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21 浏览次数:70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2·西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长期以来,从无其他文学作品的地位能如《诗经》一样崇隆,这部经典独特而有魅力,它将远古许多隐微的信息、情感和道理,凝聚缄存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谣中流传至今,而无数后人不断进行的注疏解诂,更使之显得无比丰厚。

    解读《诗经》不是件容易的事。从汉代就开始的今古文之争一直延续了千余年。东汉以后,古文学派的毛诗盛行,郑玄作笺间参今文家说,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四十卷,“融贯群言,包罗古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语),被视为关于《诗经》的最重要著作。应当指出的是,《毛诗正义》保存的《毛传》尤好“以史证诗”,引入过多政教伦理的概念和说辞,为人们理解《诗经》增添额外负担;而《毛传》《郑笺》对一些问题存在的不同看法,孔颖达常常强作调和,反而伤害诗义。到了宋代,朱熹撰《诗集传》而摒除《诗序》,事实上背离了汉人解诗的学术理路,显得更为扼要求是,但仍有不少基于伦理教化的穿凿和曲解。

    孔子曾说,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诗经》,就是“思无邪”了。可惜朱熹对“思无邪”的理解有所偏差,他将本来“无邪”的诗篇内容视为“淫邪”,认为作者所以如此写是为了揭露这种“邪”而加以批判,因此动辄便说某某篇章为“刺淫奔之诗”。其实孔子足够轻松简约,不像朱熹那样拘束沉重,他认为《诗经》的内容及其作者的动机和态度,都是归于诚和正的,“正”规约“诚”不至于泛滥,“诚”使“正”更具备“仁”的内涵,正因如此,才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诗经》中的《兼葭》,前人称它是“《国风》第一篇缥缈文字”(牛运震语),倘恍迷离、意蕴悠长,“所谓伊人”实际不知所谓,而“在水一方”也只是“宛在”而已,面对诗文的这种模糊表达,人们大多难以推阐诗义。直到“五四”以后,以闻一多为代表的学者才又重新认定它的情歌本质。事实上,不论是多写个人的《风》,还是多写国事的《雅》和《颂》,都能看出“人”的诚与正,生活、政治、战争、仪式等,无不承载着“思无邪”的精神,只不过相较于《风》而言,《雅》更多一些隐喻和转义。《小雅·节南山》批评“昊天不惠”,《小雅·巧言》不满“昊天已威”,《大雅·瞻卬》埋怨“天之降罔”,《大雅·文王》感叹“天命靡常”,均充满对“天”的怨怼和对居上位者的讽刺,这背后乃是“人”的意识之觉醒,而“人”之为“人”在于“明德”,也即处理好诸种关系:偏执臣忠、子孝、妻贤之一端是不适宜的,它同时也要求君仁、父慈、夫义。此时,《诗经》变成一个给大家讲道理的说服者,其目的是要建立理想的制度和理想的社会。

    阅读《诗经》,让我们重新理解文学和历史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去看待它“思无邪”,是否会觉察到《诗经》里的那个世界,原来是既现实又理想、既功利又纯真的呢?

    (摘编自谷卿《〈诗经〉里的物、事、情、理》)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古老的经典,《诗经》将远古许多隐微的信息﹑情感和道理凝聚在了歌谣之中。 B . 《毛诗正义》虽被视为关于《诗经》的最重要著作,但好“以史证诗”,这是其不足。 C . 孔子评价《诗经》为“思无邪”,朱熹对“思无邪”的理解有偏差,违背了孔子的本意。 D . 《诗经》中的《兼葭》,被前人称为“《国风》第一篇缥缈文字”,内容有些模糊表达。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认为,《诗经》的内容及其作者的动机和态度都是归于诚与正的,二者相辅相成。 B . 文章列举了很多人对《诗经》进行的注疏解诂,有助于读者深切感受《诗经》的丰厚。 C . 文章将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和朱熹的《诗集传》对比,强调朱熹的解读是穿凿曲解。 D .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大量引用前人解读《诗经》的言论,丰富了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毛传》《郑笺》和朱熹的《诗集传》背离了汉人解诗的学术理路,显得更扼要求是。 B . 《诗经》中的《雅》相较《风》多了些隐喻和转义,使其承载不了“思无邪”的精神。 C . 《诗经》中的怨怼和毓刺,实则是人的觉醒,要求处理好诸种关系,以建立理想社会。 D . 阅读《诗经》,能重新理解文学和历史的关系,因而帮助人们感受它创造的现实世界。
  • 2. (2022·西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持续推出了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以近来备受关注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例。《只此青绿》以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背景,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的视角,进入千年前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内心世界,以画中主色调“青绿”为视觉线索,深入探查画作形成的篆、绢、颜料、笔、墨等工艺的产生,古往今来的工匠精神与中国式的古典美学交相辉映,传达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的崇高敬意。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别出心裁,从画作的成型工艺入手,将其演绎为一幅国之工匠的人文画卷。剧中描绘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形象,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正是由这些平凡劳动者创造的。舞剧为他们画像,用他们的故事唤醒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将舞台艺术与非遗工艺相结合,为时代背景下的文旅融合赋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

