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2022届高三下学期历史4月线上模拟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2-05-30 浏览次数:65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四分,总计八十八分)
  • 1. 周初统治者从维护统治集团利益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制造所谓“皇天上帝,改厥元子”的神话,另一方面又强调“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夏、商“不敬厥德”,所以“早坠厥命”。材料可以表明西周天命观(   )
    A . 是社会出现根本转型的产物 B . 具有一定道德内涵的人文性 C . 宣告原始神意观念已被取代 D . 反映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 2.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对考生籍贯有着严格的限制,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的行为,被称做“冒籍”。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南北分榜”,“冒籍”现象频繁出现,浙江、江西、广东、湖广等地的考生往往到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冒籍跨考”,政府屡禁不止。这一现象客观上反映出,明清时期(   )
    A . 限制考生户籍违背公平原则 B . 科举制已失去选拔人才功能 C . 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D . 地区间发展存在一定不平衡
  • 3. 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在康熙时期的经筵御讲中,讲官讲授儒家经典时,康熙帝习惯插话甚至要求交换位置,而原来教化王者的讲官变成了被教导的对象。可见此时的经筵(   )
    A . 有利于儒家经典的继承传播 B . 强化了皇帝对基层思想控制 C . 体现儒家道统与政统的合一 D . 加强国家对社会的有效管控
  • 4. 我国古代对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不断发生变化,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番薯、番茄、番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葱、洋白菜。这种命名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 自然经济不断解体 B . 天下观念不断改变 C . 贸易体系逐步转换 D . 朝贡关系强弱变化
  • 5. 《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这一著作凸显(   )
    A . 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B . 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C . 中国传统科技开始进入了总结阶段 D . 工商皆本的思想已经出现
  • 6. 南宋洪迈《夷坚志》中记载,有一同乡“朴钝无它技,唯与人雇力受值……日以三十钱雇之舂米。”……淮南黄州有一“受雇于茶肆”的崔三,“月得雇值不过千钱”。这样的记载在宋代文献中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宋代很多行业出现了这类现象,受雇人数多达上百万。这说明宋代(   )
    A .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 私营手工业规模大 C . 雇工的经济待遇较高 D . 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 7.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监……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浸入其器物。”汉和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如故……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 汉代改变抑商政策 B . 工商业者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C . 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D . 政府对工商业的控制在放宽
  • 8. 有学者在明清之际提出“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的主张。这些主张出自(   )
    A . 《朱子语类》 B . 《明夷待访录》 C . 《日知录》 D . 《变法通议》
  • 9. 汉代,公卿大夫靡不“穷经”,魏正始以后却是“公卿士庶,罕通经业”。阮籍、鲍敬言甚至言称无君无臣,天下太平。南朝官员王琨还曾因遵循“男女无亲授”的规则而遭众人“嗤笑”。这些变化反映了(   )
    A . 儒学面临着信仰危机 B . 儒学满足了统治的需要 C . 思想文化趋于保守化 D . 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 10. 1934-1936年期间,中国货币升值,汇率变动导致中国出口下降……上海商品批发价格指数下降了近30%……储蓄存款下降约18%,农业产值下降47%,大量的工厂、银行、钱庄倒闭……该现象(   )
    A .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 B . 由剧烈的政局动荡引发 C . 受到美国经济政策的影响 D . 冲击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
  • 11. 1912年,临时参议员在讨论国会组织法时,曾有人提出蒙古、西藏、青海等边远地区只需选出参议院议员,众议院不必有其议员。但该提议遭到多数人的反对,最后通过的法案规定,对这三个省区均设有参、众议员专额。这反映了当时(   )
    A . 议会政治得到社会认同 B . 近代民族意识增强 C . 国家统一成为民众呼声 D . 民权观念深入人心
  • 12. 下表为1927年至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统计表。这反映了当时(   )

    时间

    党员成分所占比例(%)

