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2022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25 浏览次数:55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限与运用(30分)
    1. (1) 盈盈一水间,。(《迢迢牵牛星》)
    2. (2) ,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 (3) 我报路长嗟日暮,。(《迢渔家傲》)
    4. (4) ,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5. (5) 我寄愁心与明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 (6) 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7. (7) ,花木成畦手自栽。(《书湖阴先生壁》)
    8. (8) 遥怜故园菊,。(《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9. (9)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10. (10) 前者呼,后者应,,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醉翁亭记》)
    11. (11)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是对“古仁人”超越客观环境和个人荣辱崇高思想境界的高度概括。
  • 2. (2023九下·云南月考)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160 余天的太空飞行中,在地面科技人员支持下, 使3名航天员圆满完成了2次“天宫课堂” 太空授课活动,开展了多项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项目。 B .     保护版权,不仅是保护文化创意产业源头的驱动力,更是保护作家的创新力。 C .     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将继续加强对基本民生商品、防疫用品的价格,依法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守牢食品安全底线。 D .     面对传播力强、隐匿性强的奥密克戎病毒,能否安全有序地将感染者以最快的速度“应收尽收“,直接决定后续的防控成效。
  • 3. (2023九下·云南月考) 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歌融山水、穿越古今、融合流行……多档聚焦中国传统节气的电视节目各显神通, 令观众万人空巷 B . 痛打网络谣言的“始作俑者”,是一场融合道德、技术、 理念的“角逐赛”,也是道德良心在网络的考量, 更是网络立法与网络行为及技术的赛跑。 C . 一滴冰蓝色的水墨从天而降, 冬奥历史徐徐翻开, 冰雪五坏 “破冰” 而来, 个中意境不绝如缕 D .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 经过网友的大肆渲染 , “冰墩墩” 和 “雪容融”,相继跻身文创届“顶流”。
  • 4. (2023九下·云南月考) 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桉照鲁国纪年顺序编写的儒家经典,是我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一一这个文学常识表述正确。 B . 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广大参与者胸怀为国争光、为国建功的大局意识,牢记“国之大者”,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风雨无阻向前进。——这个句子标点符号运用有误。 C . 俄乌战争、方舱医院、仔细勘察、跳台滑雪。一一这四个短语都是偏正短语。 D . ”更”是我国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每更约两小时,晚上8点左右是初更的开始。因此我们常说的“半夜三更”指的就是夜里12点左右。一一这个传统文化常识表述正确。
  • 5. (2022九下·芝罘期中)     名著。
    1. (1)    今年是壬寅虎年。我国古代不少名著中都有关千老虎的描写。请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甲】那大虫望A势猛一扑。那A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那大虫不曾再展再扑,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管。那大虫退不够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那A一时间杀了子母四虎,还又到虎窝边,将着刀,复看了一遍,只恐还有大虫,已无有踪迹。

      【乙】B一听,胆战心惊,不敢走动。C就拿了钢叉,迈开步子,迎了上去。果然是一只斑斓猛虎,它看见C,急忙回头就跑。C大吼一声:“业畜,往哪里跑。“老虎看见被追赶得急,转过身张开虎爪就扑了过来。C不避不躲,拿着钢又迎了上去,吓得B瘫倒在草地之上。B自从出了娘胎,哪里见过这样的事。C和老虎在山坡上斗了一个时辰,见C举着钢叉猛的一刺,就刺进了老虎的身体,心肝都穿透了。C拉着老虎的耳朵,把它拖到了大路上,面不改色气不喘。对B说:“运气,运气。这只老虎够您吃几天了。”

      【甲】文中的A是(填人名),他杀虎是因为

      【乙】 文出自名著《》,文中被老虎吓瘫的B是(填人名)。

    2. (2) 下文中的 “他 ” 指的是(填人名),“他”最传奇的经历是

      在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里,他是个大个子,像老虎一样强壮有力。 他年过半百,但很健康。 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 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 他性格急躁,但是很谦虚。 他口才很好, 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