    在创作手法上,《只此青绿》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作品打破舞台上常规的线性叙事手法选择淡化戏剧情节与冲突,强调人物超越古今的内心情感,也更突出“舞蹈诗剧”的诗化色彩。在舞蹈编排上,作品较多运用“颗粒状”的动作连成舞蹈句子,形成与众不同的质感、风格、韵味和舞蹈语汇。

    在审美风格上,作品传达了《千里江山图》中表现的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服饰和道具突出淡雅、简约的“理性之美”。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从不同角度引领观众感受传统绘画之美。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润物细无声的特性和方式。

    酒香也怕巷子深。不断加强传播能力建设,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条件。《只此青绿》首演3场就成功“破圈”、首轮巡演未半便引发热议,其成功不仅因为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也得益于创新性的传播手段。而这两者,又都源于制作理念及模式的创新2021年12月31日,作品以舞段形式亮相哔哩哔哩跨年晚会,播出时间段内,实时在线观看观众达1.8亿。2022年1月31日除夕夜,《只此青绿》选段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节目一经播出,相关话题便开始频繁登上新浪微博、抖音等平台的热搜。节目中高难度的“青绿腰”也成功出圈,引发了一大批专业舞者和爱好者的模仿和挑战。

    此外《只此青绿》充分发掘利用线上传播渠道走出国门。人民网在海外平台的多元化媒体宣传,初步在海外市场上营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巡演期间,一共以9个外文语种发布海外报道数十篇,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讨论热潮。

    ——摘编自景小勇《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材料二:把古画转化为文艺节目,是把平面转化为立体,使原本需要想象力介入的二维空间变成了可以直接感知的三维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

    所谓“沉浸感”,在绘画中可以名为“空间意识”。观《富春山居图》最为人称道者,莫过于其散点透视带来的沉浸之感,人观画如在画中,人随景移,又阔大高远,使人失却在景中;而《千里江山图》的独特在绢本设色,以青绿山水呈现江南风貌,有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又有捕鱼、驶船、游玩、赶集。这种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以宋人郭熙《林泉高致》中的名言论,即“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富春山居图》与《千里江山图》无疑都是妙品,只是其妙何以体现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今人对此种理论概括,难免有隔靴搔痒之痛。

    而春晚的节目《只此青绿》与《忆江南》就把这种沉浸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舞蹈《只此青绿》不但化人为山,以山作人,还把《千里江山图》变为整个演播大厅声光电的山水屏,曲折典雅;《忆江南》更将“家在富春江上”的生存体验通过演员的直接演绎,表现为毫无阻隔感的“诗意地栖居”,使中华美学的韵味扑面而来。其实,人们对宋韵并不陌生,陆游、苏轼的诗词可谓妇孺皆知。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沉浸式审美体验得以生发的重要缘由。

    在宋代,中华传统美学就是丝绸、茶酒、瓷玉、园林,就是饮食、服饰、花饰、香道,就在普通人的寻常生活之中。今人传承中华传统美学,要紧的就是打造这种富有当代生活气息的“文化”——一种令人愿意长久沉浸其间的文化。

    --摘编自林玮《〈只此青绿〉〈忆江南〉:宋韵文化的当代呈现》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让观众从不同角度感受传统绘画之美。 B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成功,不仅离不开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也得益于创新性的传播手段。 C . 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在二维空间变成三维世界的过程中,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 D . 陆游、苏轼的诗词给人的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沉浸式审美体验得以生发的重要缘由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创造了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唤醒了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 B . 为了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来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只此背绿》选择在创作手法上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 C . 《只此青绿》亮相哔哩哔哩跨年晚会时的实时在线观众达1.8亿,在央视春晚播出后频繁上热搜,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制作理念和模式的创新。 D . 《富春山居图》与《千里江山图》无疑都是妙品,都体现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但只有后者体现了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
    3. (3) 屈原是从长江流域走出的第一诗人,湖北省歌舞剧院拟将屈原的作品改编成优秀的舞蹈诗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改编的建议。
  • 3. (2022·西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寻找安详

