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②延缓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
③延续了汉唐以来对外交往的局面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①“踢得好,砸得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1978年 | 1984年 | 1991年 | 1993年 | |
国家定价(%) | 94.4 | 37.0 | 22.2 | 10.3 |
国家指导价(%) | 0 | 23.0 | 20.0 | 7.0 |
市场调节价(%) | 5.6 | 40.0 | 57.8 | 82.7 |
材料一:关于小农经济的情形,我国一些历史文献也多有描述。如《孟子.梁惠王》说小农经济的基本模式是“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史记.商君列传》说其生产结构是“男乐其田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和这一特征相联系的是小农经济高度的自给自足性。小农经济“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门类繁多,他们也没有多少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地主阶级用以剥削广大农民的一种土地私有制度。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一般将土地分割成若干小块出租给无地的农民。土地的主要生产经营者是佃农和自耕农,他们生产和生活条件极为低下,无力扩大再生产,宋代陈舜愈说:“千夫之乡,耕人之田者九百夫,耕牛、稼器无所不赁于人”。农业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是封建统治的基础。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就不得不利用国家机器进行维护、修复。从生产力和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关系,可以得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终极原因。
——摘编自饶夏圻《剖析我国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成为公开、畅行无阻的贸易,输入的数量日益增多,使白银外流和银贵钱贱的问题日益严重,劳动人民生活更加困苦不堪。
“茶的出口,1843年大致是1300多万斤,1855年,是5800万斤。十二年间增加了4倍多。丝的出口,1843年是2000包,1850年超过56000多包。十二年间增加20多倍。茶和丝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茶、丝的生产。
1864年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市1/3,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无纱可纺。松江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商大都折本。”芜湖手工炼钢业由繁荣至衰落也是典型的例子。清时,芜湖刀剑、平底锅、剪刀……铁器远销各地,乾隆时芜湖炼钢业极盛。自洋钢入口,盛极一时的芜钢变成历史的陈迹。1845年进入中国的“丽如银行”等在上海设立分行,利用中国旧式金融业为其服务,特别是利用钱庄为他们推销洋货,购买土特产,通过银行和钱庄的信用关系,外国资产阶级就能顺利地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中国牢固的经济体系——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东南沿海地区的农产品日趋商品化,这就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摘编自卢炯明《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新中国不同阶段的主流服饰变化
时间 |
主流服饰 |
新中国初期 |
列宁装:从苏联学习而来,双排扣西装开领,腰中间系一根布带 工装背带裤:灰、蓝绿色为主,耐磨、耐脏。 |
文革期间 |
军装军帽:草绿色军服军帽、宽皮带、毛泽东像章、草绿色帆布挎包成为标配 雷锋帽:受雷锋宣传照的影响成为帽子的主要流行款式 |
八十年代 |
喇叭裤:紧裹屁股,裤腿上窄下宽,从膝盖以下逐渐放开裤管 牛仔裤:英文名为jeans,率先在年轻人中间流行,后逐渐普及开来 |
九十年代 至今 |
国际品牌服饰:来自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国的服饰成为中国的流行风 传统服饰:近些年,传统服饰逐渐在人群中流行,大街上随处可见一些身着传统服饰的人。 |
上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服饰的发展变化,从其发展变化的整体或一个阶段,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阐述充分,表述清晰,史论结合)
材料一:西汉初年,实行盐铁私营,“吴王专(垄断)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救济穷人),以成私威。私威积而逆节(叛逆朝廷)之心作(《盐铁论.禁耕第五》)。” 汉武帝中期,由于多次征讨匈奴,导致国库空虚财政入不敷出。“而富商大贾或蹛财役贫(聚敛财物,奴役贫民),转毂百数(财富百车),废居居邑(囤积居奇),封君皆低首仰给(仰仗他们供给物资)焉。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帮助解决)国家之急,黎民重困(《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公元前119年,桑弘羊等人的鼓动下,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是以万物流通,而朝廷富实。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制赏,皆赡大司农(依靠盐铁专营的机构)。”
东汉时,“式(卜式,人名)既在位,见郡国(全国各地)多不便(以……不便;指责)县官作盐铁,(认为)铁器苦恶(不结实),贾(价格)贵,或强令民卖买之《汉书.食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