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图1、图2经济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
①居民收入的增长是消费结构优化的前提
②收入提高是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基础
③新冠疫情是影响收入和消费的重要因素
④收入消费双增长决定经济发展长期向好
①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推动农村产业兴旺
②有利于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③兼顾效率与公平,为消除城乡差距提供了条件
④维护了农民土地所有、承包及经营的合法权益
①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坚持共享发展
②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坚持绿色发展
③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展重点产业强链补链行动——坚持创新发展
④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新兴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坚持协调发展
①网络平台运营者是维护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的重要责任主体
②公民应当提高安全意识和法治意识,坚定维护国家荣誉利益
③依托法治推进治理创新是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
④网络平台运营者有主动申报和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的权利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西藏自治区各部门享有自治权
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③西藏地区人民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国家的支持鼓励
④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①是基于联合国是超越国家的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
②是中国一贯支持和推动联合国各项工作的政治表达
③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诚意和担当
④有利于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地位,促进世界安全繁荣
其中,“冰墩墩”形象来自国宝大熊猫,其展现出来的友爱、敦实和力量,体现着奥林匹克格言中“更团结”的意涵。北京冬奥会期间,“冰墩墩”“意外”走红,“一‘墩’难求”。冬奥会吉祥物向世人传递“何以中国”体现在( )
①吉祥物的设计凸显了中华文化特有的求同存异的包容性
②吉祥物热销彰显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③吉祥物的寓意象征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精神
④吉祥物的丰富内蕴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价值
①考古发现展示文明成就,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②考古实践激发保护热情,开辟文化交流重要途径
③考古成就承载人文精神,展现人类文明多样色彩
④考古探索揭示灿烂历史,描绘中华文化发展轨迹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意识的目的性和选择性成就作品特色
③实践中的体验赋予诗歌真理性 ④发挥意识作用能为创作融入神韵意趣
①正确的价值选择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②能力卓越的人更能创造出卓越的人生
③人生只有在奋斗和奉献中才更出彩 ④创造人生价值要自强不息、信念坚定
2021年是中国加入WTO20周年。入世以来的20年既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20年,也是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共享机遇、共同成长的20年。
材料一 入世20年,我国部分经济数据(或位次)的变化
注:入世以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贡献率接近30%。
材料二 入世不仅让中国被纳入国际分工体系,也帮助中国经济进行了重构。相较于入世前20年,入世后20年我国的通胀率和经济增速波动都显著下降。当前,中国已是120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并承诺对最不发达国家97%的出口产品实行零关税待遇。入世后,中国逐步从国际经贸规则的学习者、遵守者变成应用者、影响者,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面临保护主义冲击的情况下,中国联合其他成员做了许多重要工作,如根据WTO争端解决协定中有关仲载的条款,研究设计了名为MPIA的临时性仲裁机制,为巩固WTO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入世二十年,中国与世界共赢,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决议》第六部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人民至上;三是坚持理论创新;四是坚持独立自主;五是坚持中国道路;六是坚持胸怀天下:七是坚持开拓创新;八是坚持敢于斗争;九是坚持统一战线;十是坚持自我革命。以上十个方面,是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深刻阐明了我们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的重要奥秘,更是我们党引领中国未来的科学指引,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上述十条历史经验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运用政治知识,任选其中三条历史经验,分别阐述坚持这些经验的理由。
2022年伊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一路火出圈。虎年春晚上一眼入画的《只此青绿》让观众大呼“再看亿遍”;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为世界留下别样奥运记忆;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折柳送别”诉说中国式浪漫……
传统文化元素“占领”舞台,并非是一时的“群情激昂”,而是源于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青睐。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接触、认识传统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多,“国潮”“国风”热日益高涨;文艺创作者文化观趋于成熟,对传统文化不断进行再创作:现代科技有效助推了传统文化古与今、新与旧的蝶变升华……
传统文化备受追捧,但要让这股“热乎气”延续下去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何做取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权衡,以及碎片化、技艺化的文化片段如何进一步穿织为整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