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潮安区江东镇初级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历史一...

更新时间:2022-05-25 浏览次数:36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 1. “曩(nǎng,以往,从前)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古书里讲述我国远古人类生活情况的一段话。你觉得和下列哪一时期原始居民的生活最符合(   )
    A . 北京人时期 B . 山顶洞人时期 C . 河姆渡、半坡居民时期 D . 炎帝、黄帝传说时期
  • 2. 神农教民种粟、黄帝“蒸谷为饭”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已经(   )
    A . 出现原始农业 B . 进人青铜时代 C . 实行分封制度 D . 掌握冶铁技术
  • 3. 在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是这样描述华夏族的形成:“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行,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据此材料,华夏族(   )
    A . 由单一民族形成 B . 融合多民族而成 C . 和诸夏没有渊源 D . 近代以来才形成
  • 4. 历史学家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武王、成王、康王之世,不断地把兄弟、子侄、姻亲、功臣分封于外,建立新国。每一个这类新国的建立,便是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植,便是周人势力范围的一次扩张。”从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分封制(   )
    A . 开创于西周武王时期 B . 血缘关系是唯一依据 C . 加快了周朝人口增长 D . 扩大了西周统治范围
  • 5.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大,赏不私亲近……”这段材料说明)(   )
    A . 商鞅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B . 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 . 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 . 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奴隶主贵族利益
  • 6. 下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周代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 . 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B . 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C . 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D . 汉字部来源于象形字
  • 7. (2020·营口)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该民法典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思想家是(    )
    A . 孟子 B . 孔子 C . 墨子 D . 韩非
  • 8. 有学者说:“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社会政治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社会政治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
    A . 国家领土的空前统一 B . 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和巩固 C . 民族关系的不断发展 D . 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 9. 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的汉化政策”有利于(   )
    A . 鲜卑族封建化进程 B . 消除与汉族的民族隔阂 C . 鲜卑族统一北方 D . 经济重心南移
  • 10. (2021七上·诸城月考) 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篇《封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
    A . 休养生息的政策 B . 分封制度的排行 C . 法律制度的严酷 D . 基层管理的状况
  • 11. (2020·成都) 西汉时期,汉武帝为打破“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强而合以逆京师”的困局,采取的措施是(   )
    A . 颁布“推恩令” B . 实行盐铁专卖 C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 设置西域都护
  • 12. 为了实现“大一统”汉朝统治者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右图漫画反映的是哪位皇帝的做法?(   )

    A . 汉高祖 B . 汉文帝 C . 汉景帝 D . 汉武帝
  • 13. 食物名字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下列食物得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胡豆                    胡麻                       胡桃

    A . 丝绸之路 B . 玄奘西行 C . 鉴真东渡 D . 郑和下西洋
  • 14. (2020·荆门) 2020年中国在抗疫期间,治疗新冠肺炎采取了预防与治疗相结合、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在我国汉代中医学就有“治未病”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    )
    A .   张仲景 B . 扁鹊 C . 华佗 D . 李时珍
  • 15. 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体系,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的措施。这表现在(   )

    A . 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B . 联络月氏、北击匈奴、通婚和亲 C . 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D . 修筑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 16. 在小组讨论中,针对古人评价《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提出各种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 . 《史记》记述的历史事件完全真实可靠 B . 《史记》文笔质朴简洁,缺乏文学价值 C . 《史记》是重要史料,有些内容需考证 D . 《史记》词藻华丽,所记人物生动形象
  • 17. 下图是汉、元两代汉中地区的行政区域图。汉代主要依据“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划;元代主要以“犬牙相入”的原则来划分。元代此举目的在于(   )

    A . 加强对地方政治军事控制 B . 减轻地方财政经济的负担 C . 配合郡国制度设计的需要 D . 保护汉中地区的风俗习惯
  • 18. (2021·广东) 徐光启突破了狭隘的文化优越感,主张虚心接受西方科学,并在此基础上会通中西文化,最终超胜西方。据此可知,徐光启(   )
    A . 全盘接受西方文化 B . 反对“以夷制夷”策略 C . 固守中国传统文化 D . 在洞察反省中追求超越
  • 19. (2020·黔南州) 公元605年起,隋朝皇帝征发了几百万民工,开凿大运河。下列关于大运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运河中心在长安 B . 运河北抵余杭,南至涿郡 C . 是隋文帝的政绩 D . 起着贯通南北交通的作用
  • 20. 它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提供了一个晋身的机会,只要参加考试,任何人都可能凭借自己的学识取得成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科举时代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政府、家族乃至整个社会又给予成功者以极大的荣誉,从而形成激发全社会奋发向上的道德力量。作者强调了科举制的(   )
    A . 制度的权威性 B . 功能的综合性 C . 地位的神圣性 D . 影响的社会性
  • 21. 下表对北宋年间贡举和武举取士人数进行了对比,取士人数出现差异是因为宋朝(   )
     

    考试次数

    合计取士人数

    年均取士人数

    贡举(文举)

    81

    600352

    360

    武举

    28

    868

    5

    ——根据《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整理

    A . 社会安定,国家对武将需求量不大 B . 皇帝轻视武备乃至军队 C . 文臣的才能远远高于武将 D . 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 22. “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这段话描述的著作最有可能是(   )
    A . 《齐民要术》 B . 《农政全书》 C . 《天工开物》 D . 《本草纲目》
  • 23. 有学者认为:“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经济、文化繁盛期。”此时的“创新和经济、文化繁盛”主要表现为(   )