  • 6. (2022九下·芝罘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 按照要求做题。

    标题: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上海4月13日电   “社区团购”缺斤短两、蔬菜价格贵了、快递费和跑腿费价格上涨……疫情防控期间,这些问题如何监管?在4月13日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彭文皓作了详细回应。

    “疫情防控以来,‘社区团购’成为封控期间市民生活物资保供的主要方式,为保障民生、缓解‘买菜难’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对于依法开展的社区团购是支持的。”彭文皓表示,为了进一步规范“社区团购”价格行为,近期,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根据市民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制定发布了《关于规范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团购”价格行为的提示hán》,明确提示相关组织者、经营者在开展“社区团购”过程中,应当根据经营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商品,不得扰乱市场价格秩序。

    此前,针对市民反映的“高价土豆”“99元包子”“78元白菜”等40多项舆情,监管部门迅速组织开展核查,基本上都在24小时内办结

    彭文皓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对平台的监管,多渠道挖掘价格案件线索,对个别假借团购之名实施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等价格违法行为的,依法从严从快查处。上海市商务委、邮政、发改委和市场监管局,也将对大家关心的快递费和跑腿费价格明显上涨的问题,联合采取措施,进一步依法规范。(记者孟歆迪)

    1.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提示hán

       囤积居

    2. (2)   提取文中划线句主干
    3. (3)   请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二、阅读(40分)
  • 7. (2022九下·芝罘期中) 古诗阅读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 , 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释】①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只做过“嘉兴路吏”,创作此曲时,他旅居江湖,已十年不归。②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③“叹新丰”新丰孤馆:《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受尽店家冷遇。

    1. (1) 下列对本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句烘托出秋天萧瑟的氛围。 B . “三更归梦三更后”一句,写作者半夜才回到故乡,更显出漂泊江湖的凄苦。 C . “一声”、“一点”、“三更”的反复咏叹,更使人感到长夜难捱的凄凉和寂寞。 D . 末句“都到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却有引人遐思、令人回味之功。
    2. (2) 题目为“夜雨”,但全曲却没有一个“雨”字,作者是如何写“雨”的?请简要分析。
    3. (3) 说说这首曲了抒发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
  • 8. (2022九下·芝罘期中) 文言文阅读

    黄仙裳传

    黄仙裳幼赴童子试,为州守陈澹仙所知。后陈官给事中 , 以事系狱,贫甚。黄售负郭田 , 得百金,尽以赠陈,与之同卧起囹圄中。陈后得释,两人同出白门而去。陈殁后,黄赴桐乡往吊之。至之日,正陈忌辰,举声哀号,感动行路。泰州守田雪龛居官廉,黄仙裳与周旋 , 绝不干以私。后田落职在州不得去。黄自汝宁归,囊中仅有二十金。乃先至田寓,分其半以赠。后语人曰:“是日吾先至家,则家中需金甚亟 , 不得分以赠矣。”

    (选自《今世说》)

    【注释】①知:赏识。②给事中:官名。③负郭田:靠近城墙的土地。 ④白门:南京古称白门。⑤桐乡:地名,是陈澹仙的故乡。⑥田雪龛(kān):人名。⑦周旋:打交道。⑧落职:罢官。⑨汝宁:地名,在河南。⑩亟(jí):急。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后陈给事中(官场)                    B . 绝不以私(谋取) C . 先至田寓。(就)               D . 与之同卧起囹圄中(监狱)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 . 赠陈                                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B . 州守陈澹仙所知           报倾城随太守 C . 以事系 , 贫甚                    小大之 , 虽不能察 D . 半以赠                     既克,公问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是日吾先至家,则家中需金甚亟,不得分以赠矣。

    4. (4) 黄仙裳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 9. (2022九下·芝罘期中) 现代文阅读Ⅰ

    流浪的二胡

    陈荣力

    ①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②蒙古包、轱辘车,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的诗意、绵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

    ③六朝金粉、王榭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④我们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浸没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当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地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个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⑤《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漫洇,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沧桑。二胡流浪着一种悲凉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土地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⑥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人何止阿炳呢?在我的故乡,四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十二岁时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颠沛流离中,他的二胡声响彻了大半个江南。《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心安》,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讲授二胡的讲台。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都体现了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 我伤感地承认,在江南的丝竹中, 二胡也许最有悲剧的性格。

