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巍巍中华,纵横千万里。光明中学七⑴班开展了“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参与吧!请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中华大地从古自今不缺民族英雄,国之楷模。战斗英雄鲁迅以笔为戎,爱zēng(①)分明,怒斥敌人,深恶(②Awù Bè)痛绝,诠释坚韧的战斗精神;无名英雄邓稼先殷(③Ayīn Byān)红热血,精忠报国,鞠躬尽cuì(④),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航天英雄杨利伟乘“神五”,处苍穹,俯kàn(⑤)祖国大地,“太空第一人”的壮举家喻(⑥Ayú Byù)户晓。
香雪公园里有一座望梅亭,它安静地躺在一个小山坡上,每至梅花盛开之时,这里便游人如织。小文来到望梅亭,有感而发,写下一副对联。
上联:千树梅花百樽酒 下联:
这场面只是刹那间的事。鲨鱼掉转头来,翻转身子,正准备把采珠人拦腰咬断。突然间,我觉得蹲在我身旁的尼摩艇长忽地站直身子,举着匕首,朝那大怪物直扑过去,与它展开了搏斗。
……
特别是,当尼摩艇长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小袋珍珠放到他的手里时,他更是惊诧不已。真不知他心里此刻怎么想。印度人双手颤抖着接过这位水中人的施舍。从他那双惊疑恐惧的眼睛里,不难看出,他不知道这几个既救了他一命又让他发了财的人,究竟是些什么神人。
杨梅
①六月,该是故乡早谷登场、杨梅最好的季节了。我乡的茶山杨梅,可以媲美于绍兴的萧山梅,色泽之美,更有过之。一颗颗又圆又大,红紫晶莹像闪光的变色宝石。【A】母亲在大筐子里选出最好的给父亲和我吃,我是恨不得连人都钻进篓子里,把烂的也带核吞下去。
②说起吞核儿,我是经过一番特别训练的。我有个只大我几岁的小叔叔,与我一样地贪吃杨梅。我们要从杨梅上市的第一天青的酸的,吃到下市的最后一天烂的苦的才罢休。
③【B】可是他的本领比我大得多,他把杨梅搁在嘴里,只用舌头一拌就咽下喉咙了。我问他:“核儿呢?”他说:“吃杨梅不咽核儿还成啦!那你吃上十斤八斤也不会饱。还有,杨梅核儿才是消毒的,咽下去,可以把肠胃里不清洁的东西,如蜘蛛网、猪毛之类的东西一齐卷出来。所以杨梅不必洗,洗了味儿就淡了,可是要吃不洗的杨梅,就得学会咽核儿。”
④我听了他的话,有点半信半疑。可是为了省去洗的麻烦,借此可以多吃,也就开始学咽核儿了。叔叔说要咽就得每次吃第一个就咽下去,以后就不困难了。可是我还是学了很久才学会。学会以后就越发地狼吞虎咽起来,吃得肚子鼓鼓的,舌头都起了跟杨梅珠子一样的小泡泡,吃饭喝茶都感到痛。我不愿告诉母亲,还是偷偷地吃。母亲看我那副猴相,笑骂我:“这样吃杨梅,给你招个茶山女婿吧!”
⑤终于我吃出胃病来了。胃酸涌上来,整天不想吃饭。母亲把杨梅核儿焙成灰,叫我用开水服下去,几次就好多了。母亲正色地告诫我说:“小春,你吃东西这样任性,长大了,一个人在外没有妈的照顾,病了怎么办?”
⑥我常常为母亲的叮咛感到厌烦。无知的童子,总以为一辈子都会在母亲的爱抚下享受着幸福呢!
⑦农历的六月初旬,是乡间家家户户“尝新”的好日子。“尝新”就是新谷已经收成了,农家得做几样好菜,谢了谷神,请大家来喝杯庆祝的喜酒,吃碗又香又甜的红米饭(新谷是红米)。酒席里最好吃的是四个大盘:一盘茄松(茄子切丝,裹了面粉鸡蛋油炸),一盘蛤子,一盘切得方方正正的西瓜,一盘拿烧酒浸过的杨梅。这四样东西差不多家家相同。我爱酒又爱杨梅,啜着烧酒杨梅,下以茄松,剥剥蛤子,最后吃鲜甜的西瓜解渴。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事吗?所以哪一家请吃“尝新”酒总是我做代表。父亲是懒得出门的。母亲又是这样不吃,那样不尝的,我就乐得单身赴宴,吃得前仰后合地回家。宁可吃坏了肚子,又害得母亲操一场心。
⑧我家搬到了杭州,萧山的杨梅也一样鲜甜,样儿是椭圆的,颜色是粉红或白梅的,看起来远不及故乡的茶山梅漂亮。我因为胃疼,已经不能多吃,更不能咽核儿了。母亲仍是在篓子里选出最大最好的几颗留给父亲与我吃。星期天回家,我端着藤桌椅坐在院子里,母亲就把一碟子用盐水洗过的杨梅放在我面前,说:“小春,只吃十个,晚饭后再吃十个。”我一面做着代数,一面把杨梅放在嘴里慢慢儿啜着甜汁。令人头疼的代数题,一道也做不出,十个杨梅却在万分不舍得吃的情形下吃光了。母亲笑着端着剩下的说:“再吃一个,明天的代数就考个杨梅大的零分。”我也笑着,紫色的杨梅汁滴落在练习簿上。
⑨一九四一年初夏,我卒业大学,母亲写信告诉我:“孩子,早点回家吧!回家正赶上杨梅最好的时候。妈又得为你拣一颗颗晶莹的大杨梅了。”我感谢母亲比海更深的爱。
⑩可是那时因战事海岸线封锁,我竟迟迟未能成行。忽然一个晴天霹雳,叔叔来信说母亲旧疾突发,叫我急切回家,迟恐赶不上了。我冒着危险,取道陆路,整整二十一天才赶到家中,赶到时母亲的灵柩已停放在祠堂里了。
⑪年光于哀痛中悠悠逝去,我亦已忧患备尝。儿时那种吃杨梅的任性与欢乐,此生永不会再有了。
(文/琦君,有删改)
下面是小语编辑的校刊“光盘行动”专刊的版面,请仔细阅读,完成问题。
材料二:
“光盘”背景
