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月的语文学习,可谓精彩而丰富。
我们徜徉在一幅幅新奇而美妙的民俗风情画卷里,感受着多样的生活方式,多彩的地域文化。a.鲁迅的《社戏》,带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的民风民俗。而戏台上的戏固然热闹,那jiǎo① 洁月光下的一路玩耍一路情谊才是迅哥儿真正怀念的。b.贺敬之的《回延安》,以“信天游”的形式,展现了陕北特色的景观与人情,情感表达含蓄而蕴藉。刘成章的那场“安塞腰鼓”则击打得气势磅 bó② , 震撼人心。
我们也通过一篇篇古诗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阅读《桃花源记》,我们随着武陵渔人的眼睛,看到了桃花源内“土地平旷,⑤ , ⑥ ”的美好自然环境。c.这个恬③ 静和谐的世界,在陶渊明亦真亦幻、精妙凝练的笔触下,产生了强大的生命力,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我们看到王勃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吟唱出“海内存知己,⑦ ”,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我们还诵读了《诗经》,学习了比兴④ 手法,比如《关雎》中的诗句“⑧ , ⑨ ”就用了比兴手法,引起下文的同时,将自然景物与全诗情感巧妙融合。[A读这首诗的首章,要读得比较平静,韵脚拖长,读出回环和谐的音韵之美。]《蒹葭》首章也用了兴,借由“蒹葭”“白露”引出诗句。[B读的时候,语速逐步加快,读出一种渴望与喜悦之热情。]《子衿》里“纵我不往,⑩ ”和“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两句,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反问。[C朗读时,“纵我”可以重读,语速不必过快,反问中突出幽怨的感觉。]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诗句“⑪ ,波撼岳阳城”,在写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同时,也是用了比兴手法,为表现求荐出仕的主题做了铺垫。
①jiǎo洁 ②气势磅bó
③恬静 ④比兴
a.鲁迅的《社戏》,带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的民风民俗。
b.贺敬之的《回延安》,以“信天游”的形式,展现了陕北特色的景观与人情,情感表达含蓄而蕴藉。
c.这个恬静和谐的世界,在陶渊明亦真亦幻、精妙凝练的笔触下,产生了强大的生命力,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学校举行“迎新年”艺术节,晖晖准备在开幕式上表演小品。到他上场时,同学们掌声不断。可是,他刚走上舞台,就被脚下的道具绊倒了。掌声瞬间停止,有的同学发出了笑声。这时, 。一瞬间,台下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也开心地笑了。
窗花舞
(张金凤)
①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②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智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③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笸箩,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画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她戴着老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幅幅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剪着剪着,奶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夫扬鞭驱健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摇蒲扇的奶奶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
④日头升上来又落下去,窗棂纸暗下去又亮起来。那些盛开在笸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到年关,女人们刮掉旧窗纸,给窗棂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盖过往日子里的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
⑤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等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地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鸳鸯戏水、喜鹊登枝、麒麟送子,从晨曦微明到月笼西窗,每一次抬眼看,窗上都流淌着幸福。姑娘们的窗上贴着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百鸟朝凤,这是她们自己剪的,她们把自己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住着学生娃的屋子,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窗花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老人居住的窗上则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迁,老故事里的人生哲理,是一辈子的念想。
⑥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⑦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十几年前她全家从农村迁到城里,离了土地,就在家剪窗花分给亲戚朋友。后来不断有人联系购买,这乡村里的老手艺竟然被城市人接纳和喜欢,于是她把剪窗花做成了自己的事业。
⑧老人的窗花有传统的样式,也有女儿给设计的新颖花样。我买窗花都是买双份,一份贴在窗上,一份收藏着用来自己学着剪。从最简单的花样开始,从笨拙渐渐娴熟,线条由粗陋渐渐圆润。有一年,竟也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皆大欢喜。
⑨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共十二张,有小嫚、扇女、翠花、鼓子等,人物栩栩如生,动作鲜活动感。 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登时热闹起来,就像在炕头上演了一场秧歌大戏。新年的阳光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响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
⑩不经意抬头往外看,见对面人家的玻璃窗上也贴着这种窗花。小区喇叭里响着热闹的《春节序曲》,屋角的红灯笼在风里晃动着。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虎虎生风,团团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的春节。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1日,有删改)
那些盛开在笸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
