间,整个镇1/5的人口被纳入到国家救助中,因此群众愿意配合隔离。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郡治安法官作为总负责人,教区牧师和执事作为配合机构每周要报告相关情况。

    ——摘编自陈凯鹏《十六、十七世纪中英两国防疫对策比较》

    材料三   1910年12月,鼠疫在东北大流行,哈尔滨一带尤为严重。清政府派医学博士伍连德到东北领导防疫工作。为弄清楚病因,伍连德通过病理解剖染病死尸,发现了罪魁祸首——肺鼠疫,这是一种新型鼠疫,在人和人之间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感染了鼠疫的病人或者尸体;伍连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士兵挨家挨户搜查,发现病人,就立刻送到防疫医院,还要用生硫黄和石炭酸给病人待过的房屋消毒,他克服重重阻力对尸体进行焚烧、掩埋;抽调士兵进行交通管制,还设计了一种成本极低、易推广使用的简易双层纱布囊口罩——在两层纱布中间放置一块吸水药棉(后人称作“伍氏口罩”)。……他仅用了67天,就控制住了东北鼠疫,这是中国第一次以科学手段有效遏制疫情的成功案例,也是人类历史上依靠科学手段成功控制传染病的典范。

    ——摘自《东北鼠疫》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代防疫措施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英政府与明政府防疫措施的不同点,并分析不同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伍连德对控制东北鼠疫做出的贡献,综上,谈谈你对政府防疫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