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鸡西密山市(五四制)2020-2021学年初二(七年级...

更新时间:2022-06-18 浏览次数:3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共24分)
  • 1. (2021七下·密山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报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1. (1) 请将下面句子用楷书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2. (2) 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目不    无及此

    3. (3) 找出文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改为

      改为

  • 2. (2021七下·密山期末)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杨振宁《邓稼先》) B . 虽然这些都很微言大义 , 但他做得很认真。(李森祥《台阶》) C . 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杨利伟 《太空一日》) D .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宗璞《紫藤萝瀑布》)
  • 3. (2021七下·密山期末)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通过这次篮球比赛,使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更浓了。 B . 为了防止英雄不再流泪,英雄烈士保护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C . 电影《夺冠》带领观众重温了中国女排激情燃烧的岁月。 D . 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一般会出现发热、咳嗽、气促等。
  • 4. (2021七下·密山期末) 古诗词默写。
    1. (1) ,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2. (2) ,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3. (3) 商女不知亡国恨,。(杜牧《泊秦淮》)
    4. (4) 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 (5)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中以花为喻,表明诗人心志的诗句是:
    6. (6) 陆游的《游山西村》中表达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境界的诗句是:
    7. (7) 古诗词中有许多包含乐器的诗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 5. (2021七下·密山期末) 走进名著。

    他想不到做官,发财,置买产业;他的能力只能拉车,他的最可靠的希望就是买车;非买上车不能对得起自己。他一天到晚思索这件事,计算他的钱;设若一旦忘了这件事,他便忘了自己而觉得自己只是个会跑路的畜生,他拉着总不起劲,好像背着块石头那么不自然……买上车再说,买上车再说!有了车就足以抵得一切!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老舍的长篇代表作,小说主人公最大的梦想是。女主人公是(填性格)又有点儿变态的虎妞,虎妞最后的结局是

二、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共8分)
  • 6. (2021七下·密山期末) 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100年风雨兼程,100年砥砺奋进,100年矢志不渝,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我们在党的关怀下幸福成长。热爱党,拥护党,永远跟党走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你所在的班级要开展一次以“青少年的党史教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1. (1) 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 (2)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青少年,谁就掌握了未来。为了更好地宣传学习党史活动,请你设计三种活动形式。
    3. (3) 在“学党史”活动中,小明认为,我们现在是中学生,只要学习好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学习党史。作为班长,你该怎样劝说他改变想法?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共23分)
  • 7. (2021七下·密山期末)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 8. (2021七下·密山期末) [古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①(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②,歆废书③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注释]①轩冕: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②如故:像原来一样。如:如同,好像。③废书:放下书。废:停止。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清涟而不妖    又同席读书

    2. (2) 翻译句子。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 (3) 陶渊明的观点与管宁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谈谈。
  • 9. (2021七下·密山期末) 阅读《抬起头来做人》一文,回答下面小题。

    抬起头来做人

    ①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钱。

    ②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③小男孩的妈妈取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

    ④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 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老师时,捐的都是100块、50块。”

    ⑤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⑥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

    ⑦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⑧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⑨妈妈说的那一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那时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1. (1) 文章第⑥段“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句中两个“功课”各指什么?
    2. (2) 文章第⑦段“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小男孩的妈妈为什么这样说?
    3. (3) 第⑧段写小男孩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文章第③段“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小男孩此时想说什么?为什么又没开口?你能揣摩出小男孩此时的心理吗?请试写一段心理描写。
    5. (5) 文题“抬起头来做人”有何深刻含义?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 10. (2021七下·密山期末) 阅读《汉文化与筷子》,回答下面小题。

    汉文化与筷子

    ①重阳这天,大家都在吃重阳糕。有的用手拿着吃;有的用力切开,用叉子叉着吃;有的则用筷子吃。看到大家不同的进食方式,想起汉文化和筷子的关系问题。因此写下这点文字。

    ②人类社会,共有三种进食方式。其一是用手。这是自然的进食方式,例如婴儿,不须母亲教导,自然地会用手抓东西吃。其二是用刀叉。这当然是在人类发明火和冶铁之后,才会有的工具。人用刀叉获得猎物之后,在火上烤熟,然后用叉叉着,用刀割来吃,这比用手抓已经大大进了一步。其三是用筷子进食。这种进食用具是如何进化得来的,尚待考证。筷子用手操作,手与大脑相连;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筷子是汉文化的特征,只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才用筷子。

    ③在当今世界分布上,在亚洲除了直接受汉文化影响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新加坡外,其余均是用手进食的。中国还有部分兄弟民族,如维吾尔等也是用手进食的,非洲多是用手进食的,欧、美、澳洲白种人均用刀叉进食,只有当地土著民族用手进食。

    ④筷子,原名“箸”。我的故乡江西,现在还有地方将筷子仍叫箸。我们的祖先究竟从什么时代开始,放弃了用手和用刀叉进食,我不知道。从书中查到,“纣为象箸,而箕子唏”此话意思是说纣王用象牙做箸,箕子感到很忧虑难过。本意是批判纣王的奢侈。因此,我们从这话中得知在商代已经使用箸了。但在这之前,究竟哪个年代开始使用箸,则尚待考证。

    ⑤既然称箸,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称箸而都叫它筷子呢?据说,这是由船民开始的。过去的船都是木料做的。在长江大河中行驶,不仅很慢而且危险,小时候常听人说:“行船走马三分险。”船民迷信,所以产生了一些忌讳。在行船时,如姓陈的,只许说耳东,不许说陈,因“陈”与“沉”同音,又在船上不能说翻身,只能说转身,因船上忌“翻”字。“箸”与“住”同音,船行要快,不能“住”,因此忌用“箸”。住的反义为快,船上就将“箸”改称为快,但快是形容词,因此造了一个“筷”字。为什么用竹字头,因筷子是竹子做的。

    ⑥今日西餐桌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虽然在一些富豪餐桌上的刀叉,用金子或银子,甚至镶上宝石,经过有名的艺匠精心做出来的,放在洁白的桌布上,熠熠发光,但它毕竟摆脱不了它原始的、野性的痕迹。而筷子则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中异化出来了。

    1. (1) 文章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2. (2) 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 (3) 用筷子与用刀叉,哪一种进食方式更为文明?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四、作文(共45分)
  • 11. (2021七下·密山期末) 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请将文题“那一刻,我没有”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在本学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不仅了解了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叶圣陶、斯科特等名人的感人事迹,也看到了长妈妈、老王等普通人身上的人性之光,还明白了每一个人都可以以天地万物为师为友为伴,从一间陋室、一池莲花,一株紫藤萝、 一棵桃树等物中寄寓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请以“我心中的你”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字数在600字以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