    ⑦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1. (1) 通读全文, 思考作者在第②自然段中把“马头琴”“唢呐”“二胡”放在一起写,是想表明一个怎样的观点?
    2. (2) 第⑤段划线句“是一个时代的流浪, 一个民族的流浪” ,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3. (3)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句子, 请摘出来, 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 10. (2022九下·芝罘期中) 现代文阅读Ⅱ

    题目:                                      

    鹤田丰和

    “每天只用佩戴5分钟。”“每天待在上面15分钟就能减肥。”“光靠听就能学会英语。”……大家有没有被这样的广告打动过呢?自己想做的事情轻轻松松就能实现,这对我们来说真是充满了吸引力。人们往往会这样想:这么容易就能做到,我也要试试看。但实际尝试后,大部分人都无法坚持下去。

    我曾经也买过“光待在上面就可以瘦”的减肥工具,当时,我觉得这样我就可以一边看电视或听音乐,一边瘦下来了。然而,我买回来没坚持几天就放弃了。这么一件“仅仅待在上面就可以”的工具,却让我感到非常痛苦。我的朋友还买过一把坐在上面就能改善坐姿的椅子。因为他觉得这把椅子似乎能帮助他在吃饭或办公时改善坐姿,但后来他连坐这把椅子都懒得坐,想改善坐姿的计划也以失败告终。

    从表面上看,“轻松”“简单”非常具有吸引力,会让我们产生很容易坚持下去的错觉。其实,轻松无法成为坚持下去的动力。光是靠轻松做事,动力根本不够,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能否享受过程。因此,我们若想坚持做一件事,需要下功夫的是找到“如何才能享受过程”这一问题的答案。我们不需要下决心坚持不懈地去做,而需要先思考“如何才能愉快地坚持下去”。这才是一个人告别半途而废的诀窍。

    一定要记住,轻松和简单能让我们坚持下去其实是错觉。

    1. (1) 简短的论说文,观点一般鲜明而直接,让人一目了然。如果把论点作为题目,这篇文章的题目应该是
    2. (2) 文章以各种广告语开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 (3) 第二段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4. (4) 这篇文章的论证过程是有瑕疵的。比如第三自然段是作者确立自己观点的段落,但却流于空泛的说理,缺乏有力的论据支撑。请联系生活实际,为本段的观点补充一个具体的事实论据。
  • 11. (2022九下·芝罘期中) 现代文阅读Ⅲ

    雁来红

    王辰

    ①明朝年间,朝廷派颇有才干的王斌出任浮梁(位于今江西省)县令。到任后听闻治下昭烈庙内有“张太子”神像非常灵验,不时显圣预言,未卜先知,于是新县令微服私访,前往查看其中玄机。

    ②庙里接待王斌的是位落魄书生,直言相告张太子的预言都是出于自己手笔:他白日里听得信众求告,若是知晓答案,就写上四句半文半白的诗句,夜间放在塑像之下。王县令对此并不怪罪,还勉励书生,劝他引导信众向善。

    ③闲谈间,书生提起一件难事:今日恰有人拿来一盆奇花,求“神明”辨认。书生不识,王斌却知道那花叫做“雁来红”。“既是雁来红,就用苏武归汉的典故吧。”书生说罢,提笔写道:“苏武当年胆气雄,匈奴一箭射飞鸿。至今血染阶前草,一度秋来一度红。”

    ④西汉年间, 苏武出使匈奴, 被羁押多年不得返回。 待到匈奴与汉和亲时, 汉昭帝要求将苏武放归, 匈奴单于却谎称苏武已死。 幸而汉使早与苏武暗通音信, 定下对策,回单于道:汉天子在长安上林苑射下一只鸿雁,雁足系有帛书,乃苏武所写,故此天子才遣使索人。 于是苏武得以归汉。