    工人

    农民

    知识分子

    军人

    其他

    1927.4

    50.8

    18.7

    3.1

    19.1

    8.3

    1928.6

    10.9

    76.6

    0.8

    6.9

    4.8

    A . 革命形势空前高涨 B . 革命性质发生改变 C . 统一战线得到发展 D . 革命道路重大调整
  • 13. 下列是1941年美术家古元在延安创作的木刻画《逃亡地主又归来》,该图意在说明边区(   )

     

    A . 封建势力卷土重来 B . 土地革命深入人心 C . 贯彻落实统战政策 D . 阶级矛盾得以消除
  • 14. (2020·宝鸡模拟) 1920年,新青年社创办《劳动者》,创刊号指出:“中国的工人比外国工人还要苦。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外国工人略微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我们印这个报,就是要教我们中国工人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这反映出当时(   )
    A . 新文化运动深入传播西方启蒙思想 B . 先进知识分子在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C . 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 D . 领导工人运动是中共成立初的中心任务
  • 15. 20世纪50年代,陈云提出:“要实现经济繁荣,不仅要在城市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也要在农村普遍开放自由市场,应该打破农产品被供销社垄断的局面,也不应该让国营企业独家采购,而是需要部分私人企业参与到竞争买卖中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该观点(   )
    A . 力图通过市场来活跃城乡经济 B . 意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 强调加快私营企业的发展速度 D . 希望加快推动城乡经济体制改革
  • 16. 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突破 B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C . 人民公社体制被乡镇体制取代 D .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 17. 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实行公职和公众参与活动的津贴制度,参加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中的人数大大增加。后来,公民观看城邦组织的戏剧表演也可以领取“观剧津贴”。这一制度(   )
    A . 保障了贫困的雅典人参政 B . 得益于雅典经济的繁荣 C . 推动了人文主义精神萌生 D . 扩大了民主政治的范围
  • 18. 生产力发展了,贸易活跃了,人的交往频繁了,拉丁语一天天成为基督教神学的“专用”的文字;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喜欢用自己的“世俗”语言。当欧洲迈入近代史的门槛的时候,拉丁语使用的范围更是大大的缩小了。培根的有些著作便是用英文写的,莎士比亚、莫里哀的戏剧都是用英语、法语写出的传世之作。在这一背景下,欧洲兴起了(   )
    A . 文艺复兴 B . 启蒙运动 C . 宗教改革 D . 工业革命
  • 19. 彼得·阿克罗伊德在《伦敦传》中说:“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很少说话,我猜测是因为他们不能浪费时间。相似地,这里没有讨价还价一说,这种设定固定价格的习惯并不是完全由竞争和自信产生的结果,它还来自节省时间的必要性。”这种现象主要缘于(   )
    A . 生活方式的改变 B . 工业革命的开展 C . 世界市场的形成 D . 国家干预的加强
  • 20. 到1924年,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引发了无产阶级对新经济人及其财富的强烈不满。为了抚慰大众的骚动,莫斯科市政府关闭了30万家私人生意,并向存留的私商征收高额的特别税。这从侧面证明了新经济政策(   )
    A . 受制于意识形态观念 B . 因引发骚动而被取消 C . 遭到人们的普遍抵制 D . 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 21. (2020高一下·桐城月考) 1988年,英国政府实行养老金改革。国家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同时强制所有企业一律推行职业养老金制度。政府还规定任何职工按期缴付一定费用,到退休时,由国家负责支付个人养老金。这一改革旨在(   )
    A . 减少国家干预,缩减福利规模 B . 加强社会保障,缓解失业压力 C . 节省政府开支,放弃社保责任 D . 扩大政府职能,缩小贫富差距
  • 22. (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 二战后,美国推动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主导了世界经济体系。2012年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国家计划成立开发银行,并称其为“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替代机制方案”。这反映了(    )
    A . 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B . 经济全球化冲击了美国经济霸权 C . 区域经济集团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D . 新兴国家主导了国际金融体系
二、非选择题(总计十二分)
  •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

    ——摘编自【美】伊罗生《浮生掠影——美国关于中国和印度的形象》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两个阶段比较,就美国对华态度的变化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