    郭震海

    秋深,黄昏,风起。

    苍茫的群山之中,林深似海。我轻轻地整了整衣领,有点儿微凉。

    我开始隐隐担心,对身边的老乡说:“马上天黑了,还没找到安详。”

    “快了,再翻过一座山就到了。”老乡说。在遮天蔽日的松柏树下,我们艰难地翻越了四座大山,眼看夜幕低垂,仍看不到有人家的迹象。

    “你确定我要找的人是在这里吗?他可是个著名的山水画家,名叫安详,安静的‘安’,详细的‘详’。”我说。

    “是哩,他确实叫安详,是不是个画家不晓得,但俺知道,他是个守山的。“老乡说。

    这真的是我要寻找的安详吗?我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想起他的山水画,下笔灵动,浑然天成,自成一派,如行云流水,功力深厚,在全国书画大展中屡获大奖,被爱画者出高价争相收藏。奇怪的是,几次颁奖现场,他均缺席。大家只是通过署名,得知他叫“安详",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信息。安详是谁?谁是安详?

    只见其画,不见其人。有人说安详住在京城,有别墅,有私家花园;也有人说,安详是一位大学教授,为人十分低调等等,总之被传得神乎其神。

    夜里11点多,我几乎要绝望的时候,终于看到远处的一丝光亮,听到了狗吠声。老乡告诉我,那守山人居住在防火晇望塔里,那亮光是塔顶的太阳能电池板发出的。我们朝着亮光走去。

    “安详,安详———”走近了,老乡高喊着。狗吠声愈加猛烈。借着老乡手电筒的光亮,我看到从石砌的晇望塔中走出一个五大三粗的老农。

    他真的是画家安详?我更加怀疑。

    “安详,有人找你。“老乡喊道。

    安详喝住狗,问道:“找我有事吗?”

    “您是著名画家安详?”我急切地问道。

    “不,你应该是找错人了。我是安详,但不是画家,更不‘著名’,只是一个守山人。“他的回答如此干脆,让我十分绝望。

    “先弄些水喝,嗓子都冒烟了。”老乡嚷嚷着,毫不客气地向屋里走去。

    瞭望塔内部地方不大,分三层。一层陈设简单而整洁,一个荆条编织的茶几摆在正中,显得原始而古朴,周围是几个荆条编织的凳子。通向二层的旋转楼梯上挂着几把明晃晃的锄头,还有两个新编好的荆条箩筐。

    “快,喝口水,我去给你们烧火做饭。”安详的女人很热情地给我们汤茶。金色的花瓣在茶碗里翻腾,满屋子都是花茶的清香。

    品茶深聊,我得知,男人确实叫安详,当兵退伍后,被分配到县林业局,来到林业局下属的林场做了守山人。在孤寂的大山中守山,仿佛与世隔绝,苦累不说,主要是极度枯燥,别人干不了几个月就会找种种理由申请调岗,他却自告奋勇上山,带着妻子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每天清晨,朝霞初现,他和妻子会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然后烧火做饭、巡山,防火防盗。三十多年里,他在守山的同时,亲手种活了上万株松柏。他深爱着大山,给每座山峰都起了名字。他深爱着山上的松柏,按照《中华字海》给每一株树都用一个汉字命名。山峰是他的家园,松柏就是他亲爱的家人。他可以按拼音确定区域,迅速找到每一株树,并能准确说出它的年龄。

    我听着,不由肃然起敬。

    老乡在一旁笑道:“这算啥!人家安详家两个娃娃都很有出息,儿子研究生毕业,留在上海工作;女儿更厉害,博士,是博士哩,现在工作在深圳。”

    “是吗?!”我惊叹道。

    “没啥,我们只是普通人家。”安详的女人接话道,并招呼我们吃饭。

    饭后,我们被安排到三层休息。躺下后,我依然在想,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夫妻,这个安详会是我要找的画家安详吗?

