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 厂数(家) | 资本(万元) | 工人数(人) | 动力设备(匹) |
水电工业 | 123 | 14341.4 | 4618 | 51213 |
机器制造业 | 682 | 33759.8 | 31541 | 16077.5 |
化学工业 | 826 | 55922.1 | 36140 | 24835 |
纺织工业 | 788 | 29050.9 | 93265 | 15452.5 |
材料一:17世纪,华商加强在东南亚的贸易后,每年数次雇用信使将资金运送到中国。在移民的早期阶段,这种汇款方式或多或少是随着机会的出现而发展的。这些信使大都是第一代移民,与汇款人有亲属或地缘关系。明清时期的“禁海令”意味着充当移民都是死罪,航行途中也会遇到许多危险,从汇款到收到回执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两三年的时间。这些汇款及附带的书信是海外华人连接家庭与侨乡的重要纽带。这种联系既体现在人员、商品的跨境流动,也体现在对“华人身份认同”的保持上。
材料二:1860年《北京条约》使华工出国合法化,加剧了中国移民的增长速度,经营侨汇的批局业务得到了发展。批局利用邮船或内河轮船上的网络,几乎可以到达中国所有的城市和县城,还以多种方式从他们与银行的关系中获益,从而确保汇款的安全。19世纪,大量的侨汇被用于重建厦门、汕头等东南侨乡城市,促成了东南部资本主义的诞生。到了20世纪,特别在电信开始后,侨汇时间缩短至一周到十天。日本全面侵华初期,华侨通过侨汇渠道把来自海外的大量捐款和各类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中国国内,在他们的信封上印上了呼吁联合抵制日本的口号。1949年后,汇款继续在中国经济和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班国瑞、刘宏《亲爱的中国——移民书信与侨汇(1820-1980)》
材料:
时间 |
中国 |
世界 |
二战后初期至五十年代 |
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 |
美国组织“联合国军”参加朝鲜战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 |
20世纪六十年代 |
周恩来出访亚非十三国。同法国建交。与朝鲜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
世界各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 古巴导弹危机。不结盟运动兴起。 |
20世纪七十年代 |
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美国从越南撤军。尼克松访华。非洲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等地区独立。 |
——摘编自顾宁等著《新中国与世界》等
上表为二战后初期至 20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材料:随着农奴制的废除,欧俄城市出现住房拥挤、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为缓解社会压力和应对日本在远东地区的扩张;沙俄政府决定开发远东地区。政府鼓励向西伯利亚移民的政策带来了西伯利亚城市工商业发展的高潮。在此定居的手工业者和商人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建设,也积极参加到国家杜马的选举中。同时,图书馆、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开始增多,一大批矿业学校建立起来。西伯利亚地区不仅获得了欧俄的经济支持,还获得了海外资本的关注,当地的支柱性产业多为外国资本家经营。西伯利亚地区开发满足了俄国对该地区石油等资源开采的需求,成为欧俄地区工业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基地,同时也把西伯利亚城市带入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摘编自卜雅凡、黄秋迪《1861—1917年欧俄移民活动与西伯利亚城市现代化》
材料:孙中山作为革命运动的带头人,注重引导人民与中世纪的野蛮诀别,自觉努力学习西方。但他对传统文化的离异,丝毫也不意味着对于祖国的背弃。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孙中山宣布:“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旧有文化而融贯之。”经历“二次革命”、护法失败等挫折后,孙中山深切地感受到传统的巨大惰力,认为应该加以改良,以求为今天所用。也认识到对中国固有文明要加以具体分析,不可笼统判定优劣。不仅如此,孙中山在晚年还认为列宁主义“即孔子之所谓大同也”,提出“受屈人民当联合受屈人民以排横暴”,将传统文化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容,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彩。
——摘编自章开沅《从离异到回归——孙中山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材料:1900年,英国考古家亚瑟·伊文思开始对“迷宫”进行大规模系统发掘和研究。迷宫是个庞大建筑群,以宽敞的露天庭院为中心向四方展开;西翼是带有王座的内殿;东翼西殿北墙有御座,与之走廊相连的房间墙上绘有海豚壁画,有浴室,东殿是主厅与庭院相接。伊文思发现“整个建筑充斥着宗教的成分”,神圣的双斧符号或模型随处可见,壁画“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宗教有关联”。伊文思指出:上古之王权普遍具有神性,“米诺斯”不是某位国王的个人名号,而是青铜时代克里特诸王共有的神性称号,类似古埃及国王的“法老”称号。伊文思因而推断,迷宫不是牛怪住的“魔窟”,而是“祭司王们宁静的居所”。
——摘编自王以欣《克诺索斯“迷宫”与克里特的“王权”》
材料:在明代,很多官僚士大夫以度曲填词为风雅之举,出现了不少进士戏曲家。嘉靖、隆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吸收北曲长处,增添琵琶等弦乐伴奏,使改革后的昆山腔清柔婉转,悠扬徐缓,以优雅的艺术风格,将传统戏曲的抒情性发挥到了极致。自万历初年,昆曲很快地扩展到江、浙各地,随后由士大夫带进北京,并在宫廷相府中走红。从此,昆曲俨然成了剧坛的盟主,成为明清两代拥有最多作家和作品的第一声腔剧种。昆曲的剧本文词典雅华美,表演的舞蹈性也很强,并与歌唱紧密结合,它对京剧等许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也有过直接的影响。
——摘编自刘勇强《继承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