    ①发明了造纸术     ②诞生了交子   ③活字印刷术问世   ④罗盘用于航海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4. 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时间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年(乾隆十八年)

    1.84

    约4902

    4.00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

    2.86

    约5071

    2.66

    1812年(嘉庆十七年)

    3.34

    约5260

    2.36

    1851年(咸丰元年)

    4.32

    约5042

    1.75

    A . 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 B . 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C . 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 D . 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 25.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称,美第奇时代(1378﹣1464)意大利的心灵从宗教转向哲学,从天堂转向地上;为学术疯狂的人们研究的题材是人,是人潜在的力量和身体的美,是人感官和感情的欢乐、痛苦。该作者描述的现象体现的是(   )
    A . 人文主义 B . 专制思想 C . 神权思想 D . 写实主义
  • 26. 下图漫画《来自西边的风》创作于1948年。画中立于云端之上的西风神正鼓起双腮,向寓意欧洲(Europe)的大风车吹来劲风,大风车周围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此漫画反映的是(   )

    A . 杜鲁门主义的推行 B .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 “北约”“华约”对峙 D . 欧洲摆脱美国的控制
  • 27. (2022九下·博白月考) 如图描述的情景发生在(    )

    A . 17 世纪的俄国 B . 18 世纪的法国 C . 19 世纪的德国 D . 20 世纪的美国
  • 28. 如表显示的是苏联五年计划执行情况。导致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五年计划

    时间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

    社会劳动生产增长率(%)

    “八五”

    1966~1970

    7.7

    8.5

    6.8

    “九五”

    1971~1975

    5.7

    7.4

    4.6

    “十五”

    1976~1980

    3.7

    4.4

    3.2

    A . 经济体制僵化 B . 中苏关系破裂 C . 欧共体的扩大 D . 社会性质改变
  • 29. (2021·广东) 1921年,列宁曾就新经济政策说过,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关系,就不可能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列宁强调的是(   )
    A . 加快农业集体化的紧迫性 B . 巩固工农联盟的必要性 C . 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可能性 D . 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 30. (2021·广东) 1990年,《纽约时报》一篇关于美国中西部工业的文章说:“有些工厂中发生了好像原子弹爆炸一样的变化,装配生产线在全速运转,并裁减了大部分操作工人。”由此可见(   )
    A . 美苏两国冷战达到新高潮 B . 美国推进西部大开发 C . 计算机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D . 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3分,33题13分,共40分)
  • 31.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组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勃生机。

    一摘编自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贞观年间)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彦博曰“……孔子曰:‘有教无类’,若赦其死亡,投之生业(谋生之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上卒用彦博策。

    一一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盛之际不及焉。

    —一《元史地理志》

    材料四:

    图1平定准噶尔图卷 图2五世达赖觐见顺治皇帝 图3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

    (局部)             (布达拉宫壁画)

    1. (1) 材料一中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是谁?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 (2) 材料二中的“上”指谁?他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除材料所述史实外,再举一例体现其民族政策的史实。
    3. (3) 从材料三中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朝为加强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分别设立了什么管理机构?
    4. (4) 材料四中的三幅图片反映了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采取了哪三种方式?
    5. (5) 结合上述内容,归纳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影响。
  • 32. 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结合历史核心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素养一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材料一

    图1瓦特和他改良的蒸汽机      图2爱迪生和他发明的灯泡

    素养二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材料二:如下图

     

    英、法、德、美四国的人口增长

    素养三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材料三: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排出纯金的潮流。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

    —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素养四家国情怀,是指学习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材料四:如右图

    1. (1) 图1和图2共同反映了一个主题,请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提炼该主题。
    2. (2) 指出工业革命与英、法、德、美四国的人口增长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美国人口增长最快的主要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作者认为“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
    4. (4) 材料四中的图片反映了人类面临着那些共同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 33. 变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常态,人类文明就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63一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一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漫长过程的非凡顶峰,这一漫长过程从500年前葡萄牙船长开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就开始了。现在,随着权力的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成为世界的中心。

    一[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凡尔赛体系是战胜的协约国大国根据一战后的实力对比和各自的利益相互讨价还价的结果。它建立在战胜国相互妥协,对战败国掠夺,对弱小民族和国家奴役,对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运动敌视的基础上……一方面,体系自身所包含的无法克服的矛盾从一开始就冲击和瓦解着凡尔赛体系……另一方面,其所固有的结构缺陷又使它缺乏广泛的力量基础和强大的维持力量……二者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凡尔赛体系的瓦解。

    一摘编自陈世阳、夏欢《凡尔赛体系解体的原因分析》

    材料三:无论战胜国,还是战感农重损托,经济破败调散。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大伤元气,动荡不稳,国际地位显著下降。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形成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二战重创了英法等殖民帝国,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改画了世界政治地图。

    —摘编自《世界通史》

    材料四:1991年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消失,使两极格局彻底崩溃。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认为由美国领导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单极阶段”终于到来了。例如,美国专栏作家查尔斯·克劳萨默在《外交》季刊1991年春季号上撰文,将苏联解体和海湾战争后的时期称为“单极时刻”。但是,环视全球便可以看到:欧共体、俄罗斯、日本、中国、印度、巴西、东盟等地区大国和地区集团,以及占有联合国多数席位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对世界事务的影响都不容忽视。

    一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一2007)》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国际格局的特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凡尔赛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无法克服的矛盾”的具体表现。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国际格局出现的变化。
    4. (4) 从材料四中提取一个关于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格局的观点,并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