    清晨醒来,红日初升,鲜艳的五星红旗已经高高飘扬在晇望塔的上空。

    我吃惊地发现,原来头天晚上我们睡觉的三层,竟然是一个画室,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山水画,地上的荆条圆筐里塞满了画卷。

    “他就是安详,我确定,他就是我要寻找的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我对老乡喊着,很兴奋。

    “您就是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您知道您的画作有多值钱吗?”我走出防火塔,心情很激动。安详正在安静地编织一个箩筐,他抬起头笑道:“我说过了,我是安详,但我真不是画家,更非‘著名’,只是一个守山人。”

    “不,您的山水画自成一派,每一幅都是灵动的,山是活着的,松柏是活着的。您知道这是多少画家一辈子都在苦苦追寻的高度吗?”我说。

    “我是自学绘画,谈不上什么高度。我只知道我用的不是墨汁,而是真情。我画上的山峰是现实中的山峰,入画的松柏都是我亲爱的家人。”他说。

    微风吹过,群山茫茫,松柏吟唱。

    他依旧在安静地编着手里的箩筐……

    我抬起头,眼前雄壮的山脉仿佛是从他的画中走出;苍茫天地间,每一株松柏似乎都有了灵魂。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擅长运用多种手法如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对比手法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B . 小说环境描写寥寥几笔,而意境全出。如首段“秋深,黄昏,风起”既渲染了苍凉的氛围又烘托了人物心理。 C . 小说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简练而不乏意蕴,人物语言富有个性,老乡、安详的话都符合其身份特点。 D . 小说结尾段表明“我”真正懂得了安详画作浑然天成的缘由,也领悟到艺术创作的真谛,深化了文章主旨。
    2. (2) 有人评价郭震海的小说“字里行间流动着一种直抵人心的暖热”,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3. (3) 请分析小说在叙述上的特征。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 4. (2022·西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神宗万历二十年五月,酋平秀吉寇朝鲜。时朝鲜王李公湎于酒,弛备,吉乃分遣其渠行长、清正等,率舟师数百艘,逼釜山镇。五月,潜渡临津,分陷丰、德诸郡。时朝鲜承平久,怯不谙战,皆望风溃。朝鲜王仓卒弃王京,令次子珲摄国事,奔平壤。倭遂渡大同江,绕出平壤界。是时倭已入王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库荡然一空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请援之使,络绎于路,廷议以朝鲜属国,为我藩篱,必争之地,遣行人薛潘谕其王以匡复大义,扬言大兵十万,已擐甲至。贼抵平壤,朝鲜君臣势益急,出避爱州。

    七月,游击史儒等师至平壤,不谙地利,且霖雨,马奔逸不止,儒战死。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余,渡鸭绿江援之,仅以身免。报至,朝议震动,以宋应昌为经略 , 员外刘黄裳、主事袁黄赞画军前。

    八月,倭入丰、德等郡,我兵稍集。而行长等颇习兵,诈谓不敢与中国抗,以缓我师。兵部尚书石星亦谓诸将未得利,计无所出。议遣人探之。嘉兴人沈惟敬应募。惟敬者,市中无赖也。惟敬至,执礼甚卑。行长跪曰:“天朝幸按兵不动,我亦不久当还。当以大同江为界,平壤以西,尽归朝鲜耳。”惟敬既还奏,廷议以倭多变诈,未可信。我师利速战,乃趣应昌等统兵进击。

    十二月,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上悯东征将士寒苦,特发冏金十万犒慰,且重悬赏格。羽檄征兵七万余,如松率军至辽阳。而惟敬归自倭,称行长愿退平壤迤西,以大同江为界。如松大会将吏,叱惟敬佥邪当斩。参军请间曰:“籍惟敬绐倭封而阴袭之,奇计也。”应昌、如松以为然,乃置惟敬标营。

    二十五日,誓师东渡。我师无一不当百,是役凡得级千二百八十五,余死于火,及从城东跳溺无算。二十一年正月,平壤大捷。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六十二》)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时/倭已入王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库/荡然一空/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 B . 是时/倭已入王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库/荡然一空/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 C . 是时倭已入/王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库/荡然一空/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 D . 是时倭已入/王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库/荡然一空/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倭,我国古代对日本人及其国家的称呼。元末到明中叶多次在朝鲜和我国沿海抢劫骚扰的日本海盗,称为倭寇。 B . 经略,官名。唐太宗在边州置经略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 C . 兵部,与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工部并称六部,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饷、车令等。 D . 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传递军情一般都写在“檄”上,如果在其上插雉羽,则表示万分危急。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倭寇侵犯朝鲜,朝鲜是明朝属国,也是屏障,于是明朝决定派兵援助朝鲜,救朝鲜于水火。 B . 五月,平秀吉的军队潜水渡过临津,分别攻陷丰、德等郡,朝鲜王仓促间出逃,让次子李珲监国。 C . 史儒带兵抵达平壤后,因诸多原因,战事不利而战死。祖承训带兵渡过鸭绿江援助,也遭惨败。 D . 倭寇为了延缓明朝出兵时间,谎称不与中国对抗,并向沈惟敬保证不久便会从平壤撤兵。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朝鲜承平久,怯不谙战,皆望风溃。