    ⑤“那莫须有的鸿雁,血染上林,却成就了一段佳话,果然是好诗!”王斌对书生的学识才思大为赞赏,而次日“张太子”认出奇花雁来红一事,也传为一时美谈。

    ⑥雁未红秋天最为灿烂,恰逢大雁往来的时节,故此得名。其实这种植物在宋元年间就已被栽来观赏,只不过并不十分流行。到明清时期,雁来红渐渐成为大众喜爱的热门花卉,多有文人墨客将它写入诗句、画作丹青。清朝初年,李渔甚至在《闲情偶寄》里说:各种秋花,唯雁来红是“草中仙品”,若阶前栽种数株,其余秋花都可舍弃不看了。

    ⑦从科学分类上说,雁来红和食用的觅菜是同一物种一-雁未红是由觅菜培育出的观赏品种,但样貌差别明显。雁来红植株高大,长到一人高也不稀奇。其顶端叶片密集,秋季枝叶会一起变为大红、深红或紫红色。由于观赏的是叶子,所以称之为秋花,不如说是秋草。虽有红颜,却很快要随秋凤逝去,因此雁来红也被文人作为伤秋的托寄。清人就依此写过一首《雁来红》诗:"雁影空阶八月天,一枝红紫赛春前。朱颜老去犹如此,惨绿当时是少年。”

    ⑧古时雁未红别名甚多:十样锦、老少年、少年老、老来娇、锦西风……也有人认为,它们分别指代不同形态的雁来红。比如明代的《遵生八笺》里说,雁来红共有四种:枝叶颜色娇红的,叫雁来红;枝头乱叶有红、紫、黄、绿四色的,叫十样锦;下部叶片深紫色,顶端叶片红色,叫老少年;下部叶片深绿色,顶端叶片黄色,叫少年老。

    ⑨雁来红的主要功用,是作为花卉观赏。但古时医家也曾用它治疗眼疾,还有道士用其辅助炼丹.古人栽种雁来红时,往往在旁边立起竹竿,让植株倚靠着竹竿生长,以免倒伏或折断。只不过因过于高大,雁来红不适合盆栽,所以如今城市中不太常见。但在一些乡村,仍可以见到成片栽种。

    【注释】①雁来红,又名十样锦、老少年,在我国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可见栽种,雁来红为一年生草本,通常高50~150厘米;叶互生,长卵形或披针形;花较小,簇生于叶腋;胞果卵状矩圆形。雁来红是苋菜的观赏品种,叶片或整个植株常在秋季变为红色、紫红色或橙黄色,可作为赏叶植物栽种。

    1. (1) 作为一篇说明文,本文开头①——⑤段用很长的篇幅写了“王斌私访昭烈庙,书生巧答雁来红”的故事。这样写开头的作用是什么?
    2. (2) 用自己的话概括下被王斌大为赞赏的书生的学识才思具体体现在哪里?
    3. (3) 第⑦段中清人的诗句为这篇小品文增色不少。请根据文中介绍的雁来红的特点,判断下面四位古人的诗作中,写“雁来红”的是(              )
      A . 已著西风又著霜,耐寒犹作女儿妆。潇湘云水人何处,草草题红字一行。 B .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C . 委翠似知节,含芳如有情。全由履迹少,并欲上阶生。 D .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4. (4) 第⑧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5. (5)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书生与王斌交谈后根据苏武归汉典故提笔写诗,雁来红自此得名。 B . 第⑥段末引用李渔《闲情偶寄》中的话是为了说明许多文人墨客将雁来红入诗入画。 C . 雁来红能长得很高大,这是它区别于我们常见的苋菜的重要特征。 D . 现在,我们城市生活中很少见到雁来红,是因为雁来红容易倒伏和折断,种植难度大。
三、写作(50分)
  • 12. (2022九下·芝罘期中) 写作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在你的成长道路上,有没有一句话、一首诗、一页书、一杯水、一棵树、一只狗、一幅画、一首歌、一个表情、一次奔跑、一朵白云、一片星空……曾触动(注意不是感动)你的心灵,或引起你的思索,或激发你的想象,或调动你的情感……

    请将“触动心灵的一     ▲      ”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