链接材料: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习近平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多次在不同场合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他常常在考察中点赞那些植根于人民群众朴素劳动、传承守护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中国古代灯文化
(高蒙河)
①2019年元宵节,故宫举办了“紫禁城上元之夜”元宵灯会活动。灯会上既有现代高科技射灯,也有传统红灯笼灯彩,一时间引发国内外亿万人的关注。
②灯彩不是日常的实用性灯具,而是元宵节上专门使用的一种以装饰性为主的观赏灯具,它始于汉代,至隋唐宋元时期渐成社会风俗,广为流行于民间和宫廷之中。到了明清乃至近现代,各地仍保留着这一古老传统风俗,成为人们节庆期间的重要活动内容,形成了灯节文化现象。
③灯彩是在节庆时才短时间使用的观赏灯,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则是实用性更强的照明灯具。所以,中国的灯文化自古以来就形成了日常实用灯和节庆观赏灯两个系统,并行演化,相映生辉,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灯具种类和体系,为我国乃至世界灯具史写下了独具特色的辉煌篇章。
④说起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灯具的国家之一,比如宁夏海原新石器时代窑洞遗址里,就发现了用来照明的松枝遗存,距今已有4 000多年历史。据考古发现报道,在窑壁距居住面5~130厘米的范围内,分布着50多个残留的圆形插孔,插孔上方有青灰 色的火苗状烧灼痕迹,插孔里面留有松枝残迹,经鉴定,这些松枝应为松油含量很高的红松。
⑤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复原发现,在插孔中斜插上松枝,点燃后即可取亮,一根长20厘米的松枝可燃烧近1小时,若将50多处插孔内的松枝全部点燃,差不多就能达到100瓦电灯的亮度。
⑥灯具是人类不断改善生活、生产条件的产物,它的发明和创新,无不凝聚着人类的技术和智慧。中国传统灯具素有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结构科学、造型生动、装饰瑰丽等特点。
⑦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汉代皇室贵族使用的长信宫灯,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件取宫女执灯之意而造型的铜质鎏金灯具,不但把人与灯融为一体,还设计出能调亮挡风的灯罩,并安装了能消烟除尘的排烟导管,在灯具发展史上最早解决了灯烟所带来的室内环境污染问题。
⑧无须讳言,在几千年中一直以自身特色著称的中国古代灯具,在近代以来的灯具创新发明中,有些落伍了。当以电光源为标志的电灯从西方进入中国之初,人们一时还不能接受这一新鲜事物。
⑨据《清稗类钞》记载,清光绪八年(1882年),英国人李德立提出在上海安装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诼纷传,谓为将遭雷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来,经过多方协调,才得以试装15盏英制弧光灯。据当时的《申报》报道,是年7月26日下午7时,15盏电灯同时发光,“其光明竟可夺日”“内外各物历历可见,无异白昼”“凡装电灯之处,观者来往如蚁”,试装成功后, , 上海这才开始陆续安灯。
⑩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而今,社会早已发展到了采用光声电等高科技手段举办灯会、装饰家居的阶段。近年来,让建筑物亮起来的灯光景观工程,美化了城市的人文环境。各地推陈出新,举行各种灯会、灯节活动,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节假日生活,又把古老的灯文化推向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高度。
(选自《科学画报》2019年第4期,原文有删改)
年代 |
汉代 |
隋唐宋元 |
明清到近现代 |
当代 |
灯节文化的发展过程 |
开始使用灯彩 |
形成使用灯彩的社会风俗 |
① |
② |
链接一:近些年,“故宫年轻了”的印象深入人心,无论是火爆一时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还是深受年轻观众喜欢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抑或是“故宫淘宝”上那些妙趣横生的文创产品、故宫微博上那些“萌萌哒”的“段子”……进入网络时代,故宫仿佛开始了“逆生长”,不断以新的方式,走进公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
(摘自《人民日报》)
链接二:在节日里,许多传统的年俗和文化元素换个形式、换个空间,成了人们热捧的对象,在国家图书馆,小读者们可以参与写“福”字、画门神、换脸谱、做画灯、剪纸等体验活动,在南京的一些老茶馆,不少人饶有兴致地欣赏着“苏州评弹”“扬剧折子戏”等传统节目,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氛围,更让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活动中放射出新的光芒。
(摘自人民网)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后世号渊明为靖节先生。宋司徒王弘,为江州刺史时,尝使渊明友人庞通之,赍着酒肴,邀他共饮。渊明嗜酒,欣然应召,入座便饮。俄顷弘至,渊明只自饮酒,不通姓名,既醉即去。平时所著文章,必书年月,但在晋义熙以前,尝署年号,一入宋初,唯署甲子,隐寓不事宋室的意思。
(选自《南北史演义》,有改动)
【丙】田园乐(其三)
唐 王维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武陵人捕鱼为业
便要还家
乃不知有汉
必书年月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一入宋初,唯署甲子,隐寓不事宋室的意思。
俄顷弘至渊明只自饮酒不通姓名既醉即去。
桃夭①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 , 宜③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④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⑤。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出自《诗经周南》。②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于归”。于,去,往。③宜:和顺、亲善。④蕡(fén):草木结识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⑤蓁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形容桃叶茂盛。
某校八(1)班开展《诗经》拓展阅读活动,同学们就其中的《桃夭》进行了以下讨论。请你根据诗意,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诗经》很多诗篇在章法结构上很有特点,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小文: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关雎》《蒹葭》相似,采用了的章法结构。
小语:《桃夭》是一首祝贺女子新婚的诗。诗中用“灼灼”的桃花起兴,开了后世以鲜花比拟女子的先河。你知道这样的起兴好在哪里吗?
小文:这你可难不倒我,。
小语:诗中“有蕡其实”本意是果实饱满繁盛的样子,你知道在诗中它又暗示了什么吗?
小文:。
注意:请选择在你的回忆里有特殊地位的内容,以其为中心点。它可以是像灯笼一样的物品,像背影一样的人物细节,像“好好儿活”一样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