      ②参军请间曰:“籍惟敬给倭封而阴袭之,奇计也。”

  • 5. (2022·西安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节

    杜甫

    湍驶风醒酒,船回雾起堤。高城秋自落,杂树晚相迷。

    坐触鸳鸯起,巢倾翡翠低。莫须惊白鹭,为伴宿清溪。

    【注释】①严郑公∶指杜甫好友严武,曾封郑国公,时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作此诗时,杜甫在其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有倦怠之意。②翡翠;鸟名。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入题,写泛舟之情状。“湍驶”写出了水流之急与船行速之快,故风大致酒醒。 B . 颈联写池中所见。船行之处,或见鸳鸯飞起,或见翡翠低翔,呈现一派怡人的景象。 C . 整首诗起承转合,结构圆融,上下相应,对仗工稳,用笔极其讲究,足见杜律之精。 D . 尾联意在表达诗人对白鹭的关爱,希望不会惊扰到它们,得以与之相伴,安宿清溪。
    2. (2) 本诗写晚秋之景语出皆奇,于起笔落笔间前后相承,彼此回应。请结合这一特点对额联进行赏析。
  • 6. (2022·西安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春江花月夜》中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没有用的句子是

       ”

    2. (2) 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

      诗中的“ , ”两句。

    3. (3) 杜牧《阿房宫赋》中,“ ”两句通过项羽的做

      法表现了秦朝统治的灭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2·西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继《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火爆全网后,河南卫视没有错过任何一个中国传统佳节。果然,七夕前夜,在一场英仙座的流星雨后,它带着《七夕奇妙游》如约归来。

    (  )当第一个节目《龙门金刚》以龙门石窟为背景,飞天起舞,乐伎奏乐,金刚大力士“活”了起来,观众被惊艳,也被勾起了对两个月前“水下洛神”______的记忆。

    当《元宵奇妙夜》的那群唐宫小姐姐叩开了节日晚会的新大门,河南卫视算是找准了自己______的文化密码。在这4场晚会中,据不完全统计显示,龙门石窟、应天门、嵩阳书院,这些穿越历史而来的文化场景,悉数成为节目背景;琵琶、唢呐等传统民族乐器。构成了节目的主旋律。

    中华传统节日,往往可以上溯至远古时期。先民创造出绚烂多姿的节日文化,有的却因为。_____而在当代失去了生存土壤。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恐怕是“奇妙游”系列最根本的出发点。如今,传统文化是富矿,已经成为共识,而如何把富矿_____ , 还需要更多当代智慧。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翩若惊鸿     数一数二    白云苍狗    点石成金 B . 翩若惊鸿     独一无二    沧海桑田    画龙点睛 C . 惊鸿一瞥     独一无二    沧海桑田    点石成金 D . 惊鸿一瞥     数一数二    白云苍狗    画龙点睛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为什么说是“归来”?因为还是熟悉的味道和火爆出圈的疗效。 B . 为什么说是“归来”?因为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火爆出圈的疗效。 C . 因为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火爆出圈的疗效,所以说是“归来”。 D . 因为还是熟悉的味道和火爆出圈的疗效,所以说是“归来”。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龙门石窟、应天门、嵩阳书院,这些穿越历史而来的文化场景,悉数成为节目背景;琵琶、唢呐等传统民族乐器的新声,构成了节目的主旋律。 B . 据不完全统计,龙门石窟、应天门、嵩阳书院,这些穿越历史而来的文化场景,悉数成为节目背景;琵琶、唢呐等传统民族乐器,构成了节目的主旋律。 C .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龙门石窟、应天门、嵩阳书院,这些穿越历史而来的文化场景,悉数成为节目背景;琵琶、唢呐等传统民族乐器,构成了节目的主旋律。 D . 据不完全统计,龙门石窟、应天门、嵩阳书院,这些穿越历史而来的文化场景,悉数成为节目背景;琵琶、唢呐等传统民族乐器的新声,构成了节目的主旋律。
  • 8. (2022·西安模拟)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 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 9. (2022·西安模拟)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新华社北京4月23日电 首届全民阅读大会23日在京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表示热烈的祝贺。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

    习近平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学习,修身养志,增长才干;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四、写作(60分)
  • 10. (2022高三上·长沙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王少华漫画作品,有改动)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自身发展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