光盘行动由一群热心公益的人们发起,光盘行动的宗旨:餐厅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养成生活中珍惜粮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习惯,而不要只是一场行动。不只是在餐厅吃饭打包,而是按需点菜,在食堂按需打饭,在家按需做饭。正在发起的“光盘行动”,提醒与告诫人们:饥饿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而即便时至今日,珍惜粮食,节约粮食仍是需要遵守的古老美德之一。
2020年8月11日,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12月4日,光盘行动入选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
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材料三:
“光盘行动”从我做起
“光盘行动”是一种节约方式。每一餐承载着的不仅仅是生命所需的能量,更深深地镌刻着餐桌文化。“光盘行动”时刻呼唤着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优越物质条件的同时,也不应忘记还有很多人生活在饥饿的环境中。
“光盘行动”是一种公益行为。从大宴会到小餐桌,从街边餐馆到学校食堂,每年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也是现实国情的需要,因此遏制餐桌上的浪费,是一场每个人都需要参与的行动。
“光盘行动”是一个良好习惯。让“光盘行动”成为社会自觉,需要全社会的认可和参与。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让“节俭”成为一种风气;提高厨艺水平,让饭菜可口,不给“剩宴”以机会;供应“小份饭菜”,提供打包便利,给“光盘”创造条件;党员干部和各级机关带头“光盘”,给广大群众以引领……这些一个都不能少!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光盘行动”唤起了人们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的责任,弘扬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也培育了新的生活观、消费观,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杋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光盘行动”重在行动,贵在持之以恒。“节约与勤勉是人类的两个名医。”当然,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不应止于餐桌,每个人都应从“光盘行动”开始,形成少用一滴水、少用一度电的文明生活方式,让社会变得更加健康、有序、文明。
(摘自《红网》时评:“光盘行动”从我做起)
材料四:
光盘故事
近日,四川成都。一件令人佩服感动的事件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自助餐厅里,一位小孩趁爸爸离开座位的时候,竟偷偷把吃不完的食物倒进垃圾箱,等爸爸回来后却谎称自己已经吃光了。爸爸看着垃圾桶里的食物,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动作:从垃圾桶捡回食物,放到嘴里吃。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臣某言:伏奉①去年二月十五日敕② , 苏州宣赐米一十二万硕,委刺史据户均给者。恩降九天,泽流万姓。伏以臣当州去年灾沴③尤甚。水潦虽退,流佣尚多。臣前月到任奉宣圣旨阖境老幼无不涕零。询访里闾,备知凋瘵④。方具事实,便欲奏论。圣慈忧人,照烛幽远。特有赈恤,救其灾荒。苍生荷再造之恩,俭岁同有年之庆。臣忝⑤为长吏,倍万恒情。无任感激抃跃⑥之至。
(刘禹锡《苏州谢赈赐表》节选)
【注释】①伏奉:敬谨承奉。②敕:皇帝的命令。③灾沴(lì):自然灾害。④凋瘵(zhài):衰败。⑤忝(tiǎn):有愧于,谦辞。⑥抃(biàn)跃:手舞足蹈,表示欢欣鼓舞。
【丙】
庭竹
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①惟吾德馨 ②往来无白丁
③灾沴尤甚 ④流佣尚多
臣前月到任奉宣圣旨阖境老幼无不涕零。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方具事实,便欲奏论。
③特有赈恤,救其灾荒。
光明中学校刊《南山》新增“人间有味是清欢”栏目,为此校刊编辑都发布了一则《征稿启事》,请根据《征稿启事》完成作文。
征稿启事
同学们:
想必你们已经仔细阅读过作家琦君的《杨梅》。琦君从小生活辗转在温州与杭州两城,这篇《杨梅》就是她吃着萧山梅,回想起故乡温州茶山梅的兴感之作。六月已经到来,它是盛夏初始,标志着一年中暑热的来临。从小到大,在众多新鲜香甜的水果,总有一款是你青睐有加的。围绕着这些人间自然的馈赠,你是否又忆起与之有关的人和事?请同学们拿起笔来记录下这些值得珍视的记忆吧!
稿件要求:1.题目自拟,紧扣主题写人记事,字数不少于600字;2.写人要写出人物精神,写事要思路清楚,文章要有细节刻画,中心突出,写出真情实感;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4.稿件统一投递到自己的语文老师处。
校刊编辑部
2022年6月2日